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2—3歲托班嬰幼兒分離焦慮的策略

 作者:焦引芳 

焦慮是一種情緒反應,當人面臨或預見到某種現實威脅和危險時,會出現焦燥不安、緊張和恐懼。分離性焦慮是嬰幼兒離開自己的親人,就會感到失去了感情的依託,感到不安全,面對著不熟悉的、不理解的事件,失去了使他舒適和滿意的主要源泉,打亂了他的依戀,從而產生分離性焦慮。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緒對人體健康是十分有害的,他會造成人心態失衡,還會促發和加重許多疾病。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嬰幼兒分離焦慮引起足夠的重視,運用多種緩解策略去調整和改變嬰幼兒焦慮情緒。在實踐研究中,我們探究了嬰幼兒分離焦慮的成因,歸納了幾種分離焦慮的緩解策略:

  (一)嬰幼兒分離焦慮的成因

  嬰幼兒分離焦慮的成因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就理論而言,主要與嬰幼兒的認知能力有關。而就實踐層面而言,我們認為主要是與環境的變化、保教人員的教養態度、家長的教育行為和嬰幼兒自身的因素有關聯。

  1、從理論層面分析:嬰幼兒分離焦慮的出現,主要與三方面重要的認知能力有關。這三方面的認知能力是:提取記憶的能力;比較過去與現在的能力;預期可能在最近發生的事件的能力。

  如果嬰幼兒記憶提取能力提高了,就能嘗試把刺激、事件加以比較或聯繫,並形成有關的推測。當母親離開之後,嬰幼兒記憶中便能產生以前母親在場的圖式,並把這種圖式與目前情景相比較,推測「現在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母親會不會回來」,即能正確預料到可能會發生的事情(母親很快會回來),嬰幼兒可能就不會發生焦慮。但事實上嬰幼兒不能預料,所以嬰幼兒容易焦慮並苦惱、哭叫。

  嬰幼兒分離焦慮是否產生,也與嬰幼兒應付情境的能力有關。此時的嬰幼兒當母親離開時,已能認識到自己正處於一個不同尋常的情景(通過提取、比較),但他們沒有好的應付辦法,不知如何做出積極、有控制性的反應,以改變情景。當感覺自己無力減輕壓力或改變環境時,壓力便更大,嬰幼兒感覺緊張、驚恐、痛苦,焦慮由此而生。

  嬰幼兒分離焦慮的發生還與嬰幼兒和親人分離時的即時情境有關係。當親人離開時,嬰幼兒處在一個陌生的而不是熟悉的環境,或與一個陌生的人在一起,他更容易產生焦慮。

  2、從實踐層面去分析:嬰幼兒分離焦慮的出現,還取決於下列因素。

  其一,環境的變化。嬰幼兒離開了熟悉的環境,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無論是吃、住、行等對嬰幼兒來說都出現了困難。例如:飲食不合口味;大小便便器的家園不一致;睡覺的小床發生了變化;活動的自由度受到了限制等,所有這些物理環境的變化讓嬰幼兒深感離開家庭的迷茫和痛苦,思念家的情緒情感油然而生。而心理環境的變化使嬰幼兒與親人的依戀出現了距離,依戀對象的改變,造成嬰幼兒不適應。所有這些變化,都會使嬰幼兒出現哭鬧、厭食、悲傷等焦慮情緒。

  其二,保教人員的教養態度。通過調查與訪談,發現保教人員 「對孩子的哭鬧、沉默寡言、坐立不安」能理解的佔35%;不能理解的佔47%;無所謂的佔18%。可見教師對孩子因分離焦慮所表現的行為理解還是不夠的,因而對嬰幼兒因分離所表現出的不安、煩躁、哭鬧、甚至是拳打腳踢不予理解,就採取簡單、粗暴的訓斥、控嚇的方法強制嬰幼兒終止發泄心中的不滿與緊張不安。而在對教師角色權威性問題的調查中我們了解到:認為教師應具有權威性的佔45%;不需要佔17%;看情況佔38%。說明教師對自己角色的認識也是有點偏激的,這樣就使保教人員在教育過程中,常以長者自居,力求「師尊」的刻板形象,隨便批評、懲罰嬰幼兒。不管是什麼原因所導致的教師教養態度的變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引發了嬰幼兒分離焦慮這一負性複合情緒的發生,加深教師與嬰幼兒之間的隔閡。

  其三,是家長的因素。第一是家長的溺愛。在嬰幼兒入園前期,我們對30名家長進行了訪談、調查,在訪談、調查中我們得知:孩子在家吃飯、整理衣服父母、祖輩幫忙的佔五成;獨立完成的佔三成;成人偶爾幫忙的佔二成。可見,這些「小皇帝」、「小祖宗」倍受祖輩和父母的寵愛,造成嬰幼兒自理能力欠佳,時時事事依賴家人,情緒發展遲緩,獨立性差,難以忍受集體生活。第二是家長的過度嚴厲。表現為干涉過多,不允許和其他嬰幼兒交往、接觸,使孩子失去了社會活動機會,導致孩子社會性發展緩慢,入托後人際關係緊張不安,或有集團適應障礙。所有這些勢必會使嬰幼兒產生社會性焦慮;第三是家長不恰當的行為。孩子入托也會造成家長的焦慮,這些家長常常是送孩子入園後,遲遲不願離去,親親、抱抱、樓樓,依依不捨,更有甚者與孩子一起痛哭流涕。還有一些家長當他無法制服孩子時,會不假思索地用:「不聽話把你送到幼兒園,讓老師教訓你」來制服孩子,無形之中使孩子對幼兒園蒙上了陰影。其實家長不經意的語言、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會感染嬰幼兒,誘發孩子緊張、憂鬱等不良情情緒的發生與發展。

  其四,嬰幼兒自身的因素造成。嬰幼兒自身獨立自理能力的欠缺是一方面原因,例如:午睡時不能自己穿、脫外套;孩子不能自己獨立用餐;盥洗時不能自己整理衣褲等,使嬰幼兒難以面對當前的許多行為,此時孩子往往會表現出無奈和焦慮。而嬰幼兒自身內向的性格也是造成焦慮的另一個方面。性格內向的孩子,不太願意親近教師和同伴,不願參與各類活動,這樣,依戀的情緒情感就更強烈,由此孩子會沉默寡言、偶爾還會出現攻擊性行為,社會性焦慮的表現更為劇烈。

  在實踐研究過程中,我們感覺到嬰幼兒分離焦慮的產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嬰幼兒的外部環境與條件。因此為嬰幼兒創設良好的溫馨、和諧的外部環境,是改善嬰幼兒分離焦慮的先決條件。

  (二)分離焦慮的緩解策略

  根據對分離焦慮發生原因的分析,通過實踐的研究,我們歸納了以下幾種分離焦慮的緩解策略:

  1、適度轉移策略。即將嬰幼兒對親人的依戀轉移到對教師或對其他事件的依戀。適度轉移策略包括情感轉移、言語轉移和遊戲轉移。

  情感轉移策略即將嬰幼兒對親人的依戀轉移到對教師的依戀。例:教師直呼嬰幼兒的乳名,會讓嬰幼兒倍感親切,從而消除陌生感,加深彼此的情感;又如:教師理解、尊重嬰幼兒在家的一些習慣,象抱著娃娃睡覺、拍著樓著睡等,讓孩子有一種安全感,營造一種溫馨的環境,讓孩子感受到老師象媽媽。另外,教師以形體語言親近嬰幼兒,抱抱他、親親他、摸摸他等,讓孩子有一種親切感。因為,幼兒早期,觸覺較為敏感,多與嬰幼兒肌膚相親,都可讓嬰幼兒對教師產生深深的親切感和依戀感,從而使嬰幼兒的依戀由家人轉向教師,減緩因失去依戀而引發的分離焦慮。

  言語轉移策略。就是保教人員通過言語來釋懷孩子的焦慮。例:「幼兒園有許多好玩的地方,老師帶你去玩好嗎?」;「你真棒,會自己吃飯了」;「哇,今天的菜真香啊,味道一定好極了,誰先來嘗一嘗」等等,通過言語的說服、引導,以達到緩解焦慮的目的。

  遊戲轉移策略。針對2歲左右孩子注意力不穩定、情緒變化快的年齡特點,我們就採取遊戲轉移的方法緩解嬰幼兒的分離焦慮。教師可扮演嬰幼兒喜歡的形象,表演嬰幼兒喜愛的故事;帶孩子觀看有趣的動畫片;與大班的哥哥、姐姐一起遊戲,觀看哥哥、姐姐的表演;去戶外玩孩子喜愛的大型組合玩具;讓孩子玩一些有趣的電動或聲響玩具等,使孩子的注意有戀家遷移到幼兒園豐富的活動之中。

  2、適度渲泄策略。即讓嬰幼兒適度發一些脾氣、哭鬧,以滿足他對親人的依戀。因為,孩子心理的放鬆,發脾氣或哭泣等適度的情緒渲泄,對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積極的作用。小巴布是個聰明可愛、能說會道的孩子,每天來園時,哭哭啼啼的,抱著她聽她說一會兒就能安靜下來,而且她一天內要哭好幾次,只有聽她訴說才行,如果安慰她或是叫她不哭,反而更加傷心。

  其實無論成人還是孩子,適當的渲泄就是排除不良情緒的重要途徑,但在生活中,當孩子遇到委屈時,許多父母或教師常常不給孩子提供渲泄的機會,不是怕煩制止孩子哭訴,就是淡於應付,對孩子缺乏耐心和尊重,或是急於說教,不給孩子申辨的機會。其實,當孩子有了煩惱和委屈時,父母或教師最需要做的就是把孩子抱在懷裡,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再耐心傾聽孩子的訴說,這不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和孩子的想法,更重要的,孩子哭訴的過程也就是渲泄心中不快的過程,父母或教師的理解和寬容會使孩子感受到自尊和力量,從而轉化為健康的情緒和意識。

  3、適度肯定策略。就是保教人員對嬰幼兒所獲得的點滴進步給予及時的肯定與鼓勵。當一些因分離焦慮而沉默寡言的孩子,一旦有意願與教師交談時;當孩子不再哭著不願進餐而能自己獨立用餐時;當孩子能自己快樂地午睡時;當孩子能愉快地和送自己入園的親人說「再見」時;當孩子高興地自己如廁時;當孩子快活地與同伴交往遊戲時┅┅,保教人員就用「糖果」、「小玩藝」、「小花」、「紅五星」等給予獎勵和肯定,強化嬰幼兒的積極情緒,促使其向穩定行為發展。

  4、適度滿足策略。即對嬰幼兒合理的要求給予適當的滿足。繆雨薇是一個嬌小玲瓏的小女孩。當她第一天從母親懷中走進幼兒園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哭個不停,小手始終拉著她母親的衣角不放。老師從她母親手中接過她時,她拚命地踢老師,嘴裡喊著「不要,不要……」。當老師真的接過她時,她又無可奈何的鑽到老師的懷裡嚎啕大哭起來,嘴裡還不停地哭喊著要媽媽、要枕頭。老師給她玩玩具她不要,老師告訴她:「幼兒園裡有許多好玩的地方,帶你去玩好嗎?」她也不願意,嘴裡還不時地喊著要媽媽、要枕頭。於是,老師就拿了個枕頭給她抱。她拿到枕頭後,雙手抱住了它,又拿到鼻子旁聞了聞,然後擦了擦眼淚,開始擺弄起枕頭來了。可是,一會兒她又哭了起來,原來她已察覺這不是自己的枕頭。於是又哭喊著:「要妹妹的,要妹妹的……。」 放學時老師請其母親明天把孩子自己的枕頭拿到幼兒園裡來。

  第二天,孩子又哭了起來,老師就給她自己家的枕頭讓她抱,這回她不哭了,開始擺弄起枕頭來,情緒確實有明顯好轉。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個多星期,當孩子對老師和環境比較熟悉了,就逐漸讓她擺脫這個枕頭。之後,每天清晨都能聽到她那清脆地一聲「老師早」了。

  5、迴避策略。就是將引發嬰幼兒情緒波動的人、事、或物進行適當的迴避。例:幼兒園中被孩子誤認為親人的教工應儘可能地少出現甚至不出現在嬰幼兒活動場所;對觸及與親人分離的故事或誘發孩子想念家人的話題應避開;對勾起孩子恐懼、緊張、不安的教玩具或其他器件暫時擱起,以消除嬰幼兒的焦慮。

  6、家園互動策略。就是在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上注意家園的互補、互通和互融。在環境的創設上,幼兒園應為孩子提供衛生、安全、舒適的充滿親情的家庭式生活、學習環境。使孩子擁有一種「家」的感覺。在一日生活作息時間的安排上,要注意體現靈活性、自由度,尊重嬰幼兒的意願,滿足需求。保教人員要重視嬰幼兒的情感關懷,開學前可提前家訪增進教師與嬰幼兒的關係,平時強調以親為先,以情為主,關愛兒童,賦予親情,好讓嬰幼兒在寬鬆、親和的氛圍中,開心、開口、開竅。對於家庭來說,首先在孩子入園前應創設與周圍成人接觸、與同齡、異齡夥伴活動的機會,讓孩子感受交往的愉悅,增進交往能力,有利於入托後較快地融入集體。同時,也可預先帶嬰幼兒到托幼機構走走、看看,熟悉園所環境,減少陌生感。其次,家庭成員要避免焦慮現象的發生,應以積極的語言和行為為嬰幼兒入園入托樹立信心,及時與教師溝通孩子在家的一些習慣和情緒表現。

  總之,有針對性的緩解策略將有助於控制孩子不良情緒的發生和發展,但是,分離焦慮發生的差異性決定了我們在實施運用的過程中要靈活使用,要著力於把握其適宜度,也就是說對每一位孩子所表現的焦慮的外顯行為應採取適宜的緩解策略,這樣才能獲得有效的教育效果。


推薦閱讀:

在新學期開始幼師怎麼做才能讓幼兒喜歡?
1-3歲幼兒家庭教育〈上〉
幼兒園常用兒歌大全
幼兒園管理技巧
幼兒園家長會家長代表發言

TAG:焦慮 | 幼兒 | 策略 | 分離 | 嬰幼兒 | 分離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