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戰 中醫共赴民族難,千載傳承 岐黃同圓中國夢

作者: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楊峰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尊重歷史,敬畏歷史,善於回顧歷史並汲取其中的經驗教訓,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優良傳統,無論對於國家、社會的治理,乃至個人的安身立命,莫不如此。 七十年前那場偉大的勝利,我們依然記得。八年抗戰的硝煙瀰漫、血淚鏗鏘,我們永遠不會忘卻。「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抗戰守土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國難當頭才知仁人志士。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無數中華兒女團結一致,同仇敵愾,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抗戰詩篇。在抗日救亡的時代洪流中,各行業、階層、政黨都以自身的方式發揮了積極而獨特的作用,中醫界廣大同仁也作出了自己重要的貢獻。1.中醫積极參与戰地救護 積極有效的戰地救護是保存和恢復戰鬥力的重要保障,在那個缺醫少葯的年代中,中醫界同仁積极參与、組織戰地救護工作,且在其中充分發揮了中醫藥的獨特作用。 1937 年8 月,日本飛機轟炸南京,軍民死傷甚多,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治療,容易導致瘟疫蔓延,人心惶惶。時任賑濟委員會委員長的朱慶瀾與中央國醫館館長焦易堂磋商設立中醫救護醫院,主要採用中醫藥治療疾病和內外傷,兼用新式器械進行救護工作,三個月內收治住院病人數千名。當時一批名醫都積极參与救護工作,如內科有鄒雲翔、沈仲圭、黃堅白等,外科有虞尚仁、薛子仁、王君毅等。據《賑濟委員會設立中醫救護醫院工作報告書》,「舉凡切傷、刺創、擦傷、裂創、搔創、槍創、彈片創等,經本院傷科醫師治療,獲效既眾且捷。尚有一部分負傷官兵,於秋陽烈日之中,或受濕熱之鬱蒸,兼發癰疽疔瘡者,為數亦頗多,皆均應用中藥而臻全治。」南京失守後,中央國醫館館長焦易堂率領部分人員趕赴重慶,於1938 年3 月成立中醫救護總院,後改為中醫救濟醫院,除門診、住院治療外,還經常對抗日軍隊、貧苦群眾送診贈葯,社會影響很大。可見,中醫藥的救護實踐,真正體現了其社會價值。當時報刊指出,戰場受傷之將士,「倘以國醫之具有根底者為之治理,則木屑竹頭,亦可駁骨舒筋;青草樹根,盡足還魂。堪以短促之時間,奏其神速之功效;輕微之藥物,當乎寶貴之靈丹」。中醫界自身也積極呼籲,「為人道計,為國家計,為抗戰前途計,為種族人格爭生存計」。2.中醫政策的重大調整與突破 因於中醫在戰時醫藥救護工作中的突出貢獻,促進了政府與社會對於中醫藥的深入理解和正確認識,為中醫贏得了全社會、全民族的尊重,中醫相關政策也出現了突破與重大調整。 其一、中醫教育的合法地位獲得承認。1938 年教育部正式頒布《中醫學校通則》,次年5 月又公布了五年全日制《中醫專科學校暫行課目時數分配表》。1940 年在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內還成立了一個中醫教育專門委員會,負責制訂中醫教育的有關計劃和方案。 其二、其次,中醫「醫院」名稱合法化。中醫醫療機構曾經被禁稱「醫院」,通過抗戰時期的努力,衛生署承認:「消毒方法及檢驗等知識,亦為中醫應具有之技能?.對各地中醫醫院,准其援用《管理醫院規則》,予以同樣之管理。至醫院名稱,應令冠以中醫字樣,以示區別。」其三、在法律上,爭取到中西醫的平等地位。1942 年政府通過《醫師法》,取消了原來的《西醫條例》和《中醫條例》,將中西醫合併稱為「醫師」,具有同等的地位。 上述中醫政策的重大調整與突破,既緣於中醫同仁在抗戰中所做的大量艱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時也為中醫事業的發展進一步加強了基礎。3.抗戰時期革命根據地的中醫藥發展 我黨對於中醫工作一貫重視和支持,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醫藥極其缺乏的情況下,中醫藥以其「簡、便、廉、效」的獨特優勢,在防病治病工作之中得到了廣泛運用與發展,為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同時也為中西醫結合、團結樹立了典範,對建國後的中醫工作產生了一定影響。 1941年,陝甘寧邊區成立延安國醫研究會,李鼎銘副主席任會長,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在醫療工作中積極發揮中醫藥優勢,尤其是針灸的優勢。李鼎銘同志曾用針灸、按摩治癒了毛澤東同志多年未愈的關節炎。同年春,任作田在延安創立針灸療病所,表明邊區針灸醫學發展已到了一個新階段。任作田還在邊區廣泛招收學員,開設針灸訓練班,其中最著名的是時任延安國際和平醫院院長魯之俊同志、中央軍委總衛生部門診部主任朱璉同志,兩位均為西醫出身。在學習針灸以後,兩位將之與自身西醫醫學知識結合,在針灸臨床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促進了針灸醫學在邊區以及軍隊醫務界的普及與推廣,同時也為改善邊區的醫療衛生條件作出了貢獻。4.敵占區中醫界同仁的艱苦工作 與國統區、革命根據地的中醫同仁火熱地參與抗日救亡鬥爭相比,敵占區中醫同仁的抗爭則是「無聲」的狀態,殊為艱苦而危險。 出於統治需要,日偽政權雖然表面上也對中醫採取一定的扶持措施,但其殘暴的統治和奴化政策,必然無法贏得民心。中醫界很多同仁對其採取了不配合的態度,如上海名醫陳存仁拒不加入日偽中醫協會,上海名醫蔡香蓀堅辭不就日偽組織的國醫公會主席。北平名醫楊浩如停辦中醫院,拒為日偽漢奸診病,孔伯華創辦北平國醫學院,力拒被日偽政權接管。另楊醫亞於1937年創辦《國醫砥柱》雜誌,是抗戰期間在敵占區堅持時間最久的中醫刊物,不僅在敵占區,而且在國統區、根據地,乃至海外,都有較大的影響,無論是對中醫學術發展,還是振奮中華民族精神,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期間,中醫界與其他社會各界昂首共赴國難,發揮了獨特作用,贏得了最終勝利!回顧這段波瀾壯闊的民族歷史,團結、拼搏、自強成為時代的最強音! 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開拓未來。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作為中醫藥事業的新一輩,我們應當更深入而全面地了解我們的前輩在那場戰爭中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岐黃醫道綿延千載,傳承的不僅是學術,更是對百姓、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的那份關切與仁愛!因此,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在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時刻,我們中醫人應當緊抓當前中醫藥事業所面臨的重要歷史機遇,秉持與發揚以中醫藥文化為重要內容的中華文化核心理念,積極汲取偉大的抗戰精神,以更加「嚴」和「實」的工作成效,以更為堅強的事業心,不斷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
推薦閱讀:

劉熀松:從國際前例看中國未來20年
越南與中國為何反目成仇:懷疑中國利用越南做交易
中國藏玉第一人:孟憲清
莆田產BALENCIAGA的背後:為什麼中國製造還在和廉價沾邊?

TAG:中國 | 民族 | 中醫 | 傳承 | 抗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