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30)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30) 第三冊卷41-卷60 卷第四十八釋四念處品第十九(經作廣乘品) 問道人譯

初觀不凈者,人身不凈,薄皮覆故,先生凈相,後生余倒;以是故,初說不凈觀。

(初觀不凈是,人身不凈,因為薄皮覆,先生凈相,接著生出其餘的倒見;所以,先說不凈觀。)

複次,眾生多著貪慾取凈相,瞋恚、邪見不爾故,是以先治貪慾,觀不凈。

(又,眾生多著貪慾取凈相,瞋恚、邪見不是這樣,所以先治貪慾,觀不凈。)

念身四威儀等者,先欲破身賊,得一心人,所為之事皆能成辦。以是故先尋繹其身所為、所行,來去、卧覺、坐禪,觀身所作,常一心安詳,不錯不亂。

(念身四威儀等是,首先想破身賊,得一心的人,所作的事都能成辦。所以先找到頭緒,身體的行為、所行,來去、卧覺、坐禪,觀察身體所作,常一心安詳,不錯不亂。)

作如是觀察,以不凈三昧易得,身雖安詳,內有種種惡覺觀,破亂其心;以是故,說安那波那十六分以防覺觀。安那般那義,如先說。身既安詳,心無錯亂,然後行不凈觀,安隱牢固。若先行不凈觀,狂心錯亂故,不凈反作凈相。

(作這樣的觀察,而不凈三昧易得,身雖安詳,內有種種惡覺觀,破亂修行人的心;所以,說安那般那十六分以防覺觀。安那般那意思,如前面說的。身既安詳,心無錯亂,然後行不凈觀,安隱牢固。如果先行不凈觀,因為狂心錯亂,不凈反作凈相。)

佛法中,此二法名甘露初門。不凈觀者,所謂菩薩摩訶薩,觀身如草木瓦石無異。是身外四大變為飲食,充實內身,堅者是地、濕者是水、熱者是火、動者是風,是四事入內即是身。

(佛法中,這二法名甘露初門。不凈觀是,所謂菩薩摩訶薩,觀身與如草木瓦石沒有差別。此身由外四大變為飲食,充實內身,堅的是地、濕的是水、熱的是火、動的是風,這四大入內即是身。)

是四分中,各各無我、無我所,隨趣四相,不隨人意。苦、空等亦如是。若坐、若立者,卧則懈怠。身不動故,心亦不動;行則心亂,身不靜故,心亦不靜。欲以眼見事,況所不見!

(這四分中,各各無我、無我所,隨趣四相,不隨人意。苦、空等也是這樣。若坐、若立的意思是,卧則懈怠,因身不動,心也不動;行則心亂,因身不靜,心也不靜。想用眼見事,況所不見!)

故說譬喻:牛即是行者身,屠兒即是行者,刀是利智慧,奪牛命即是破身一相,四分即是四大。屠者觀牛四分,更無別牛,亦非是牛;行者觀身四大亦如是,是四大不名為身。所以者何?此四、身一故。又四大是總相,身是別相。

(所以說譬喻:牛即是修行人的身體,屠兒即是修行的人,刀是利智慧,奪牛命即是破身一相,四分即是四大。屠夫觀察牛的四分,更無別牛,也不是牛;修行的人觀身四大也是這樣,此四大不能稱為身。為什麼?因為此四大是四種東西、身體是一個。又四大是總相,身體是別相。)

若外四大,不名為身,入身中,假名為身。我不在四大中,四大不在我中;我去四大遠,但以顛倒妄計為身。用是散空智慧,分別四大及造色,然後入三念處,得入道。又此身從足至發,從發至足,周匝薄皮;反覆思惟,無一凈處。

(如果外面的四大,不稱為身,進入身中,假名為身。我不在四大中,四大不在我中;我和四大差別很大,但因顛倒妄計為身。用此散空智慧,分別四大及由四大造的色,然後入三念處,得以入道。又此身從足到發,從發到足,周匝薄皮;反覆思惟,沒有一個凈的地方。)

發毛等乃至腦膜,略說則三十六,廣說則眾多。穀倉是身,農夫是行者。田種穀,是行者身業因緣;結實入倉,是行者因緣熟得身;稻麻、黍粟等,是身中種種不凈;農夫開倉,即知麻黍、麥豆種種別異,是行者不凈觀。

(發毛等乃至腦膜,略說則三十六,廣說則眾多。穀倉相當於身,農夫相當於修行的人。田種穀相當於修行的人身業因緣;糧食入倉,相當於修行的人因緣熟得到身體;稻麻、黍粟相當於身中的種種不凈;農夫開倉,即知麻黍、麥豆種種別異,相當於修行的人修不凈觀。)

以慧眼開見是身倉,知此身中不凈充滿,必當敗壞,若他來害,若當自死。此身中但有屎尿不凈,種種惡露等。

(用慧眼開見此身倉,知此身中不凈充滿,必當敗壞,如果他人來害,或者當自己死掉。此身中但有屎尿不凈,種種惡露等。)

已觀內身不凈,今觀外身敗壞,是故說二種不凈:一者、已壞,二者、未壞。先觀己身未壞有識,若結使薄,利根人即生患厭;鈍根結厚者,觀死人已壞,可畏可惡。

(已觀內身不凈,現在觀外身敗壞,所以說二種不凈:一、已壞,二、未壞。先觀己身未壞有識,如果結使薄,利根人即生患厭;鈍根結厚的人,觀死人已壞,可畏可惡。)

若死一日至五日,親里猶尚守護;是時禽獸未食,青瘀胮脹,膿血流出,腹脹破裂,五臟爛壞,屎尿臭處,甚可惡厭。行者心念;此色先好,行來言語,妖冶姿則,惑亂人情,淫者愛著;今者觀之,好色安在?

(如果死一天到五天,親里猶尚守護;這時禽獸沒有來食,青瘀腫脹,膿血流出,腹脹破裂,五臟爛壞,屎尿臭處,讓人非常惡厭。修行的人心想;此色先前好,行來言語,妖冶姿則,惑亂人情,淫慾的人愛著;現在觀察它,好色在那裡?)

如佛所說,真是幻法,但誑無智之眼!今此實事露現,行者即念我身與彼,等無有異;未脫此法,云何自著著彼!又亦何為自重輕他!如是觀已,心則調伏,可以求道,能除世間貪憂。

(如佛所說,真是幻法,但誑無智人的眼!現在此實事露現,修行的人即想我身與此身,等沒有差別;未脫此法,為什麼自著自身也著彼身?又為什麼自重輕他!這樣觀察後,心就調伏,可以求道,能除世間貪憂。)

又復思惟:此屍初死之時,鳥獸見之,謂非死人,不敢來近;以是故說過六七日,親戚既去,鳥鷲、野干之屬,競來食之,皮肉既盡,日日變異;以是故說但有骨人。

(又再思惟:此屍初死的時侯,鳥獸見他,認為不是死人,不敢靠近;所以說過六七日,親戚既已離開,鳥鷲、野干這一類,競相來吃他,皮肉既盡,天天變異;所以說但有骨人。)

見其如此,更生厭心,念言:是心肝皮肉,實無有我,但因是身合集罪福因緣,受苦無量!即復自念:我身不久,會當如是,未離此法。

(見他如此,更生厭心,心裡想:這些心肝皮肉,實無有我,但因此身合集罪福因緣,受苦無量!即又自念:我的身體不久,也將要變成這樣,也沒有離此法。)

或時行者,見骨人在地,雨水澆浸,日曝風吹,但有白骨;或見久骨筋斷節解,分散異處,其色如鴿;或腐朽爛壞,與土同色。

(或有時修行的人,見骨人在地,雨水澆浸,日曝風吹,但有白骨;或見死很久的屍體骨筋斷節解,分散在各處,他的顏色如鴿;或腐朽爛壞,與土同色。)

初觀三十六物,死屍胮脹,一日至五日,是不凈觀;鳥獸來食,乃至與土同色,是無常觀;是中求我,我所不可得,如先說因緣生,不自在故,是非我觀;觀身相如此,無一可樂;若有著者,則生憂苦,是名苦觀。

(初觀三十六物,死屍彭脹,一天到五天,是不凈觀;鳥獸來食,乃至與土同色,是無常觀;此中求我,我所不可得,如前面說的因緣生,因為不自在,是無我觀;觀身相如此,無一可樂;如果有著的人,則生憂苦,這樣是苦觀。)

以四聖行觀外身,自知己身亦復如是,然後內外俱觀。若心散亂,當念老病死、三惡道苦,身命無常,佛法欲滅;如是等鞭心令伏,還系不凈觀中,是名勤精進。

(用四聖行觀外身,知自己的身也是這樣,然後內外一起觀。如果心散亂,當念老病死、三惡道苦,身命無常,佛法欲滅;象這樣等鞭心使調伏,還系不凈觀中,這樣叫勤精進。)

一心勤精進故,能除貪憂。貪憂二賊,劫我法寶,行者作是念:是身無常,不凈可惡;如此眾生,何故貪著此身,起種種罪因緣?如是思惟已,知是身中有五情,外有五欲,和合故生世間顛倒樂!人心求樂,初無住時。

(因為一心勤精進,能除貪憂。貪憂二賊,劫盜我的法寶,修行的人這樣想:此身無常,不凈可惡;如此眾生,為什麼貪著此身,起種種罪惡因緣?這樣思惟罷,知此身中有五根,外面有五欲,和合而生世間顛倒樂!人心求樂,沒有停的時侯。)

當觀此樂,為實為虛?身為堅固,猶尚散滅,何況此樂!此樂亦無住處,未來未有,過去已滅,現在不住,念念皆滅;以遮苦故名樂,無有實樂!譬如飲食,除饑渴苦故,暫以為樂,過度則復生苦,如先破樂中說。

(當觀此樂,為實為虛?身為堅固,猶尚散滅,何況此樂!此樂也沒有住的地方,未來沒有,過去已滅,現在不住,念念都滅;因為遮苦而名樂,沒有真實的樂!譬如飲食,因為除去了饑渴苦,暫時認為是樂,飲食過度則又生苦,如前面破樂中說的。)

則知世間樂,皆從苦因緣生,亦能生苦果,誑人須臾,後苦無量。譬如美食雜毒,食雖香美,毒則害人,世間樂亦如是。淫慾煩惱等毒故,奪智慧命,心則狂惑,舍利取衰,誰受此樂?唯有心識。

(則知世間樂,都從苦因緣生,也能生苦果,誑人一會兒,後苦無量。譬如美食雜毒,吃著雖香美,毒則害人,世間樂也是這樣。因為淫慾煩惱等毒,奪智慧命,心就狂惑,舍利取衰,誰受此樂?唯有心識。)

諦觀此心念念生滅,相續有故,可得取相,譬如水波、燈焰。受苦心非樂心,受樂心非苦心,受不苦不樂心非苦樂心,時相各異,以是故心無常,無常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我。想、思、憶念等亦如是。餘三念處,內外相如先說。

(諦觀此心念念生滅,因為相續有,可得取相,譬如水波、燈焰。受苦的心不是受樂時的心,受樂的心不是受苦時的心,受不苦不樂時的心不是受苦樂時的心,時相各異,所以心無常,因為無常而不自在,不自在所以無我。想、思、憶念等也是這樣。其餘三念處,內外相如前面說的。)

行是四聖行,破四顛倒,破四顛倒故開實相門,開實相門已,愧本所習;譬人夜食不凈,他了知非,羞愧其事。觀是四法,不凈、無常等,是名苦諦;是苦因愛等諸煩惱,是集諦;愛等煩惱斷,是滅諦;斷愛等諸煩惱方便,是道諦。

(行此四聖行,破四顛倒,因破四顛倒而開實相門,開實相門後,慚愧本來所作的事;譬如人夜裡吃了不幹凈的食物,其它的時候知道了,羞愧吃不幹凈食物這件事。觀此四法,不凈、無常等,這樣叫苦諦;此苦因愛等眾煩惱而生,是集諦;愛等煩惱斷,是滅諦;斷愛等眾煩惱方便,是道諦。)

如是觀四諦,信涅槃道,心住快樂,似如無漏,是名暖法。如人鑽火,方有暖氣,必望得火;信此法已,心愛樂佛是法,如佛所說,如服好葯瘥病,知師為妙。諸服藥病瘥者,人中第一,是則信僧,如是信三寶。

(象這樣觀四諦,信涅槃道,心住快樂,似如無漏,這樣叫暖法。如人鑽火,方有暖氣,必定有望得到火;信此法後,心愛樂佛說的這個法,如佛所說,如服好葯癒病,知道醫師是高明的醫生。各種服藥病好的人,人中第一,這樣就信僧,象這樣信三寶。)

暖法增進,罪福停等故,名為頂法。如人上山至頂,兩邊道里俱等。從頂至忍,乃至阿羅漢,是一邊道;從暖至頂是一邊道。聲聞法中觀四念處,所得果報如是。菩薩法者,於是觀中不忘本願,不舍大悲,先用不可得空,調伏心地。

(因為暖法增進,罪福停等,稱為頂法。如人上山到頂,兩邊道里相等。從頂到忍,乃至阿羅漢,是一邊道;從暖至頂是一邊道。聲聞法中觀四念處,所得果報是這樣。菩薩法,在這些觀中不忘本願,不舍大悲,先用不可得空,調伏心地。)

住是地中,雖有煩惱,心常不墮;如人雖未殺賊,系閉一處。菩薩頂法,如先法位中說。忍法、世間第一法,則是菩薩柔順法忍。須陀洹道,乃至阿羅漢、辟支佛道,是菩薩無生法忍。

(住此地中,雖有煩惱,心常不墮;如人雖未殺賊,把賊綁起來關在一個地方。菩薩頂法,如前面法位中說的。忍法、世間第一法,則是菩薩柔順法忍。須陀洹道,乃至阿羅漢、辟支佛道,是菩薩無生法忍。)

如佛後品自說:須陀洹若智若果,皆是菩薩無生法忍。四正勤、四如意足,雖各各別位,皆在四念處中。慧多故,名四念處;精進多故,名四正勤;定多故,名四如意足。

(如佛後品中自己說的:須陀洹或智或果,都是菩薩無生法忍。四正勤、四如意足,雖各各位別,都在四念處中。因為慧多,叫四念處;因為精進多,叫四正勤;因為定多,叫四如意足。)

問曰:若爾者,何以不說智處而說念處?

(問:如果是那樣,為什麼不說智處而說念處?)

答曰:初習行時,未及有智;念為初門,常念其事,是智慧隨念故,以念為名。四念處實體是智慧。所以者何?觀內外身,即是智慧;念持智慧在緣中,不令散亂,故名念處。與九十六種邪行求道相違,故名正勤。

(答:初習行時,沒有達到有智的程度;念為初門,常念那件事,因為此智慧隨念,以念為名。四念處的實體是智慧。為什麼?觀內外身,即是智慧;念持智慧在緣中,不使散亂,所以叫念處。與九十六種邪行求道的人相違,所以叫正勤。)

諸外道等舍五欲自苦身,不能舍惡不善,不能集諸善法。佛有兩種:斷惡不善法,已來者除卻,未來者防使不生。善法亦有二種: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長,是名正勤。智慧火得正勤風,無所不燒。

(各種外道等舍五欲自苦身,不能舍惡不善,不能集各種善法。佛有兩種方法斷惡不善法:已經有的除掉,沒有生的防護使它不生。集善法的方法也有二種:沒有生的善法使它生起來,已生的善法使它增長,這是正勤。智慧火得正勤風,無所不燒。)

正勤若過,心則散亂,智火微弱;如火得風,過者或滅或微,不能燒照。是故須定以制過精進風,則可得定。定有四種:欲定、精進定、心定、思惟定。

(正勤如果過度,心就散亂,智火微弱;如火得風,風過大火或滅或變小,不能燒照。所以須定以制太過的精進風,就可得定。定有四種:欲定、精進定、心定、思惟定。)

制四念處中過智慧,是時定慧道得精進故,所欲如意;後得如意事辦故,名如意足。足者,名如意因緣,亦名分。是十二法,鈍根人中名為根,如樹有根未有力;

(制四念處中太過的智慧,這時因定慧道得精進,所欲如意;後來因如意事得辦,名如意足。足是如意因緣,也名分。這十二法,鈍根人中名為根,如樹有根沒有力;)

若利根人中名為力,是事了了,能疾有所辦,如利刀截物故名有力。事未辦故名為道,事辦思惟修行故名為覺。三十七品論議,如先說。

(如果在利根人中名為力,這事明白了,能很快辦一些事,如利刀截物所以說有力。事沒有辦所以稱為道,事辦思惟修行所以稱為覺。三十七品的論議,如前面說的。)

問曰:若菩薩修是三十七品,云何不取涅槃?

(問:如果菩薩修這三十七品,為什麼不取涅槃?)

答曰:本願牢故,大悲心深入故,了了知諸法實相故,十方諸佛護念故。如經說:菩薩到七住地,外觀諸法空,內觀無我;如人夢中縛栰渡河,中流而覺,作是念:「我空自疲苦,無河無栰,我何所渡?」

(答:因為本願牢固,大悲心深入,清清楚楚知道一切法的實相,十方眾佛護念。如經說:菩薩到七住地,外觀一切法空,內觀無我;如人夢中綁栰渡河,渡到中流而醒來,這樣想:「我白白的自己疲苦,也沒有河也沒有栰,我渡什麼?」)

菩薩爾時亦如是,心則悔厭:「我何所度?何所滅?」且欲自滅倒心。

(菩薩那時也是這樣,心就悔厭:「我渡什麼?滅什麼?」想自滅倒心。)

是時,十方佛伸手摩頭:「善哉!佛子,莫生悔心,念汝本願!汝雖知此,眾生未悟,汝當以此空法教化眾生!汝所得者,始是一門。諸佛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法門、一切智慧等,汝皆未得。

(這時,十方佛伸手摩頭:「善哉!佛子,莫生悔心,念你的本願!你雖知此,眾生沒有悟,你當用此空法教化眾生!你所得的,只是一門。一切佛無量身、無量音聲、無量法門、一切智慧等,都沒有得。)

汝觀諸法空故,著是涅槃,諸法空中無有滅處,無有著處;若實有滅,汝先來已滅。汝未具足六波羅蜜,乃至十八法,汝當具足此法,坐於道場,如諸佛法。」

(你因觀一切法空,著此涅槃,一切法空中沒有滅的地方,沒有著的地方;如果實有滅,你先來已滅。你沒有具足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你當具足此法,坐於道場,如一切佛法。」)

複次,三三昧、十一智、三無漏根、覺觀三昧、十念、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如先說。

(又,三三昧、十一智、三無漏根、覺觀三昧、十念、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如前面說的。)

複次,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如初品中說。是諸法後皆用無所得故。以般若波羅蜜畢竟空和合故,名除世間貪憂,以不可得故。

(又,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如初品中說的。這些法後面都用『無所得故』。因用般若波羅蜜畢竟空和合,名除世間貪憂,因『不可得故』。)

推薦閱讀:

青烏先生《葬經》的學說白話意譯
《壽康寶鑒》原名《不可錄》 白話版(三)--希有心人收藏並發揚光大
白話《華嚴經》65-66
面相「順口溜」精解:民間相法順口溜白話精解
陳益峰:《天玉經》下篇白話註解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