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早期肝癌查血做B超,真不能偷懶
圖/全景 |
受訪專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肝膽胰外科主任醫師劉超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陸家海教授
文/羊城晚報記者余燕紅
肝癌是我國的第三大腫瘤,肝癌死亡率高,嚴重威脅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由於肝癌早期沒有明顯癥狀,大部分患者在發現時已經處於中晚期,增加了治療的困難。醫學專家表示,肝癌的早期發現並不難,無論是高危人群還是非高危人群,只要做個B超、查個血(血清甲胎蛋白AFP)就能讓隱藏在體內的肝癌「顯出原形」。此外,正常人群還需每年查乙肝抗體,常規接種乙肝疫苗後仍無抗體的人群應補種高劑量疫苗。
高危人群
每3-6個月要查AFP
「85%的肝癌患者都是由慢性肝炎、肝硬化轉變來的。」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肝膽胰外科主任醫師劉超強調,「我國是肝病大國,平均每10個人中就有1人是乙肝攜帶者。而廣東流動人口多,肝炎病人也多,故肝癌的發病率也高。」肝癌的發展一般經過肝炎-肝硬化-肝癌這「三部曲」。研究數據表明,15%-20%的肝炎患者會發展至肝硬化,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年發病率約為3%~6%。而發展到肝癌之後,患者往往還伴有肝炎、肝硬化等基礎性肝病,這大大增加了治療難度。
疾病的早期診斷對肝癌患者來說至關重要。劉超表示,肝癌家族史的人群、5年以上肝炎病史或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5-8年以上酗酒史,以及確診肝硬化患者,最好每3-6個月驗血查一次甲胎蛋白(AFP),每半年做一個超聲檢查,有懷疑時還要加做CT或磁共振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肝癌。「否則,等出現腹痛、消瘦、黃疸、腹水等癥狀再來看時,已經是中晚期了」。隨著醫學影像學的發展,可被發現的肝癌病灶越來越小,最新型的肝細胞特異性造影劑可檢測出1厘米以下的微小病灶。
高危人群每3個月查一次AFP對於早期發現肝癌真的很有必要。劉超教授舉例,有個肝癌病人,之前堅持每半年都驗血查AFP,檢了十年都沒事,於是就沒再堅持檢查了,結果,一年後出現腹痛、消瘦等癥狀,去醫院檢查時被確診為肝癌晚期。
非高危人群
每年體檢都要查AFP定量
「如果不是高危人群,也建議每年體檢查AFP和B超。」劉超說,「AFP檢測肝癌要查定量的,查定性有時錯過了早期診斷的時機。當AFP明顯升高往往提示肝臟惡性腫瘤,有較高的特異性。」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後,對在正規醫院出生的嬰兒,國家都會強制性注射乙肝疫苗。但90年代前出生的人群,由於沒有接受強制性疫苗注射,部分人從沒打過乙肝疫苗,現在這類人群正處於肝癌高發年齡。所以,更要養成體檢的習慣。
劉超稱,除了乙肝導致肝硬化而引起肝癌外,還有15%左右的肝癌患者不是肝炎引起,而由其他原因導致的,如酒精、丙型肝炎病毒、寄生蟲、黃曲霉菌、飲水污染、某些微量元素缺乏、遺傳因素、含苯的有毒化學物、某些藥物等。尤其是在變質的大米、黃豆、花生米、瓜子等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黃曲霉菌,它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因素。另外,在減肥、利尿的藥物里,如果裡面含有麻黃等成分,長期服用對肝臟也有很大的損害。
乙肝抗體很多人沒有檢查
在廣東,大多數人都注射過乙肝疫苗,但根據廣東省衛生廳2012年發布的數據,全國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已下降到7.18%,成人群體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及時接種乙肝疫苗或者接種後抗體減弱,甚至對疫苗「低應答」、「無應答」(未產生抗體)。及時接種乙肝疫苗對於預防病毒性肝炎乃至防範肝硬化、肝癌都有重要的意義。
「在體檢中發現乙肝抗體下降後,要及時加強接種,以增強保護性。」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陸家海提醒,「接種乙肝疫苗並不是一勞永逸的,乙肝抗體水平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因此每年的體檢中都應該檢查乙肝抗體這一項。」根據有關調查,乙肝疫苗一旦接種成功,保護期可長達十餘年甚至更長,但由於存在個體差異,這個衰退期可能長短不一。所以,一旦在體檢中發現了乙肝抗體下降後,要及時加強接種,以增強保護性。
陸家海介紹,有些人在完成3針10微克或20微克乙肝疫苗接種後,仍然不能產生保護性抗體,醫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無應答」。接種乙肝疫苗後無抗體,與個體因素、疫苗及其免疫方案、注射劑量等因素都有一定的關係。據統計,成人接種乙肝疫苗後約有5%-10%為無應答者,低、無應答者約佔接種人群的10%-27%。
那麼,在常規接種乙肝疫苗後,卻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該怎麼辦呢?陸家海建議,一要增加乙肝疫苗劑量,二可重新檢測體內的乙肝病毒表面抗體。我國最新《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也明確指出,對免疫功能低下或無應答者,應增加疫苗的接種劑量(如60微克)。其次,有的人在接種乙肝疫苗後,體內可能已產生了乙肝病毒表面抗體,但由於檢測試劑或方法不靈敏等原因檢測不出來。因此,可採用靈敏的試劑或更精確的方法重新檢測。
治療
肝癌強調個體化治療方案
多學科結合的綜合治療是目前肝癌治療的共識。劉超表示,衛生部組織專家制定了《衛生部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2011版)》,以提高原發性肝癌診療水平,改善原發性肝癌患者預後,指導原發性肝癌診療的規範化。原則上,早期肝癌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直徑3厘米以下的腫瘤也可考慮局部消融治療,肝移植也是選擇之一;部分中期患者可以行姑息性手術切除再輔以其他綜合治療;晚期患者手術療效差、風險高,不主張手術治療,對於大多數中晚期肝癌患者,必須強調包括介入、消融、局部放療和分子靶向藥物的多種學科綜合治療方法。
劉超教授稱,隨著醫學的進步,「綜合治療」的觀念得到了更多的認可。肝癌發展到中晚期,經常會發生轉移和擴散,局部治療無法控制病情,需要聯合系統性藥物治療。目前常用的綜合治療手段,是非根治手術治療或介入治療後聯合使用靶向藥物治療。手術和介入治療能夠減輕局部腫瘤負荷,而使用靶向藥物則是針對腫瘤細胞和腫瘤血管為靶標,治療進行全身治療,能夠控制全身疾病進展。通過綜合治療手段,實現協同作戰,預防腫瘤複發和轉移,有效延長患者生存。
余燕紅
推薦閱讀:
※我媽肝癌晚期,我提供肝源,成活率有多少?
※病例分析:原發性肝癌or賁門癌肝轉移
※中國人逃脫不了肝癌的宿命
※肝癌晚期能吃牛肉嗎?
※文獻彙報||CXCL17表達預測肝癌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