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要沿著南北方向開鑿運河
06-14
中國開鑿運河也很早,廣西靈渠鑿成於公元前214年,是世界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除靈渠外,我國在世界內河航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還有一條著名的運河,就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縱貫南北,是我國重要的一條南北水上幹線.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過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在歷史上,不僅便利了南北大量物資的運輸交換,也有助於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京杭大運河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組成的,全程可分為七段:(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里運河;(7)江南運河.在我國歷史上,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工程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東周春秋時期.位於東南吳國的國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向北擴張勢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長江水經瓜洲(今江蘇省邗江縣南部)北入淮河.這條聯繫江、淮的運河,從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當時稱為邗溝,長約150公里.這條運河就是京杭大運河的起源,是大運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後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又相繼延伸了河道.第二個時期是隋朝時期.公元六世紀末到七世紀初,大體在邗溝的基礎上拓寬、裁直,形成大運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陽瀆.在長江以南,完成了江南運河,這是大運河的南段.實際上,江南運河的雛形已經存在,並且早就用於漕運.「漕」是利用水路運送漕米到集中地點的意思.漕運是我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調運糧食(主要是公糧)的一種專業運輸.我國的封建王朝,向農戶徵收地租和田賦,在很長時期內,採取徵收實物的辦法.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區所產的糧食,不能滿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區徵收的糧食調運到京城,就成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措施,為封建統治者所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漕運在我國歷史上形成過一套較完整的制度,並有相應的一套管理系統.漕運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載運的糧、米,叫做漕糧、漕米.駕駛漕船的軍隊和民工,叫做漕軍、漕丁和漕夫.許多朝代都設專管漕運的官員.遠在秦漢時代,我國史書就已經有了關於漕運的記載,到了隋朝,漕運更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下令開鑿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這時主要是開鑿通濟渠和永濟渠.黃河南岸的通濟渠工程,是在洛陽附近引黃河的水,行向東南,進入汴水(今已湮塞),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通濟渠又叫御河,是黃河、汴水和淮河三條河流水路溝通的開始.隋朝的都城是長安,所以當時的主要漕運路線是:沿江南運河到京口(今鎮江)渡長江,再順山陽瀆北上,進而轉入通濟渠,逆黃河、渭河向上,最後抵達長安.黃河以北開鑿的永濟渠,是利用沁水、淇水、衛河等河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蘆溝(永定河),直達涿郡(今北京)的運河.第三個時期是元朝時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後,要從江浙一帶運糧到大都.但隋朝的大運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間的一段,是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和東南伸展的.為了避免繞道洛陽,裁彎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濟州、會通、通惠等河,明、清兩代,又對大運河中的許多河段進行了改造.隋朝修築大運河的幾項重要工程:一是開鑿東通黃河的廣通渠.二是整治南通江淮的御河.三是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濟渠.四是疏浚縱貫太湖平原的江南河.元朝開鑿運河的幾項重大工程:一是開鑿濟州河和會通河.二是開鑿壩河和通惠河.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人生如果錯了方向,停止就是進步(深度好文)
※淺談站椿功與坐禪之方向
※測配偶所在方向法
※八字看你適合到什麼方向工作
※2017年文昌塔擺放位置和方向 此博文包含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