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時間去哪了(聚焦·聽聽醫生心裡話(下))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24日 19 版)

大 鵬繪(人民視覺)西北婦女兒童醫院產二科劉海虹17年沒休過一個長假本報記者姜峰在醫生辦公室等了足足1個小時,西北婦女兒童醫院產二科副主任醫師劉海虹才快步而來,「實在不好意思,剛下一台手術,娃8斤多,是個巨大兒,產婦有出血癥狀。經過緊急處理,產婦情況已經平穩。」她端起保溫杯,「咕咚咕咚」連喝了幾口水,接著坐到圓凳上,頓了好幾秒沒說出話,臉上滿是疲憊。高強度、快節奏,對劉海虹來說是「家常便飯」。早上7點半來到醫院,先巡查患者狀況,8點再去上門診。她告訴記者,產科共有3個科室,其中產二科共有74張床位,而管床醫生只有15人。「像我這樣的高年資醫生早上要帶門診,同時每天平均還要做3台手術,多的時候一天能有五六台手術。」在她的同事中,最高紀錄是一天做10台手術。除了周一到周五正常上門診、做手術,劉海虹每15天到20天還要輪流值一個周末班。「周末值班是24小時制,4位醫生同時值班,從早上8點值到次日8點,如果是周日值班,周一上午8點值完班後,還要接著出門診。」作為產科醫生,節假日值班更忙碌。趕上春節、「十一」黃金周等,每位大夫都會值兩個24小時的班。劉海虹從1998年參加工作以來,從沒有完整休過一個7天長假。「其實沒什麼,這麼多年來,產科沒有一位醫生能夠休滿7天。畢竟,對每個家庭來說,生孩子都是天大的事情,牽動著全家上下的心,醫生辛苦一些不算啥,只要母子平安,就是我們最欣慰、最幸福的事情。」加班加點是常事,搶救病人更是常態,「產科關係到母子兩條生命,毫無疑問風險很大。」令劉海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搶救經歷是,中午12點剛剛上完門診,一口水都沒喝,也還沒吃飯,就遇到一位產婦出血需要立即手術。她二話沒說,換上手術服,當即投入戰鬥。手術持續到傍晚,才將患者送進ICU,她趕緊扒拉兩口飯,接著和其他醫生進行會診和進一步觀察,一直忙到晚上10點多,才將患者交給值班醫師。這是她從業17年以來經歷的最長一台手術。「不能按時吃飯是常事,過了點兒,其實就不會覺得餓,就當是減肥了。」劉海虹笑言。精力都投入到搶救病患上,劉海虹陪家人的時間自然就少了很多。沒上幼兒園時,兒子一回家都不認她,只認爺爺奶奶。兒子班級里的事情,她都是最後一個知道。後來,班主任有什麼事,比如開家長會啥的,要專門發簡訊通知她,怕她忘了。即便下班回了家,劉海虹心裡也總挂念著患者。回家後,腦子裡要把病情再回顧一下,有時候還要打電話再叮嚀一下護士,讓護士注意患者的血壓、出血量、生命體征等。她說:「忙活一天,晚上也不安生。經常睡到半夜,就被產婦家屬打電話叫醒,諮詢產兆啥的,我從來不推諉,耐心講解。我也是母親,能夠深切體會到每一位患者的心情。」「選擇醫生,就意味著辛苦。」一個個小生命平安誕生,是對劉海虹最大的褒獎。今年5月,她和3位醫生值夜班,4個小時之內,遇到臍帶繞頸、臍帶脫垂、雙胎重度子癇等多例急難狀況。「這一晚上,就搶救了5個小寶貝,有個小寶貝的胎心監護器顯示屏上,胎心生命線已經快成直線了,最後仍然被我們搶救過來。」說到這裡,劉海虹臉上露出微笑。成都第三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劉雁軍多做一台手術多救一個人本報記者王明峰上午8點,成都第三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劉雁軍來到醫院。3號住院樓11樓普外一病區16床的何婆婆患有直腸癌,這周一剛剛做完手術,眼前正是手術後的恢復期,一看到劉雁軍,她的精神就來了:「劉醫生,你來了,我感覺恢復得很好。」劉雁軍詢問了何婆婆的近況,又查看了她的體征說:「老人家,恢復得很好,要繼續加油。」劉雁軍帶著他的組員穿梭在各個病房,對於當天要手術的病人和病情較重的病人,劉雁軍都特別關照。8點53分,劉雁軍趕到3號住院樓手術室,換好了綠色的手術服。「很多時候,病人就像小孩子一樣,生病心理很脆弱,除了治療之外,渴望著和醫生說話交流,這樣他們才會安心。我跑上跑下不要緊,可以換來他們一天的踏實。什麼是好醫生,患者有著苛刻的標準,最核心的一條,就是要關心他們。」劉雁軍說。第一台手術安排在上午9點,劉雁軍為一名結腸癌患者進行腔鏡切除術。「不做手術最多還有半年的生命,做了手術,後面還有美好的結局。」劉雁軍低聲說了這樣一句話,轉身進了7號手術室的門。在患者腹部作了一個小切口,劉雁軍手持超聲刀,腹腔內的情況顯示在屏幕上。他身體側立,眼睛緊盯著屏幕,雙手熟練地操作超聲刀,將長了腫瘤的部位和正常組織慢慢剝離,此時的手術室里只聽得到監控儀發出的「滴滴」聲。中午12點,有人將盒飯送到了17樓,劉雁軍下午還有4台手術:兩台疝氣手術,一台腹膜透析拔管手術,一台直腸癌手術。為了節約時間,中午就在手術室吃盒飯。1點30分,第一台手術結束,送來的盒飯早已經冷了,劉雁軍大口吃了起來。這個病人情況特殊,有兩處長了腫瘤。」劉雁軍說,一處在直腸,一處在降結腸,4個半小時的手術,共切下了40厘米左右的腸子。這是惡性腫瘤,已經發展到了3期,如果不手術,只有半年的生命,做了手術還有5年、10年……「劉醫生,剩下的盒飯還要嗎?」打掃的阿姨問道。「來不及了,馬上要上手術了。」劉雁軍轉身進了手術室,距離第一台手術結束僅僅過了20分鐘。晚上8點,外面的街道上已經亮起了燈光。在手術室里,劉雁軍還是那個姿勢,眼睛緊盯著屏幕,雙手操縱著手術刀,似乎沒有感覺到時間的流逝——這是一位已經站了快10個小時的普外科醫生。晚上10點,18樓7號手術間外「手術進行中」的指示燈還亮著,手術在繼續。他說:「我多做一個手術,多切一個腫瘤,就多救一個人。」因為腹腔鏡手術要長時間盯著屏幕,眼睛特別重要,劉雁軍在平時的生活中幾乎杜絕了所有電子產品,就是為了保護好眼睛。晚上11點05分,劉雁軍從手術室出來,一天的工作已經結束,但他還要去看幾個病人。「看看他們,他們放心,我也放心。」第一個要看的是早上剛做了手術的患者,他已經睡了,劉雁軍叮囑家屬需要注意的問題。第二個要看的是位老年人,早上查房時發現情況不是很好,腹部的問題得到解決,肺上的問題卻一直存在。凌晨,脫下工作服的劉雁軍走出了3號樓,四下里一片安靜,樹叢里不知名的蟲子在鳴叫著。從早到晚15個小時,一位普外科醫生的一天,在夜色中悄然結束。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王江山急診醫生的時間屬於病人黃蓓王江山是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的一名住院醫生,今年29歲。由於工作繁忙,經常約會遲到,女朋友稱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放鴿子專家」「遲到專家」。7月15日,從來沒給女朋友送過花的他,打算玩一把浪漫,答應下班後買一束鮮花送給她。白天忙得沒空,臨時接到通知晚上要開會。結果,下班時已經9點半,花還是沒送成。前不久,王江山約女朋友吃飯。本來4點半下班,為了防止意外,他把約會時間定在5點半。然而,就在快交班時,一位患者出現了呼吸心跳驟停,雖然接班的醫生已經來了,可是王江山想也沒想就投入了搶救工作。這一忙就到了6點半,又惹女朋友生氣了。有一次,女朋友說頭疼,王江山沒太放在心上。他覺得是小事,休息幾天就好了,也就沒有再過問。結果,她非常生氣地說:「作為醫生,每天關心那麼多病人,卻連自己的女朋友都不關心。」王江山說:「為了這事,她耿耿於懷,和我耍小脾氣,叫我不要管她了,去關心病人吧。」除了繁重的臨床工作,王江山承擔著大量科研工作,周末還要給協和醫科大學的學生進行培訓,休息時間很少。他是北京人,與家人團聚的時間卻並不多,一個月才能回一次家,通常只有短短的一個白天。王江山說:「其實家人尤其是奶奶,非常想我,哪怕只是一起吃頓飯聊聊天,她老人家都會特別高興。實在是太忙了,如果有一個長假,我特別想能帶家人出去旅遊。」今年是他從醫的第四個年頭了。急診科是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種最多、搶救任務最重的科室,面臨著許多突發情況。急診科醫生不能有半點鬆懈,就像時刻擰緊的發條。「最忙的一次,一晚上接了10個急診病人,還有一些病情特別危急。白天晚上連軸轉,一宿沒合眼,特別累,感覺自己都要透支了。」回憶起今年春節的值班經歷,王江山還是有些緊張。有一名患者因為劇烈的胸痛,被救護車送到了協和醫院,王江山剛到分診台,準備詢問病情,這名患者就出現了猝死,心跳驟停。醫護人員立刻將患者推進急救室,王江山對他進行復甦按壓、除顫、氣管插管。一個多小時除顫10多次,病人終於從鬼門關回來了,慢慢地恢復了自主意識。這名患者被安排住進了心內科監護室,王江山也一直關注著他的病情。第三天去看患者,他已經能下地走路了,被轉到普通病房,王江山這才放心。「能救活病人,是一件特別有成就感的事情。」王江山說。一名53歲的男子因為海鮮過敏,在等待做冠狀動脈造影的時候,突發急性心梗。幸好王江山就在身旁,第一時間對他進行心肺復甦和除顫,在不到1分鐘的緊急搶救後,患者轉危為安,而且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像這樣的急性心梗,需要在第一時間進行搶救,耽誤1分鐘可能就性命難保。患者醒來後,不知發生了什麼,待解釋後,他才如夢初醒,急忙拉著王江山的手說:「醫生你可千萬別走啊,待會我要是再暈了你還得按我啊!你要是太累了,就讓我兒子按我!」很多人問王江山,後悔選擇當醫生嗎?王江山說:「把一個人搶救回來,最能感覺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特別欣慰!」
推薦閱讀:

華商韜略丨華人黃馨祥:地球上最富有的醫生
婦女肚大像懷雙胞胎 醫生竟取出1個足有臉盆大的腎,咋回事呢?
【一位醫生給孩子的道歉信】沒好好陪你,你就長大了
醫生告誡: 身體發出這些信號, 暗示你血脂太高, 再不注意血管堵了
台灣就醫體驗:醫生只做該做的事

TAG:醫生 | 時間 | 心裡話 | 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