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 共情 同成長

認知 共情 同成長

作者:宋西君發布會員:ccj版權:原創發表日期:2010-10-20閱讀:458次

認知 共情 同成長

----------談如何做一名合格家長

臨沂第23中學 宋西君

講座提綱

第一部分、認知角色,家庭家長職責明;

第二部分、共情孩子,規律規範習慣成;

第三部分、成功兒女,素質教育家校行。

第一部分、認知角色,家庭家長職責明;

一、你是合格家長嗎?

測試:

1、你對孩子了解多少?

2、你的孩子是否認為你尊重他?你是否給孩子自由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

3、在孩子受到傷害的時候,我給他安慰疏導了嗎?

4、你給予孩子足夠的鼓勵並幫助他建立自信心了嗎?

5、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你在他的身邊嗎?

6、你有意識地去啟發和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了嗎?

7、你注意到孩子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生理上的變化了嗎?

8、你坦然和孩子談過性的問題了嗎?

9、你在要求孩子學習優秀的同時,給予積極的支持和輔導嗎?

10、你和愛人在培養孩子方面有共同的目標嗎?

11、你能從容處理孩子的早戀問題,並懂得如何保護孩子的隱私嗎?

12、如果孩子一味追求名牌或沉溺於網路中,你能正確處理嗎?

13、如果你錯怪了孩子,你能當面向孩子承認錯誤並道歉碼?

14、你能妥當的接待孩子的朋友嗎?

14、你能讓孩子分擔一定的家務並讓他參與家庭的重要決定嗎?

16、你能督促孩子積極鍛煉身體並注意培養孩子的合理飲食嗎?

17、你會在恰當的時間和場合教給孩子一些安全防護的知識嗎?

18、你會有意識地讓孩子學會獨立嗎?

二、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1、家庭—孩子無法選擇的命運

案例:一位小朋友問老師:「什麼叫發現」?

老師回答說:「已經存在的東西被找到了,叫發現」。

小朋友繼續問:「那什麼叫發明呢?」

老師說:「原來沒有的東西,創造出來了叫發明。」

「哈——」小朋友禁不住笑出聲來。

老師問:「你笑什麼?」

小朋友說:「我懂了。」

老師讓學生造句,小朋友造了二個句子:第一句:「我爸爸發現了我媽媽」第二句:「我爸爸和我媽媽發明了我。」

2、家庭,決定孩子人生的第一環境。

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好鬥逞勇。

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畏首畏尾。

憐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自怨自艾。

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

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

嫉妒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鉤心鬥角。

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心懷內疚。

容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極富耐性。

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充滿自信。

讚美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心存感恩。

嘉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愛人愛己。

接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心胸廣大

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掌握目標。

分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慷慨大方。

誠實公平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維護正義真理。

安定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信任自己、信任他人。

友善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對世界多一份關懷。

祥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有平和的心境。

三、明確父母職責任務

1、父母職責

家庭教育的特點:一是「從小」二是 「時長」三是「親密 」

盧梭談父母職責:「對人類有生育人的義務」

「對社會有培養合群的人的義務」

「對國家有造就公民的義務」

盧梭曾設想:「兒童在能閱讀時就看有關本國知識的書籍;10歲時熟悉國家的物產;12歲時熟知一切省區、道路和城市;15歲時學習本國的歷史知識;16歲時學習一切法規;20歲時就是一個良好的國家公民。」

2、家長任務

社會特質

社會的特徵 與之匹配的能力

開放 社會交往的能力

充滿競爭 競爭與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知識經濟 高度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學習能力

充滿生機 發展創新、開拓進取的精神

第一個要鑲進孩子生命里的軟體是「自尊心」

第二個軟體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第三個軟體是建立孩子的「責任心」

第四個精神軟體是「主動進取精神」

第五個精神軟體是「學習興趣」

第六個精神軟體是「好習慣」

第二部分、共情孩子,規律規範習慣成;

一、 共情首先必須了解孩子心理生理特點。

案例:《學生考試作弊被批評後報警》

考外語時,學生於濤傳紙條被老師當場抓獲,下課後不想交卷,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于濤雙手叉腰:「喊我來幹嘛,要處分我嗎?」老師說「要把你的情況了解清楚,你也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能有什麼錯誤?你去法院起訴我,我犯了什麼罪?」「傳紙條之前你彎腰幹什麼?」「我什麼沒有拿,也沒有彎腰」年級主任過來了「你跟老師說話什麼態度?」他拔腿就跑,「不要讓他跑了「,並打電話到傳達室,傳達室關門,于濤跑不出去,老師拉他回來,他拚命掙脫,到電話亭報警「老師非法拘謹我,老師恐嚇我」。5分鐘警察到校。了解情況,他說「考試結束後他們喊我到辦公室非法拘謹我,他們這麼多人追我恐嚇我,我身心受到傷害,警察叔叔給我做主啊!」

警察詳細了解了情況得出結論:1、你考試作弊,老師有權處理你。2、老師喊你到辦公室,是老師的權力,不屬於非法拘謹。3、老師追你是關心你,跑了怕你出事,不是恐嚇你。這件事仍然由學校處理。于濤大吵大鬧。他母親來了,問清情況,立即讓他給老師道歉,于濤堅決不答應,並和其母大吵,氣急敗壞地又跑了,於母大哭。

問題學生,必有問題家長。問題家長或者本身有不講理的習慣,或者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不當。

第一、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有問題的家庭關係模式。家長是這種有問題家庭關係的建立者和維護者。

第二、家長(老師)是問題關係改善的核心,想要孩子很好成長,家長(教師)在家庭(師生)關係中起槓桿作用。

第三、與問題學生相聯繫的家長(教師),對此往往缺乏必要的自我感知。

(一)青春期心理生理特徵

1、生理變化。

人的發展經歷八個生命分期

產前期(胎兒期 )( 懷孕到出生)

嬰兒期(和學步兒期)(0~3歲)

幼兒期(兒童早期)(3~6歲)

童年期(7~12歲)

青春期(11、12—1516歲)

青年期(成年初期)(17、18—35歲)

中年期(成年中期)(35、40—60歲)

老年期(成年晚期)(60歲以後)

其中青春期心理發展的矛盾性特點

1、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

2、心理斷乳與精神依賴之間的矛盾;

3、心理閉鎖性與開放性之間的矛盾;

4、成就感與挫折感交替的矛盾

主要生理變化有三個:

(1)身體外形的巨大變化:(2)內臟器官功能的健全(3)性的萌動與成熟:

2、心理特點

( 1)、成人感。(2)、獨立性(3)、閉鎖性(4)、批判性。

3、青春期的人際變化。

人際關係上:第一條,縱向上看,與父母和老師的關係越來越鬆懈。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的事情,不願意別人侵犯他的空間,不願意成人試圖闖入她的空間。對成人有一種預防心態。第二條,喜歡和同齡人交往。這時希望和同齡人交往。男孩有幾個哥們,女孩子有幾個女朋友,是他們高興的事情。

關於早戀的調查

問題1: 「我就覺得他(她)好」的比例41.8%,把異性吸引等同於愛情。隨異性交往圈子的擴大,對異性的神秘感消失了,「愛情」即宣告結束問題

2: 「他(她)特別理解我,與他(她)在一起特開心」選擇比例佔到37.5%

3:「逃避現實中的心理壓力」選擇比例佔16%

4:戀愛是「為了表明自己長大了,可以擺脫大人控制」者,佔11%。

5、吸引力或自信」者,佔7%「你看某某多漂亮,可被我追上了!」

6、選擇戀愛是為了「尋求刺激」者佔4.6%

7:選擇戀愛是為了「尋找終身伴侶,為將來與他(她)結婚」者,僅佔2%。

人生中有四種體驗:一是鼓勵性體驗,二是被迫性體驗:三是絕對不能體驗的 四是保護和限制性的體驗。

異性交往,取長補短:性格互補、知識互補、能力互補;情感交流互補;個性充分發展;互相激勵。

4、青春期的自我保護。

(二)、共情必須走進學生的心靈

1、走進心靈要明確初中生的心理規律,了解初中階段學生髮展特點

(1)初中一年級——中學生活的「適應期」

(2)初中二年級——中學生活的「關鍵期」

(3)初中三年級——人生道路的「選擇期」

2、共情必須了解自己,明確家庭教育現狀

(1)明確家庭經驗現狀。

1、不出問題不著急,等孩子出了嚴重問題才著急;

2、沒有辦法。生了男孩怕學壞,生了女孩怕受害;

3、平時寵,突破心理底線,忘記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4、不會溝通,溝通的質量決定生活得質量

(2)、做建設者不做批評家。

1、合格家長有兩條檢驗標準:

第一條就是孩子壞事敢不敢告訴你,能告訴你說明你這第一步合格了,至少沒騙你;第二步就是告訴你了,你能不能幫他解決。

(3)、學會和孩子說話。

1、你會說話,孩子就會聽話。一般說來,我們的家長往往是瞪眼、責罵、開打三部曲,「眼口手」三位一體地來完成一次交流。

我們的家長

更多的是只關心自己說了什麼,

甚少關心孩子聽了什麼,

甚少關注孩子的想法。

如果父母說的話沒有道理,孩子不愛聽!

如果父母說的話不是時候,孩子也不會愛聽!

如果父母說的話態度不當,孩子也不愛聽!

但最要命的是,不管父母的話有沒有道理,只要孩子不喜歡聽,就是廢話,就是錯話。

2、說話的藝術

第一個步驟就叫包紮傷口,包紮傷口裡面包含處理情緒,最重要的就是處理情緒、接納情緒、疏理情緒。第二步才是疏理問題,這個時候有可能會對峙,但是對峙技術就比較難把握一點,就是初學者我們不敢讓他們做,因為對峙不好就是吵架第三個步驟,問題疏理清楚他認賬了,他也知道自己還有一些需要提升的東西,不是認錯是需要提升的東西,能感悟到一些東西的時候,這個時候要找方法了,第三步才叫方法。

1、常說孩子越大越不好帶,這說有孩子越來越獨立了,是家長該學習提升自己了。2、經常比,拿自己的孩子中別人比,應該比比家長,自己去努力提升。3、苦於孩子不主動學習。孩子天生是愛學習的,後來被父母打擊得不愛學了。物質目標不堪一擊,強大的內動力是永遠的精神追求。家長不要做批評家,要做建設者。幫助子找到自信,找到目標,家長心態要好,不要牢騷滿腹,整天挑別人毛病。培養孩子積極心態,自己要有積極的心態,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沒被喚醒的孩子。作家長永遠不要放棄自己的產品(孩子)。

1.孩子不聽話,首先是因為您的話與交流的方式不得當。

2.不聽話的根本原因是對孩子缺乏尊重,話還未出,耳卻已閉。

3.說的話有多少威信,建立在家長對孩子有多大程度的尊重上。

4.說的話有多少效果取決於家長與孩子對話的方式。

3、在細節中鑄造孩子性格。

(1)、讓孩子在處理糾紛中學會交往 告訴孩子:「我們不可以欺負別人,但是別人欺負我們時,要保護自己。你可以盡量躲開,也可以與人理論或告訴老師,甚至可以還手抵抗。否則,你會受傷,會痛,

攻擊性行為的出現基本有下列三種原因:

一是學習、模仿而來。有些父母經常相互或對孩子拳腳相加。這種行為對孩子起了示範作用。有些武打影視對兒童的影響也很大。

二是錯誤的認識。如果某次孩子無意中使用武力達到了某種目的,他就會錯誤地把成功歸結為攻擊行為,以後常常出現攻擊性行為。

三是為引起他人注意。孩子的某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或常被成人忽視,往往會通過打人、鬧事來渲泄不滿,以引起父母或老師的注意。

(2)、當危險來到他身邊

一是認知水平不足而面臨的危險;二是技能不夠而面臨的危險;三是生活環境中的客觀危險;四是需要特別防範的人為危險。

教給孩子識別和抵禦危險,大概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要讓孩子認識什麼是危險。其次要讓孩子理解它們為什麼危險 第三要讓孩子學會應對危險的辦法

4、走進心靈要學會反思:

(1)競爭的激烈化使得更多的父母為了生計而奔波

事業的成功往往以犧牲孩子的教育和前途為代價

小時候不管 長大了想關卻管不了

需要老師管的學生家長基本不管

家長不管的孩子老師管得再多也白搭

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家長教育到位可以事半功倍,否則事倍功半

(2)新時期使得教育越來越複雜

工業社會追求物質文明導致物質至上、功利主義

市場經濟強調經濟發展導致金錢至上、拜金主義

社會轉型、道德失范正導向享樂主義、消費主義

競爭的激烈化低齡化正導向不擇手段、英雄主義

人口控制獨生子女使得孩子嬌生慣養、個人主義

產業結構調整人才過剩導致分數至上、實用主義

追求個性化生活的離婚導致自私自利、杯水主義

否定傳統格調低俗惡搞證明精神空虛、虛無主義

男不謙謙君子女不賢良淑德不男不女、中性主義

程序化流水線教學使得學生死記硬背、機械主義

(3)家長不學習,無以適應了解孩子及其所處的環境

家長也不知道如何做家長!!!

為人父母之後,家長便成了第二職業,一個涉及到優生學、遺傳學、生理學、衛生學、護理學、營養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教育學等諸多學科的職業

父母—一個沒有退休的職業

絕大多數人未經培訓就糊裡糊塗地上崗了

其教育子女的方法一般是當年父母教育的模仿或反叛,或他人書本的驗證或摸著石頭過河

時過境遷,轉型社會時期的父母有諸多新問題

時代呼喚班主任與家長結伴而行!

家長沒有上崗證;家長感到成功的幾率少。主要問題:家長和孩子有代溝,不溝通。

如《教育時報》刊登了一則消息,標題是《半數學生不喜歡家長》文章寫道:「日前,常州市婦聯對有讀書孩子的700戶家庭進行了家庭教育現狀抽樣調查。調查的結果發現:54.5%的學生在『最不喜歡的人』一欄中填的竟是『家長』。而對『你所關心的家庭大事是什麼』這個問題,90%的家長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子女教育』。為什麼,我們最關心孩子的教育問題,而孩子對家長不滿呢?(其實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4) 一位台灣教育專家總結

孩子變笨的十個高招是:過分苛刻,處處干涉,追求完美,看重高分,父母不和,不準發問,事事代勞,限制遊戲,鼓勵聽話,拔苗助長。

(5)孩子為什麼不予家長交流? 其一,與孩子交朋友的目的不正確。

其二,傳統觀念限制了與孩子正確的交流

表現就是家長不會正著說話,許多想表達的好意非要反著說出來,比如:「今天這是怎麼了,怎麼知道主動學習了?」「你還能考90分?」「99,你怎麼就不能拿個100分呢?」「上課不說話能憋死你呀?」「給班裡做好事管什麼呀,多考幾分比什麼都強!」「這回有點進步,可別驕傲啊!」……太多了,不勝枚舉。但在脫口而出時卻渾然不覺。其實還是內在的、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在作怪。上述兩點是造成孩子不願與家長溝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6)、建議家長學習四問--自問自知

(7)有多少批評可以不要?

中國家長都信奉「優點不說跑不了,缺點不說改不了」的傳統家教理念。我們敏銳地、犀利地看著孩子身上的每一點瑕疵,隨時隨地都想加以批評。

我認為,我們的家長對孩子的批評太多了(這是與讚揚、表揚相比較而言的)!而其中,絕大多數的批評都是沒有必要的。

有50%的批評屬於絮叨。就是「習慣性批評」。批評孩子的話,翻過來、掉過去,總是那麼幾句車軲轆話,沒什麼新鮮的。家長多說一遍,孩子多一分反感。對於這樣的批評,我建議「壓縮」成一個月,至多一個星期說一次為好。

有30%的批評屬於抱怨。就是孩子沒有完全做好,但不是故意沒有做好,比如考試沒有得滿分,鋼琴比賽沒有得名次,家鑰匙弄丟了,等等。我們不滿意,有怨氣,於是就開批。在這種情況裡面,孩子的過失中往往有家長的責任,抱怨孩子是不公平的。對於這種情況,家長該做的,是實際地幫助孩子,為孩子做點什麼,而不是一味抱怨。

有10%的批評屬於遷怒。家長工作不順利,在單位受了點氣,跟愛人鬧了矛盾,等等,就找個什麼理由,把孩子當做「出氣筒」,用批評孩子發泄怒氣。

有5%的批評屬於「敲打」。就是「警告性批評」。本來孩子做得不錯,應該受表揚,但家長為了不使孩子驕傲自滿,便「正話反說」,給孩子一番不應有的批評。

還有3%的批評,實屬莫名其妙。

去掉上述98%的批評,只剩下2%的批評是合理的、有教育意義的。

換句話說,在我們平時批評孩子的100句話里,有98句是可以免開尊口的。如果真能那樣,孩子就幸福啦!

(8)謹防愛的八大誤區:

(1)過分溺愛:對孩子關懷備至,始終牽手不放,唯恐孩子吃一點點苦、受一點點罪,培養出來的是自私自利、自以為是、軟弱無能的孩子。(2)功利性的愛:家長脫離實際,急功近利,一心讓孩子鶴立雞群,結果拔苗助長,適得其反。其中一個最典型的現象就是學齡前開始教孩子課本知識。(3)補償式的愛:忽視孩子客觀實際,將自己年輕時沒有實現的願望下賭注似的無限寄託於下一代身上。(4)聚焦式的愛:比方說現在三口之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個大人盯著孩子管,盯著孩子不放,我們美其名曰叫重視孩子教育,卻壓制了孩子的獨立、禁錮了孩子的成長、扭曲了孩子的人格。(5)情緒化的愛:家長沒有穩定的情緒和性格,對孩子忽冷忽熱、忽遠忽近,培養出來的孩子也往往變化不定、喜怒無常。(6)強加的愛:也叫價值觀套用。將自己認為的所謂經驗和智慧強加於孩子身上,用家規祖訓式的遺傳法寶給孩子套上思維和行動的條條框框,結果造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瞻前顧後、畏首畏尾、優柔寡斷。(7)無原則的愛:執拗地抱著「樹大自直」式的觀念,對孩子的人生成長不加科學引導和細心教化,表面看上去是民主自由,實際上卻是放任自流。(8)貪婪的愛: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高,貪得無厭,慾壑難填。孩子得98分希望得100,得100希望得雙百,得雙百又希望永遠保持住,使孩子不堪重負,度日如年,最終導致強烈厭學、甚至悲觀

(9)3、心理專家列出十句「安慰禁用語」

(1)、我們對你要求不高,你自己好好考試就行了。

(2)、這幾天你什麼事都不用管,只管專心考試。

(3)、趕緊睡覺,好好休息才能好好考試。

(4)、這是專門給你買的營養液,喝了對你考試有幫助。

(5)、複習得怎麼樣了?有把握沒有?

(6)、考試的時候千萬不要緊張,我們在外面等你的好消息!

(7)、今天發揮得怎樣?考得好不好?有把握沒有?

(8)、這道題都不會,怎麼參加高考?

(9)、考好了就改變你的人生,加油!

(10)、高考考不好,以後找工作可難啊!

1、好的家庭教育六招:

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

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

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

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第一步是傾聽,第二步是理解,第三步是建議

好成就都是化出來的。是意志品德胸襟抱負化出來的。

(10) 和孩子溝通的9個秘訣

把自己變成孩子,走進他的世界和他融合成一片;

和孩子密切相處,從他的言行中了解他的想法喜好和內在需求;

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

體會孩子的感受;

了解孩子的發展,不要說些他無法理解的話,或者他達不到的要求;

認真回答孩子的問話,如:媽媽,你要不要買菜?真正目的是和媽媽一起去買菜。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真傻」「你太讓我失望了」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責備、拒絕等負面意義上的語氣講話。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

(11)、優秀父母的十要十不要:

十要:

注重身教與言教,做子女的榜樣;

接納、尊敬孩子的意見,並常與孩子溝通;

給子女適當的獨立和磨練的機會;

信任子女而且有幽默感;

對子女適時表現權威與關懷的教養態度;

態度委婉、不嘮叨、不長舌;

能隨時自我成長,跟上時代步伐;

了解子女的各種需求,並對其行為做客觀判斷;

常和學校教師溝通,了解孩子在校情況;

教孩子正確的道德觀及負責態度

十不要:

不重男輕女或偏愛家長某一個孩子;

不溺愛子女,或一味的只想以金錢取代親情;

不因為自己是父母就認為凡事都是自己的對;

不吸煙、不打牌、少喝酒、少應酬。

孩子犯錯時不大聲責罵或打人;

不把婚姻糾紛帶入家庭以致破壞家庭的和諧;

不把工作的不滿情緒遷怒到子女的身上;

不要一天到晚只叫孩子念書,讓他們有機會學做家務;

隨時注意儀容,不要給別人邋遢的感覺;管教子女時不要老是翻舊賬來數落孩子的不是。

三、共情必須成為孩子的榜樣。

1、家長是工作中的優秀者

2、家長是家庭的示範者

3、家長是孝心愛心的指導者

4、家長是學習的帶動者

第三部分、成功兒女,素質教育家校行。

1、了解學校運作和教學現狀,

2、參加學校活動。

3、當好一名新學生,上好家庭教育課。

結束語:《兒童不能等待》

推薦閱讀:

為什麼自律是一種狀態?
認知和交流
牛人學習—傅盛(認知升級)
八字命理班(第一階段)第一課天干認知(2)
被奉為國學泰斗的梁啟超和章太炎,是否沒有認知華夏人文的精髓?

TAG:成長 | 認知 | 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