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報》電子版 2017.12.6
《詩經》有許多種版本,漢代就有齊、魯、韓、毛四家,前二者取國名,後二者取姓氏。其中,齊、魯、韓三家為主流所推崇,而毛詩多在民間流傳。到了東漢,讀書人漸漸熱衷於毛詩,而疏遠了主流推崇的齊、魯、韓三家;宋代以後,齊、魯、韓三家的版本竟然漸漸失傳了。因此,我們今天讀到的《詩經》,其實是當時民間流行的一種版本,即毛詩流派之一。
毛詩之毛有二,一是魯國毛亨,二是趙國毛萇。三國時期的陸機在《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記載:「孔子刪書授卜商,卜商為之序,以授魯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魯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趙人荀卿,卿授魯人毛亨,亨作《詁訓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毛亨為了躲避「焚書坑儒」的流毒,走上了逃亡之路,經過艱苦跋涉,最終定居在武垣縣北部。逃亡的路途中,毛亨一邊熟記《詩經》,一邊腹稿《詩故訓傳》,成書後便傳於侄兒毛萇。後來,學術風氣漸漸明朗,毛萇開始設館講學,主要內容即為毛詩。
魏晉以後,毛詩成為許多畫家的創作素材,明代畫家周臣的《毛詩圖》即是代表作。時值暮秋,寒意漸生,村舍水畔的大樹已然落光了葉子,但繁枝依然生機暗藏,迎納暖陽,水鳥毫無顧忌地嬉戲於村頭池塘,波光粼粼、柵影閃爍。鄉民紛紛湧向村頭,奔走相奔,喜形於色——原來他們在村頭圍觀鬥雞。兩隻品貌精美的鬥雞怒目而視,展開針鋒相對的生死決鬥,它們的血腥搏殺換來了鄉民的陣陣歡笑。這是中原地區最古老的一種娛樂形式,雖然缺乏博愛情懷,卻也形成了一種文化,沿襲至今,經久不衰。
此圖取意毛詩,畫面質樸古拙,描繪了鄉民秋收後閑適、散淡的生活情景,再現了周代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田園風光。我想,乾隆皇帝看到這幅畫的時候,心裡一定暗下定決心,要把大清天下治理得如同《毛詩圖》一般。於是,他揮毫題詩、加印,藏於「三希堂」,以示高拔。詩曰:「東郭接西鄰,姓惟朱與陳。相逢皆至戚,不擬喚嘉賓。谷賤難猶喜,糯收酒亦醇。每圖優雅意,真弗愧周臣。」
(作者單位系安徽省池州市秋浦西路杏花村中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