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服人】跟孩子講道理有用嗎?

跟孩子講道理有用嗎?

文/嬋嬋

今天,一個朋友在微信給我發來一個「道理」,內容大致如下:因為人生沒有完美……美好的東西太多,我們不可能全都得到,對於那些已經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別再奢望什麼了……這個「人生哲理」怎麼樣,你讀過之後是不是覺得它說得真對,很能引起共鳴?可是,你讀過個道理之後,真的會對看似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放棄追求嗎?我敢打賭,至少在眼下,還未受盡挫折之前,你肯定不會,你的生活還是依舊,不會因為幾句哲理而改變方向,也許這句哲理還會映稱出你對那些求而不得的東西更加強烈的渴望。

這些「大道理」或者所謂的人生感悟,它們看似偉岸光明,頗具禪意,但對解決眼下的困境卻沒有半點幫助。可是又不能小看它,因為這些「道理」在生活圈裡無處不在,已經令我們分不清什麼是啟發人心智的道理,什麼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道理,什麼又是聳人聽聞的道理。就像高中政治課本里通篇的胡說八道,背多了倒也覺得他們能自成體系。我們對孩子就經常愛說一些這樣的「道理」,可是,它越是標榜理性,就越是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因為在孩子的世界裡還沒有自欺欺人,也沒有下意識的反哺之情,他們想幹什麼就會去幹什麼。他們不會管世俗標準和道德禮遇,他們是最誠實面對當下內心的人類。你要是反覆跟他說:「孩子,你不可能把什麼玩具都霸佔著自己玩,也要讓給別的小朋友玩一下。」他們斷然不會立刻就接受你的提議。

那麼,難道跟孩子不講道理嗎?這個問題要分兩步來看。第一,講還是不講。第二,講的話,怎麼講。不講的話,用什麼代替講。

當然,道理是肯定要講的,只是講大道理,不如就具體事情進行具體分析,別搞大人那套抽象的文字遊戲。比如,你與其跟他說,你要好好學習,將來才會有好日子過,不如拿起他的課本,問問他老師教的古詩背得怎麼樣了。與其跟他說,玩具要大家分享,不如明確規定,玩具只能選擇兩樣來玩,其他的先讓給別人玩。

2003年一本基於實地調研完成的書《不平等的童年》(Unequal Childhoods:Class,Race,and Family Life)問世,這本書於2011年得到再版。作者對不同階層的家庭進行一段時間的跟蹤調查研究發現,中產階級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採取的是協同培養,而工人階級和廣大底層的父母採取的命令式培養。協同培養的核心是父母與子女通過講道理的方式進行溝通,而命令式培養則講究子女對父母的簡單服從。基於前者的養育方式,孩子從小就明白可以跟人平等對話,並以理來服人,而基於後者的養育方式,孩子更容易向社會固有的權威妥協。

這項研究是美國人做的,但結論拿到中國來看也差不多如此,只是不能簡單以經濟收入來劃分中國父母的階層。更準確地說,應該以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和自我學習的能力來衡量他們教育子女的方式。在中國,對孩子以實施命令為主的父母,他們同時也最愛講「大道理」的父母,這些父母,哪怕在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上已經躋身中產以上,但在教育子女的行為上只等於《不平等的童年》這本書中的工人階級和廣大底層。

實施命令與講大道理之所以能歸到同一類人身上,就是他們實施命令的方式比較隱晦,他們要求孩子服從的就是他們的大道理。如果孩子不服從,他們就會覺得孩子不聽話,不懂事。他們沒有想過的是,孩子想聽的不是一個抽象的道理,而是事情與事情之間的邏輯關係。比如,孩子問為什麼爸爸不能陪我玩啊?你回答,爸爸太忙了。這就不是個好答案。好的答案應該是告訴孩子,爸爸為什麼這麼忙,他在忙什麼以及他要忙多久。這樣,孩子就能理解爸爸忙與不能陪我玩之間的邏輯關係了。哪怕當時不能立即接受,抗議的強度和時間也會減少。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學齡前孩子時不時就會出現的叛逆期中,他們基本上不願意接受父母講的任何道理,不管是大道理還是基於事實的邏輯關係。哪怕你跟他說,這鍋很燙真的不能碰,他也想以身犯險。這時,如果還堅持講道理的方式希望他能主動退卻,那可真是浪費表情和唇舌。堅持講道理的育兒方式沒有錯,但是不分場合只指望耐心講道理這一種方式,那也會犯矯枉過正的錯誤。

通俗育兒書里當然不會告訴你,講道理不管用時應該怎麼辦。它總不能說,這時應該揍他、懲罰他或者威脅他。在面向廣大受眾時,「愛」怎麼宣傳都沒事,「懲罰」一旦被宣傳就會變成教唆。可事實上,我們每個父母在遇到講道理不管用時都會用這些方法讓孩子遠離我們認為不適合做的事情或危險的東西。如果受育兒書影響太深,恐怕在懲罰孩子之後會不斷產生內疚情緒。

那麼,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要跟孩子講道理呢?這不僅是因為我們沒有那麼多力氣每次都喝斥孩子,我們也很願意用溫柔的話語來安撫他們,更因為我們跟孩子講道理這個行為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它的主要作用不在於當下一個道理被孩子接受了從而影響了他的行為,而是在長年累月跟孩子講道理的習慣中,最終跟孩子建立了凡事以說理為主的溝通方式,也就是《不平等的童年》里說的協同培養。

《The Philosophical Baby》是我最近看一本書,這本書結合心理學、神經科學和哲學來剖析學齡前兒童的認知行為。作者提到,相比較成年人,學齡前兒童的前額葉皮層只能釋放出更小的抑制功能,導致他們缺乏強大的自控力,所以孩子的目光無法像成人那樣能聚焦到一個點,他們不能控制自己只關注某一件事,或者不做某一件成人不允許他做的事。相反,他們是發散性思維,總是能連續關注好幾件事,並且經常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基於這樣的生理差異,跟孩子講我們已經熟視無睹的道理他們卻不接受這真是太正常了,他們的大腦還不具備理解一些複雜邏輯關係的神經網路。但是,他們總會發育完全,所以,你會發現,在孩子三歲時不懂的道理,六歲時再跟他講,他可能就懂了。但是在他六歲之前,我們為人父母,需要鍛煉的就是,自己能清楚地理解事情之間的邏輯關係,並講給孩子聽。因為這種方式遲早用得上。雖然在他很小的時候,我們也一時氣惱忍不住揍過他們,但是隨著他們慢慢長大,我們就不會再用到這種粗暴的方法。

這本書里還談到孩子是最擅長學習的人類。他們認知世界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靠自發的各種「試驗」反覆試錯;二是靠模仿父母。反覆試錯的方法不僅是人類嬰兒的特質,猿類、鼠類和一些鳥類也很擅長。而模仿父母,大楖只有人類的兒童能做到最好,因為他們比動物擁有更強大的語言系統。基於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孩子不聽我們講道理,一方面是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實驗」得到結論,所以他們堅持必須自己親自試驗;一方面是大人沒有採取足夠有意義的行動讓孩子模仿,使孩子無法理解道理的內涵。在得到系統的初等教育之前,孩子的世界更多靠自發的實驗和模仿,在接受初等教育之後,他們就會慢慢地懂得要接受成人們口中的間接經驗。

綜上,關於給孩子講道理,我的觀點如下。

1.我們需要給孩子講道理,但不是用抽象的語言,而是就每件不同的事情理清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

2.我們給孩子講道理不是為了要他立即服從我們,而是跟他建立「以理服人」的溝通方式。

3.孩子的大腦神經未發育完全,督促他們做或不做某件事情的因素更少來自他們內心動力,更多地要依靠外界的各種手段,比如獎勵、懲罰、威脅、引導、批評等。由執行這些手段給孩子帶來的各種或開心或沮喪的情緒,會使他們自己認識到,什麼是可以適當讓步的,什麼是必須遵守的。

4.如果跟孩子反覆講某個道理不管用,那可以反思下,是不是做父母的我們首先沒有做好示範。或者,離他理解這個道理的時間還未到。


推薦閱讀:

和孩子講道理時會說才會聽
人生慧語十句,很有道理【精美圖文】
凈空法師講《佛說十善業道經》117_【佛】是我們自己的自性。經論裡面講【當人自性】,我們自己的自性。所以佛學稱為【內學】,道理在此地。如果心外求法,那叫【外道】。
八字理論告訴你的人生道理
上海女人是個寶!看完覺得好有道理!

TAG:孩子 | 道理 | 講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