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明清兩朝皇家陵寢規制的開創地(圖)
明孝陵,明清兩朝皇家陵寢規制的開創地(圖)
(2013-11-01 09:55:38)
轉載▼
標籤: 南京 明孝陵 朱元璋 旅遊 | 分類: 行走天下 |
在我國歷史上,從秦始皇開始,每一位帝王在掌權以後,首先做的就是為自己百年之後選擇一塊重要的「風水寶地」且美其名曰這是子孫後代們永掌皇權的保證。
在南京城東,有一座連綿起伏的紫金山,據說,這裡就是古城南京的「龍脈之地」。南京的歷史上,很多統治者都稱這裡是風水寶地,並且這些帝王們死後都埋在了這裡,並陪伴有很多忠臣良將,可以說墳塋遍布了整個紫金山脈。
南京城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龍興之地,明朝在建國後,朱元璋就開始著手修建陵墓,並派他的開國功臣劉伯溫、徐達、常遇春、湯和等大將們四處去找適合自己龍脈的陵寢,最後幾人將選中的墓址寫在紙上同時展開,結果都不約而同的的選擇了南京東郊的紫金山,這裡古有「鐘山龍蟠,石城虎踞」之稱,早在三國與漢朝就極負盛名。
朱元璋為了修建陵寢,當時不惜動用了大量的人力財力,把靈谷寺搬到了側面,寺廟遷完之後,陵寢正準備開工的時候,又發現東吳大帝孫權的墓正好建在他的神道梅花山之上,當主持施工的官員請示朱元璋是否要將孫權的墓移開,朱元璋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就讓他給我守大門吧。於是神道就繞了彎,並形成了一個北斗七星的形狀,其實,讓孫權守門也許只是一個借口,明太祖怕挖斷了龍脈,影響大明江山的基業才是真的吧。在此之後,明孝陵的神道、祭享區和內宮區三殿式布置方式成為後來北京明十三陵的建造規制,明十三陵的神道合而為一,由十三座皇帝陵共用,但每座陵分設另兩區則與明孝陵大同小異,這樣的模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像清東陵那樣被盜的命運。
明孝陵歷時三十多年的時間才完成,當時的陵園圍牆就包圍了整個紫金山,從中山門外道孝陵衛,連同孝陵西邊和北面的圍牆,總長度達到了四十五千米,相當於南京城垣的三分之二,陵寢建造好之後,由五千多士兵日夜巡邏守衛著,一般百姓不得擅自入內。可以說明孝陵在明清兩代所有帝王的陵寢建造的規模是空前的,並奠定了之後眾多皇帝陵寢的格局。
時過境遷,因為受到太平天國戰火的波及,明孝陵在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氣勢,如今道我們走進這裡,很多建築的木質結構早已經不復存在了,我們只能看到它原有的基址還完好的保留在原地,神道上前一段是石像生,後一段是文臣武將的立像,這是守衛皇陵的儀仗,每一尊石像都是用巨石雕刻而成,它們歷經六百多年的風雨滄桑,依然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我們從這些殘存的遺迹中依稀能感受到當年這裡當年的雄偉輝煌。
現在的明孝陵已經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可以說明孝陵完整的體現了當時封建帝王的世界觀和權力觀,在這美麗的紫金山上,自然景觀和文化底蘊融為一體,這人文和自然的完美結合,放佛為我們後人展現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南京的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馬氏合葬的陵寢,迄今已近700年歷史。
這座地位尊崇的陵園位於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據說是朱元璋自選的「龍脈之地」。
陵園當初北起鐘山,南至孝陵衛,東起靈谷寺,西至城牆,陵垣周長達22.5公里。
當時陵垣封山錮水,內則遍植松柏,放養馴鹿達數千頭。現存的僅為陵園最後部分。
明孝陵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明孝陵一角。
明孝陵的地面木結構建築大多毀於1853年清軍與太平軍之戰,
現存下馬坊、碑亭、石獸、望柱、翁仲石人、「治隆唐宋」碑殿、四方城和寶城等古迹。
整個陵園明朝時曾種植松樹十萬株,放養懸掛銀牌的長生鹿一千頭,到明末清初的時候,就損失凈盡了。
當年圍繞的紅牆22.5公里,現只存留了遺迹,但依然可以窺見皇家陵園的氣勢規模和我國古代建築雕刻藝術的高度成就。
明樓內景,現在已經成為出售明朝歷史書籍的地方。
明孝陵堪稱明清皇家第一陵。
在寶頂之上可以俯視明孝陵的全貌。
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明孝陵幾經磨難,但是令人欣喜的是,考古學家已經證實,明孝陵地宮完好,沒有被盜掘的痕迹,而且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梓宮確實在明孝陵寶頂之下,而不是民間傳聞中的其他地方。
明孝陵開創了明清六百年間皇家陵寢形制的先河。
在此之下是朱元璋及皇后馬氏合葬的地宮。
明孝陵的「前朝後寢」和前後三進院落的陵寢制,反映的是禮制,但突出的是當時的皇權和政治。
碑殿。康熙帝親手題寫的「治隆唐宋」石碑,頌揚明太祖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我們在碑身上還能看得到一道補過的裂痕。
這是南京文物部門,重新修建的一條青石板遊覽步道,為了讓遊客能登上寶頂看到明孝陵全貌。
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國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線,而是環繞建有三國時代孫權墓的梅花山形成一個「北斗七星」的形狀。
守衛孝陵的石碑。
北面的神道上分別列著4對身著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將,可惜有些已經損壞。
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明孝陵神道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
三國時期的吳國大帝孫權的陵墓。拍攝地:南京東郊紫金山明孝陵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