文昌文化的歷史形成和現實意義

文昌文化,由上古時期的文昌星宿崇拜開始,由道教將其與蜀地梓潼神崇拜相結合,推出了文昌帝君。經過唐宋以來歷代帝王對文昌帝君的追封,儒釋道合力的尊奉,文人士大夫的推崇,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文昌文化。

一、文昌文化的發源和形成

道教對文昌文化的形成作出了歷史貢獻。文昌帝君的產生經過了從星神到人神的複雜變化。

文昌本星名,亦稱文曲星,或魁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史記》載:「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在斗魁中,貴人之牢。」 唐司馬貞《索隱》引《文耀鉤》曰:「文昌宮為天府。」又引《春秋元命苞》,稱「貴相理文緒,司祿賞功進士」。後世稱文昌宮為「文星」、「文曲星」,專司人間功名祿位。文昌神信仰基於古人天體自然崇拜以及對宇宙秩序的思考,把魁星與人間社會秩序相聯繫,賦予主宰人間的功能。

梓潼神張亞子,來源於東晉寧康二年(374),蜀人張育(即張亞子)抗擊前秦苻堅的故事,後唐玄宗入蜀,有感張亞子抗擊前秦之英烈,遂隆重祭祀,並追封為左丞相。

南宋時期,道教將文昌神和梓潼神合在一起,完成了星人合一,並尊之為「帝君」,納入道教神仙體系。孝宗時期的蜀中道士劉安勝,托「鸞筆降書」撰造《高上大洞文昌司祿紫陽寶籙》,製作了多種文昌經書,如《文昌大洞真經》、《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本願經》等經籍達20多種(多收入正統《道藏》及《藏外道書》),使之在道教神仙系統中擁有崇高的地位。

道教獨撰了「上帝命梓潼神掌文昌府」的說法。道士劉安勝宣稱玉皇大帝已將張亞子封為主文運、司祿籍的「文昌帝君」,首次明確地說張亞子奉玉皇大帝旨意,掌管文昌府事和人間功名祿籍。如《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本願經》載元始天尊說:「邇者蜀有大神,號曰『梓潼』,居昊天之佐,齊太乙之尊,位高南極,德被十方。掌混元之輪迴,司仕流之桂祿。……」定帝君之職為:「桂祿籍汝司,文章為汝全,若要登仕徑,賴汝為衡權,善惡是禍福,通達在因緣,把筆為直書,榮枯豈偶然,有福必有報,無善亦無偏。」 。

由此,道教將梓潼神和文昌神在職司上完全合併。文昌神的職司是掌文事,司祿籍,察善惡。掌文事,即主天下文教昌明,科舉神和道德神合為一體,文昌帝君應運而生。對梓潼神的崇敬又上升為宗教信仰。合併後的文昌神正式成為道教的大神,地位僅在玉帝之下,始領受道教信眾香火。

延佑二年(1315),元仁宗下詔開科取士、偃武興文,這是元朝開國後首次考試。第二年(1316),元仁宗加封張亞子為文昌帝君,祈求元朝文運大興。從此文昌帝君便成為讀書人的偶像和保護神,文昌宮便成了學子們終年祭祀的神聖殿堂。正是在道教和文人儒士的大力推崇下,唐宋元明九個帝王的不斷加封,梓潼神才與主管文運的星宿文昌星重合,梓潼帝君變成了朝廷正式推出的文昌帝君。

古代的舉子們亟需一個科舉的主宰神,而統治者更需一個國家的科舉守護神,在民俗、皇權、社會變遷、道教等多種因素和力量的推動下,文昌帝君最終成了中國境內掌管文籍官祿、聲威顯赫的大神,受到仕人舉子與平民百姓的廣泛崇拜,文昌廟也遍及天下。

從此國家有了名正言順的科舉神,並形成了源遠流長的文昌文化。各地都爭相興建文昌宮祭祀。

二、儒釋道合一的文昌文化

道教推出文昌帝君後,並得到朝廷認可,很快被儒釋道所共同尊崇,從而發展成跨教派、跨階層的文昌文化。

首先,文昌文化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儒家的仁德內核和忠孝品格,佛教的輪迴轉世和因果報應;道教的行善積福和福報現世,都融合到文昌文化中。文昌神的仁德神格,決定其重視人倫道德。如:「立身唯存忠孝,莫負君祿親恩」,正是儒家思想。文昌文化的「忠孝敬信」道德標準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常倫理道德高度一致。文昌帝君關心現實人生,「利國利物,為國安民」,做人行事以行善為準則,以積德為根本,是道教積極倡導的思想。文昌經誥中,勸人慈悲,戒殺,又與佛教有很深的淵源。文昌帝君本人就經過七十二輪迴的轉世。道教把文昌君直接納入教內,封其為「元皇真君大帝」;佛教將文昌君封為「證果定惠王菩薩」,道、佛兩教都在自己的廟宇里給文昌君建殿塑像,供奉香火。

推薦閱讀:

人生因為未知,才充滿意義
江西衛視《金牌調解》節目有什麼現實意義?
郝景芳:宇宙與人的意義
有意義的人生格言,對人生的不一樣看法
[轉載]金剛總持的意義

TAG:歷史 | 文化 | 現實 | 意義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