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羅丁四重奏組 演奏 肖斯塔科維奇《C小調第八弦樂四重奏》

【視頻】肖斯塔科維奇《C小調第八弦樂四重奏》演奏 鮑羅丁四重奏組第一小提琴 魯本·阿羅尼恩(Ruben Aharonian)第二小提琴 安德列·阿伯拉門可夫(Andrei Abramenkov)中提琴 依果·奈汀(Igor Naidin)大提琴 弗拉迪米爾·巴爾申(Vladimir Balshin)《第八弦樂四重奏》是肖斯塔科維奇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曲家用生動的筆觸向世人講述了他生命的故事。這首四重奏包括不間斷演奏的五個樂章。樂曲主要題材分別來自作曲家自己的不同時期的作品。貫徹全曲的是作曲家姓名開頭的德語拼寫字母[D.SCH]分別代表D、降E、C、B這四個音符構成的主導動機(即姓名主題)。本曲所引用或影射的作品有:他本人的「第一」、「第五」、「第八」、「第十」、「第十一」交響曲,「第二」、「第三」、「第七」弦樂四重奏,《第二鋼琴三重奏》,《第一大提琴協奏曲》,《末日經》,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戲劇配樂《李爾王》,電影配樂《青年近衛軍》中的片斷,以及巴赫的《#c小調賦格》(Vol.1,No.4),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格拉祖諾夫的《小提琴協奏曲》,馬勒的《第四交響曲》,聖-桑的《死之舞》,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Op.135),瓦格納的歌劇《眾神的黃昏》中的片斷。第一樂章:廣板(Largo)。在四件樂器奏出的一段緩慢的輓歌式的樂聲中,作曲家著名的D-S-C-H(D,降E,C,B)動機將自己清晰地展現在聽眾面前。在這一樂章中,肖氏還援引了他1926年19歲時的成名作《第一交響曲》中的一端旋律。第二樂章:很快的快板(Allegro molto)。在一陣激烈的音樂聲中,作曲家再一次用他的DCSH動機為人們勾勒出一幅地獄的圖景:這是一端引自第二鋼琴三重奏的旋律「死之舞」。這段旋律據說是曾在納粹集中營被猶太人傳唱的,這些可憐的人們當時被迫為自己挖掘死後的墳墓。而作曲家本人在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馬克白夫人》引起當局的極度不滿後,又何嘗不是成天生活在自己的墳墓的幻象之中呢?第三樂章:小快板(Allegretto)。這是一段基於DSCH動機的猶太風的小圓舞曲,既甜蜜又辛酸。蘇聯政策中的反猶太成分曾迫使數以千記的猶太人離鄉別井,流浪他鄉。肖氏曾對此表示過痛心,深感人生的殘酷。在這段樂曲中,作曲家引用了一段曾用於他的第一大提琴協奏曲的旋律——這是在斯大林死後,蘇聯當局恢復肖斯塔科維奇的名譽後寫成的。在一段仿如笑聲的下行音階中,我們彷彿可以看見一向不苟言笑的作曲家,此時就象在和一位摯友一起,發出開懷的笑聲。第四樂章:廣板。包含了一些粗暴而又沉重的和弦。有人說,這是來自德累斯頓的炮火。也有人說,這是斯大林手下在半夜的敲門聲。後者聽起來似乎更合理。這種來自對強權的恐懼對30年代的肖氏造成極大的心理陰影,以至於他有時甚至收拾起行裝睡到屋外,以便隨時逃走。第五樂章:廣板。同樣以DSCH動機為基礎,最後一個樂章回應了首樂章。但在這裡音樂線條變得圓滑了一些,這是一種對往昔的凄苦的回憶。這段音樂後來發展成樂曲的高潮,但隨之而來,卻有坍塌在一片無奈和順從之中。《C小調第八弦樂四重奏》是一首值得用心聆聽的作品。在長達五個樂章的音樂中作曲家用心靈的筆觸向世人講述了他生命的故事,表達了作曲家的內心最真切的感受。
推薦閱讀:

鮑羅丁:第2弦樂四重奏
鮑羅丁四重奏:柴科夫斯基第一弦樂四重奏
丁芷諾:那些不容錯過的弦樂重奏最美篇章

TAG:演奏 | 肖斯塔科維奇 | 弦樂 | 弦樂四重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