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下多少修行人聽了這八個字,打開了智慧之門

我們修行參禪開悟,就是要證得無住之心,以無住心對無住境,以如如之智照得如如之理,這就是禪宗、佛法要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聽到這八個字,豁然大悟。天下多少修道人聽了這八個字,打開了智慧之門,解決人生根本問題。人生的根本問題在於物我對立,自他對立,要消除對立,要從根本上找到原因,來處理這本不存在的問題,而又實實在在的問題。怎樣才能使當下這一念心,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金剛經》講破相、破執,最終目的在於顯示無住之心,就是要讓眾生契入這顆無住心。我們修行人破我執、法執,其目的亦在於此。怎樣才能使當下這一念心不生不滅,呈現出新的最原始的狀態?我們在修行用功中,就是要把握這件事,參話頭、起疑情,疑到山窮水盡,轉身之時,便呈現這一念不生的新境界。

《宗鏡錄》說:「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直造心原。」我們這一念心,不生不滅,前際即前念,後際即後念,前念、後念之間沒有縫隙,根塵相脫,這時造體獨立,靈明覺照如燈,歷歷孤明,通天徹地。這種境界若能持續,則能達到物我皆如,我也如,物也如,如禪堂的這副對聯「身如口如心也如」,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無智無得,不取不舍,無對無修」。能夠呈現這種心靈境界,只有自我的受用,自我的欣賞,這是不共的。

所謂自受用,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修一切法門所要達到的都是這樣,有的是彎路,有的是一超直入。直指人心,唯一捷徑只有禪宗一法。禪宗的根本生命在於頓悟頓證,不立階級。若離開頓悟頓證,就不是禪宗,是其他法門。

一念不生這種境界,百丈禪師有幾句話,非常重要。「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靈光就是真如佛性,在用功用到山窮水盡得轉身時,根與塵相脫,即前後際斷。眾生之所以迷,在於根塵相接,產生貪嗔痴慢疑。根塵相脫,無有妄想,只有靈光獨耀,這就是真心的顯現。

「體露真常,不拘文字」,本體顯現是無法表示的,是語言文字所不到的。「心性無染,本自圓成」,我們這顆心清凈平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無欠無餘。我們見到這顆心以後,該怎麼辦啊?「但離妄緣,即如如佛」,要好好保任,在二六時中,一切妄想自然與心不相干,心不受染污,即如如佛也。第一個「如」是形容詞,第二個「如」是名詞,自己的心就像如如不動的佛。如去如來,如者不變義,我們的心只要沒有外在一切煩惱所染污,所謂在塵不染塵,就能當體證到如如之佛,見到如如之佛,經驗到如如之佛。這種境界是開悟者的境界,所以我們在參話頭時,真正參起疑情,不管有多困難,都不要放過。久而久之,自然有好消息出現,這個好消息就是百丈所說的「靈光獨耀」。

歷代祖師開悟,悟此一點;我們想要開悟,也是要達到這個目標。在歷史上有一個張拙秀才,他想去參拜石霜慶諸禪師,張拙在功夫上有一定的基礎,只是想找一個師父捅破窗戶,親見本來面目。石霜禪師見到秀才,問:「秀才何名?」張拙說:「我姓張,名拙。」石霜禪師用一個反激法,說:「覓巧尚不可得,拙從何來?」這一問把張秀才逼到無路可去,一擊之下,一念契入無生。然後,他寫了非常有名的張拙得道詩,得到石霜的印證。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我們這顆心是光明寂照,充滿恆沙,凡聖都在其中。「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一念不生時就會全體呈現,根塵相接,妄念紛飛,光明就沒有了。「斷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成邪」,想要斷除妄想反而會增加妄想,真如就在當下,所謂「平常心是道」。道是現成的,想趣向真如亦是邪知邪見。「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證得如如之理,隨緣任運,無掛無礙,生死涅槃一切對立的東西都不存在,當下即是大涅槃、大自在。

這首詩在禪門傳誦很廣,全文如下: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成邪;

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大喝一聲)參!

推薦閱讀:

智慧101
你會頗有心機的帶壞的餃子給女朋友吃?
【漫畫】東華禪——愚昧者的特性
觀點和智慧的區別在哪裡?

TAG:智慧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