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的毒副作用(相關資料)

1.麻黃:其主要成份麻黃鹼可作用於肺、心臟及神經系統,使支氣管擴張、脈搏及血壓增加,並可阻滯某些神經通道。有關報道過的主要副作用有休克、胸痛、心動過速、神經損傷,記憶喪失、噁心、嘔吐、乏力、冷汗等.2.薄荷:其有效成份胡薄荷酮易引起胃腸道出血,並可破壞肝細胞、抑制凝血。大劑量應用可引起流產.3.人蔘:人蔘對抗抑鬱劑及鎮靜劑可產生協同作用,疾病急性期及精神疾病患者不宜使用,大劑量人蔘可引起血壓上升、失眠、抑鬱及皮膚損傷。 據資料報道: 1,直接損害腎小管的中藥有:蒼耳子,鴉膽子,白果,蓖麻子,馬錢子,雷公藤,斑蝥,鉛粉,雄黃,輕粉,硃砂,山慈姑,木通,澤瀉,生蜂蜜,川楝子.2. 直接損害腎小球的中藥有:蒼耳子,雄黃,斑蝥,雷公藤,桂皮,防己,蓖麻子,松節等.其中斑蝥小計量可損害腎小球.中等量主要損害腎小管.3 .致溶血反應對腎功損害的中藥有:海馬,獨活,水蛭.4 .引起腎炎改變的中藥有:土荊芥,檳榔,大蒜,鴉膽子,防己,蘆薈,白頭翁,巴豆,牽牛子等.

警惕中藥毒副作用 陸基宗   幾千年來,中草藥一向被國人認為「毒副作用少,使用安全」。近十多年來,某些中草藥的毒副作用(特別是中草藥腎損害),引起了國內外醫藥學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是一些有利尿、活血化瘀、芳香走竄及有劇毒的藥物,如木通、雷公藤、斑蝥、草烏、馬兜鈴、雄黃、硃砂、蜈蚣,及多種中草藥所謂「偏方」、「秘方」等,若使用時間過長、劑量過大,均會對腎臟造成嚴重損害,醫藥界稱為「中草藥性腎病」。其臨床表現為:腰痛乏力、眼瞼及雙下肢水腫、尿頻尿急、無菌性膿尿或血尿,腎功能不全和血糖升高等。  實際上,幾千年來,中醫藥學不但不否認中草藥的毒性,而且對中草藥的副作用和毒性問題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如規定配伍用藥的「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小兒和老人的用藥禁忌等。在《中國藥典》中,將有毒的中草藥按三級劃分,分別註明為「小毒」、「中毒」、「大毒」,有些藥物還特別註明了其腎毒性及肝毒性,規定了用藥注意事項。  因為藥物大多都是通過腎臟排泄的,若用藥種類太多、劑量過大就會加重腎臟的負擔,而有的中草藥對腎臟直接有毒性。即使像益母草、蘆薈和胖大海等傳統上認為「無毒」的中草藥,如使用不當、過量使用,也會出現毒副作用,這就是用藥的辯證法。  據有關方面統計:中草藥性腎病的原因與過量使用、重複用藥、長時間服藥、擅自應用游醫偏方等因素密切相關。特別是民間濫用中藥所謂「偏方」、「秘方」。一些慢性病、疑難病和頑症,如慢性腎炎、尿毒症、哮喘病、慢性肝炎、老慢支、肝硬化和腫瘤等,中醫常常採用「以毒攻毒」的治療法,由於中草藥治療沒有明確的時間期限,故導致長時間、超劑量服用有毒中藥,從而增加了「中草藥性腎病」的發病率。  據近十多年筆者統計:正規雜誌上報道的中草藥導致腎損傷、腎功能衰竭案例有20多種:如雷公藤、木通、馬兜鈴、草烏、雄黃、硃砂、全蠍、魚膽、蜂毒、砒霜、巴豆、蒼耳子、棉酚、山慈菇、苦楝皮、天花粉、土貝母、牽牛子、蘆薈、益母草、土荊芥、海馬、昆明山海裳、野百合和使君子等。其中典型的為:過量應用木通致急性腎損害,嚴重者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雷公藤(含有雷公藤鹼)能直接損害腎小管,出現蛋白尿、血尿、尿素氮升高、電解質紊亂等,大劑量可導致快速死亡;漢防己和厚朴均含有馬兜鈴酸,能直接損傷腎小管及腎間質,致腎性糖尿病和低分子蛋白尿及腎小管酸中毒,嚴重者可致急性腎功能衰竭;斑蝥為辛寒大毒之品,有破血散瘀、蝕肌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所含斑蝥毒、斑蝥素有毒,外用或內服斑蝥能直接損害腎小管,可致中毒性腎炎,並伴有血尿、蛋白尿,嚴重者可致急性腎衰竭,循環衰竭而死亡;巴豆、芫花可致溶血性尿毒症等等。  「中草藥性腎病」重在預防。首先必須根除傳統的「中藥無毒」的錯誤觀念,不濫用中藥,用藥嚴格遵照醫囑,特別是對上述有一定毒性的中草藥。不隨意輕信民間的所謂「偏方」、「秘方」,抵制形形色色的假藥和劣葯。○無錫市第一人民醫院副主任藥師陸基宗 (2005.08.255版)
濫用惹禍 中藥頂罪 王建影   近日,龍膽瀉肝丸事件又爆新料,再次引發人們對兩年前這起中藥事件的追憶。我們在同情患者不幸遭遇的同時,不禁要問:中藥為何這樣毒?被老中醫使用多年的良方,怎麼突然「變臉」?但是中藥專家卻認為,這主要是「濫用」惹的禍。  北京積水潭醫院中藥房主任翟勝利介紹,龍膽瀉肝丸是已有300多年應用歷史的一種常用中成藥,原處方以木通入葯,後因資源短缺等原因,生產企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相關內容,用關木通替代。而關木通中的馬兜鈴酸成分可能導致腎損害。藥典方中的關木通劑量很小,按常用劑量短期內使用不大可能對腎功能造成損害。但馬兜鈴酸可在體內積蓄而引起慢性腎損傷,即使常規劑量長期使用也可引起腎衰竭。因此,對使用龍膽瀉肝丸慢性疾病的患者,就會產生不利的影響。但是,一些藥品生產廠家在說明書中未將木通之名改為實際名稱關木通,而且未說明其具有腎功能損害的不良反應,也沒有告誡用藥者不宜長期使用。  在媒體披露的龍膽瀉肝丸事件中,有的患者服用龍膽瀉肝丸時間長達一至兩年,短的則兩三個月。翟勝利認為,服用時間如此之長,正是腎功能遭受嚴重損害的關鍵。翟勝利介紹,龍膽瀉肝丸主治肝膽濕熱證,一般用藥3~5天即好,葯即停,如果癥狀無改善也要考慮換藥。針對患者「上火」時服此葯,翟勝利認為絕非如此簡單。「上火」還分胃火、腎火、肝火等許多型,中醫要辨證才能正確施治。翟勝利說:「關木通有毒,葯書上寫得清清楚楚。中藥的很多成分都有毒,正規的中醫不會讓患者服用那麼長時間的龍膽瀉肝丸,使用時都很慎重,也會向患者交代不可久服。之所以引發如此嚴重的後果,濫用中成藥是禍根。」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綜合醫院,患者手中的大部分中成藥並非出自中醫處方。一方面,許多西醫認為中成藥安全,就相對放寬適應症,並隨意加大用藥量、延長用藥時間;另一方面,由於對中藥認識不清,患者一味追求安全、有效,「憑經驗、按習慣用藥」成為患者自主選用中藥的理由。對此,翟勝利反覆強調一點:患者使用中成藥一定要遵醫囑,「是葯三分毒」裡面有血的教訓。此外,翟勝利還建議,西醫要經過培訓後再使用中成藥,畢竟中藥的療效是建立在中醫辨證施治理論基礎之上的,而且中藥的安全是以合理使用為前提的。  針對中藥陸續出現的不良反應,翟勝利認為,不同的人對同一種葯的耐受性不同,有特殊體質的人可能用一點點就有很大反應,所以不能因為出現不良反應就簡單地將一種葯「封殺」。尤其是像龍膽瀉肝丸這樣的經典方劑,出現問題後更不能急於否定,要分析原因後再下結論。  時隔兩年,龍膽瀉肝丸事件依舊受到廣泛關注。許多中醫仍在為名方蒙屈而深表惋惜;不幸的患者依舊要為昨日的不幸付出健康的代價;受到眾多譴責的製藥企業可能也難逃官司的糾纏。如今,三方俱損的結局不得不令眾人深思,要將中醫中藥文化發揚光大,是否應該從保護中醫藥做起?翟勝利說,合理使用中成藥,規避惡性事件的發生,正是每位醫生的責任。不要讓中藥再次成為無辜的「替罪羊」。 (2005.08.025版) 中藥傷肝病例不少 "天然藥物"純屬誤導目前中藥所致肝損傷約佔臨床藥物性肝損傷總病例的4.8%~32.6%。在日前舉行的中華醫學會第12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學術會議上,上海中醫藥大學肝病研究所劉平教授提醒公眾注意中藥肝損傷的問題。劉平教授指出,對中藥可能造成的藥物性肝病必須有充分認識。究其原因,除了培植藥材中農藥的殘留和品種混淆以及亂用、誤用等因素外,中藥本身的毒副作用也不可忽視。由於肝臟是主要的生物轉化場所,因此容易受到植物葯的損傷。可導致肝損傷的中藥既有與化學葯肝損傷的類似之處,也有中藥的某些作用特點,比如何首烏、蜈蚣粉、金不換等,可能會引起免疫變態反應導致急性肝炎,其特點是潛伏期通常較短;雷公藤、昆明山海棠、蒼耳子等用於抑制免疫反應、抗風濕的中成藥所引發的肝損害則常表現為中毒性肝壞死。同時,對中醫藥的認識存在誤區也在某種程度上為中藥傷肝「推波助瀾」。如「天然藥物無毒性」的宣傳誤導使有的人將中醫藥作為保健品長期服用,出現毒副作用則是必然的。實際上歷代本草、醫書及現代教科書都對此有明確論述,如破瘀散結的中藥就不宜久服,久服易傷正氣。另外,沒有按照中醫藥辨證論治的基本特徵使用中藥或中成藥,藥物製劑及原生葯的質量控制不佳,亂用、誤用或劑量過大等因素也不容忽視。劉平教授認為,中藥引起肝損傷應引起充分重視,做好細緻的臨床觀察及有關資料的收集,及時發現、處理並積極做好預防工作;應用中成藥應注意中醫藥辨證論治的特點,葯隨證變;加強中藥生葯及其製劑的質量控制。

2005年11月04日 (慧聰網)19 中醫藥學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兩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保健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近年來,關於中藥安全性問題的報道經常見諸報端,引發了人們對中藥安全的疑慮。天津中醫學院院長張伯禮在本屆藥師周大會上指出,造成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的根源是不能正確使用中藥;為防止中藥不良反應的產生,合理應用至關重要。 不能當西藥使 中醫臨床治療的特點是在整體觀念指導下的個體化治療,具體說就是"辨證論治",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性質的矛盾,是有針對性的治療。必須先將病證性質和部位搞清楚,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如果不進行辨證,將中藥當作西藥來使用,則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就容易產生不良反應。更有人將中藥作西藥用,遇到高血壓就用鉤藤、草決明、夏枯草;見到細菌性感染,則施以黃芩、銀花、地丁。張伯禮說,若是虛陽上越型高血壓,或是虛寒性細菌感染者,用了這些葯不但無效,還易引致不良反應的出現。 目前,國外使用中藥通常不考慮中醫的辨證論治,而是按著西醫西藥的診斷、治療思維模式來使用中藥。張伯禮舉例說,在日本使用小柴胡湯治療慢性肝炎,自1994年厚生省醫療用藥評價認為其能夠改善慢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日本的醫生們便不顧中醫辨證的方法,將其作為治療肝病的常用藥物。據日本調查,近年來接受該葯治療的患者中128人發生間質肺炎,死亡16例。日本學者分析其原因,認為主要是誤用誤治的結果。同時也認識到小柴胡湯有傷陰作用,而慢性肝炎患者有邪熱傷陰證時,不應用小柴胡湯治療,更不能將小柴胡湯當作滋補劑使用。 忌不合理配伍 中藥方劑和復方的區別就在於組成該方的群葯是有序的配伍還是簡單的相加。豐富多彩的配伍方法和理論,是中醫方劑的優勢、特色和技術關鍵,也是保證方劑高效低毒、增效減毒的基礎;反之,不注重配伍則可能產生減效增毒的作用或容易發生毒副作用。張伯禮列舉了一些現代文獻中記載的關於配伍不當引起不良反應的案例,如金匱腎氣丸與通宣理肺丸共用容易出現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因為含烏頭鹼類與麻黃合用時,會增加對心血管的毒副作用,麻黃可加劇烏頭鹼類的毒性反應;而和含硃砂的製劑 (硃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等)共用則可導致互不相溶的汞鹼中毒,引起腎臟損害和消化道反應。 療程不宜太久 藥物有毒無毒,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劑量和療程。劑量不但直接影響療效,而且還關乎安全。有人曾做過統計,122例中藥中毒者中,服用藥物超過正常劑量數倍至數十倍者有107例。 除了劑量過大容易引起藥物中毒外,張伯禮指出,臨床中療程不合理更是一個常見而且容易被忽視的問題。他在近來就遇到一例這樣的患者:一位老者因患慢性膽囊炎,長期服用清肝利膽、苦寒解毒的中成藥,日久患者逐漸出現了頭昏身重、神疲無力和腹脹食納不佳等癥狀。張伯禮認為這是苦寒過甚,損傷脾陽所致。 他認為,即使是慢性病,病程延綿,需長期服用藥物來控制病情,也要在藥物的選擇及配伍上謹慎思考。常用的中藥或製劑中含有有毒的物質,更不宜久服和多服。如六神丸、牛黃解毒丸(片)、牛黃清心丸等。 中藥來自天然,千百年來的經驗雖然證明中藥基本是安全的,但是部分中藥應用不當也會出現不良反應,有些甚至會帶來很嚴重的危害。因此,張伯禮在大會上呼籲,應當重視對中藥不良反應的觀察和報告。因噎廢食、全面封殺中藥的態度不足取,應加強合理應用中藥的教育,積極防止不良反應的發生,同時要加強對中藥不良反應發生規律和機制的研究是葯三分毒」,有些中藥不僅有毒,而且毒性甚烈,比如中藥中的砒霜、巴豆、川烏等,都具有相當的毒性。即使是人蔘、黃芪等常用滋補藥,過量久服或有肺熱痰多、咳嗽氣急、頭暈目眩、失血初起等症者,服用後也會引起不良反應。但是中藥的毒性也是相對的,選葯得當、炮製合理、用量適度就可以化毒為益,對疾病產生治療作用。相反,濫用亂用、隨意增量,則可使原本無毒的藥物有害於人體。

具有腎毒性的中藥某些中藥確實具有腎毒性,過量或是腎功能不全者,要謹慎使用。常見的有蒼耳子、鴨膽子、常山、白果、篦麻子、馬錢子、半夏、雷公藤、班螫、鉛粉、鉛丹、密陀僧、雄黃、砒霜、白降丹、輕粉、水銀等。上述藥物可直接損害腎小管上皮細胞,甚至發生廣泛的近曲小管壞死。(資料引自實用毒性中藥學揚芬明1992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以身試百葯當心腎衰竭》中提到紅丹《紅丹》此葯為由水銀、火硝、白礬、皂礬、雄黃、硃砂煉製而成的汞製劑。主要成分為氧化汞(HgO),及少量二硫化砷(As2S2)有毒,僅可外用,急性中毒者可見腎腫大、皮質增厚腎小管上皮腫大壞死。

推薦閱讀:

中草藥大全(中)
中草藥圖片大全
中草藥大全1402篇《五》
6,台灣降糖草藥

TAG:副作用 | 中草藥 | 草藥 | 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