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遊》:學鳩與大鵬的境界
06-14
按:莊子明白地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的氣度、知識範圍、胸襟大小都不同哦!《逍遙遊》:學鳩與大鵬的境界 2016-11-25國學堂精選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莊子舉出一個事例,裡面包括有幾層的道理。如果水不深厚、不充滿,就沒有辦法承受大船,除非像大海一樣的深厚、廣闊,才能載起幾千噸、幾萬噸的大船在上面飄來飄去。我們在廳堂里挖個小坑,然後舀一玻璃杯的水倒在裡面,使它剛好不溢出來,把小芥子放在水裡面,就可以當作船一樣行駛;如果把杯子放在上面,一下就膠住了,浮不起來,為什麼?水太淺,杯子當船太大了。 我們看莊子多會說話,學會了《莊子》我們就會參禪了。莊子明白地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的氣度、知識範圍、胸襟大小都不同。如果要立大功成大業,就要培養自己的氣度、學問、能力,像大海一樣深廣才行。要夠得上修道的材料,也要像大海一樣汪洋才行。佛經上形容「如來如大海」,講阿彌陀佛的眼睛像四大海那麼大,我們的眼睛小得很,有時候連眼白還看不見呢!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大鵬鳥要飛到九萬里高空,非要等到大風來了才行,如果風力不厚,它兩個翅膀就沒有辦法打開,飛不起來。風力越大,起飛就越容易、快速。懂科學的同學都知道,如果遇上風向不對,氣流很亂,飛機就不能起飛,不然很危險。莊子用這個道理比喻人生,修道想成功也要藉助於風力。一個人想成大功立大業,或者修道也好,做生意也好,要有本錢啊,本錢就是你的風。很多年輕人老是想:要是我呀,就要怎麼樣怎麼樣。想了半天,有沒有本錢啊?一毛錢也沒有。沒有風,還飛個什麼?所以青年人要想做一番事業,你的能力才智都要去培養才行。風力不夠,沒你的事,本錢積累厚了,才可以飛上九萬里的高空。那時候,俯視天下萬物,你不會覺得自己偉大,已經沒有偉大可言了,一個個都很藐小。你到了高空上面,如果下面有個英雄拿個大刀在玩,很了不起,你一看,會好笑:哎!這個小孩子在幹什麼?你想想這個境界,人生被那麼一講啊,看看我們還有什麼意思?一層一層道理還很多,都是禪宗的話頭。大鵬鳥飛起來,背對著青天,青天有多遠呢?「莫之夭閼」,無量無邊。在這樣一個空靈的環境,它才可以到達南極。道家講南極是長生不老之地,所以壽星叫做南極仙翁。莊子告訴我們,要達到空靈的境界,才能有大的成就。一個人,思想氣度不空靈,太小氣,就永遠不會認識這個宇宙,得不到逍遙。他得到的是「消搖」,消耗完了只好發抖了。讀了《莊子》這本書,我們的心胸自然就會擴大了。我有個朋友,地位很高,當年我們叫他「哼字型大小」,譬如問他好,他就:「哼」;到了台灣就變成「哈字型大小」了,你一問他,他就「哈」。所以人稱「哼哈二將」。一天他來看我,「哎呀,我煩惱得不得了,你怎麼叫我打坐啊?打坐也解決不了問題,怎麼辦?」我說:「拿一本書你回去看。」「哼哈二將」很聽話,果然回去讀《莊子》了。後來他告訴我:「我懂了《莊子》,舒服之極,現在也不哼也不哈了。」《莊子》確實處處都是解脫境界。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春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境界大小的差別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蜩」就是蟬,也叫知了。知了夏天在樹林里叫得很好聽的,秋天到了要蛻殼,蛻殼了以後,自己變化走了。殼留下來就是蟬蛻。蟬蛻是一種中藥,它有清火作用,可治療喉嚨沙啞。「學鳩」是小鳥。一隻小鳥一隻小蟲,沒有看到過大鵬鳥,因為大鵬鳥一飛起來,它們看都看不見,只不過聽人家說有這麼一件事,聽了就笑:那個大鵬鳥多事,何必飛那麼遠?像我呀,「決起而飛,」什麼是「決起而飛」?「嘣」一下跳過去了,這形容飛出去不遠嘛;大鵬鳥是「怒而飛」,飛得很遠,這之間何止天壤之別。小鳥小蟲自己也很得意,「槍榆枋,」從這棵小樹飛到那叢草上來,很遠嘛,也很痛快。「時則不至,」時間不夠,萬一我飛不到掉下來怎麼辦?「而控於地而已矣,」不過掉在地上,也不會跌死。這個叫做飛啊?老母雞被我們趕急了的時候,「咯咯咯咯」的,它也會「嘣」地一下飛個兩步,就到前面去了,它也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啊。這就是人生境界的不同。所以它們笑大鵬鳥:這個老兄真是多餘,飛到南極去幹什麼呀?下面一句話莊子都不講了。世界上這樣的事情很多。有些了不起的人,當他沒有出來的時候,你東笑西笑,最後自己變成小鳥了。譬如歷史上南唐的朱溫沒有當皇帝之前,可憐得很,媽媽帶他三兄弟給人家幫工,他自己也要去幹活。老闆一天到晚罵他:「你這個傢伙個子大大的,活懶得干,還光吹牛。」他實在給罵氣了,就說:「你們這些人都是鄉巴佬,光知道蓋房子,置財產,我們大丈夫做事,你懂個屁啊!」老闆很生氣就要打他,老闆的媽媽說:「不能打,這個孩子將來前途無量,要好好對他。」老太太問朱溫:「你這個不肯干,那個不肯干,究竟想幹什麼?」他說:「我想借桿打獵的槍,到山裡給你打打獵,弄點好菜給你吃吃。」老太太說:「好吧,你要什麼都幫忙。」後來朱溫當了皇帝,對老闆的媽媽好得很,把她同自己的媽媽一起接來,很感謝她。看到那個老闆恨不得把他宰了:「你這個傢伙,眼光那麼小,看人看不起。」大家看人眼光放大一點啊,不要像這個小鳥小蟲。莊子沒講的,我把它補充說出來了。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春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適」是走路。天空早晨的顏色叫「莽」,晚上的顏色叫「蒼」。南北朝有一首詩:「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那是西北地區傍晚的景色。還有一種解釋:「莽蒼」指近郊的草木之色。所以「莽蒼」代指較近的地方。到近郊的草木間去,一天在那裡吃上三頓,回來了肚子還飽飽的;假如走一百里路呢?就不同了,得帶一點乾糧,算不定要兩三天才能回來;如果走一千里路,那就要準備帶兩三個月的糧食了。莊子好象很喜歡旅行一樣,告訴我們出門該怎麼準備,實際上他講的是人生的境界。前途遠大的人,就要有遠大的計劃;眼光短淺,只看現實的人,他抓住今天就好了,沒有明天;或者抓住明天,不曉得有後天。有一種人今天、明天、後天都不要,他要永遠。莊子就是告訴這個東西。因此說:之二蟲又何知?這兩個小動物又懂什麼?它們的知識範圍有限啊!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如果一個人沒有眼光氣度,就會看不遠,那他的前途就有限。有遠見有大見的人,他就有千秋的事業,永遠有他的偉大。這是智慧大小有別。一個人壽命的長短,看你能不能把握。有些人活了幾十年就死了,不曉得把握它。所以說:「小年不及大年。」「物化」的作用,就是關於一切的生物互相變化,所以鯤魚變成了大鵬鳥的觀念,第一個要點是「沉潛飛動」,莊子用寓言,也是用事實來說明。這屬於中國古代的科學,不要拿現代科學的觀念來說,至於它的對與不對,需要另加求證。第二個要點,一切萬有的生命之所以變化,中間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莊子提出來一個名詞,叫「息」。中國後來的道家,取了一個名稱叫「氣」,萬物皆是氣化。說到氣化,莊子文章寫作的方法,和他講話表達的方法不同,說到這裡,恐怕人家不相信,他就提出來,我們抬頭看天,究竟這個天是不是我們眼睛所看到這個樣子?假如我們到了高空,例如坐飛機,倒過來看這個地球,地球等於在我們頭的上面,那個時候看這個天又是什麼顏色呢?這就說明一個道理,等於佛學所講的:人世間一切的學問知識,都屬於「比量」,不是「現量」的境界。所謂「現量」,就是呈現出來那個真實的東西。我們現在借用了佛學名稱,就能了解莊子所說的道理。人類的見解、知識和生活經驗都是「比量」,不是真實的。同樣一個氣候,同樣一個空間,一個時間,一個顏色,因人而產生的感受各異。譬如說熱,熱到什麼程度?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因此,冷熱一切等等,都是比較的,不是絕對的真正的知識。所以,莊子拿大海作比喻,水不深不能載船,水要很深,面積也要很寬,大船才能行駛。然後講大鵬鳥從北向南飛的時候,必須要等待大風,要有大風的風力,才能超越九萬里的高空。下面又提到小鳥和蟬。小鳥和蟬笑這個大鵬鳥,為什麼要費那麼大的氣力?為什麼一定要飛到南極去?等於講,為什麼要看尼加拉瓜瀑布?到我們新界看看那個流水,也是瀑布,差不多嘛?還要買飛機票出國。就是這個味道。這就是談到境智「比量」的不同。每一個東西境界的大小,智慧的深淺,觀念等等是完全兩樣。因此莊子提出來,小鳥和蟬的境界小,智慧淺,所以看大鵬鳥遠大的高飛,不可想像。我們生活的經驗,一輩子在艱難困苦中過慣了的人,看到那個富貴和特別偉大的場面,自己就覺得路都走不動,也不曉得如何自處了。這就是說明境界大小的不同。所以莊子跟著提出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智慧的深淺,壽命的長短,小的境界和大的境界相比較,差別太大。活了二百歲的人,他所經歷的人世間的經驗,同只活了二十多歲的年青人,這個中間差別很大。這種境智的不同,猶如佛經的一句話,叫「循業發現」。每一個人根據他自己的生活經歷、思想見解、智慧境界等,看一個東西的觀念都不同。因為《莊子》文章太美,看起來東說一句西說一句,如果你把全篇的邏輯貫穿起來了,是非常有條理的。中間都是申述理由。莊子並不是用純邏輯、純理論性的方法,抓到一個主題,死死地在那個牛角尖上鑽下去。莊子用文學境界的方法,從各種方面旁敲側擊,喜笑怒罵,正面反面地寫來,所以《莊子》本身有他的文學境界的邏輯。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知道與明白的區別是什麼?為什麼說知道與明白只差一層紙,兩者卻是天壤之別?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十講 (下)
※招財法的最高境界,五鬼運財
※學菩薩境界,轉人間煩惱
※《晉如說儒》第十講之四:孔子人生六重境界
TAG: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