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處世智慧126條入世越深,出世越遠
南懷瑾曾一句話概括他對儒釋道的理解: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然後又用一副對聯概括了自己對貫通儒釋道之境界的感悟: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儒釋道,這是世間的大學問,中華的大正統;想要從容高貴地活過自己的人生,儒釋道的處世智慧,就不能不通達。所以我們全面整理了儒釋道精華處世智慧126則,認真品讀,定能讓你受益無窮。
儒家處世——極高明而道中庸
《周易》篇——
上九,亢龍有悔。
上九天,龍飛得過高,必將造成後悔之事。(做事有度,物極必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道的特點是永遠不停地運動變化,誰也不能阻擋。君子要效法天道,自立自強,奮發向上,永不鬆懈。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地的氣勢厚實溫順,君子應效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來包容萬物。
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坤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身居高位而不驕傲,屈居人下而不憂愁。所以說自強不息而又隨時反省,雖面臨危險而無災禍。
同聲以相應,同氣以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各從其類也。
同樣的聲調能產生共鳴,同樣的氣息能相互吸引。水往低溫的地方流,火往乾燥的地方燒;雲隨龍而出,風從虎而現;說明天下萬物都是親附同類的。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君子通過學習來積累知識,通過討論來明辯事理,用寬厚的態度處事,運用仁義來行事。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缺。
長期做好事的家庭,福址定會傳到後代;長期做壞事的家庭,禍患一定會害及子孫後代。
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勞苦功高而又謙遜的君子,能夠得到百姓的敬服。
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昏昏沉沉地貪圖在自在安樂上,這種局面怎能長久保持下去呢?
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辯物。
天與火在一起象徵團結,君子因此要分析各種人的是非善惡,辨別事物的差別同異。
慢藏誨盜,治容誨淫。
自己的東西不仔細保管會招致別人盜竊,過於打扮自己的容貌會導致壞人姦淫。
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
辛勞於事務,勞苦到極點,但是卻不誇耀自己的功勞。立了大功,作出真正的貢獻,但不認為自己應該得到別人的感激、讚揚,這是忠厚到了極點。雖然有極大的功勞,但還是甘居別人之下。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不做大量善事就不能成為一個聲譽卓著的人,不幹壞事就不會成為毀滅自己的人。品行不好的人認為,一般的好事對自己來說沒有多大益處而不去做,一般的壞事對自己來說沒有多大損害而不去改正。所以壞事多了而無法迴避責任,罪惡大了而無法得到寬恕。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安定的時候不忘記危機,生存的時候不忘記滅亡。
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篤其志而後行。
聰明睿智的人會先安定好自己然後才行動,會先觀察別人的心思然後發表意見,會先和別人做朋友然後才有所請求,會先定好自己的目標和志向然後才努力前進。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兩人意氣投合,會形成一股鋒利得可以切玉斷金的力量。
君子道長,小人道消。
君子的聲勢會伸張,小人的聲勢會消退。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平易就容易讓人明了,簡樸就容易使人順服。容易明了則有人親近,容易順服則能夠建功。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有人親近則處世就能長久,建功立業則立身就能宏大。處世長久是賢人的美德,立身宏大是賢人的事業。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天地順自然而動,所以日月運行不會有差錯,四季的更替也不會有差錯。聖人順自然之理而動,則刑罰清明而百姓順服。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該停止的時候就停止,該行進的時候就行進,動與靜都不失時機,君子之道就能光明。君子所想的不會超出他所處的位置。君子要有自知之明。
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能夠清楚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並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的,這樣的人是可以和他們研討事物的幾微的。他們知道在該終止的時候就及時地終止,這樣的人是可以同他們一起共同保存道義的。
不恆其德,或承其羞。
如果不能長久地保持其君子之德,就可能蒙受羞辱,定會遺憾。
天旋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上天旋轉運行,大地生長萬物,天地增益沒有固定的法度。凡增益之道,都是與四時一同運行的。
君子以衰多益寡,稱物平施。
君子應當對多的減損,對少的增加,要測出財物的多少,公平分配。
《論語》篇——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經》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經》了。」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乾的是什麼,這樣,這個人怎麼能隱藏得了呢?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能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人們知道的人。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類似的錯誤)。
德不孤,必有鄰。
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事奉君主太過煩瑣,就會受到侮辱;對待朋友太過煩瑣,就會被疏遠了。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裝在心裡,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帥三軍,那麼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於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君子有九種要思考的事: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清與否;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清楚;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謙恭;言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忠誠;辦事要思考是否謹慎嚴肅;遇到疑問,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別人詢問;憤怒時,要思考是否有後患;獲取財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義的準則。
《大學》篇——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能夠知其所止,止於至善,然後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後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能做到心不妄動,然後才能安於處境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後才能處事精當思慮周詳;能夠思慮周詳,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如果能在今天洗凈身上的東西,使身心清新;就應天天洗凈髒東西,使身心清新;更要繼續不斷地每天清洗,使身體和精神煥然一新。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會謹慎。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裡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別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麼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會謹慎。
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如同愛護嬰兒一樣,內心真誠地去追求。即使達不到目標,也不會相差太遠。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後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不採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仁愛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財。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
沒有上喜愛仁德卻下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而做事半途而廢的。
《中庸》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於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子日:「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階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被驅趕到羅網陷階中去卻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聰明,可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時間也不能堅持。」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孔子說:「尋找隱僻的歪道理,做些怪誕的事情來欺世盜名,後世也許會有人來記述他,為他立傳,但我是絕不會這樣做的。有些品德不錯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不能堅持下去,而我是絕不會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後悔,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於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於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處於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於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麼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現狀來等待天命,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術不行。」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踐行中庸之道,就像走遠路一樣,必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樣,必定要從低處起步。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所以,君子不能不修養自己。要修養自己,不能不侍奉親族;要侍奉親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任何事情,事先有預備就會成功,沒有預備就會失敗。說話先有預備,就不會中斷;做事先有預備,就不會受挫;行為先有預備,就不會後悔;道路預先選定,就不會走投無路。
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辦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辦法:不孝順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順父母有辦法:自己不真誠就不能孝順父母;使自己真誠有辦法:不明白什麼是善就不能使自己真誠。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真誠是上天的原則,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則,這樣的人是聖人。努力做到真誠,就要選擇美好的目標執著追求:廣泛學習,詳細詢問,周密思考,明確辨別,切實實行。要麼不學,學了沒有學會絕不罷休;要麼不問,問了沒有懂得絕不罷休;要麼不想,想了沒有想通絕不罷休;要麼不分辨,分辨了沒有明確絕不罷休;要麼不實行,實行了沒有成效絕不罷休。別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夠做到這樣,雖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聰明起來,雖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剛強起來。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由真誠而自然明白道理,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後做到真誠,這叫做人為的教育。真誠也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後也就會做到真誠。
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愚昧卻喜歡自以為是,卑賤卻喜歡獨斷專行。生於現在的時代卻一心想回復到古時去。這樣做,災禍一定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
《孟子》篇——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
應該做官就做官,應該辭職就辭職,應該繼續干就繼續干,應該馬上走就馬上走。
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對別人恭敬的人不會侮辱別人,對自己節儉的人不會搶奪別人。
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宣揚人家的不好,出現了後患,該怎麼辦呢?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來加深造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穫;自己有所收穫,就能夠牢固掌握;掌握得牢固,就能夠積累深厚;積累得深厚,用起來就能夠左右逢源。所以,君子總是希望自己有所收穫。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愛別人的人,也會受到人愛戴;尊敬別人的人,也會受到別人尊敬。
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
(怎樣交朋友?)不倚仗自己年紀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倚仗自己兄弟的富貴。交朋友時,是因為朋友的品德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要存在任何倚仗的觀念。
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
對於不該停止的工作卻停止了,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停止的了;對於該厚待的人卻去薄待他,那就沒有誰不可以薄待的了。前進太猛的人,後退得也會很快。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賢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別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還在糊塗,卻硬要叫人家明白。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人要有所不為,然後才能有所作為。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誕生者也。
即使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還是活不長的。(凡事貴在堅持)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上天要把重大的擔子交給一個人,必先施與種種磨難,使他事事被打亂,樣樣受干擾,以此讓他磨鍊心志、積累經驗、提升能力。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兩者不可以兼得,捨棄魚而選擇熊掌。
道家處世——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篇——
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消磨它的鋒銳,解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入鄉隨俗,順應世間,與世俗相融合)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中。
如果不能守虛處靜,而以多聞博識自許,進而有為多言,那很快就會導致窮敗。不如處虛守靜,而無為不言,能夠取得成功。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這不正是因為無私嗎?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處理,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其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為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得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才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眾人都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裡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於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嬰兒還不會發出嘻笑聲;疲倦閑散啊,好像浪子還沒有歸宿。眾人都有所剩餘,而我卻像什麼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顆愚人的心啊!眾人光輝自炫,唯獨我迷迷糊糊;眾人都那麼嚴厲苛刻,唯獨我這樣淳厚寬宏……世人都精明靈巧有本領,唯獨我愚昧而笨拙。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洼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範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時所謂「委曲便會保全」的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誠信不足,就不會有人信任。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誇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只能說是剩飯贅瘤。因為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載裝行李的車輛,雖然有美食勝景吸引著他,卻能安然處之……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做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暗昧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表率;甘願做天下的表率,永恆的德行就不會差失,回歸到不可窮極的真理。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川穀;甘願做天下的川穀,永恆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復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聰明,能認識了解自己才叫高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能戰勝自己才叫剛強。知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努力踐行、堅持不懈才叫有志向。不離失本分的人才能長久不衰,雖死而道存才算真正的長壽。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除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微妙而又顯明,柔弱可以戰勝剛強。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大丈夫居於厚重,不居於淺薄;處在實在,不居於浮華。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上等的人聞道便努力去踐行,中等的人聞道則將信將疑,下等的人聞道會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比如水流石間);無形的東西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處,普天下少有能趕得上的。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聲名和生命相比哪個更親近?生命和利益相比哪個更重要?得到和失去相比哪個更有害?過分地貪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大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就必定會遭致更大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遭受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的平安。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想要得到的慾望。知足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守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務,以恬淡無味為有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實現遠大目標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一定是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是從微細的部分開始。因此,有道的聖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必定遭受很多困難。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看重困難,所以最終沒有困難。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像開始時那樣慎重,有這樣的態度,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我有三件法寶執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樸,第三件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善於統兵者,不窮兵黷武;善於打仗者,不會被激怒;善於戰敵者,不會與敵對持;善於用人者,謙下之。這就是不爭強好勝的道德,這就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就是遵循客觀規律。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聖人是不存佔有之心的,而是儘力幫助別人,他自己也因此更為充實;他儘力給予,自己反而更富有。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事但不跟別人爭奪。
《莊子》篇——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山上的樹木因為能作木材而被砍伐,膏脂因為能照明而被燃燒。桂樹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處,而不知道無用的用處。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舉世讚譽也不感到得意,舉世非議也不感到沮喪。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但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但不至於面對刑罰。遵從自然的中正之道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外化而內不化。
順應外境,而保持本心。
物物而不物於物。
利用物而不受制於物,就不會受其牽累。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知道是無可奈何的,就當作命運一樣去接受。
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不搬弄是非,以和世俗社會、世間之人相處。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間的交情,淡泊如水;小人之間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
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
多數人看重利,廉潔之人看重名聲,賢人君子崇尚志向,聖人看重精神。
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
品行賢德而又能去掉自己賢德的想法,哪裡會不受愛戴呢!
不以物挫志。
不因為外物而擾亂自己的心志。
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
聖人效法自然而珍重自己的真性情,不拘泥於世俗。
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一個人如果迷失在物質世界中,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這個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極致之人的內心就像一面明鏡,對於外物來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實映照而不私藏,就能擺脫外物牽累而不損心勞神。
謀無主則困,事無備則廢。
謀劃事情如果沒有主見就會陷入困境,做事情假如沒有準備就做不成。
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
普通人為物質利益而犧牲自身,知識分子為浮名虛譽而犧牲自身,卿大夫為封邑而犧牲自身,聖人為天下而犧牲自身。
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
言語,猶如風吹起的水波;說話,必定會有所偏失。風吹波浪容易產生動蕩,有所偏失容易出現危難。所以憤怒發作沒有別的緣由,就是因為言辭虛浮而又片面失當。
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
古時候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總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去扶助他人。
德盪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道德在名聲中浩大,智慧在爭辯中顯露。名聲是互相傾軋的原因,智慧是互相爭鬥的工具。二者都像兇器,不可以推行於世。
佛家處世——萬事隨緣
佛家只盯著一個安心,由安心而至於修身,由修身而至於處世,到頭來不過「隨緣」二字。所以佛家雖然直接說處世的話少,但隨緣的態度是明顯的。古今各說兩則,已經足可體味。
寒山問拾得——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還有甚訣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
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它自幹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密,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
世人愛榮華,我不爭場面;名利總成空,貪心無足厭。
金銀積如山,難買無常限;古今多少人,哪個活幾千?
這個逞英雄,那個做好漢;看看兩鬢白,年年容顏變。
日月像拋梭,光陰如射箭;不久病來侵,低頭暗嗟嘆。
自想年少時,不把修行辦;得病想回頭,閻王無轉限。
馬上放下手,回頭未為晚。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
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罵著也不覺,問著如啞漢;
打著也不理,推著混身轉;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臉面;
幾年兒女債,拋開不再見。好個爭名利,轉眼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凈扯淡。勸君即回頭,單把修行干。
做個大丈夫,一刀截兩段。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
悟得真常理,日月為鄰伴。
星雲大師:佛經里的四句話指點處世迷津
我現在用四本佛教的經典,裡面四句話貢獻給各位。
第一句是不忘初心,是佛教《華嚴經》里的一句很偉大的經文。不忘初心,就是說不要忘記我們最初、當初的一個志願,當初一個什麼想法,這樣就把當初的那個意念不要忘記,後述很多事都好辦。比方夫妻結婚,不要忘記當初你儂我儂談戀愛的那個最初的感情,當然白頭偕老沒有問題。生兒育女是做父母的多少的希望,當然教養兒女也很辛苦,但只要不忘記當初希望生兒育女的那一點心,所以就要心甘情願地把兒女養育成人。當初你們立志奮鬥,希望創造財富,當現在已經達到這種志願,你也不要忘記你最初那時候想要創造財富做(為了)什麼,你要記住這個最初的意念,我要創造財富想要為國家奉獻、為社會和諧、為苦難的人救苦救難,但是到了現在要靠你有智慧,怎麼樣為國家、為民眾、為這個社會去做一些奉獻。所以我要跟各位貢獻一句,人只要不忘記最初的發心,他就會增加力量。
在佛法裡面有一個字,忍耐的忍,對我可以說是影響最大的。這個忍,不是說我們大家平時在社會裡說人家罵我兩句,我要忍耐,人家打我一下,我不計較,忍耐,這個不是忍。這個忍有階段性,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我們有生命,我們要生活,我們要生存,那我們給予我們的生命、生存、生活,最大的資源是什麼?是這個忍。忍是一直以來,它主要的是智慧、是力量,比方說這個人我們先要認識這個世間的萬象、世間的前因後果,要認識它,認識了以後,要有力量接受、要能擔當、要能夠化解很多問題,能可以支配生活環境,這個社會變了,對我們,它的語言或者告訴我們動作(對我們所做的)好或不好、勝與不勝,我要認識,認識了以後,我要有力量接受,接受了以後,我要能負責、擔當,我要能化解,這個大概就是說心甘情願、不忘初心,擁有智慧、力量,才能處理一切事物。在生活裡面一些忍耐是重複的,其實叫法忍,法忍就是這個世間人情世道好壞,種種的環境,就是在佛教里這一切法好或不好,為了能認識、為了能接受、為了能擔當、為了能處理,我要有智慧、要有力量來處理世間的事。你擁有生忍、法忍,當然一個最根本的無生法忍,就是世間你要能自在解脫,就是你要能看破、放下,一切做法不是不美,很多的事情我們只要自己進取,也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第二句話就是《維摩詰經》,是一個在家居士,叫維摩詰居士的經文,它裡邊有一句經文叫不請之友。我們交什麼朋友,做什麼事情都說,哎,你怎麼沒有請我,你怎麼沒有跟我講,不過只是人情之常,但是真正的有情人,他不計較有請我不請我,只要你需要,只要你是好事,我可以做不請之友,不要請,我就要做你的朋友,那個在佛教就稱為普善。你們在社會上遇到的人、事很多,有的時候你覺得很有意義,並沒有要你、來拜託你,也都是很歡喜地去救苦救難去幫助,那就叫不請之友。我們擁有了財富,這個財富有一時的財富,有永遠的財富,有有形的財富,還有無形的財富,健康也是我們的財富,我們的這種人緣、事業順利都是財富,和諧社會就是我們中國文化、中華民族可以說最有價值的財富,所以當我們什麼都有的時候,對國家、對社會、對你們所喜歡的都應該要做不請之友,這樣我們才會受到社會更廣大的尊敬。
我第三句要貢獻給各位的,有一本《八大人覺經》,裡面有一句話叫不念舊惡。我的朋友好多的人,常常做對不起我的事,(說)對不起我的話,我想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常常把朋友的錯誤、缺點都記在我的心中,這個負擔很重,就是朋友講朋友的好事,我們要去把它記在心中,有一點錯誤、固塞,一點一點沒化,所以現在就希望我們能夠用不念舊惡的心,就是很多不好的事情,從心頭把它忘記。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事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以不忘也。那麼凡是人家憎恨我們,不可不知。我之憎恨人家,不可不忘也。人家有恩於我不可以忘記,我有恩於人,應該忘也。人家對我的不好,我要忘記,看人家對我的這種尊重、榮耀,有的時候也要把它嚴格的(拋棄),不要很傲慢地,去一味自我膨脹,你們的家人朋友社會,你們的資源能供他們多少,但也有人對你們做不足的事情,有的時候大人不記小人過,所以,建言自己,比他好、比他有辦法,對一些不道的(事)予以認識,也是不念舊惡。
第四句就是有一本書叫《大乘起信論》,這本書里有一句不變隨緣,這說明我們在社會上遇到的各種社會,各種教育,各種人、事、環境,我們可以說,叫做千變萬化的,我們要有什麼主張,(就是)不變的原則,隨緣的應付。有關於性格、道德、人格,我有不變的原則,對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吃一點虧,給人討一點便宜,要我隨時跟著做一些不是不好的事情,我去隨緣一下好了。
這個四句經文,一是說我們對自己要記住,我不忘初心。第二句我們就是對國家,我們要做不請之友,像現在新中國的成立建設,現在崛起,所以我們責任重大,因為只有知道你們是社會的中堅,你們的這個財富,你們的這個貢獻對國家都有影響,所以對國家要做不請之友。對朋友要不念舊惡,有的時候得饒人處且饒人,大家都留個餘地,將來可以見面,所以不念舊惡的人忍過了,對未來是有用的。第四句不變隨緣,就是對社會,我們要不變隨緣,因為這個社會,五花八門、形形色色、好好壞壞,我們在這個五光十色的社會裡,怎麼樣安身立命,要有不變的原則,要有隨緣的一方面。
我這裡只想給各位祈願,願大家能積聚財富,當然還要有一個智慧,把財富散布、運用得當。
儒風大家原創整理,嚴禁轉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