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全球採集DNA樣本追蹤人類遷徙路線(4)

  適應環境

  基因研究表明,即便是在今天,人類的基因仍在為了適應環境,而不斷進行適應性調整。

  目前,科學家仍在測定提取自早期人類骨骼的DNA 序列,以確定我們的祖先是否與其他古人類有過交配行為。與此同時,另一些科學家利用全基因組分析法分析人類DNA,研究早期人類在遷移並適應新住址的過程中,哪些特性會因為隨機突變和自然選擇而改變。

  今年2 月,一個研究小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指出,早期人類走出非洲,遺傳多樣性的確有所下降。該小組從20 位歐洲籍美國人以及15 位非洲籍美國人身上提取了DNA 樣品,並對比了4 萬個SNP。結果發現,與非洲籍美國人相比,歐洲籍美國人攜帶了更多的有害突變,而這些突變可能與某些疾病直接相關。卡洛斯·D·布斯塔曼特(Carlos D. Bustamante) 在研究歐洲人群時提出的「群體遺傳回聲」效應,或許可以解釋上述現象:最初進入歐洲時,非洲祖先的遺傳多樣性較低,一些有害突變廣泛分布於基因組中,當他們的後代增多,新的有害突變也隨之增多,而由於時間相對短促,自然選擇未能及時除去這些有害突變。

  那麼,自然選擇如何幫助現代人的祖先適應新的居住環境?基因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幅全景圖。過去兩年,很多研究都在尋找出現於人類離開非洲之後,以及有助於人類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的基因突變。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International HapMap)收錄了大量的單體型,並包含了390 萬個來自北美人(具有西北歐血統的)、奈及利亞、中國和日本人的SNP,因而在遺傳學家眼裡,基因組單體型圖是一個有待發掘的寶藏。

  哈本丁參與的一項研究顯示,大約在4 萬年前,DNA 變化的頻率和人類進化的速率突然加快了。由美國布羅德(Broad Institute)研究所的帕迪斯·C·薩貝蒂(Pardis C. Sabeti)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基因組上的數百個區域仍在經歷自然選擇,比如調控抗病能力、皮膚顏色、毛囊發育的區域。這一發現說明,即便在今天,不同地區的人

  在面對不同的食物、病原體和陽光照射量(或時間)時,仍在進行適應性調整。而且,當環境變化時,非洲人的基因也在改變。

  最近,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路易斯·昆塔納-默齊(Lluis Quintana-Murci)在研究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時發現,有580 個基因(包括與糖尿病、肥胖、高血壓相關的基因)正在經歷不同的自然選擇過程。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某些疾病的發病模式具有地理差異,也可以為新葯研發提供新的思路。

  人類遺傳多樣性是如何形成的?只研究不同種族的人的毛囊大小和對牛奶的消化能力還不行,科學家還必須要知道,哪些因素構成了種族和民族。如果一個與認知相關的基因廣泛存在於歐洲人體內,而只有少部分非洲人具有這樣的基因,這說明什麼問題?我們不能妄下結論,因為一個單獨的基因不能完全決定某種特性,深入理解遺傳學機制,也許能避免出現不準確的推測。

  隨著遺傳研究日漸深入,以及對不同人類世系的遺傳構成的詳盡了解,「亞洲人」或「美國人」這樣的術語可能被更精確的分類所代替,比如中國的漢族人就分為北方和南方世系。昆塔納-默齊說:「在我看來,世界上並沒有種族之分,只有地域限制。從遺傳學來說,不論是歐洲人還是亞洲人,愛爾蘭人還是日本人,都沒有非常明顯的差異。」

  對人類進化史的回顧,現在僅開了一個頭,科學家對數據和功能強大的計算工具的需求似乎沒有止境。不過,一個規模龐大的資料庫或許可解燃眉之急。今年1 月,一個國際聯盟在日本宣布成立,目標是從世界各地的族群中採集DNA 樣本,測定1000 個人類基因組序列。這項研究一旦完成,科學家將擁有足夠的數據,構建多個人類進化模型,並衡量每個模型的可靠性。持續而深入的研究,最終將完美解答一個古老的問題:我們是誰,來自何方?

上一頁1234 下一頁

本文導航

  • 科學家全球採集DNA樣本追蹤人類遷徙路線
  • 科學家全球採集DNA樣本追蹤人類遷徙路線(2)
  • 科學家全球採集DNA樣本追蹤人類遷徙路線(3)
  • 科學家全球採集DNA樣本追蹤人類遷徙路線(4)
  • 推薦閱讀:

    社保「一卡通」啟用了<br>沒採集信息的抓緊啦
    每個電視台的收視率是怎麼採集的?
    如何實現APP數據採集,還有應該注意哪些點
    Logtail從入門到精通(二):開啟日誌採集之旅
    植物標本的採集和壓制

    TAG:科學家 | 科學 | 人類 | 人類遷徙 | 遷徙 | 路線 | 追蹤 | 採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