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文化自信與儒學的當代價值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充分認識儒學的深刻含義,將儒學有益思想與時代主題相結合,對於構築中國價值、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多元體。今天重新審視儒學,既要探尋其文化基因,回答民族文化「從哪裡來」的問題,更要研究其時代價值,回答傳統文化「向何處去」的問題。在公元前8世紀到2世紀的文明「軸心時代」,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先秦諸子,開啟了東方世界的文明時代,成為了與印度的釋迦牟尼,西方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並肩閃耀的文明坐標。

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著中華民族兩千年來的文化精髓,是構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是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激勵新時代華夏兒女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在兩千多年的認識實踐中,儒學形成了許多富有哲理的深刻思想,對於解決當代社會面臨的難題,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現實啟示。

仁者愛人。「仁」作為儒家道德理論的基本原則,在儒家文化中居於核心地位。其理論源頭來自於周代「敬民」「保民」思想。這種精神內涵極為豐富。小到個人理想人格的培養,大到治理國家的政治智慧。我們黨的群眾觀、人民觀,體現了儒家學說「仁」政的思想內涵。對於社會價值、社會美德的培育上,「仁」愛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

開放包容。「君子和而不同」,不僅是對個人素養的要求,也是孔子對於中國文化品格的構想。儒學誕生在百家爭鳴的大變革時代,一開始就具有開放包容的特點。面對今天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歷史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概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包含著儒學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深刻內涵,它要求各國之間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注重學習。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建設學習大國」。學習是儒家文化的鮮明特色。今天,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就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虛心好學、永不滿足的優良風尚,要善於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努力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革故鼎新。縱觀儒學的發展,儒家的思想體系本身就是創新的成果。創新精神在歷史的磨礪中,已經沉澱為中華民族思想觀念的精髓。在當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我們應該繼續發揚儒學創新的傳統,永不懈怠,始終以一種革新的姿態,將中華民族最深沉的創新稟賦發揚光大。

儒家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其倡導和形成的一整套基本道德規範,構成了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組成部分,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儒學對國家層面的價值。德治與王道並重,是儒家關於國家治理的構想。儒家希望通過德政與王道,實現國家的終極穩定。對政權而言,它倡導把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擁護看成是政治的最高境界和成就,而不是僅從工具意義上把人民管住。對人民而言,孔子始終認為,一個好的社會治理不僅僅是靠政策法令和刑法來讓這個社會有序,而是同時要靠道德教化的方式來引導社會規範,使人民在行為上不出格、具有羞恥心,這種思想對後世中國「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並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國家治理的理想藍本。

儒學對社會層面的價值。《論語》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蘊含著古代的公正意識,對今日中國構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強調秩序大於自由,強調三綱和臣服,自由、平等思想在儒家中涉及不多,這是儒家文化中所不足的地方。所以在對待儒家等傳統文化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時代需要,拋棄不合時宜的地方,發掘、傳承閃光點。

儒學對個人層面的價值。儒家學說中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與轉化對於個人層面的價值影響最為廣泛。現在所強調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從一定意義上源於儒家「五常」,即「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是儒家思想道德的核心,包含了向上至善、忠誠擔當、守禮篤實、克己修身等傳統文化道德的精華。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就是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共同構建和諧、美好的社會。

(作者系陝西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推薦閱讀:

缺乏自信的根源是什麼?
如何評價中科大2017年春季校學生會的招新宣傳?
害怕別人的眼神 無論是老師 還是長輩 怎麼克服?
自信、膽大、臉皮厚、不要臉有什麼聯繫?
「寧願跑起來被拌倒無數次,也不要規規矩矩走一輩子。」 這句話聽著奇怪,漏洞在哪裡?

TAG:文化 | 價值 | 自信 | 儒學 | 代價 | 當代 | 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