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內容及意義 我們沒認清真正的敵人
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準備,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產物,新文化運動的意義深刻,不僅解放了思想,還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但新文化運動中的先進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緒,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種看法一直影響到後來。故後人懷疑新文化運動中我們沒認清真正的敵人。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蔡元培、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反對孔教的立場完全一致。民國初年,康有為及其弟子陳煥章致力於將孔教立為國教,並將此寫進憲法。其意在建立孔教意識形態。此舉為其它宗教派別所反對,也為堅持思想自由、反對定於一尊的新文化派所抗拒。但破除儒學意識形態的話語霸權,並不是自新文化運動始,清末維新運動即對八股取士的制度給予激烈抨擊,對韓愈的「原道」學說提出激烈批評。1905年廢除科舉制,從制度上實際解構儒學的正統地位,確立新教育的發展方向。民國初年,蔡元培制定的新教育宗旨明確取消「尊孔」條款,《大學令》解除經科,新的民國教育制度排除了建立孔教意識形態的可能。陳煥章等人的努力無濟於事,說明民國政治文化朝著民主、科學的方向發展已是不可更改的方向。
新文化運動對孔教的批評主要是展現在「禮教」、舊的家庭制度對人的個性束縛這一層面。新文化運動之表現為個性解放運動,一方面得力於破解束縛人性、個性的「禮教」、舊的家庭制度,一方面歸功於西方的「健全的個人主義精神」的介紹。嚴格來說,新文化運動對儒學的系統清理和研究工作,因為各種條件的限制尚沒有全面展開。胡適提出「整理國故」在當時也只獲得很小範圍的認同。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lshi_v5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有著沒有間斷的歷史文化傳統,儒學在這一歷史文化傳統中居主幹地位。傳統歷史文化的資源核心部分實在是儒學,對於這一點新文化運動限於當時的歷史環境,在破的一方面下力較多,而對承繼一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對較少。
關於新文化運動的定位,在新文化陣營存在分歧。陳獨秀受法國文化影響極大,《新青年》的外文名稱就是用的法文。陳獨秀在《新青年》發刊詞中提出對青年的六大要求:(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三)進取的而非退隱的。(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六)科學的而非想像的。在《本志罪案之答辯書》中提出向西方學習「民主」與「科學」。 他強調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啟蒙運動。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號上發表《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彰顯的就是法國大革命和啟蒙運動的精神。「近代文明」的三大事件:「一曰人權說」,「一曰生物進化論」,「一曰社會主義」,都是法國人率先發動。陳獨秀從法國大革命走向「以俄為師」的共產革命,其中的內在邏輯即在於他的革命思想。
胡適認為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中國人文傳統的再生。他向《新青年》同人建議,「我們這個文化運動既然被稱為『文藝復興運動』,它就應撇開政治,有意識地為新中國打下一個非政治的(文化)基礎。我們應致力於(研究和解決)我們所認為最基本的的有關中國知識、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問題」。帶著這一目的,胡適提出新思潮的意義是: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
將新文化運動定位為啟蒙運動,或是文藝復興運動,這兩種取向在當時並不明顯,兩種主張的學人並肩作戰。只是隨著時間的推延和歷史的演進,雙方的差異才逐漸顯現。由此分際,陳獨秀與胡適後來才分道揚鑣。
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維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闢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準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新文化運動,沒認清真正的敵人?
這一百年來,傳統文化經歷了評價上的大起大落,新文化運動也是如此。
改革以後,我們一度認為中國的專制、愚昧都和傳統有關,所以上世紀80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有人又把它叫做新啟蒙運動,當時打的旗號就是要繼承五四的傳統,認為五四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做得還不夠。
到了90年代,主要由於政治原因,出現了所謂的保守主義復歸這樣一種思潮。這股思潮颳得越來越厲害,以至於不僅是官方,包括民間思想界,現在對傳統文化的評價又很高了。相反,對新文化運動的批評卻越來越厲害。去年,《東方歷史評論》召集了一次紀念五四的會,這個會的主題非常有意思,叫做「夭折的憲政,倒退的五四」。關於倒退的五四,可以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一種是五四是好的,我們現在從五四的立場向後倒退了,應該克服這種倒退;另一種意思是,五四本身就是倒退。當時就有人問到底指的是哪種意思?當時發言的幾位都說五四運動本身就不是好事情。這些人基本上都是憲政派,對辛亥革命以後中國憲政的受挫,感到惋惜。其中多數人將憲政夭折的原因,歸到了新文化運動上。
但是,今天我們對新文化運動的反思,恐怕不是一個簡單的否定,還是一個簡單的肯定。新文化運動真正令人反思的,是在不該徹底否定的方面否定得太過了,但在應該徹底否定的地方,卻又沒有否定掉,或者說沒有注意。中國要實現現代化最大的障礙其實不在儒表,而是在法里。新文化運動中很多人反傳統文化很極端,但對秦制往往又缺乏一種批判精神,即使是魯迅這樣一個「極端的西化派」,罵儒家罵得很厲害,也說過很多秦始皇的好話。像這樣的一種現象,我覺得我們在今天新文化運動一百周年的時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推薦閱讀:
※誕辰 | 波伏娃: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才有意義
※中科協主席驚曝:體檢無任何意義
※順天應人,盛大豐有,大有作為——大有卦辭的哲理意義
※宗教改革:慧能禪學的深層結構及意義
※對分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