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拳文化內涵初探-張大輝

我從1992年師從孫劍雲先生習練孫式太極拳,此前,對於陳式、楊式等其他式太極拳都有所涉獵,但最終定位在孫式太極拳。習練多年,自覺這種運動形式,蘊含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值得玩味和推敲。

太極拳雖然名之為拳,但實際上,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它一直在向功的方向轉化。從創拳初始的強調技擊效應,到近代的強調健身和養生,都說明了這種變化。因此,近年來,大多數人習練的各式太極拳,稱之為太極拳功,其實更為合理。

孫式太極拳由孫祿堂先生創製,是現代流行的陳楊武吳孫五大流派太極拳中最晚產生的拳種。應該說,孫祿堂先生從文化建設的層面對其所學的形意、八卦、太極等多種拳功進行了匠心獨運式的重構,追求運動形式和內涵的高度統一,不以動作層面的 「難能」為可貴,以求意和形的高度協調。我曾在為童旭東先生《孫式武學研究筆記》所作的序中,將孫式武學的歷史性和學術性特徵簡單歸納為,「孫氏武學,綜合流派,沉思精釀。參武當,訪少林;采形意,和八卦,證太極。據易品道,推陳出新,卓然獨立,自成一家;儼然武學一崑崙。」這段話的主旨是說,1918年前後,孫祿堂先生合畢生心力所作的《太極拳學》等五部武學著作,實際上是對當時的中國武術各流派成果進行綜合歸納的結晶性成果;是中國武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一、孫式太極拳的運動特點

在大家的印象中,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架高步活,進退相隨,進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轉身以開合相接。實際上,進一步講,孫式太極拳深層面的特點是追求形順基礎上的意形調和,講究形和意適中。形不緊,則意自活;意自活,則形必順;如此形到意和意到形,不斷調試,方使身體運動時,中正不偏,協調有度,乃至於最佳的「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的中庸狀態;對肢體和神經有較大的健益作用。

此外,孫式太極拳講究「避三害守九要」,避三害是要求練拳時,切忌努氣、拙力和腆胸提腹;守九要是要求練拳時必須「一塌,二扣,三提,四頂,五裹,六松,七垂,八縮,九起鑽落翻要分明」。其實,這些規矩就是王宗岳先生《太極拳論》中所要求的「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隨曲就伸,無過不及」的太極狀態對身體各大關節和相關部位的運動要求,是心意在指揮身體動作時的具體指令;是孫祿堂先生根據自身武術實踐的切身體會對王宗岳先生《太極拳論》的進一步闡示和細化。

對「避三害守九要」 可作進一步的解析,努氣則丟力,拙力則忘意,腆胸提腹則導致氣浮力剛,身體無根。因此,練拳時, 「三害」不可不避。塌扣提頂裹松垂縮主要落實在心意上,起鑽落翻分明主要落實在動作的節奏上,講究「九要」即是講究動則俱動,靜則俱靜,動靜相宜有度,節奏鮮明適中。

另外,練習孫式太極拳時,建議將練拳過程定位在雕刻狀態。也就是說,在太極拳練習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周身,對每一個動作細節要精打細算。在這一過程中,心意和力是工具,身體各大部位和關節則是被雕刻的對象。記得前輩老師們曾講過,慢到十分處,便是快到十分處。也就是要求將練拳過程細心揣摩,悉心體認,注重對自身進行感覺觀察。要體會「心靜、身靈、氣斂、勁整和神聚」的狀態,建立其間的邏輯關係。這種關係最初是模糊的,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很模糊。但隨著理清路明和乾乾之功的不斷相互促進,必然「功用一日,技進一日」,最終達到自如狀態。

二、孫式太極拳的文化內涵

孫式太極拳的文化特徵非常明顯,對孫祿堂先生所著《太極拳學》進行認真解讀,會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太極是中國文化的標誌性特徵,將一種運動形式冠之以太極的名稱,是先人們對運動進行理性思維的一種訴求,是對一種運動形式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的必經之路。孫祿堂先生對形意、八卦、太極等許多武學流派進行的實踐和思考,並將之結晶為《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八卦劍拳學》、《太極拳學》和《拳意述真》等五部著作,使他當之無愧為這方面的集大成者。

孫祿堂先生在其所著的《太極拳學》一書中,從傳統哲學層面出發,全面系統闡述了太極拳名稱的由來。指出,「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即太極是一種高度有序狀態,並且,這種狀態因時空而變,是一種隨時適應時空變化的高度有序態。這種有序態的標誌性特點即是協調,就是「隨曲就伸,無過不及」。用孫祿堂先生的話講,就是「一氣之伸縮」。也就是說,因為孫式太極拳從運動形式和心意狀態而言,已經具備了太極文化的這種特徵,故此名之為太極拳。

體系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徵,太極文化從「一理、二氣、三才、四象、五行、六爻、七星、八卦、九星」來建構自己的學術體系。現在看來,這種說法確實有些與當下流行的自然科學主體文化在表面字義上顯得格格不入。但形式上不一致,未必實質內容上不存在聯繫。對之進行消化式的吸收,而不是簡單的拋棄應是當代太極學者的使命性任務,否則,我們會失去先人們苦心孤詣用他們那個時代的文化標定下來的實踐成果的精髓。

孫祿堂先生將這種建構的太極文化思維應用於自身武學運動形式的思考,並具體解釋為「一理者,即太極拳術起點腹內中和之氣,太極是也。二氣者,身體一靜一動之式,兩儀是也。三才者,頭手足,即上中下也。四象者,即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也。五行者,即進、退、顧、盼、定也。六合者,即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其精,是內三合也;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是外三合也。七星者,頭、首、肩、肘、跨、膝、足共七拳,是七星也。八卦者,棚、捋、擠、按、采、列、肘、靠,即八卦也。九宮者,以八手加中定,是九宮也。」這九句排列式的組話,應是孫式太極拳自身文化體系的標誌性特徵,是孫式太極拳的太極文化綱要。

用「一理」定拳,即太極拳。在整個98式太極拳中,在運動中都堅持這個一氣伸縮的道理,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這就涉及到了 「兩氣」一說。動靜互換之中,頭虛靈,手虛張,足平踏,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上中下一氣貫穿,稱之為「三才」。涉獵周邊,方有「四象」。此間,不敢或忘中定,並以之貫穿,故又有「五行」。運行連綿之中,動作鼓盪之處,時時斂心內視,使精、氣、神群龍無首,各守其位,互相標定,稱之為「內三合」。手、肘、肩、胯、膝、足六大關節隱隱與之相應,對外顯現「外三合」;實際上並無內外,總稱 「六合」。據有 「六合」之態,頭、首、肩、肘、跨、膝、足則各顯其妙處,有拱衛之象,成為「七星」。具體而言之,所謂妙處即是棚、捋、擠、按、采、列、肘、靠,共八種勁別,定為「八卦」。八種勁別雖各具特色,其共同處則為中和,最終歸之為「九宮」。

如此,太極拳一發動,則「大明終始,六位時成,雲行雨施,品物流行」矣。此為孫式太極拳拳理之大概;又為孫式太極拳文化內涵之大略。


推薦閱讀:

瞎扯(二):讓「清流」和「泥石流」都來得更猛烈些吧文/夏小仙兒
龍年翡翠吉祥物與龍文化
如何評價《想像的共同體》一書?
《九州縹緲錄》借用了哪些歷史?

TAG:文化 | 太極拳 | 內涵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