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古代詩歌整體賞析範例(2)」

「第六部分 古代詩歌整體賞析範例(2)」2008-07-30 18:54

行 舟 李 益   柳花飛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聞道風光滿揚子,天晴共上望鄉樓。

此詩特點在於給讀者以想像的餘地,讀後有餘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調。  前兩句寫景。舟行揚子江中,岸上柳絮飄來,沾襟惹鬢;詩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輕舟隨著碧綠的江流蕩漾東去。粗粗看來,儼然一幅閒情逸緻的畫面,仔細品味,方使人覺出其中自有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在。春回大地,綠柳飄絮,按說應使人心神怡悅,但對於客居異地的遊人來說,卻常常因為「又是一年春好處」而觸發久縈心懷的思鄉之念。何況,柳枝還是古人贈別的信物,柳花入懷,自然會撩惹遊子鄉思的愁緒。  如果說,詩人這種思鄉的愁緒在前兩句里表達得尚屬含蓄,不易使人體察,那麼,後兩句就表露得比較明顯了。「聞道風光滿揚子」這一句是說,詩人自己思鄉心切,愁緒縈懷,沒有觀賞風景的興緻,「風光滿揚子」只是聽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願看,因為他身處江南,神馳塞北(詩人故鄉在隴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賞心悅目,反倒只能增其鄉思愁緒。

類似這樣的情狀,我們在古代的優秀詩詞當中是常常可以見到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詞中寫到:「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同樣是聞道春光好,同樣是自身愁緒多,一個終於沒有去,一個儘管去了,但根本無心賞景。所取態度雖各異,感情表達的效果卻是同樣深切的。  既然舟行揚子江,不是為了賞景,那又為何而來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鄉樓」。原來詩人是為登樓望鄉而來。但讀詩至此,讀者心裡不免又生出許多新的疑問:為什麼要在「風光滿揚子」的「晴天」才登樓望鄉呢?詩中沒有明說,留給讀者去想像、體會、玩味。或許是,古時別家出走多在歲寒過後,當物華又換,春光再滿時,遊子的鄉思倍切吧?或許是,風光明媚的晴天麗日,空氣清朗,登樓望鄉,可極目千里吧?所有這些,儘管沒有寫出,卻比明白形諸文字更豐富,更耐人尋味。這正是這首絕句的神到之處。

【例二】

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灣是洛陽人,一生中,「嘗往來吳楚間」。首聯用對偶句發端,寫詩人沿著一江「綠水」駛向「青山」(點題中的「北固山」),駛向遙遠的「客路」(指詩人要去的路)。這一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已經流露於字裡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呼應。

頷聯寫春潮湧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好風助力,一帆飽懸,舟行似箭。「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有「順」和「和」的內容。詩句妙在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了。

頸聯寫詩人於歲暮臘殘,行舟江上,殘夜將盡,海日東升;舊年將去,春意萌動。這一聯歷來膾炙人口。「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至尾聯,恰在此時,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詩人想,雁兒應當會經過洛陽,於是託大雁在飛過洛陽的時候,代為問候家人。尾聯緊承頸聯,又遙應首聯,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例三】

蘇 幕 遮

范 仲 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月明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首詞抒寫羈旅相思之情,題材基本不脫傳統的離愁別恨的範圍,但意境的闊大卻為這類詞所少有。

上片寫濃麗闊遠的秋景,暗透鄉思。起手兩句,就從大處落筆,濃墨重彩,展現出一派長空湛碧、大地澄黃的高遠境界,而沒有寫秋景常有的衰颯之氣。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兩句,從碧天廣野寫到遙接天地的秋水:這湛碧的高天,金黃的大地一直向遠方伸展,連接著天地盡頭的淼淼秋江。江波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煙靄本呈白色,但由於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而無法分辨,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所以說「寒煙翠」。「寒」字突出了這翠色的煙靄給人的秋意感受。這兩句境界悠遠,與前兩句高廣的境界互相配合,構成一幅極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圖。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傍晚,夕陽映照著遠處的山巒,碧色的遙天連接著秋水綠波,一直向遠處延伸,隱沒在斜陽照映不到的天邊。這三句進一步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像中的天涯。這裡的芳草,往往與鄉思別情相聯繫,它遙接天涯,遠連故園,更在斜陽之外,使矚目望鄉的客子難以為情,而它卻不管人的情緒,所以說它「無情」。到這裡,才由寫景隱逗出鄉思離情。由景及情,過渡自然,手法高妙。

過片緊承芳草天涯,直接點出「鄉魂」(即思鄉的情思,與「旅思」義近)「旅思」。兩句是說自己鄉思的情懷黯然凄愴,羈旅的愁緒重疊相續。上下互文對舉,帶有強調的意味,而主人公飄泊異鄉時間之久與鄉思離情之深自見。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讀。說「除非」可見只有這個,別無他計,言外之意是說,好夢作得很少,長夜不能入眠。這就引逗出下句:「月明樓高休獨倚」。獨倚月明下的高樓,不免愁懷更深重,不由得發出「休獨倚」的慨嘆。從「斜陽」到「月明」,顯示出時間的推移,而主人公所處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樓,可見鄉思離愁的深重。「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因為夜不能寐,所以借酒澆愁,但酒入愁腸,卻都能化作了相思的淚水。最後兩句,抒情深刻,造語新奇。鬱積的鄉思在外物的觸發下發展到高潮,詞作也就在這難以為懷的情緒中黯然收束。

這首詞上片寫景色,下片抒情,這本是詞中常見的結構和情景結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於美景與柔情的統一,更準確地說,是闊遠之境界、濃麗的景色與深摯的感情的統一。這說明,抒寫離愁別恨的小詞是可以寫得境界闊遠,不局限於閨閣庭院的。

【例四】

鷓 鴣 天李 清 照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①。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註:①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十七歲時因避戰亂,南至荊州依靠劉表,不受重視,曾登湖北當陽縣城樓,寫了著名的《登樓賦》,抒發壯志未酬、懷鄉思歸的抑鬱心情,中有「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悲舊鄉之雍(阻塞)隔兮,啼橫墜而弗禁」之句。

從整首詞的風格和一些詞句來看,這首詞當作於詞人南渡之後。詞人和大批的中原人士一起,倉皇南奔之後,顛沛流離,沒多久,丈夫趙明誠又急病身亡。這樣,詞人既失去了故國和故鄉,又失去了至親,成了一個「孤舟嫠(lí)婦」,不幸和痛苦伴隨著她。對李清照這樣感情豐富細膩的人來說,是無法忍受的。因此,她的後期詞作,再也沒有前期的那種情致,取而代之的便是那深沉的、無限痛楚的心音了。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詞作開首便點明這是深秋時節的一天,帶著寒意的陽光透過瑣窗(指雕有連鎖圖案的窗欞),灑落在室內。詞人此時尚未出戶,透過窗欞,目光落到庭院中的梧桐樹上。已失去往昔婆娑身影的梧桐,在瑟瑟秋風中對「夜來霜」,已由畏懼而轉恨。詞人此時的情感,是浸透在具體的物事刻繪上。以「寒」飾日,可見詞人內心已無任何溫暖可言。「日」本無聲無形,卻以「蕭蕭」形容,更見詞人心旌的寒冷。此外,梧桐本亦無情物,詞人卻言其「恨」夜晚之霜。此一「恨」亦詞人之恨,因為日已蕭蕭,夜又何以堪!因自己心寒,故覺得日光亦寒;因自己恨夜長孤寂,故言樹亦有恨。首二句的描述,使人想到杜甫的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這兩句是說昨夜以酒澆愁,喝得過多,今晨醒來,便思飲濃釅的團茶;醒來夢斷,聞到瑞腦的香味,感到很是愜意。這裡有兩個詞頗耐人尋味,一是「酒闌」,為何酒闌,決不是前期那種的情調:「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漁家傲》),而是「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菩薩蠻》)。還有一詞是「夢斷」,詞人所作何夢,「酒醒熏破春睡,夢遠不成歸」(《訴衷情》),詞人自己的詞句便是其最好的注釋。所不同的是,這二句寫的是尋常事,看似不經意,卻蘊含了無法排遣的鄉愁與懷人的愁苦。詞作上片的敘寫由遠及近,把自己深深的愁緒與痛苦,附著於外在物事的描寫上,頗耐人咀嚼。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秋冬之白日本已較春夏時為短,但詞人卻覺得「猶長」,這就很讓人尋味了。這種主觀感受與客觀實際之間的反差,表露了詞人的寂寞傷時、度日如年愁緒之深。接著詞人以王粲登樓思鄉的典故,寄託了自己生逢亂世、流徙他鄉的思鄉之情。不過,王粲之所以羈留他鄉,是因為個人仕途不得意,不願回去;而李清照則是為環境所迫,有家歸不得,所以說「更凄涼」。

「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末二句,詞人把筆宕開,說與其作無可奈何的懷鄉之想,不如依舊開懷暢飲,一醉方休,不要辜負了這眼前盛開的菊花。這裡的「不如隨分」,實是詞人無可奈何,故作寬慰之辭。這與上片「酒闌」二句,如出一轍,看似寫閑情,寫雅事,實是以樂寫哀。

4.戰爭類

【例一】

塞上聽吹笛高適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 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 風吹一夜滿關山。

詩中寫景有「虛景」與「實景」之分,高適這首詩就表現得十分突出。  前二句寫的是實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馬的時節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開篇就造成一種邊塞詩中不多見的和平寧謐的氣氛,這與「雪凈」「牧馬」等字面大有關係。那大地解凍的春的消息,牧馬晚歸的開廓的情景使人聯想到《過秦論》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則「牧馬還」三字似還含另一重意味,這就是胡馬北還,邊烽暫息,於是「雪凈」也有了幾分象徵危解的意味。這個開端為全詩定下了一個開朗壯闊的基調。  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那座戍樓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梅花何處落」是將「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處」二字,意謂:何處吹奏《梅花落》?詩的三四句與「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意近,是說風傳笛曲,一夜之間聲滿關山,其境界很動人。  三四句之妙不僅如此。將「梅花落」拆用,又構成一種虛景,彷彿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中其色和香灑滿關山。這固然是寫聲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設問出之,虛之又虛。而這虛景又恰與雪凈月明的實景配搭和諧,虛實交錯,構成美妙闊遠的竟境,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畫手也難以畫出來的。同時,它仍包含通感,即由聽曲而心想其形狀的成分。戰士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鄉的情調。不過,這種思鄉情緒並不低沉,這不但是為首句定下的樂觀開朗的基調所決定的,同時也有關乎盛唐氣象。詩人時在哥舒翰幕府,同時所作《登隴詩》云:「淺才登一命,孤劍通萬里。豈不思故鄉,從來感知己」,正是由於懷著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種豪情,筆下的詩才能哀而不傷。

【例二】

晚次鄂州①

盧 綸

雲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晝夜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

三湘衰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

舊業已隨征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②!

註:①次:出外遠行時停留的處所。安史之亂,詩人被迫浪跡異鄉。南行途中,晚次鄂州。②鼙(pí)鼓:古代軍隊中用的小鼓。

首聯寫「晚次鄂州」的心情。濃雲散開,江天晴明,舉目遠眺,漢陽城依稀可見,但船行尚需一天才可到達,詩人今夜就不得不停泊在鄂州了。起句即點題,述說心情的喜悅。次句突然轉變,透露沉鬱的心情,用筆跌宕騰挪,使平淡的郵局體現微妙的思想情致。詩人在戰亂中風波飄泊,對行旅生涯早已厭倦,巴不得早些得個安歇的地方,「猶是」兩字,突顯詩人感情的驟落。這二句,看似平常敘事,卻彷彿使人聽到詩人在撥動著哀婉纏綿的琴弦,傾訴著孤苦的心曲。

次聯寫「晚次鄂州」的景況。詩人簡筆勾勒船艙中的所見所聞:日間風平浪靜,船行不快,同船的商賈白日舟中倚枕酣然入夢;夜深人靜,突然聽到船夫低語,知道夜半時江潮已漲。雖然看似閑筆寫旅途舟中所見,卻透露出詩人晝夜不寧的紛亂思緒。

三聯寫「晚次鄂州」的聯想。詩人情來筆至,借景抒懷:時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涼的季節,無限發惆悵已經使我兩鬢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卻馳故鄉,獨對明月,歸思更切!秋風起,落葉紛紛飄下,秋霜落,青楓凋,夜宿舟中,詩人思緒紛紛,無欣賞異地秋色之意,卻有思久別的故鄉之念。一個「逢」字,將詩人的萬端愁情與秋色的萬般凄涼聯繫起來,移愁於秋色,妙合無垠。「萬里歸心對月明」,其中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有迢迢萬里不見家鄉的悲戚,也有音書久滯縈懷妻兒的凄苦,可謂愁腸百結,很是動人肺腑。

末聯寫「晚次鄂州」的感慨。因為戰亂,詩人有家歸不得,顛沛於異域他鄉。念及故鄉的家業已隨著無盡的戰亂而蕩然無存,而今戰亂依然未平,江上還不時傳來戰鼓聲聲,詩人想到所至之處皆戰雲密布,不禁愁思萬千。詩歌的最後兩句,把思鄉之情與憂國愁緒結合起來,使本詩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

這首詩,詩人只不過截取了飄泊生涯中的一個片段,卻反映了廣闊的社會背景,寫得連環承轉,意脈相連,而且迂徐從容,曲盡情致。在構思上,不用典故來支撐詩架;在語言上,不用艷麗的辭藻來求其綺麗;在抒情上,不用潑墨來露出筋骨。全詩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熾熱,讀來覺得舒暢自若,饒有韻味。

【例三】

塞下曲六首(其三)盧 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塞下曲》組詩共六首,這是第三首。盧綸雖為中唐詩人,其邊塞詩卻依舊是盛唐的氣象,雄壯豪放,字裡行間充溢著英雄氣概,讀後令人振奮。  一二句「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寫敵軍的潰退。「月黑」,無光也。「雁飛高」,無聲也。趁著這樣一個漆黑的闃寂的夜晚,敵人悄悄地逃跑了。單于,是古時匈奴最高統治者,這裡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夜遁逃,可見他們已經全線崩潰。  儘管有夜色掩護,敵人的行動還是被我軍察覺了。三、四句「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寫我軍準備追擊的情形,表現了將士們威武的氣概。試想,一支騎兵列隊欲出,剎那間弓刀上就落滿了大雪,這是一個多麼扣人心弦的場面!  從整首詩看來,盧綸是很善於捕捉形象、捕捉時機的。他不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義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藝術效果的時刻加以表現。詩人不寫軍隊如何出擊,也不告訴你追上敵人沒有,他只描繪一個準備追擊的場面,就把當時的氣氛情緒有力地烘托出來了。「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並不是戰鬥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時刻。這個時刻,猶如箭在弦上,將發未發,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許覺得不滿足,因為沒有把結果交代出來。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啟發性,更能引逗讀者的聯想和想像,這叫言有盡而意無窮,神龍見首不見尾。並不是沒有尾,那尾在雲中,若隱若現,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例四】

從 軍 北 征 李 益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  磧里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這是一個壯闊而又悲涼的行軍場景,經詩人剪裁、加工,並注入自己的感情,使它更濃縮、更集中地再現在讀者面前。  李益對邊塞景物和軍旅生涯有親身的體驗。他的邊塞詩並非出於想像或模擬,而是直接來自生活,因而詩中往往隱藏著他自身的影子,對讀者有特殊的感染力量。這首詩的題目是《從軍北征》,說明詩人也參加了這次遠征,正如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所指出,「磧里徵人,妙在不說著自己,而己在其中」。當然,這首詩的感染力之所以特彆強烈,更因為他善於運用詩人獨有的敏銳的觀察力,從遠征途中耳聞目睹的無數生活素材中選取了一幅最動人的畫面,並以快如並刀的詩筆把它剪入詩篇。用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話來說,這正是一個詩人必須兼有的「能感之」和「能寫之」的本領。  詩的首句「天山雪後海風寒」,是這幅畫的背景,只七個字,就把地域、季節、氣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這次行軍的環境氣氛。這樣,接下來不必直接描述行軍的艱苦,只用「橫笛遍吹《行路難》」一句就折射出了徵人的心情。《行路難》是一個聲情哀怨的笛曲,據《樂府解題》說,它的內容兼及「離別悲傷之意」。王昌齡在一首《變行路難》中有「向晚橫吹悲」的句子。而這裡用了「遍吹」兩字,更點明這時傳來的不是孤孤單單、聲音微弱的獨奏,而是此吹彼和、響徹夜空的合鳴,從而把讀者帶進一個悲中見壯的境界。  詩的後兩句「磧里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是這一片笛聲在軍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磧里」「月中」,也是烘染這幅畫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說明這支遠征軍不僅在雪後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風裡,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這就使人加倍感到環境的荒涼、氣氛的悲愴。也許有人對這兩句中「三十萬」的數字和「一時回首」的描寫,感到不大真實,因為一支行軍隊伍未必如此龐大,更不可能全軍都聽到笛聲並在同一時間回首顧望。但是,植根於生活真實的詩歌,在反映真實時決不應當只是依樣畫葫蘆,為了托出一個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藝術效果,有時不但容許而且需要運用誇張手法。這樣寫,充分顯示這片笛聲的哀怨和廣大徵人的心情,使這支遠征隊伍在大漠上行軍的壯觀得到最好的藝術再現,從而獲致王國維所說的「境界全出」的藝術效果。這不但不違背真實,而且把真實表現得更突出,更完滿,也更動人。  樂聲對人有巨大的感染力。李益在一些寫邊情旅思的詩中善於從這一點著眼、下筆,讓讀者隨同樂聲進入詩境,通過樂聲引起的反應窺見詩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如在《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兩句中,詩人明點出徵人因笛聲而觸發的是一夜望鄉之情;在這首詩中,他卻只攝取了一個回首看的動作,沒有說明他們為什麼回首看以及回首看時抱什麼心情,但寓情於景,情在景中。這一動作所包含的感情,是一言難盡,又可想而知的。

5.閑適類

【例一】

田園樂(其六)王 維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田園樂》是由七首六言絕句構成的組詩,寫作者退居輞川別墅與大自然親近的樂趣,所以一題作「輞川六言」。這裡選的是其中一首。

詩中寫到春「眠」「鶯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五絕《春曉》。兩首詩寫的生活內容有那麼多相類之處,而意境卻很不相同。彼此相較,最易見出王維此詩的兩個顯著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繪形繪色,詩中有畫。這並不等於說孟詩就無畫,只不過孟詩重在寫意,雖然也提到花鳥風雨,但並不細緻描繪,它的境是讓讀者從詩意間接悟到的。王維此詩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構圖,而且有具體鮮明的設色和細節描畫,使讀者先見畫,後會意。寫桃花、柳絲、鶯啼,捕捉住春天富於特徵的景物,這裡,桃、柳、鶯都是確指,比孟詩一般地提到花、鳥更具體,更容易喚起直觀印象。通過「宿雨」「朝煙」來寫「夜來風雨」,也顯然有同樣藝術效果。在勾勒景物基礎上進而著色,「紅」「綠」兩個顏色字的運用,使景物鮮明怡目,讀者眼前會展現一派柳暗花明的圖畫。「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加上「楊柳依依」,景物宜人。著色之後還有進一層渲染:深紅淺紅的花瓣上略帶隔夜的雨滴,色澤更柔和可愛,雨後空氣澄鮮,彌散著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綠的柳絲籠在一片若有若無的水煙中,更裊娜迷人。

經過層層渲染、細緻描繪,詩境自成一幅工筆重彩的圖畫;相比之下,孟詩則似不著色的寫意畫。一個妙在有色,一個妙在無色。孟詩從「春眠不覺曉」寫起,先見人,後入境。王詩正好相反,在入境後才見到人。因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該打掃,然而「家童未掃」。未掃非不掃,乃是因為清晨人尚未起的緣故。這無人過問滿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別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這正是王維所偏愛的境界。「未掃」二字有意無意得之,毫不著力,渾然無跡。末了寫到「鶯啼」,鶯啼卻不驚夢,山客猶自酣睡,這正是一幅「春眠不覺曉」的入神圖畫。但與孟詩又有微妙的差異,孟詩從「春眠不覺曉」寫起,其實人已醒了,所以有「處處聞啼鳥」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懸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鬧」的「鬧」字概括。此詩最後才寫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穩,於身外之境一無所知。花落鶯啼雖有動靜有聲響,只襯托得「山客」的居處與心境越見寧靜,所以其意境主在「靜」字上。王維之「樂」也就在這裡。

人們說他的詩有禪味,並沒有錯。王維詩難能可貴在它的靜境與寂滅到底有不同。他能通過動靜相成,寫出靜中的生趣,給人的感覺仍是清新明朗的和美好的。唐詩有意境渾成的特點,但具體表現時仍有兩類,一種偏於意,讓人間接感到境,如孟詩《春曉》就是;另一種偏於境,讓人從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詩就是。而由境生情,詩中有畫,是此詩最顯著優點。  第二個特點是對仗工緻,音韻鏗鏘。孟詩《春曉》是古體五言絕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於孟詩散行,意脈一貫,有行雲流水之妙。此詩則另有一工,因屬近體六言絕句,格律極精嚴。從駢偶上看,不但「桃紅」與「柳綠」、「宿雨」與「朝煙」等實詞對仗工穩,連虛字的對仗也很經心。如「復」與「更」相對,在句中都有遞進詩意的作用;「未」與「猶」對,在句中都有轉折詩意的作用。「含」與「帶」兩個動詞在詞義上都有主動色彩,使客觀景物染上主觀色彩,十分生動。且對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卻又呼應聯絡,渾成一體。「桃紅」「柳綠」「宿雨」「朝煙」,彼此相關,而「花落」句承「桃」而來,「鶯啼」句承「柳」而來,「家童未掃」與「山客猶眠」也都是呼應著的。這裡表現出的是人工剪裁經營的藝術匠心,畫家構圖之完美。對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詩句念來鏗鏘上口。

【例二】

野 望

王 績

東皋①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註:①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

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象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覆,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例三】

尋陸鴻漸不遇

唐·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隱士陸鴻漸和僧人皎然是好友。陸鴻漸新近移居,雖離城不遠,但已經是處於幽靜之處,皎然沿著荒野小徑,直走到桑麻深處方能見到陸鴻漸的居處。宅外的菊花,大概是遷來以後新種的,雖至秋天,尚未開花。詩人扣門相訪,不但無人應答,連狗吠之聲也無。詩人也許有些失落,即欲歸去,又有些眷戀不舍,還是問一問西鄰吧。鄰人回答:陸羽往山中去了,歸來時每每要到同樣西下時分呢。鄰人的語氣,流露出對陸羽整天流連山水而迷惑不解之意,從側面烘托出陸羽不以塵事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懷和風度。

此詩前兩聯寫陸羽隱居之地之景,後兩聯寫訪友不遇之情,看似未寫陸鴻漸,但都是對他的側面描寫。

【例四】

瓜 洲①

清·丁耀亢

水外蒼煙一鷺明②,長天雨歇半江晴。

雙舟對過如梭急, 愛聽船娘轉舵聲。

註: ①瓜洲:鎮名。在江蘇揚州南,大運河入長江處。② 蒼煙:灰白色的霧氣。

這是一個乍雨還晴的日子,詩人乘船經過瓜洲。瓜洲一帶,江流浩漫,尤其天雨時,天空灰濛濛的,迷迷茫茫,此時泛舟江上,見到的就只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王維《漢江臨泛》)了。然而,在這煙波黯淡的背景上,詩人還是發現了一點引人注目的色彩:一隻雪白的鷗鷺,正冒著煙雨翩然飛翔於水面蒼煙之上,色彩格外鮮明。一個 「明」字,流露出對生生不息的生命的讚美之情。過了一陣,雲開雨霽,大自然的色彩又發生了奇妙的變化:一抹陽光從高空透過雲層,剛好照射到江中心,把半川江水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於是,江面上出現了半江晦暗「半江晴」的奇麗景觀。一個「晴」字,進一步暗示出詩人的喜悅心情。這兩句詩著重寫景,後兩句詩則著重寫人,直接抒情。

瓜洲一帶江面,正是大運河匯入長江處,渦流回漩,水勢湍急,來往船隻經過此處,都得留神把舵,使勁搖櫓,方能衝出漩流,到達彼岸,因此,當雙舟對面駛過時,船速更顯得比穿梭還要迅疾了。詩人這隻船上掌舵的是位船家婦女,在漩流中,她把准航向,鎮定自若,那一聲緊似一聲的轉舵聲更顯示出她堅毅頑強的拼搏精神,於是詩人情不自禁,直抒胸臆:「愛聽船娘轉舵聲」,表達了對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的由衷讚美!這首詩對大自然光影色彩的變幻感覺敏銳,刻畫細膩,抒寫情懷隱顯結合,充滿樂觀的生活情趣,語言清淡自然,風格逸宕有致。

6.愛情類:

【例一】

江 南 曲 於 鵠   偶向江邊采白蘋,還隨女伴賽江神。  眾中不敢分明語,暗擲金錢卜遠人。

《江南曲》為樂府清商曲《江南弄》七曲之一。於鵠這首詩是其中

較有生活情趣的一篇。  從來寫閨情的詩歌,多從思婦的梳妝打扮起始,然後以陌頭楊柳、高樓顒(yóng,仰慕)望、長夜無眠等寫其抑鬱的離情。這首詩卻借質樸的民歌體裁,給人以別具一格的風采。  「偶向江邊采白蘋」,「偶向」二字在於說明人物「江邊采蘋」的舉動只是心不在焉地出於一時的偶然。「還隨女伴賽江神」,顯然是無可無不可地跟著別人轉。「還隨」二字,反映出她那做事貌合神離的恍惚神情。「采白蘋」也好,「賽江神」也好,全都不是這位少婦此時此際本意欲行之事,不過反映她那一心惦記「遠人」、行無所適的煩亂而已。  可是儘管如此,有時一個小小的舉動,也會泄露心中的秘密,她終於「暗擲金錢卜遠人」,以寄託自己思遠的感情。她表面上似乎也和大家一樣,向「江神」做禱告,祈求幸福,實際上她「暗擲金錢」,占卜「遠人」何時歸來。而這一切她做得很小心,怕人發覺而遭人取笑,占卜時不敢「分明語」,「擲金錢」裝模作樣,採取「暗擲」的方式來掩人耳目。就這樣,詩人著力描摹少婦欲言又不敢語,欲卜又不敢擲,欲罷又不甘休,只能「暗擲」的那種神情,既逼真,又細膩,委婉曲折地表現了一位少婦的深情。  這首詩連用「偶向」 「還隨」 「不敢」等虛詞,作為點睛的筆觸,維妙維肖地再現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同時抓著一個動人的細節來刻畫人物心理,這都是初唐詩中少見的。  

【例二】

江 南 曲李 益  嫁得瞿塘賈, 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與弄潮兒。

這是一首閨怨詩。在唐代,以閨怨為題材的詩主要有兩大內容:一是思征夫詞;一是怨商人語。這是有其歷史原因、社會背景的。由於唐代疆域遼闊,邊境多事,要徵調大批將士長期戍守邊疆,同時,唐代商業已很發達,從事商品遠途販賣、長年在外經商的人日見增多,因而作為這兩類人的妻子不免要空閨獨守,過著孤單寂寞的生活。這種社會問題必然要反映到文學作品中來,抒寫她們怨情的詩也就大量產生了。  這首詩以白描的手法傳出了一位商人婦的口吻和心聲。詩的前兩句「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所講的是一件可悲、可嘆的事實,所用的語言卻平淡、樸實,沒有作任何刻畫和烘染。我們在欣賞詩歌時會發現,有的詩句要藉助於刻畫和烘染,而有的詩句卻正是以平實見長的。它們往往在平實中見情味,以平實打動讀者。這是因為,其所寫的事物本身就具有感染力量,其表現手段愈平實,愈能使讀者看到事物的真相和原形,從而也更容易吸引讀者。這兩句就收到了這樣的藝術效果。而且,就一首詩而言,在布局上要平、奇相配。詩人之所以在上半首中敘說力求平實,是為了與下半首中即將出現的奇想、奇語形成對照,取得平衡。  下半首「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兩句,突然從平地翻起波瀾,以空際運轉之筆,曲折而傳神地表達了這位少婦的怨情。根據上半首的內容,如果平鋪直敘寫下去,也許應當讓這位少婦抱怨夫婿的無信,訴說自身的苦悶;但讀者萬萬意料不到,詩人竟然讓這位少婦異想天開,忽然想到潮水有信,因而後悔沒有嫁給弄潮之人。這就從一個不同尋常的角度,更深刻地展示了這位少婦的苦悶心情。其實,潮有信,弄潮之人未必有信,寧願「嫁與弄潮兒」,既是痴語、天真語,也是苦語、無奈語。這位少婦也不是真想改嫁,這裡用了「早知」二字,只是在極度苦悶之中自傷身世,思前想後,悔不當初罷了。  賀裳在《皺水軒詞筌》中認為李益的這首詩與張先《一叢花令》中「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諸句,都是「無理而妙」。鍾惺在《唐詩歸》中評這首詩說:「荒唐之想,寫怨情卻真切。」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說:「不知如何落想,得此急切情至語。乃知《鄭風》『子不我思,豈無他人』,是怨悵之極詞也。」應當說,這首詩的妙處正在其落想看似無理,看似荒唐,卻真實、直率地表達了一位獨守空閨的少婦的怨情,與其說它是無理、荒唐之想,不如說它是真切、情至之語。這裡,因盼夫婿情切,而怨夫婿之不如「潮有信」;更因怨夫婿情極,而產生悔不當初「嫁與弄潮兒」的非非之想。這一由盼生怨、由怨而悔的內心活動過程,正合乎這位詩中人的心理狀態,並不違反生活真實。  唐代有些名詩人善於從民歌吸取營養,特別在他們所寫的絕句中有不少風貌接近民歌的作品。這首詩就富有濃厚的民歌氣息。它的詩題《江南曲》,本是一個樂府民歌的舊題,是《江南弄》七曲之一。詩人選擇這一題目來寫這樣的內容,其有意模仿民歌,更是顯而易見的。 

【例三】 

行 香 子

李 清 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這首詞《歷代詩餘》題作「七夕」,有可能是建炎三年(1129)寫於池陽的。這年三月趙明誠罷江寧守;五月,至池陽,又被任命為湖州知州,趙明誠獨赴建康應召。這對在離亂中相依為命的夫妻,又一次被迫分離。此時,李清照暫住池陽,舉目無親,景況倍覺凄涼。轉眼到了七月七日,她想到天上的牛郎織女,今夜尚能聚首,而人間的恩愛夫妻,此刻猶兩地分離。濃重的離情別緒,對時局的憂慮,二者交融一起,形諸筆端,便鑄就了這首凄婉動人詞作的基調。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詞作開首,詞人抓住秋天自然現象的兩個突出特徵落筆。蟋蟀在草叢中幽凄地鳴叫著,梢頭的梧桐葉子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此時此際,此情此景,在詞人看來,正是人間天上離愁別怨最濃最重的時候。詞人開首落筆即蒙上一層凄冷色彩,想像相當闊大,由眼前之景,即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此外,著一「驚」字,表明詞人自身也為離愁所「驚」。詞作題為「七夕」,由此可知「人間」的「愁濃」之中也包含了自己,從而含蓄地點出自己也為離情別愁所煎熬。

次二句,「雲階月地,關鎖千重」,詞人的筆觸放得更開,敘說在雲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雲階月地」,以云為階,以月為地,謂天上。唐杜牧《七夕》詩:「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

末三句,「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浮槎」,傳說中來往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張華《博物志》卷三:「舊說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詞人在此繼續展開其想像之筆,描述牛郎、織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暫相會之期,其餘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來盪去,終不得相會聚首。上片從人間寫到天上,寫自身體驗的離愁,和對離愁中牛郎、織女的深切同情。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詞作下片首三句緊承上片詞脈,詞人繼續展開想像。上片是感嘆牛郎、織女離愁之濃重,這裡則是憂慮牛郎、織女別恨的難以窮盡。一個「想」字,道出了詞人對牛郎、織女遭遇的同情,也表露了一種同病相憐的情懷。「牽牛織女,莫是離中」,這兩句由想像回到現實。詞人仰望星空,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關注之情溢於言表。結句「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甚」字加以強調,突出了詞人的耽心與關切。  這首詞,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詞人一筆兩到的寫法,詞作寫牛郎織女的離愁別恨,但又何嘗不是在抒寫自己的情懷。如果沒有自己深切的感情體驗,又如何能寫出如此感人的作品。整首詞作幻想與現實的結合,天上人間的遙相呼應,對開拓詞作意境,氣氛的烘托,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展示了詞人豐富的想像力和闊大胸襟。此外,本詞疊句的運用,口語化的特色,也都增加了詞作的感染力。

【例四】

蝶 戀 花

柳 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 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是一首懷人詞。上片寫登高望遠,離愁油然而生。「佇倚危樓風細細」「危樓」,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遠。「佇倚」,則見出主人公憑欄之久與懷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佇倚」的結果卻是「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春愁」,即懷遠盼歸之離愁。不說「春愁」潛滋暗長於心田,反說它從遙遠的天際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試圖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象,增加畫面的視覺性與流動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春愁」是由天際景物所觸發。 接著,「草色煙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斷天涯時所見之景。而「無言誰會」句既是徒自憑欄、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見伊人、心曲難訴的慨嘆。「無言」二字,若有萬千思緒。 下片寫主人公為消釋離愁,決意痛飲狂歌:「擬把疏狂圖一醉」。但強顏為歡,終覺「無味」。從「擬把」到「無味」,筆勢開闔動蕩,頗具波瀾。結穴「衣帶漸寬」二句以健筆寫柔情,自誓甘願為思念伊人而日漸消瘦與憔悴。「終不悔」,心甘情願,決不後悔,表現了主人公的堅毅性格與執著的態度,詞境也因此得以升華。 賀裳《皺水軒詞筌》認為韋莊《思帝鄉》中的「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疑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諸句,是「作決絕語而妙」者;而此詞的末二句乃本乎韋詞,不過「氣加婉矣」。其實,馮延巳《鵲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鏡里不辭朱顏瘦」,雖然語較頹唐,亦屬其類。後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語》中談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被他借用來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大概正是柳永的這兩句詞概括了一種鍥而不捨的堅毅性格和執著態度。

7.詠物類

【例一】

歸 雁 錢 起   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錢起是吳興(今屬浙江)人,入任後,一直在長安和京畿作官。他看到秋雁南飛,曾作《送征雁》詩:「秋空萬里靜,嘹唳獨南征……悵望遙天外,鄉情滿目生。」這首《歸雁》,同樣寫於北方,所詠卻是從南方歸來的春雁。  古人認為,秋雁南飛,不越過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們飛到峰北就棲息在湘江下游,過了冬天再飛回北方。作者依照這樣的認識,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湘江,又從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於鼓瑟的神話,再根據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繫,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  根據這樣的藝術構思,作者一反歷代詩人把春雁北歸視為理所當然的慣例,而故意對大雁的歸來表示不解,一下筆就連用兩個句子劈空設問:「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詢問歸雁為什麼捨得離開那環境優美、水草豐盛的湘江而回來呢?這突兀的詢問,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路引上了詩人所安排的軌道──不理會大雁的習性,而另外探尋大雁歸來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聲凄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的。  詩人就是這樣藉助豐富的想像和優美的神話,為讀者展現了湘神鼓瑟的凄清境界,著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曉音樂的大雁形象。然而,詩人筆下的湘神鼓瑟為什麼那樣凄涼?大雁又是為什麼那樣「不勝清怨」呢?為了弄清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無妨看看他考進士的成名之作《湘靈鼓瑟》。在那首詩中,作者用「蒼梧來怨慕」的詩句指出,湘水江神鼓瑟之所以哀怨,是由於她在樂聲中寄託了對死於蒼梧的丈夫──舜的思念。同時,詩中還有「楚客不堪聽」的詩句,表現了貶遷於湘江的「楚客」對瑟聲哀怨之情的不堪忍受。  拿《湘靈鼓瑟》同《歸雁》相對照,使我們領會到:《歸雁》中的「不勝清怨卻飛來」一句,原來是從「楚客不堪聽」敷演而來,作者是按照貶遷異地的「楚

推薦閱讀:

【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古代絕句精纂
古代面相秘訣,額頭天庭論命劉恆註解
(1)中國古代十大悲慘將軍
古代八十六句情詩譯文及賞析

TAG:詩歌 | 古代 | 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