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要讀懂青春期孩子的心靈世界|青春期|孩子|內心

  家長(微博)們,你們是否常用過來人的姿態控制孩子?

  很多父母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非常了解孩子:孩子是我生的,我養的,我是他的父母,我不了解他,難道還有人比我更了解我的孩子嗎?

  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都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有太多的父母,總是以一種過來人的姿態出現在孩子面前,認為孩子小不懂事,沒有社會經驗,大事小情都要聽從於父母,服從於父母。

  於是,有的父母在這種錯誤的認知下,控制著孩子,不允許孩子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即便是這件事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也會找出理由來拒絕孩子,有時還會對孩子採取懲罰的措施,以此達到讓孩子聽話的目的。

  青春期孩子的心像失去控制的風箏

  可是,隨著孩子慢慢的成長,特別是孩子到了初中階段,也就是進入了青春期的時候,很多父母卻發現,原來言聽計從的好孩子,突然變的不是那麼的聽話了,不但不聽話,而且還不說話了。這時候父母就感覺握在手中的那根能夠掌控一切的風箏線斷了,孩子的心就好比是失去控制的風箏一樣,再也抓不著,掌控不住了。

  父母和孩子之間關係緊張,都是溝通不暢造成的

  我從2004年開始學習和研究家庭教育,至今已有十餘年的時間,期間接觸了大量的個案,其中初中和高中孩子較多。一般是父母找我諮詢能把孩子從泥潭中拉回來的方法。

  如果單聽這些父母的話,每一個孩子可以說都已經是「可惡至極」,不學習,上網、逃學、談戀愛、打架、抽煙、喝酒、搶劫、甚至還有的吸毒。

  和這些家長溝通的時候我經常會問他們一個問題:「你有沒有和孩子溝通過?」所有的家長都會給我一個答案:「怎麼溝通啊,問他什麼都不說,問少了一聲不吭,問多了就發脾氣,摔門而出。」

  我經常跟家長說:「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會有擔心和害怕,就是因為彼此之間不了解,不了解是因為溝通太少,不溝通就會產生很多的分歧與誤解。」親子之間雖然是血濃於水的關係,也正是因為這種至親至愛,往往會因為缺乏溝通而引發出家庭矛盾。我們總是認為一家人有什麼好說的,天天在一塊,不善於表達,不習慣表達。

  親子之間也不例外,如果不溝通,不善於溝通,不勤於溝通,就會因為不能夠獲取對方的信息而引發誤會,以至於最終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我個人的經驗,凡是孩子與父母關係緊張而引發出問題的,基本上都是因為溝通不暢而造成的,也就是彼此之間不了解,不知道對方的需求是什麼。

  成人總是以愛的名義,剝奪孩子表達自我的機會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給孩子發表個人看法的機會,總是大包大攬,以自己的價值觀套用在孩子身上,認為自己所想的就是孩子所需要的,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強加給孩子,讓孩子被迫的聽話。不要認為孩子年齡小就不會有自己的看法,從而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想法,雖然有的時候那些想法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但是,那也是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可是,我們成人卻以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的參與權,讓孩子失去了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等我們認為孩子應該有自己的想法,需要他表達的時候,也就是孩子進入了初中階段,卻發現他的話越來越少了,幾乎不和你交流了,甚至聽到你說話就厭煩,就大發雷霆。

  其實,這跟父母在家庭環境中和孩子溝通的模式有很大關係,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作為父母已經不了解這個時期的孩子了,已經跟不上孩子的發展了。那個曾經言聽計從的小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變化,還有心理的變化。

  身體上的變化家長可以及時給孩子幫助,可是孩子心理上的變化卻不容易被家長所發覺。這些心理上內隱的變化正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大多在這個年齡段出現問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因為內心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是情緒不能夠及時緩解,從而通過言行體現出來。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是什麼?——各種矛盾的綜合體

  要想了解孩子,要想讀懂孩子,要想讓孩子和你說心裡話,就需要父母走進孩子的心裡,就需要了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是什麼。

  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

  處於青春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由於身體的不斷發育,總想獲取自己的獨立空間,從思想上也想脫離父母、師長,對於父母以及老師的建議往往會採取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以此來體現「我能行」。這時他們會把父母的好言相勸當作是「嘮叨」,因為,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想法和看待事物的態度。

  但是,他們在經濟方面依然會依賴於父母,並且由於看待問題的片面性、淺層性還會經常的遇到障礙與挫折,反過來會尋求幫助,雖然他們並不願意對父母以及老師承認自己的失敗,但內心深處仍然是願意得到成人協助的。

  成人感與幼稚感的矛盾

  他們渴望別人把他們當作「大人」來對待,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與重視。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不管孩子多大,在父母眼裡永遠都是孩子,也正是基於這一點,很多父母並不會正確的對待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所提出來的問題,也不懂的徵求他們的意見和看法,還總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命令和強迫孩子被動的聽話,這往往會引發親子衝突,因為他們要通過「反抗」來獲取自己的權利。

  可是,因為他們社會經驗的不足,在思想和行為上盲目性比較大,想法簡單,容易做傻事、蠢事,處理問題的方式仍然會跟小孩子一樣,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孩子稍有不如意就會離家出走的原因。

  開放性與封閉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隨著社交面的不斷擴展,以及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他們需要對外敞開心扉,希望能夠走進別人的世界以此來獲取認同感。但是,這種開放性所針對的對象是有選擇的,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走進他們的心裡,這就需要得到他們的信任,能夠傾聽他們的心聲,並且能夠給予他們及時的幫助的人,才能夠獲取他們的信任,才會被允許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但是,由於他們情感的不斷發展,內心中也有了自己的「小秘密」,這是不願意讓別人知道的信息,他們會深埋於心,不想別人來打擾。

  渴求感與壓抑感的矛盾

  這種矛盾的心理會讓很多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在慌亂中「早戀」,由於他們性心理的發育與成熟,想了解和接近異性。但是,又受到外界環境的種種限制,從而把這種情感壓抑在內心中。但是,為了滿足對性的好奇心,他們會通過其它的渠道來獲取相關的信息以此來滿足內心的需求。

  但是,由於現在信息的泛濫,他們並不能夠區分哪些信息是好的,哪些信息是錯誤,往往就會誤入歧途。

  自製性和衝動性的矛盾

  他們逐漸懂得了要遵守規則,特別是同伴之間的相處,有些事情要學會控制自己,學會理解別人,學會換一個角度看問題,這是因為他們獨立性、成人感的不斷加強。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得到同伴的認同,才會獲得友誼。

  可是,有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意氣用事,如果某些事情,某些人並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就會衝動用事,不假思索,特別是面對權威的時候,他們會失去原有的控制能力。

  以上五點是青春期孩子的矛盾心理,如果父母不能夠了解這個時期孩子的特殊心理,也就不能夠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也就不會從孩子的言行中判斷出他們內心的需求;也就不會得到孩子的信任。

  父母該如何面對青春期的孩子?

  承認獨立的個性,並給予正確的引導

  父母要從以往的觀念中走出來,不要總是把孩子當作小孩子去對待,他們有了自己的認知、看法和思維模式,有了自己的處理問題、分析問題的一套方式和方法。作為父母再也不能總是擔心他們還小,沒有能力,仍然採取大包大攬的做法,替孩子做主。

  多給孩子鍛煉的機會,他們才能夠學會和積累自己的經驗,才能夠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總結方法。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父母在站出來提出自己的建議與看法,讓孩子去參考而不是強制孩子去執行。

  遇事多徵求想法,避免一言堂的嘮叨

  在生活中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的活動中來,不要把孩子看作是學習的機器,除了學習,不讓孩子參與任何事情。他既然有了自己的想法,就多讓孩子參與家庭互動,在參與的過程中,也是體現自身價值的一種方式。

  家長要多向孩子徵求意見,這種方式,會讓孩子真正感覺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成員,也體現了父母對他的重視與尊重。而不是父母總是嘮叨起來沒完沒了,根本不在乎孩子的想法。這會讓孩子有一種被忽視的感覺,也會讓孩子慢慢的對家產生距離感。

  尊重情感不指責,提前準備滿足好奇

  青春期的孩子對異性產生好感可以說是在「情理之中」的,家長提前要做好心理準備,認同他們的感情,並且尊重他們的情感變化,而不是挖苦、指責,更不要談「情」色變。

  對於孩子性心理的發展,父母更要做到細心觀察,精心呵護。比如:女孩子什麼第一次來月經,男孩子第一遺精,這都需要父母的細心,一旦發現孩子有了生理上的微妙變化,就要及時的引導,或者是提前做好性教育,千萬不要因為難於啟齒就迴避這些問題。

  親子關係是基礎,多種形式連接情感

  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是孩子成長的基石,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能夠有利於孩子度過青春期的矛盾時期,同時,也能夠有助於孩子形成穩定的性格。如果親子關係良好,當孩子遇到問題和成長的困惑時,第一時間就會向自己的父母尋求幫助,這就會減少很多問題的發生。

  親子關係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發展,良好的親子關係能夠讓孩子形成內驅動力,也就是說不管孩子遇到哪方面的問題,他都會採取積極主動的方式去應對,而不會經言放棄。

  如果父母能夠做好以上四點,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就會減少很多的麻煩與問題。相反,如果父母不能夠做到以上幾點,孩子往往就會引發出很多的問題,以至於產生惡性循環,最終讓孩子成為一個問題孩子。

  

  Q:家長應如何與高中階段的孩子相處?

  A:當孩子進入高中階段,家長一定要做好堅強後盾,而不只是監督、督促。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自我意識,可能達不到家長的目標,但家長一定要不斷的去支持孩子,而不是給孩子加壓,一定要切記不要給孩子添加負擔,要幫助孩子去減壓。

  Q:我家孩子對學習不上進,每天都是對付一下,我感覺他有心事,不知道怎麼解決。

  A:請家長跟孩子進行深度溝通,了解孩子的心事到底是什麼,幫助孩子化解心結,不要讓這個心結引發出更多的問題,孩子不可能背負著心事去面對學業,所以必須要幫助孩子拿下包袱,讓他回到學習狀態。

  Q:14歲男孩,讀初三,他不聽老師家長的話,卻偏偏跟班上不聽話的男生一起對付老師家長。比如阻止老師與家長聯繫,分不清好話壞話,家長老師都很苦惱苦口婆心教育他,他不懂也不領情。

  A: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經常被定義為叛逆,我經常說並不是孩子叛逆,而是家長太執著,總想要孩子服從於我們,而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聽家長的而願意聽其他同學的,是因為孩子在這個群體中可以找到一種認同感。

  Q:請問老師,六年級孩子現在不管在課堂還是平時的寫作業中,改不掉開小差、小動作的習慣,初中以後是不是就這樣了?

  A:小學階段的孩子出現這個現象是很正常的,如果不影響成績,這也不算是不良習慣,也可能是孩子的一些行為被我們當做開小差,所以希望家長可以更好的跟孩子溝通一下。

  Q:對於孩子的當面頂撞,家長如何處理?

  A:作為家長,一定要反思一下孩子為什麼會和我們當面頂撞,是不是我們沒有尊重孩子、滿足孩子。

  Q:我女兒在重點高中上高一,在實驗班,曾經在小學和初中,都是在班裡前十名左右。現在在這個班裡,卻是倒數第一名。於是,她很敏感,講老師瞧不起她,開始厭學了,現在經常會不去上學,怎麼辦呀?

  A:家長不要強迫孩子回到學校去上學,而要幫助孩子緩解壓力,相信孩子的壓力不只來自高中,更多的是來自小學和初中,家長對孩子一定要求非常嚴格,而導致孩子一直有很大的壓力,所以到了高中階段,孩子會很累,一定要考慮孩子內心的感受,幫助孩子解決內心的問題。

  Q:孩子高一,從中考(微博)後就變化很大,學習很好,也是愛學習的孩子。從假期到現在只要在家就玩手機。一個月前手機被沒收,抵抗情緒特別明顯,不怎麼學習了,而且還不和你溝通了,問過老師和同學,在校還正常。我也和他溝通徵求手機的使用定個規則,比如學習多長時間玩多長時間,按規定遵守,可是他不同意。回家就是進屋手機書包一起,門一鎖。不知道怎麼辦了。

  Q:我家小孩學習態度不認真,每天學習都要大人陪著,不陪著,字寫的亂,我們打了也改不了,學慣用具全買齊了。  A:到了高中階段,孩子已經心力不足而身心疲憊,家長也不能理解他們,所以當孩子內心的壓力得不到緩解,他就需要方法來緩解壓力,也會出現一些身體上的問題。家長一定不要只看表面現象,而要看家庭的互動模式,反觀整個教育過程,作為家長是不是存在什麼問題。

  A:家長採用「打「的方式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這樣用什麼工具都是不起作用的,建議家長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方法,打孩子時間久了會讓孩子產生心理陰影,並且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為了孩子自己學,而不是為了家長學。

  Q:高考(微博)前,如何給孩子交流更合適呢?孩子學習態度較好,不是愛找事的孩子,謝謝!

  A:不需要考慮高考前,只要做好當下就可以了。

  Q:對待教育孩子沒有耐心,怎麼辦?

  A:這種耐心需要父母不斷的學習,特別是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家長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

本文選自劉平易家長慧的博客,點擊查看原文。

推薦閱讀:

養育這樣的男孩子,長大後才會有出息,父母要用心教育
「春節」培養孩子的禮儀
怎樣強化孩子的考運?
童言幽默有趣的小孩子!!
這7種父母,永遠養不出孝順孩子!有的趕緊改。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青春 | 孩子 | 家庭 | 世界 | 青春期 | 內心 | 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