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淺談

在今天的親子教育中,我們很多的父母總是抱怨現在適齡青春期的孩子太不聽話,太難管了,對父母的教育充滿了極度的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為。這個問題不僅成為了眾多父母在實施教育過程中一個非常困惑的難題,而且也正逐漸演化為今天帶有一定普遍性的社會問題。-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了什麼地方?我們從青少年心理發育機制的相關原理出發,作出如下的分析:- 一、從發展心理學分析,這一時期的青少年正是處於心理髮展階段最為敏感的變化期。他們經歷在從個體意識尚未清晰的幼年時期開始向獨立的自主意識體系建構的青少年時期進行轉變,他們開始探究「我是誰」,「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要去向哪裡」等等一系列關於我的問題。一方面,他們的自主意識體系尚不完善,價值觀的形成也處於十分不穩定的狀態。同時,另一方面,他們又認為自己已經具備了完整的自我意識和成熟的個人價值觀,非常渴望能夠得到成人世界的接納與認同,並急切地希望確立自身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位置。凡事都要自己做主成為了這一時期青少年較為顯要的心理特徵之一。- 二、這個時期的青少年開始出現性別的趨向認同和性的意識反應,他們首先會從心理上對自己的性別角色進行較為明確的差異性定位。對於同性和異性以及自己與他們的關係開始建構適應性的認知體系。同時,隨著生理功能上各項性徵的不斷發育,在看待性的關注程度上,價值觀念里以及在跟異性交往中情感的輸出方式和接納方式,又都需要他們去完成一種從未有過的新型模式的建構。這些因素,都會成為他們在這個時期心理躁動,情緒反應不穩定的直接原因。- 三、由於成人世界對於他們成長變化中心理方面出現的情況和問題感受性不強,關注度不高,就使得他們覺得自己的變化過程和結果受到一種極大的不被重視感,不被信任感,同時也沒有獲得心理上所希望得到的被認同需求與滿足心理。於是,這種需求就更多地轉變為在自己的同伴間去尋求獲得,有的人或是採用寫日記的方式來達到自我認同的目的。所以,在和父母(老師)的相處過程中極容易發生逆反性心理和對抗性行為。這是對成人世界的一種阻抗心理。- 四、現在很多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由於受到現實社會競爭壓力的影響,他們對孩子的關注更多地集中在單一的學習問題和身體健康上,而對於孩子們的個性成長,情感世界,人際適應,心理需求等精神領域方面的引導與培育卻較為忽視。父母們並沒有能夠完全作好孩子成長的各種心理準備,他們仍舊沿襲了一貫實施的固有的教育模式,也沒有隨著孩子們在成長中的改變而在與孩子的相處方式上有所調整和改變。因此,雙方在交流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矛盾與衝突。-五、父母總是尋求對孩子們思想與行為的了解和安排,在形式上所反應出的就是一種控制觀念的強制性輸出。根據心理學原理,過分的控制性施予,是對個體自主意識的侵犯,極易產生反控制情緒和攻擊性行為。父母應該知道,失去控制的結果正是因為我們的過分控制行為產生的。在教育過程中,應盡量避免父母只憑藉自己的認知標準進行的主觀決斷(而有時,這種決斷是帶有很大隨意性的)。最好的辦法是在雙方協商基礎上,制訂出共同認可,帶有約束和激勵機制的計劃與制度,使他們認識到,對我實予控制的並非某一個人,而是我自己也同樣接受的一種規則,在此,我們用了更為積極有效的方式替代了原來消極的方式,並能隨時達到提示和校正的目的。- 針對於以上所分析的情況,我感到有必要根據心理學的相關原理來為家長們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科學,合理地去分析與調整,以期建構一個和諧的家庭生活學習環境,良性的溝通交流渠道,健康有效的培養教育方式,為孩子們實現未來的人生目標,也為我們家長良好願望的達成,去做出共同的努力。-一、以平等為基礎。- 首先,家長要學會調整對孩子的視角關注點,從俯視改變為平視,將平日里絕對化的「必須」改變為「希望」,將經常性的「一定要……」的要求改換為「一定可以……」的鼓勵。在相互間表達思想,反映意見的過程中,努力營造一個寬鬆的生活環境,建立雙向信息傳輸對稱的交流機制,允許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有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現代意識告訴我們:任何時候,說的權利比說什麼更為重要。因此,我們一定要給孩子予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機會,這非常重要。同時,也應給予他們有反駁父母意見的權利,但是要求他陳述原委,這樣,不僅鍛煉了他們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父母有了幫助和教育他們的空間和機會。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一個良性的溝通管道,這將使得我們在時時了解他們心理狀況的同時,還能夠及時給予必要的幫助與調整。-二、以尊重為前提。- 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對於社會所給予的關注,認同和尊重都十分敏感。父母更應該對他們正在形成的相對獨立的思維和情感予以極大的重視與接納。不要輕易用成人的價值判斷標準去評定他們的成熟和幼稚,要去嘗試角色互換,建立換位思考的意識,特別是在發現問題時,一定要用感同身受之心去進行辨別。要允許他們有完全屬於自己的意識和情感,以及在此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舉止,並能夠給予認同和尊重。同時,他們希望自我留存於心靈深處的那一片天空,父母也沒有必要一定去探究明裡,尊重他們的選擇,尊重他們的判斷,尊重他們的決定。給予尊重是建立父母與孩子間良好關係的前提。-三、以理解為核心。-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由於心理成長的不成熟,行為意識的不穩定,經常性地會產生對於各種社會現象和生活問題的困惑,並由此引發焦慮性情緒和攻擊性行為。有的向外產生攻擊,如在同伴間發生的言語性,肢體性行為衝突。有的產生向內攻擊,如沉默自閉,自傷自殘行為。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無論產生什麼樣的思想狀況,什麼樣的行為舉止,都是有因可循的。只是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又都用了自己的價值評判尺度去進行分析,才產生了不一樣的評判結果。因此,父母在對待他們的態度時,應該要以理解為教育的中心,對於他們身上出現的問題,能夠站在他們的角度去予以考量。幫助他們分析原因,作出處理。而不是簡單的一味予以肯定或是否定處之。學會去分享他們的歡樂,去分擔他們的痛苦,去體驗他們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這樣,不僅能讓相互之間達成心靈溝通之道,同時能讓他們的思想與情感有了一個交流和宣洩的環境。-四、以信任為途徑。- 在心理學而言,信任是一種完全的接納。父母在和孩子的交流中,首先一定要相信他們有自我成長的動力與能力,相信他們在成長中所建立的是非觀念和價值標準是健康積極的,相信他們對於自己以及自己的前途是有所考慮,是有責任的。只是由於他們的不成熟,需要我們進行一定的引導和把握,並找到一種讓他們能夠接受的合理而有效的交流模式。因此,對他們給予信任,不僅能夠讓他們獲得一種極大的被認同感,使他們的自主意識在建構進程中得以充分良性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可以提升他們個體的自我評價指標,增強自信心和自知力。同時,以信任為溝通的途徑,能夠讓父母與孩子間建立起真誠互信聯通機制,以協助他們更健康的完成青春期的成長曆程。-在任何一個年齡階段,合理性的思維模式和一個健康的心理準備狀態是我們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分析現實,實施行為,達成目標的基礎所在。 關鍵是我們父母應該懂得:父母的真實責任在於努力去幫助孩子們成為他們自己希望成為的那種人,去實現他們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是去成為我們想讓他成為的那種人,滿足我們自己心中的那份成就願望,因為那其實是父母自己的理想,而父母真正需要了解的是自己孩子的夢想,並用自己的全部心力去幫助他們,陪伴他們實現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之夢。-
推薦閱讀:

也許我們永遠都碰不到地震,但我們不能不教孩子正確應對地震!
寶寶愛嫉妒,怎麼辦?
幸福幫:薩提亞女士親子教育語錄,不得不看!
為什麼中國人養孩子那麼累?七大原因,你中了幾個?
「為了孩子,為什麼要卸掉抖音?」

TAG:教育 | 親子 | 親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