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探測到引力波有如此重大意義?

文/簡書作者:findingsea

北京時間2016年2月11日晚,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通過觀測兩個黑洞的碰撞融合過程,並宣布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

隨著而來的,是微博和票圈排山倒海的轉發,不管是資深天文迷或者物理學愛好者,還是資深熱門事件參與愛好者,都熱情高漲,大家紛紛表示科學太偉大科學新時代balabalabala,然後心滿意足地睡覺去了。

在此謹向彼得希格斯教授以及LHC(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研究中心致以最深切的遺憾,2013年他們同樣劃時代的發現與成就,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連個水紋都沒有。

不過,不管是真的愛好科學,還是只刷下存在感,有更多人參與,就有更多能了解,也算是為科普工作盡一份力。

由於這次發現的影響力如此巨大,在各種網路媒體上,都已經發布和轉載了各類科普文章和視頻,詳細直觀地解釋了引力波是什麼以及如何探測引力波,只要你用心看完,懂得其中道理不是難事。

我想在本文稍作說明的,是為什麼探測到引力波有如此重大意義?為什麼不管是科學家還是科普媒體,都跟打了雞血一樣興奮?為什麼說這是劃時代的成果並開啟人類探索宇宙的方式?甚至有不少天文學家,將其對天文學的意義比喻為「如同伽利略第一次將望遠鏡對準夜空」。

對相對論最後一塊拼圖的驗證:

探測到引力波的最直接成果之一,就是使得廣義相對論真正成為了完備驗證的理論。

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場方程,建立廣義相對論,隔年他利用廣義相對論預言引力波的存在,百年之後人類第一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完備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在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後,實驗物理學家對其做了大量實驗驗證,絕大部分的實驗都證實相對論各方面的正確性,其中最著名的實驗,當屬1919年艾丁頓利用日全食所做的引力場中的光線偏折實驗,也是這個實驗算是第一次部分驗證了廣義相對論(當然這對諾貝爾獎委員會並沒有什麼卵用,終愛因斯坦一生也沒能因為廣義相對論獲獎,唯一一次獲獎是因為他對光電效應的研究)。

愛因斯坦用廣義相對論做出的種種預言都陸續得到了驗證,唯有引力波實在探測難度太高,一直沒有得到直接的驗證。雖然物理學界都已經普遍接受廣義相對論,並公認其正確性,能不能直接探測都不影響相對論的地位(普遍認為直接探測也只是時間問題),但引力波就好像是一張完美拼圖上的最後一塊,如今這塊拼圖終於拼上了。

記得把探測報告燒給愛因斯坦,這樣他又能拿著向上帝炫耀了。:)

感知宇宙的漣漪:

在能探測到引力波之前,人類對宇宙的觀測手段,經歷了這麼幾個階段:

肉眼:再原始不過了,什麼亂七八糟的星座都是古人拿肉眼看的。

光學望遠鏡:一下子拓寬了我們的視野,能看到肉眼不能及的範圍,著名的哈勃望遠鏡就是光學望遠鏡。

射電望遠鏡:通過接收來自宇宙的各種射電波來聆聽宇宙,我們在科幻片里常看到的朝天的「大鍋」就是射電望遠鏡。

如果把肉眼和光學望遠鏡比喻成「看」,那射電望遠鏡就像是「聽」,而引力波就是「感知」。通過漣漪的波動,來反推出核心漩渦的信息。

雖然在沒有霧霾和城市光污染的夜晚里,我們能看到璀璨的星河,但是要知道真正的宇宙中,大部分地方(90%以上)都是無盡的黑暗。而且這種黑暗是真正的、永恆的黑暗——因為它們是黑洞和暗物質,不管造多強多好的望遠鏡,對這些黑暗我們都束手無策。

有了引力波探測之後,這是「開眼看世界」級別的提升,我們終於有能力去探測宇宙的黑暗裡到底有什麼。雖然暗物質無形無色,但是它有著巨大的質量,利用引力波我們終於能捕捉到它的蛛絲馬跡。和引力波觀測的廣度相比,我們以前對宇宙的觀測和認知簡直如同瞎子猜謎。利用引力波之後,我們終於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宇宙。像這次LIGO就觀測到了兩個黑洞的融合過程,這在以前是連想都不敢想的。

同時,對原初引力波的研究,更是把目標直指終極理論(大爆炸)。想想在有生之年,我們也許能見證終極理論被證實的一天,一窺上帝的秘密,簡直太讓人興奮了。

看各種言論,已經有同學樂觀起時間旅行了。是的,時間旅行的確也是相對論的衍生,但是LIGO的本次實驗,只是檢測了空間彎曲,而不是時空彎曲,雖然一字之差,卻是雲泥之別。人類對時間的利用還遙遙無期。不過誰知道呢,科學不就是去完成原來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嗎?:)

實驗物理的追趕: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以來,物理學陷入實驗物理遠遠落後於理論物理的掙扎中。也就是說,理論物理學家已經提出了一大堆合理假說,但是實驗難以驗證(愛因斯坦那時候就是這樣)。

不過,隨著工程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現在我們都有更大功率的強子對撞機了,我們有更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了,而且我們即將會有引力波探測衛星了,我們可以在繞地軌道上構建起數百公里的引力波探測陣列。

實驗物理終於要臨頭趕上了,同時人類對真理的探索也邁出了無比堅實的一步。

結語:

結束之前,我想提一下希格斯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很多物理學研究中,質量都是必不可少條件,比如質能方程,比如萬有引力方程,但是有沒有想過:那質量是哪裡來的?對中子質子夸克的研究表明:這些基本粒子本質上就是一團能量。那物質的質量從何而來?希格斯教授提出的微觀粒子理論體系,預言了微觀世界中,存在這麼一種粒子,它可以賦予別的粒子質量,命名為希格斯粒子。世界上大多數強子對撞機的最初建造目的就是找尋希格斯粒子,30多年來,量子物理學家不斷研究,對撞機也越造越大。2013年,LHC根據最新一次對撞機的實驗結果,宣布證實了希格斯粒子的存在。同年,彼得希格斯教授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希格斯粒子的證實,從理論層面使得微觀粒子理論徹底統一(這也是為什麼此後就有很多量子物理學家轉而去研究暗物質了),從實際意義層面,想像一下以後我們也許有能力隨意控制一個物體的質量,如果將其質量降到無限小,那麼就可以輕易將其加速到接近光速,這畫面簡直太美了。

最後不知道如何結尾,只是想說,現代科學的發展早就遠遠超越了人類常識,去了解和學習這些理論和知識,也許對日常生活沒有幫助,但是它能讓我們更敬畏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也讓我們更敬畏自己。

findingsea:簡書原創作者。微信公眾號:LinTalk

版權所屬,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推薦閱讀:

2017引力波研究展望?
引力波天文學的發展前景如何?
為何有人支持諾貝爾哥?
廣義相對論中等效原理的假想實驗說明了什麼?
這次的中子星合併發生在銀河系會怎樣?

TAG:意義 | 引力 | 引力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