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應試教育,有兩種適應教育

文/池曉 圖/谷歌

所謂應試教育,就是以考試為中心的教育。然而生活在應試教育環境下的家庭,除了要應對考試,還要應對應試教育本身。在越來越大的高考競爭壓力下, 很多家庭,從孩子上初中開始,就完全以高考為家庭的生活重心。尤其是在山東,河南等幾個高考大省。在一些地方,高考的競爭甚至從購買學區房就已經開始了。對學生來說,學校的作業壓力也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小學的作業有時候要寫到十點以後。初高中生,甚至常常要寫到後半夜,多數學生睡眠時間嚴重不足。家長當然會心疼孩子的身體,但似乎也只能按照學校的要求取得更好的成績,以換來將來可能有的更好的升學或就業條件。為此,很多家長似乎也常年背負著不小的心理壓力和道德負擔。如何應對這樣的應試教育?大致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適應,另一種也是適應。第一種適應「 這是中國教育的現狀,我們也不想這樣,但是我們改變不了,就只能去適應

於是你可能一邊抱怨,一邊將你認為不合理的作業照單全收。甚至還變本加厲,請家教,報補習班,既然要適應,就要清除思想障礙,適應得死去活來。難道反抗不成,我們就只能接受,甚至享受強姦嗎?家長如此去適應,孩子如何去適應?做任何決策都要考慮到失敗的風險。生活不止於眼前的作業,還有遠方的考試和測驗。失望甚至絕望的孩子們怎麼辦?

這幾年,不知道有沒有機構統計過中國學生的自殺率,或許你可以上網搜索相關的新聞,觸目驚心。其中多數都是適應不了應試的後果,這些孩子有的是空心化農村裡無人照顧的留守兒童,有的是名校里前途無量的「好學生」,有的是普通學校里絕望的考生,有的則無法面對自己某一次重要的甚至不重要的考試成績……2015年,著名的高考工廠衡水二中接連有學生跳樓。這很殘酷,但這就是現實。如此現實,你還要安心適應嗎?或許你覺得先適應幾年,熬過了高考,一切都會好起來。但事實上,多數孩子真的無法適應如此變態的現實。我們國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37%左右,也就是有超過六成的中國孩子適應未遂,熬不過高考,並且極有可能在這個封閉式的適應過程里喪失了自己原來熱切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甚至尊嚴感,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而即使上了大學,高等教育的質量暫且不談,你可以看到大學生的自殺率也居高不下。而更可怕的是,甚至出現了馬加爵、葯家鑫的案件,即使是上了復旦,也有林森浩投毒,上了清華,也有至今真相未明的朱令案。當然,這些極端惡性事件的發生,應試教育並非直接原因,當然還包括家庭環境、社會文化的影響。但成年之前的應試教育在人格培養上的普遍缺失,恐怕與這些事件的發生有不小的相關性。而對這種家庭環境和社會文化溯本追源,應試教育也難辭其咎。

多數中國家長的適應觀,都有一種「安分守己」的心態。可惜這是一種對「安分守己」的誤會。在沒有確認本分之前就已經安分,在沒有尋找自己之前就已經守己。這不是安分守己,這是被安分守己,實則抱殘守缺。真正的安分守己是主動生長、充分探索後,向自己回歸;而不是迫於無奈,任人宰割後的自我安慰。「改變不了的,我們就只能去適應」,你有沒有想過,如果適應不了怎麼辦?是不是適應不了的,就只能去死了?你不能就這樣輕易的狗帶!好好想想,我們真的什麼都改變不了嗎?第二種適應

我們真正要去的適應的不是過去的陳規,而是未來的變化。不是已知的答案,而是未知的問題。不是確定性,而是可能性。我改用塔勒布在《反脆弱》里的話,我們要在不確定性中有尊嚴的獲益。什麼是不確定性?不確定性的社會,是已發生的未來。我們自己正在經歷這樣的劇變。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10年前,我們中多少人有手機?那時候的主流是諾基亞,市場上有大量的小靈通,只能打電話發簡訊玩貪吃蛇,上網龜速,又有幾個人知道WiFi是什麼。我第一次拿到觸屏的手機,連滑屏接電話都不會。然而這10年,我們不知不覺學到了多少新技能?我們還調戲著Siri的時候,AlphaGo已經成了世界圍棋第一高手了。消費品的升級換代在逼我們學習。如果在教育里喪失了主動性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我們將難以適應不確定性,而只能疲於奔命。什麼是尊嚴?尊嚴就是自我價值感,是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帶來的自洽狀態。而尊嚴的根基是自由。積極自由的層面,最重要的是主動性,為了尋求自己內心渴望的東西而學習,主動性的前提是自願。孩子要明確知道自己要什麼。而孩子真正熱愛的東西,恐怕很難在語數外政史地理化生的範圍內完全搞定。知道了自己要什麼,就要投入感情,並且獨立思考,積極試錯,展開合作,做選擇,並且負責。如果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那就要明確知道自己要去尋找和確認自己要什麼。這種尋找和確認能夠帶來極大的成就感,提升自我價值感。孩子們還需要知道自己擅長什麼,需要知道自己的學習風格和智能特點,用多元智能的眼光來自省,而不是活在考試成績和他人的評論里。消極自由層面的尊嚴,與道德感有關。我們要有行善的自由,也要有不作惡的自由。而不是隨波逐流而變得鄉愿犬儒。這種界限的確立,需要基本的人文素養,甚至終極關懷。海量閱讀和哲學思辨可以作為探索的開始。

怎樣獲益?我們要有從消費者到創造者的意識和能力。在不確定的環境中發現需求,用有尊嚴的方式,在不作惡的前提下,確認自己能夠提供的價值,並且藉此獲益。這個過程中,需要的不是應試的學科知識,更多是對知識的辨析、連接和使用,需要的是在明確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前提下的綜合實踐能力,其中更涉及到經濟學、心理學、人際交往、設計思維和自我管理方面的基礎常識,需要在教育中有所補充,甚至強調。這是第二種適應,用有尊嚴的獲益能力去適應未來的不確定性。當然,這兩種適應並非二元對立的選擇。並不是說非要逃離應試體制。心態健康,方法得當,一樣可以找到出路,而不用被迫去增添新的負擔。家長如何給孩子提供適應未來的學習環境?恐怕家長首先得是終身學習者,對教育有感覺,真正關心孩子的未來,為孩子挑選真正適合的教育資源,讓孩子在廣泛通識和主題創作中建立自我價值。鑰匙玩校,不需要你來適應我們,加入我們,我們一起去適應未來。

鑰匙玩校夏令營:從消費者到創造者

(〇)「埃爾特」神經聯動營在遊戲中學習STEM7月4日-9日(6天) 15-18歲此營低調免費!歡迎小創客們參與(一)招牌通識營重走人類創造之路7月15日-23日(9天) 12-16歲(二)電光火石主題營在碰創中成為明亮的人7月24日-31日(8天) 12-16歲(三)雞蛋通識營用一顆雞蛋連接更廣闊的世界8月03日-10日(8天) 10-14歲(四)遊戲製作主題營從玩遊戲到做遊戲8月12日-21日(10天) 12-18歲地點四川成都
推薦閱讀:

應試製度
從應試力到思想力

TAG:教育 | 應試教育 | 應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