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心」論

心者,人之最深處也,心和髓密不可分。固然心行氣才能脫俗拔塵,修得正果,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練之不當常造成功成病就之弊,應時刻宗中正平勻之旨,方可圓融無礙,功深者常有所鈑依,理在於此。 練功有時會有些「難過」作伴,但應該越練越進入狀態,越練越開心(眉心會真的舒展開來),或練完收工後也應該是開心的,因爲這部分難過練少了練沒了(到上樂境而止)。不能每次做到也要85%以上能做到。實際上一般而言練時身體越難過而能保持心境平和,效果就越好。意境心境的境字非常好可做如下簡釋: 境強調了對意的訓練和訓練方式,因爲境是立體的全面的,打拳需要立體想像力(所謂顧拳不顧腳就是缺乏立體想像力),這也是中華武學的一大特色或者秘密,但這個大秘密就是公開了,也不一定都能理解更難以做到,因爲這種想像力就是想破腦袋也不一定能得到。勁是這種訓練後的成果,人們反過來通過這種成果直接進行心靈的問答。 把「以心行氣務令沈著」,看作太極拳的根本法,揭底法,離「真實不虛」即使有距離估計也不會遠到哪裡去。什麽都歸結到心的高度再講境界,也比較符合中華文化內在的傳統,關鍵是我們會了嗎?有了根本法,內外,鬆緊,剛柔等等輔助法就可以暫時甚至永遠放下不管,但是一波略平一波又起,此煩惱滅,彼煩惱生,此時對「心」的保護顯得特別重要,而保護神就是「靜」,除非極大的天才,可以於鬧市中持寧靜,一般人還是需要極重視環境或氣場的選擇,避風,避人,避濁是三個最起碼的條件,來保證個心能被好的修煉成,一旦有成,自由便又將來臨,畢竟這顆靜心最終是準備面對雷霆萬鈞霹靂閃電的考驗,但是是一切的一切,先不管心到底是什麽,以心行氣,我們會了嗎?那點味道到底是以心行氣嗎?! 拳術的輕和靜是專門用來「結交」高手行家,不是那麽容易得到並實現的。而且各家都是「心傳心」,不僅僅是保守,而且也在於理解學習是比較困難了,心傳心都有一定的障礙,更何況不同傳承之間的「交流了」,但適當的交流是有好處的的。如果要在此研究一下心的定義,建議有心人先讀經典中的經典,如果對別人如何驗證「心」到否有興趣,在此可提供一個方法,不見得有用,只供參考:選定一棵比較大的樹(柳樹爲佳),把意思(也可以說是氣,但不是外氣)放上去,能感覺其氣反彈而出作用己身,那麽這個心芽便已經長成,能把這個意思保持幾秒鐘或更長,除了深層的靜定沒有其他辦法。如果這個辦法有點玄,那麽就可嘗試把以前講過的第三隻腳,背依青天和天根三合一,看看是否嘗到心之味且其非比尋常的寧靜! 三(角)腳架不好搭,搭好了要能定,定好了要能變,象軟體畫出來的立體三角(四面體),拎著頂點移動,三條腳陵能均勻,協調,一動無有不動的變化,又無論怎麽變,拎著的頂點和頂點的拎似乎都沒變,頂點即是太極拳中自身的「中」,這個拎在太極拳中就是騰,要騰牢,有定力,太極拳到了後面離開講氣就沒法談拳了,太極拳的研究的所謂力也稱爲「氣力」,並不是簡單的筋骨之能,那麽人體最重要的氣囊是那個呢?,壓下去,彈上來,中竅一開,氣便充入。充足便騰,這時候手上的「麽事』才可能被拋掉,舍己從人的影子勁的修煉才可能成功,拳諺」功不打滑(妙)「才有可能得到落實。太極拳越到後面越難用語言來講,要用現成的也只有佛學道法了 ,但佛道又是是不太主張言傳道的,於是就有話不會講了。 氣法回悟心法,靈光的。發現自己好的,觀自在菩薩,一切的一切。謙虛好的,照見五蘊皆空。無憂無慮也好的,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心法又是氣法,雖源自佛祖,太極拳等當中也用得上。空口無憑,需要一定的修持力。 交流心得,就象搭手一樣,能夠互懂,友好客氣,心情愉快,各自都有自己的麽事,敝帚自珍,沒有絕對的好壞對錯,只是交流,互通有無,說到指點那是不敢,怕不禮貌。 優點是有的,有一些要素,比較中正,能有一些意思(比如雙手推出(不夠平),中軸能中正相對後移,但頭有點翹,失天根),含住一些氣,但時有時無,時好時壞。頭不要亂動,下巴尖端有穿透丹田之意,把頭項鎖住,不使它漏氣,而使能上部貫通一氣,這個原則也要體現在其他方面,起先會有些呆板(不怕但也不能滿不在乎),等定活後,有時即使好象頭項不再中正平了,但意思還能留在那裏。(身法也是氣法,一切要領首先就要氣正氣不漏) 腳有點踏死,雙腳也是分陰陽的,氣可以相互補泄不失圓滿,原因在於這個三腳架還是假的僵的,沒有多少彈性,一動就沒,定在腦子裏 ,沒有從心裡出來,可以體會雙手合拳捧中(大致在(月齊)的位置),由它來主持這個搭和變的工作,大腦只起到一個監督作用。其他還有很多,可以問一問自己,各部公轉(相對中軸這個總中)有了,自轉(局部之中,特別對於四肢)有嗎?手腳有沒有一種好象互相套牢的味道,帶脈有沒有充滿能量,使得即束腰爲定又能接通上下盤,而使得上下斷續的毛病改善一些。這樣手上的問題(較大)出在那裏就會慢慢明白,逐漸改正,不再自行其事。 癥結在那裏現在可更明白一些,中軸不活(背上意思氣氛比較少,中軸不太貫通,不堅強(但需要充滿覺悟智慧)),看(觀)不到自己的四稍,眼神需再收斂,藏於心髓毛髮中,有發光(照)的意味,使得內意捆身的毛病慢慢得到改善。意思透到虛空中來,將來自然也能去預警別人,知己知彼。 總之速度還要大幅度降下來,要慢要勻,但不是真的所謂配合呼吸,拳架動作跟呼吸沒什麽聯繫,有聯繫的話也是後來不知道 呼吸的存在,但那是後來。不用管它)亂七八糟看到那說到那,很多也只能說個大概,而且是自說自話,說錯也可能,最好是找個有相當靈性功夫的測測氣就更準確了。可能會問如果是對得的,怎麽才能作到,只有一個字「想」。時時留意,刻刻存想,螞蟻啃骨頭。 拳架是很難的,即便本事不錯了,看打拳還是能看出毛病,不必煩惱。 虛空中出現所謂的第三隻腳,這是「空而不空」,同時兩隻原來實實在在的腳似乎不再是那個腳了,這個是「有而不有」,這兩句話不可分割,可在太極拳的方方面面體現。 推腳之說在於把手上的「麽事」丟掉以後方便的說法,又有開汽車之比喻(車動一般輪子先動),「麽事」是眼耳鼻舌身意之謂, 對初修或入門不久的人.談"淡輕"的境界還早,先聚精會神致力於氣斂入骨再說,能氣斂入骨了,就不會再爲松呀緊呀煩惱了,雖說氣的概念又古久又抽象,但離開了談氣,太極拳包括其他內家拳是否能練好目前很難說. "聚精會神"是聚能量(氣之精)於骨髓,彌神於太虛,缺一不可. 以心行氣是太極拳的根本方法! 把{「以心行氣務令沈著」},看作太極拳的根本法,揭諦法,離「真實不虛」即使有距離估計也不會遠到哪裡去。什麽都歸結到心的高度再講 境界,也比較符合中華文化內在的傳統,關鍵是我們會了嗎?有了根本法,內外,鬆緊,剛柔等等輔助法就可以暫時甚至永遠放下不管,但是一波略平一波又起,此煩惱滅,彼煩惱生,此時對「心」的保護顯得特別重要,而保護神就是「靜」,除非極大的天才,可以於鬧市中持寧靜,一般人還是需要極重視環境或氣場的選擇,[避風,避人,避濁]是三個最起碼的條件,來保證個心能被好的修煉成,一旦有成,自由便又將來臨,畢竟這顆靜心最終是準備面對雷霆萬鈞霹靂閃電的考驗,但是是一切的一切,先不管心到底是什麽,以心行氣,我們會了嗎?那點味道到底是以心行氣嗎?! [功夫要講究輕和靜],是專門用來「結交」高手行家,不是那麽容易得到並實現的。而且各家都是「心傳心」,不僅僅是保守,而且也在於理解學習是比較困難了,心傳心都有一定的障礙,更何況不同傳承之間的「交流了」,但適當的交流是有好處的的。如果要在此研究一下心的定義,建議有心人先讀經典中的經典,如果對別人如何驗證「心」到否有興趣,在此可提供一個方法,不見得有用,只供參考:[選定一棵比較大的樹(柳樹爲佳),把意思(也可以說是氣,但不是外氣)放上去,能感覺其氣反彈而出作用己身,那麽這個心芽便已經長成,能把這個意思保持幾秒鐘或更長],除了深層的靜定沒有其他辦法。如果這個辦法有點玄,那麽就可嘗試把以前講過的[第三隻腳,背依青天和天根三合一], 看看是否嘗到心之味且其非比尋常的寧靜! [心者,人之最深處也]。固然心行氣才能脫俗拔塵,修得正果,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練之不當常造成功成病就之弊,應[時刻宗中正平勻 之旨,方可圓融無礙。。。。。。],功深者常有所鈑依,理在於此 拳術有一點和藝術上是一致的,就是最厲害的人說了算,比較厲害的人比較算,不厲害的人說了不算。事情這樣本來很簡單,但實際世界裡,往往比較厲害的人不厲害的人也會說最厲害的人說過得話,搞得大家聽也不是不聽也不是,練功夫的同時多餘還得練分辨能力。上一篇就舉一列,{ }中的話是拳譜中的話,[ ]中的話是業師的話,其他的就是自己的話,混在一起,大家思考。


推薦閱讀:

太極拳進階理法
太極拳 修身養性健身強體(1)
羊之君子的文件夾【太極知識】
太極功夫手上始
太極雜說57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