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材料議論文寫作要領
給材料議論文寫作要領
第一個,就是如何審讀給材料作文題,尋找到合適的寫作點。
第二個,就是如何圍繞寫作點展開寫作。
第三個,就是如何用最基本的方法,完成給材料作文的議論文寫作。
既然是給材料作文,那麼作文就一定要與材料關聯。關聯得越緊,你的作文就可能越得題旨。關聯得越深,你的作文就越能夠擊中要害。所以,我們就是要在閱讀材料的時候,看看我們能不能找到那個關聯點,能夠關聯得很深、很緊的這個點。
一:四步審題找到寫作點
四步審題,第一步,梳理材料的主要信息。忘記或者不習慣這一步,就可能偏題。第二步,找到材料隱含的方向。有的命意比較隱蔽,有得命意比較顯豁。如果找不到寫作方向,則偏題的可能性就更大。第三步,分析「關鍵詞」。找到方向了,還要分析「關鍵詞」。「關鍵詞」它將帶給我們在後面寫作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啟示。第四步,確立寫作點。
例:閱讀下面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
一個學生求證幾何題,求證了一大通也求證不出來,老師告訴他是方法錯了。這是被「方法」蒙蔽了。
一個人開著輛汽車東拐西拐找不到要去的目的地。這輛車是被道路蒙蔽了。
一個人幹個什麼幹得心煩了,一天抽空到廟裡燒了炷香,或捐了個金剛什麼的,從廟裡出來後又什麼都敢做敢幹了。這不是被佛蒙蔽了,也不是讓他乾的那個什麼給蒙蔽了,這是自己把自己蒙蔽了。
這樣一道作文題,我們對它進行信息梳理,發現它有這麼三個要點:第一,方法蒙蔽人;第二,道路蒙蔽人;第三,心靈也蒙蔽人。那麼這個信息梳理之後,我們就可以看這個材料一個明確的指向是:對方法、對道路的迷信使人陷入困境,不能成功,不能到達目的地;對某一種東西特別地去執著,對某一種特別是那種貪念的東西,很執念的話,那麼就使人不能自省、自拔、自贖;所以最後我們就可以看到「自我蒙蔽」是人生的一大痛苦或者說一大苦難。在這樣的一個明確的方向之下,我們再來看「關鍵詞」,是「蒙蔽」。所以我們就可以大體上找到這樣一些寫作點,就是:「要掀開人生的蒙蔽」,「不要迷戀方法」;「要尋找到正確之路」;「不要執著於貪慾」;「人要時時自省」;「要跳出圈子看世界」;要「掀開蒙蔽」,才能真正「走向幸福」。這是第一道題,我們大體上梳理一下它的信息,找到它的明確方向,分析「關鍵詞」,最後找到寫作點。
又例:閱讀下面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
寺廟裡新來的小沙彌,對什麼都好奇。秋天,禪院里紅葉飛舞,小沙彌跑去問師父:「紅葉這麼美,為什麼會掉呢?」師父一笑:「因為冬天來了,樹撐不住那麼多葉子,只好舍,這是不是『捨棄』,是『放下』!」
面對這個材料,主要信息有哪些?首先是「秋天的紅葉很美」,「秋天的紅葉很美」。然後再往前走,發現「冬天時,樹撐不住了美麗的紅葉」,「撐不住美麗的紅葉」。所以再往下走「只好舍」。那麼老和尚說,這種「舍」不是「捨棄」,是「放下」。那麼「很美」、「撐不住」、「放下」,這是它的主要信息。在這個主要信息之下,我們找到這個材料的明確指向就是:對那些必須放下的美麗,一定要放下,這樣的「放下」是大樹或者說自身生存的必須。如果不放下這些美麗的東西,自身就很難再生存下去。大樹就是這樣的一種生物。那麼在這樣的一個明確指向之下,我們再來看「放下」這個「關鍵詞」,很多同學,在這個關鍵字上因為沒有推敲,所以怎麼樣?導致最後偏題。
「放下」在這個材料裡面是放下本來就是美麗的東西。紅葉很美,本來就很美麗的東西。而不是放下本來不美的東西。很多同學把這個「放下」當作一個話題在寫作。所以「放下」的,他比如:要放下邪惡,要放下殘忍,要放下仇恨等等。這些東西,本來就不美的,是應該捨棄的,不是不應該捨棄的。所以這個「放下」不等於話題,而是在這個材料裡面的,將本來就是美麗的東西放下,這是很關鍵的地方。那麼理解了這個「關鍵詞」以後,我們就可能找到這樣一些寫作點:「美的」不一定都能為我所有,不是所有美的東西都為我所有,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並非「所識之美」都能為我所有,我認識的美,我知道的美都為我所有?那不行。並不是「所擁有之美」都能為我所有。尤其是第三點,我已經擁有了這些美,我很不捨得。但是,這個材料告訴我們:並非所擁有之美,都能為我所有。所以,紅葉很美是大樹本身所具有的,現在大樹為了「撐下去」,他必須「放下」。那麼,這三點,是關於這個「美」能不能為我長久所有的。我本來有的美的東西,不能長久所有。那麼再往下,還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點,很少有同學關注。就是說:大樹所以能撐下去,所以能從一個棵小樹長成大樹,這棵大樹它的智慧在那裡?在於它跟自然、季節相諧相生,他具有一種生命的律動之美,這種律動之美就是隨時而動,春來來了,長出綠葉,夏天勃勃生機,秋天變紅了,冬天脫去這個美麗的紅葉,這就是生命的律動之美。所以我們也可以講「享受季節之美」。
三例:閱讀下面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
風可以吹走
一張
無助的紙片
卻吹不走
一隻
會飛的蝴蝶
這個材料主要信息是:風吹走紙片,因為紙片「無助」。「無助」,注意一下。風不走蝴蝶,因為蝴蝶「會飛」。由這兩個主要信息:紙片的「無助」被吹走,蝴蝶的「會飛」吹不走,得出這樣一個材料的主要方向,就是:我們要做一隻「會飛」的蝴蝶,不要被風給吹走。那麼「關鍵詞」在於「會飛」。蝴蝶的「會飛」在於它有翅膀,能御風而翔。那麼一個人要「會飛」也要有翅膀,人「會飛」的翅膀是什麼?能御風的翅膀是什麼?是思想,能辨識。有思想,能辨識;有定力,能堅守;有信念,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有勇氣,能抗拒,這是人的翅膀。那麼在這樣的一些「翅膀」駕馭之下,很多「風」就為我所用,很多「風」就不再存在。所以,我們大體有這麼三個層次來審視這個「會飛」:
第一層:借力,就是人要藉助「風」來為自己服務,這是借力。就像紅樓夢裡的薛寶釵,她給自己的一個定位是:「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像莊子《逍遙遊》裡面寫到「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扶搖」、「羊角」是那種龍捲風、旋風。「摶」是盤旋。那個「鵬」它藉助扶搖、羊角風,它可以飛到九萬里的高空,這就是借力。《勸學》裡面也有「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這都屬於是「君子善假於物也」。
第二層:「自主」。這個「八風吹不動」,或者說「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這個「八風吹不動」,那是一種強大的定力。有一個故事:一天蘇軾坐禪,出定以後,他覺得得道了,寫了一首偈子,其中有兩句:「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高興了,讓童子送給佛印,渡江而去。佛印一看,給他批了兩個字「放屁」。蘇軾一看,很生氣,自己過江找佛印去了。佛印說,「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我說你『放屁』,你就過江來了,你還差遠了。」於是蘇軾再去修鍊。蘇軾後來能成為一個豁達的、大度的、化被動為主動的、著手成春的大家,關鍵在於他最後有一種定力,有一種自主,這樣一種精神。
第三,「無風」,就是說這些「風」對我來說根本不存在。比如說前一段時間「搶鹽」風波,很多人參與「搶鹽」風波,助長了這次風波。那對很多人來說這個風波不存在,無風。實際上我們生活當中,有很多人,他們因為有自己的一方天地,什麼風都不存在,所以我們講「心中無風且無風。」這是最高層次,這叫「會飛」。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一些寫作點:「做一隻會飛的蝴蝶」,「鍛造會飛的翅膀」,「人生該應當御風而翔」,「八風吹不動者,乃真人也」,「定力使人生從容淡定」,「人生要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讓靈魂自由地飛翔」,等等。
二:一文三扣題,每扣深一層
比如上述第一道題,講到「蒙蔽」了,有的同學,找到了不錯的寫作點,這個寫作點叫「人要時時自省」。但是,寫作的時候,不能貼住材料,於是寫成五段式:第一段,稍述材料,引出「人要時時自省」這樣的一個觀點。然後分三段寫,「自省使人怎麼樣,自省使人怎麼樣,自省使人怎麼樣……」最後一段總結指出:「人要自省」。這個似乎是一篇很符合套路、很正常的作文,怎麼會說不好呢?這裡面就有問題了。問題在哪裡?這種寫法,它的偏題甚至跑題在於對於「自省」這個意義,沒有過多地去關注。因為「自省」在這個材料里,它的意思是有特指性的,它不是所有的「自省」都適合這個材料。我們可以講「自省」使人少做錯事,「自省」使人改正錯誤,「自省」使人天天進步,這似乎都可以。「自省」使人心存感激,「自省」使人日益強大……好像也都可以。但是「自省」使人心存感激,在這個材料裡面,它似乎就不合適。所以,當這些都不能直接詮釋材料,不能與材料直接掛鉤的話,不能銜接的話,那麼就很可能導致你的偏題,所以寫這些,還要銜接材料,還要扣住材料進行分析。那麼可靠的寫法是什麼?
第一步,稍述一下材料,引出「人要時時自省」這樣一個觀點。
第二步,分析材料,扣住「反省方法、反省道路」來寫,得出「反省可以找到正確的方法與道路,更快地實現目標」這樣的一個結論。這主要是扣住材料的前面兩點。
第三步,再分析材料,扣住「心靈反省」寫,得出這樣一種反省「可以讓自己明白自己到底要什麼,而獲得心靈的歸宿」這樣的一個結論。這一步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兩段或是三段。
第四步,就是將前兩步結合起來寫,由此及彼,得出「反省使人掀開遮蔽,讓人活得更清楚、明白,更輕鬆、愉悅地生活」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一步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兩段或三段。
第五步,扣住材料總結全文,「在反省中沿著正確的道路前行」。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
這樣的一種寫法就非常可靠。可靠在哪裡?你同樣是寫要「時時自省」,但是它是跟材料的這樣方向、道路、心靈,緊密結合在一起,並且貼得很近,貼得很深。所以,這種作文,老師無法不給你高分的。這是我們舉的一個例子,怎麼一步三扣題。
第二題可靠的寫法是:
第一步,稍述一下材料,引出「舍而有得」;
第二步,再分析析材料,扣住「大樹暫時舍美麗的紅葉,獲更好的生存空間」來寫,得出「舍小美而獲大美」的結論;
第三步,再由此及彼,扣住「舍小美而獲大美」,聯類相綴;
第四步,再扣材料,並總結全文收束。
這樣一篇文章就應該說是扣得非常緊,扣材料扣得非常緊,這是一道題。
第三道題可以這樣寫:
第一步,分析材料,引出「蝴蝶不被風吹走是因為會飛」。把「會飛」還要打上引號,表明你關注了這個「關鍵詞」;
第二步,扣住「蝴蝶不被吹走是因為會飛,因為「有翅膀、能御風」,得出「人生要不被各種風吹走,也要會飛,也要鍛造會飛的翅膀」的結論。這就是很重要的,從材料過渡你的「彼」,由此及彼,這很重要的一步。現在我們很多同學的作文缺少這一步,對材料的第一次分析;
第三步,寫「堅定的信念就是人御風的翅膀,有了這樣的翅膀,人生就能真正做到我的地盤我做主,我的人生我做主。」這就是講信念。講到了一個核心,就是「御風」;
第四段,通過舉例、引用等進一步論證第三段的觀點;
第五段,扣住「會飛」總結。
三:給材料作文的議論文寫作的基本方法
首先是「述」,述材料。然後是「引」,引觀點。第三是「析」,析材料,分析材料,證觀點。第四是「宕」,宕開去,由此及彼,論證觀點。第五是「總」,扣住材料,和上文的主要內容總結。
其次,如果給材料作文,這個材料裡面,它具有比喻性,具有象徵性,我把它叫做「象喻性」的題目,是「象喻性」的題目,那你就將「象喻」還原,找到本體。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剛才講到了,方向、道路、蒙蔽;講到這個美麗的紅葉;講到這個風,還有蝴蝶,以及蝴蝶的翅膀,這都具有象喻的意義,找到這種象喻意義,我們去寫作,就輕鬆得多。所以,我們要將象喻還原,或者是將比喻還原,這非常重要。
例:《水到渠成》。水到渠成,有很多同學找不到這個「水」和「渠」,以及「渠成」,它到底是象喻什麼,所以寫偏。那我們看,「水」是什麼?在這裡,「水」就是「努力」就是「勤勞」就是「功夫」;「渠」是什麼?「渠」就是「成功」、「成人」、「成家」、「成就」。所以我們講「積水」就是「開渠」。所以我們往下走,能找到一系列的,具有象喻意義的寫作材料。就是積「柔弱之水」開「不朽之渠」,成不朽之盛事。老子講「水」是柔弱的,柔弱之水開不朽之渠,積小水開小渠,積大水開大渠,積滔滔江水開「長江」、「黃河」。那麼,積天下之水就可以成大海大洋,也就是說成「大家」;所以我們還可以講,積汗水、積淚水匯成人生之渠;積小善而成大德,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再如上述第三題「風」就是生活中各種牽制、動搖心靈的力量;「蝴蝶」就是有能力駕馭牽制、動搖心靈力量的人;「會飛」就是鍛造飛翔的翅膀,駕馭各種生活之「風」的本領。
第三,給材料作文就是儘可能以「象喻意」,一喻到底,使文章具有整體感。給材料作文也好,還是其他的任何作文也好,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分成兩類:一類是沒有「象喻性」的,一類是有「象喻性」的。不管有沒有象喻性的題目,我都可以找到一個象喻性的東西來寫它,那麼這樣的話,以象喻,一喻到底,文章就很有整體感。所以我說給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分為兩類,如果都能「托物言志」,那麼這一種文章,你找到這個「物」,來寫自己的「志」,就是一種很好的寫法。
【例文分析】
等待下一季蔥蘢
禪院里紅葉飛舞之時,也正是萬物退去榮華,回歸沉默之季。人對於生命勃發之景總有些難以割捨的留戀,因而隱隱地希望樹的美麗可以定格,可以不顧風霜而永存,於是生出小沙彌「紅葉為什麼會掉」般的困惑。師父一句「舍,不是放棄,而是放下」的箴言令無數不甘放手的眾人釋然:放下,是為了有所專一,是為了重新拾起,正如樹總要以凋零等待下一季蔥蘢。(述材料後引觀點)(一扣材料)
樹的能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肅殺的冬季。人的精力與時間亦然,尤其在選擇眾多、令人目眩的當今。出現在面前的每一種選擇都似乎誘人而完美,但種種選擇又相互制約,容不得貪婪者通選行為的存在,此時,唯有學會放下才可有所取得。不少追求博學美名的讀書人一心想將紛雜的知識網羅入懷,將心思分散在各門學問之上,不甘精於一門,唯恐有所丟失。然而,看似無錯的做法為其換來的只有半深不淺的學識,未博未專的資歷,每一門學問似乎都是他們的研究領域,又似乎都不是。而甘於取其所善而專之的學者往往可以取得較高的造詣。我們也許不該忘記,正是樹在冬日果斷的落葉,使其專心致志地韜光養晦,使其在春季上演喧鬧的蘇醒之劇。(析材料,以樹類人。分承論證「放下,是為了有所專一」。二扣材料)
樹與葉的暫時告別是為了在時間軸的另一個坐標完美相遇,正如一些暫時隱匿夢想而努力積累經歷,直到條件允許再將夢想付諸實現的人,上天絕不會責怪他們一時的放下,反而一定不會虧待他們的堅毅與魄力。小說家納博科夫因寫作《洛麗塔》而聞名,而他的另一重身份——蝴蝶研究專家卻直到其晚年才得以為人所知。這個從小就因為父母緣故對自然中的精靈培養起濃厚興趣的人,由於戰亂,由於生計幾度藏起了自己的夢。然而,在他心裡不曾熄滅的是對蝴蝶研究的執著與激情。最終,他的晚年研究成果成全了他一生的期待,直到他離世後的今日還被生物學家所稱道。樹的冬與夏本身就是其生命之環中不可切割的部分,前者所放下的往往成為後者的積累。(再析材料,換一個角度,以人釋樹。分承論證「放下」「是為了重新拾起」。三扣材料。)
不知道好奇的小沙彌能否在師傅的一番話中有所領悟,不知道困於眼前只有貪婪的眾生是否從此覺醒。(再類比。敲醒因貪婪而困於眼前的眾生。題意深掘一層。四扣材料。)
望窗邊落葉的草木,我們不必感傷,那落葉是樹向葉的許諾,許諾用秋冬的沉寂迎接下一季蔥蘢。那一刻,蜂飛蝶舞,萬世群芳。(首尾呼應,但文意已從首段對「紅葉」的「留戀」走向了對「大樹」「下一季蔥蘢」的「迎接」。這是典型的深化題旨。五扣材料。)
材料作文開頭如何引述材料
作文失分,主要是立意不太準確。如有些考生立意太大,把孝敬父母轉化成一般性的「感恩、回報」;或立意太小,把孝敬父母轉化為「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當父母生病的時候,我該怎麼做」之類;或立意太偏,把孝敬父母要麼引申到對「老齡化社會」的議論,要麼引申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作文失分的另一大因素是因為對材料的運用不恰當:不知道要引述材料;引述材料太晚,在文章中間部分甚至是在結尾處才出現;把材料降低到普通論據的地位。
⑴引論的寫作
考生在寫作供料議論文時,在「引論」部分最容易犯的毛病是:1、引述材料過長,不簡潔,不概括;2、亮出的觀點不夠鮮明有力;3、材料和觀點之間缺乏有機的過渡,使觀點和材料成為「兩張皮」,不貼肉。
要使材料引述簡潔、概括,必須根據觀點的需要進行定向敘述。所謂定向敘述,既是要分析論點中所限定的要素,按照限定的要素進行敘述。例如提煉的論點是「勤能補拙」,引述的材料必須具有以下三個要素:①要有「拙」;②要有「勤」;③能補「拙」,並出成果。這裡的「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缺少了「拙」就難以分析出論點。再如論點是「不要畏懼失敗」,這也限定了引述材料必須具備下列三個要素:①要有「失敗」;②要有「不畏的情況」;③經過頑強奮鬥後取得勝利。這裡的「失敗」因素很重要,而學生在引述材料時常常忽視關於「失敗」因素的引述。
要使亮出的觀點鮮明有力,就必須明確表示反對什麼,主張什麼,擁護什麼,應該旗幟鮮明,愛憎分明,切忌語言閃閃爍爍,模稜兩可。
要避免材料和觀點之間出現「兩張皮」現象,就必須對原材料作一點分析,它的好處是:①告訴讀者,我的立論是有根據的,使立論站住腳跟;②蓄勢。對材料的分析是圍繞立論進行的,這樣,就為進一步論證作了必要的準備。當然,對材料的分析要力求簡潔,一二句話即可。
二忌材料使用不當。試題是提供的材料,是寫作的話題、「引子」,全文的中心、觀點、論證都是由材料生髮而來的。寫議論文,切忌開頭不引述材料,其他文體也不能整篇脫開材料。開頭不引述材料而在論證過程中使用,就把話題引子當成了論據,使讀者(評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據什麼提出來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見所給材料,你的作文與試題提供的材料和寫作要求則無法直接聯繫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另起爐灶的感覺。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確使用材料,議論文一開頭即要引述材料,論證時還要回扣材料。也不可在文章一開頭即用「讀了這則材料」、「看了這幅漫畫」之類的話代替對材料的引述,把作文寫一般的回答問題等同起來,離開試卷即不知「這」為何雲。這種為答題而作文的作法是比較普遍的毛病,為材料作文之一大忌。
首先看材料在寫作過程的作用,話題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提出話題的背景,材料作文的材料則是特定的觀點的載體。也就是說:前者的材料只是為了引出一個話題,本身並不規定文章的中心,材料與文章是一種疏遠的關係;而後者的材料卻是寫作內容和立意的依據,本身規定了文章的中心,文章與材料是一種很親密的關係。其次看寫作的角度,話題作文圍繞的是話題,所寫的文字只須與話題有關就可以,材料作文圍饒的是材,所寫文字與材料密切相關。
(1)引述材料,巧妙概括,只用一句話。(2)句馬上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
1.引——從材料中引出論題或論點。或開門見山,或邊聯繫實際邊敘述感受,或述讀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論題或論點。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語言要精練,概括力要強, 80字左右為宜,否則,會讓人覺得拖泥帶水,不簡潔。「論題或論點」從材料中「引」出,是一種高層次的緊扣「材料」。請看《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開頭: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詩中的詩句。
我們何不以此自問,「何枝可依?」問自己什麼是適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歸屬。
此文開頭,借曹操的詩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問,然後順勢提出觀點——「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乾脆——論點源於材料又高於材料。
我給學生總結了給材料議論文五步曲:「一標二轉三證四聯五結」。一標,標題,二轉,是指正文開頭就要轉述材料提出論點。三證,是指從原材料中提出論點後,擺事實,講道理,就是用事實和道理去證明論點的正確,使之有說服力。四聯,是指應該由點到面生髮升華。五結,緊扣主題,寫好結尾。
二轉,給材料議論文寫作,切忌開頭不引述材料。開頭不引述材料而在論證過程中使用,就把話題引子當成了論據,使讀者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據什麼提出來的;更甚者,如果整篇文章不見所給材料,你的作文與所給材料和寫作要求就無法直接聯繫起來,使人產生一種另起爐灶的感覺,因此,給材料議論文一定要一開頭即要引述材料,論證時還要回扣材料。轉述時,應作一些技術加工,凡材料中與論點關係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內容都要淡化或刪去,而材料中與論點密切相關或明確表達觀點的內容則要強調和突出,使材料的轉述和提出的論點保持一致,達到「論點源自材料,材料生髮論點」的要求。注意,不可用「讀了這則材料」、「看了這幅漫畫」之類的話代替對材料的轉述,把作文與一般的回答問題等同起來,離開試卷即不知「這」為何物。
引述材料的要求是簡潔、有度、融合。簡潔和有度是引述材料的基本要求,而融合則是引述材料的較高要求。引述材料要簡潔,因為評卷老師太熟悉材料了,行文拖泥帶水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從而影響得分。有度地引述材料,是一般考生都能夠做到的,它使文章緊扣題目,思路清晰,結構完整,不至於在內容項、結構項大量失分。如能靈活地引述材料,使之如鹽入水,便達到融合的標準,很能體現較高的寫作水平,極容易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因而獲得高分。
引用材料要簡潔簡潔引述材料,是以閱讀理解試題的供料為前提。只有準確理解材料的內涵,把握住中心,才能實現簡潔引述材料的目標。其次,心中要有閱卷老師。你的作文是寫給他們看的,他們對於供料熟悉的程度遠遠超過自己,大可不必擔心他們看不懂自己扼要的引述。第三,引述材料要善於捕捉與自己議論有關的句子和詞語,增強引述的向心力。
開頭引用材料,主體聯繫材料,結尾點及材料,算是引述材料有度。
引述材料較高的境界是「融合」所謂「融合」是把引述材料與議論緊密地結合起來,表面上不曾直接搬用材料,實際上卻把材料的引述融化在分析說理之中。這是高標準引述材料,具備較高寫作水平的同學可以一用。
現在介紹幾種引述材料的方法。
照搬法此法適用於短小的供料,引用時可一字不易地抄錄。如:根據「材料2」和「材料3」,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繫實際,寫一篇議論文。
[材料2]某雜誌社作調查:「你對同學最讚賞的品質是什麼?」調查結果是,排在第一位的是「樂於助人」。
[材料3]某單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記名問卷調查:「你如果遇到別人碰上麻煩事時會怎樣對待?」回答「悄悄走開」的人不少。
這是1997年高考作文試題,材料非常簡潔明了,引述材料可用照搬法,一次性照搬兩則形成對比,或一次照搬一則分而用之亦可。
概述法供料的篇幅比較長,內容比較豐富,引述時可用自己的話簡要地加以概括。如:1987年全國高考作文試題:
1、1987年6月,A縣舉行小學生游泳比賽,育民小學取得了團體冠軍。
2.1986年初,育民小學一位老師提出建議:「我們這裡河湖港汊很多,應該充分利用這一自然條件,為校內學生舉辦游泳訓練班。」
3.1986年4月,育民小學校務會議同意了這一建議,並決定請一位教練進行理論指導。
4.1986年4月中旬,育民小學聽到一些家長的反映。有的家長說:「舉辦游泳訓練班會不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有的家長說:「我們的孩子從小在水裡泡大的,還要訓練什麼?」
5.1986年5月初,育民小學校長在家長會上說:「我們舉辦游泳訓練班有兩個目的:一是增強學生體質,一是為國家培養體育人才。近年來,我國游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現了一些具有國際水平的優秀運動員,在一些國際比賽中拿了不少金牌,但和世界游泳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至於說在水裡泡大的孩子不需要專門訓練,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在水裡泡大的孩子要成為游泳健兒,也必須有理論指導和嚴格訓練。」
6.1986年5月,在取得家長同意後,育民小學游泳訓練班正式開辦。經過科學訓練,學生游泳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結合以上材料,就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這個問題寫一篇短文,題目自擬。字數在400~600之間。
這道作文題目的材料篇幅長、內容多,宜用概述法:
育民小學在A縣游泳賽中一舉奪得團體冠軍,為什麼呢?經過了解,原來該校辦了一個游泳訓練班。在一位教練的理論指導下進行了嚴格的科學訓練,這才奪冠的。
運用概述法,一是扼要的概括要覆蓋材料的內容,二是行文要跟中心論點同向。
裁縫法供料的篇幅較長,但內容比較單一,可以先刪去不太重要的句子,再把主幹句連綴起來,這種處理供料的方法叫裁縫法。如:
閱讀下面材料,以《更心愛的》為題,寫一篇思想評論。
傳說華盛頓小時候曾把父親心愛的一棵櫻桃樹砍倒了。父親發現後質問家人:「這是誰幹的好事?」華盛頓心裡有點緊張,但還是勇敢地走到父親面前,帶著羞慚的神色說:「爸爸,這是我乾的。」父親問道:「砍掉我的櫻桃樹,你不知道我要揍你嗎?」華盛頓回答說:「可我告訴你的是一個事實呀!」父親聽後,不但沒有懲罰華盛頓,反而讚揚說:「承認錯誤是英雄行為,要比一千棵櫻桃樹還有價值。」
用裁縫法引述,請看:
華盛頓小時候曾把父親心愛的一棵櫻桃樹砍倒了,但他還是勇敢地走到父親面前承認了,結果父親不但沒有懲罰他,反而讚揚說:「承認錯誤是英雄行為,要比一千棵櫻桃樹還有價值。」
這樣引述材料,其篇幅不及原來的一半,但把華盛頓砍櫻桃樹,向父親承認,以及受到讚揚的主要內容保留下來了,而且幾乎是引用原句,很有裁縫法的特色。
切割法在引述材料時截取供料的部分內容用以開頭或用以議論的方法。如:
請認真閱讀下面的材料,寫一篇議論文,不少於600字。
一次,吉鴻昌將軍與國民黨駐美大使館的一位參贊去華盛頓郵局。郵局的工作人員看不起中國人,態度傲慢,吉鴻昌正要發作,那參贊悄悄地說:「你為什麼說你是中國人呢?你可以說是日本人,這樣就會受到禮遇。」吉鴻昌聽了勃然大怒,大聲訓斥:「你覺得做一個中國人丟臉嗎?」說完怒沖沖地回到住聽,找了一塊木牌,在上面寫了「我是中國人」五個大字,佩在胸前,出入於美國大庭廣眾之中。
對這道題目的供料就可以用切割法處理,先截取供料的前半部分開頭,而後對參贊進行批評,再引述供料的後半部分,對吉鴻昌的愛國行為予以讚頌,這樣開頭和議論都會與眾不同,很有特色。
議論法不是直接去引述材料,而是在議論中引述材料,把敘與議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融合」的境界。如: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理論源於實踐並反作用於實踐,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有指導作用。育民小學的孩子們也許水性很好,至於如何才能減少水對身體的阻力,如何才能游得快,他們就不知道了。而這些正是力學理論要告訴他們的。科學理論一經與嚴格訓練相結合,就成了孩子們提高游泳技術的物質力量。
這是1987年高考作文優卷的選段,作者運用議論法引述材料,把材料溶解在分析說理之中,令人耳目一新。
引述材料最大的誤區在於隨意性,致使引述材料的文字缺乏向心力。克服的方法:先定中心論點,後引述材料,剔除原材料中與論點無關或關係不大的內容,做到要言不煩,中心明確。引述材料過於繁冗,在文中佔過大的比例,也是常見的毛病。解決的辦法是力求簡潔,盡量少引述材料,把重點放在分析說理上。
作文強化訓練:
1、對此題審定主題的關鍵詞是
2、你欲擬制的標題是
3、你在此標題下的精緻化開頭是:
4、你想在構思的文中欲引用的素材是(簡單列出數例如名句、名人等)
達芬奇(公元1452—1519)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一位卓越的畫家。他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不是先教他創作什麼作品,而是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幾天。老師見到他有些不耐煩了,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一千個蛋當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形狀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比方說,把頭抬高一點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點去看,這個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地表現出來,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羅基奧還說:反覆地練習畫蛋,就是嚴格地訓練眼睛細緻地觀察形象,用手準確地描繪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論畫什麼就都能得心應手了。後來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期的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成為一代宗師。
這是1980年高考作文的供料《畫蛋》,要求考生據此寫一篇讀後感。有位考生在文中這樣引述材料——
當達·芬奇投師於佛羅基奧時,佛羅基奧沒有首先教他創作作品,卻要他畫蛋,這是佛與凡人不同之處。十幾天只是畫蛋,達·芬奇自然是不耐煩了。這時,那位名畫家才告訴他畫蛋的意義所在:他的目的是嚴格訓練學生的細緻觀察與準確描繪形象的能力。這正是佛羅基奧的「有方」。正是由於這有方,才使芬奇得以日後功成。
這位考生引述材料的篇幅不及供料的三分之一,應該說是相當簡潔的了。由於他透徹地理解了材料,同時又把閱卷老師作為傾吐對象,所以能夠大膽地準確地剪裁材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段引述材料的文字有著很強的向心力。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名師出高徒。其一是師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學不怠。上面的引引文圍繞「師之教有方」引述材料,要言不煩,中心突出。引述材料要達到簡潔的標準,必須具備較強的閱讀能力,能準確理解材料的內涵,善於捕捉其中的關鍵句子和重點詞語;並具備較強的遣詞造句的能力,能夠靈活地將句群變成複句、複句變成單句,用簡單的形式表達複雜的內容,做到以簡馭繁,以少總多。
推薦閱讀:
※議論文*花錢買病不足取——算卦同行是冤家的測試
※議論文 寬容傷害過自己的人——以德報怨化敵為友
※議論文 花瓶與木桶的啟示——世界處處有哲學
※議論文*行之而後知——實踐第一聯繫實際
※關於二胎政策作文:單獨二孩有何利弊_議論文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