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修學佛門講義

很多初學佛的師兄和我一樣,這山望那山高,守著最好的福田不去種,守著最好的修行方法不去做,而總是聽說哪裡又打佛七了,哪裡又打禪七了,哪裡又傳密法了,哪裡又在灌頂了,每天打探著各種消息,總是想更快更容易的今生成就。我們是那塊料嗎?我們累生累世積了多少福慧資糧?我們修到那個階段了嗎? 我們初學者總是著急,我怎麼沒有感應,我要今生成佛,想要最快的修行方法。師父說「慢慢修來快快到。」也是說,我們要把基礎打好,要廣積資糧,資糧夠了,開顯了智慧,自然就修上去了。 我們初學者還愛犯的另一個毛病就是懷疑,這樣是修行嗎?能不能修上去?什麼時候修得上去? 上周參加一個小組共修,一個師兄就分享某些評價:「學誠法師是高量法師啊,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影響很大。不過,你們跟著他學不到什麼東西,他都沒有時間教你們具體怎麼修行,他也不會打坐……」誰說師父不會打坐?去年師父授三壇大戒時創108壇不休息,今年自己刷新自己的記錄130壇不休息。一壇6分鐘,780分鐘不休息不吃飯不上廁所的打坐功夫就在那裡。再說,會打坐了,就會修行了,就能證得無上菩提了,哪一本經哪一本論上這麼說了,不會盤腿打坐就不能證得無上菩提了?自己內心不清凈,裝模作樣在那裡盤腿打坐妄想不斷,又有什麼用呢? 說師父不會教授弟子,更是錯誤的知見,師父的宏願里第一位就是要建立漢傳佛教體系,通過15年的探索,現在已經非常完善,成績斐然。「龍泉現象」這個也是在佛教界前無古人的。 師父慈悲,知道我們根性差,從最基礎的教我們,比如我們學的廣論本身也是成佛地圖,從道前基礎,共下士,共中士,上士道,我們依著這個次第學修下去,在廣論里宗大師教授了很多的下手處,修行方法。 作為一個修行人,怕吃苦想走捷徑,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我們初學者,最想走捷徑,最喜歡小道消息,沒有用的。其實,哪裡有什麼捷徑,如果說有,我認為下面這幾條做到了做好了,就是捷徑。 第一、一定要依師。依師的程度決定了我們修行成就的速度。按照廣論中教授,在學修之前,我們要找名師,但是我們本身條件不夠,沒有辦法分辨,那麼大家公認的名師一定差不了,師父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師父出家依止的圓拙長老,圓拙長老依止的弘一大師,這些清凈傳承保證了我們依止的師父一定錯不了。 我們去親近或依止一個人,如何是客觀的觀察呢,我們一定是要聽他所說的法,是否與佛說的、是否與祖師大德所說的符合,也就是我們依止一個人,或者很信服一個人,一定是依止這個人講的法,一定是信服這個人說的法,絕對不是依止這個人的神通、本事或者依止他有點特殊的能力,這樣去做就是客觀的理性的。我們不要因為對方有本事或者有點超常人的能力或者會治病看事,不以這個為依止的原則,我們是以他所講的東西是否符合道理、是否符合正知正見的佛法,如果要會看病看事、燒張紙讓你小孩考第一,那那些巫婆神漢、外道魔道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那就去依止這些吧,那結局只有一個,就是跟著邪師下地獄,因為你跟他形成了很強的共業了。所以如果在親近依止一個人的時候,不理性客觀的觀察,只顧自己能得到眼睛能夠看到的一點小利益,會很容易出大問題,乃至付出慘烈的代價。 第二、具備弟子相。宗喀巴大師告訴我們:「不是這個世界沒有善知識,是你不具備弟子相。」你不能當一個好的弟子,善知識如果現前了,反而會害你,因為你對善知識也會起懷疑、起誹謗,還在善知識那裡挑三剔四。那麼挑來挑去,自己以愚痴的眼光去挑別人,甚至挑善知識,所以這樣一來,善知識不能現前,在你的眼中再也不會有善知識,這是福報不夠的人。如果具備了弟子相,善知識不遠千里都會來求你。不是你能夠度善知識,而是善知識能夠度你。「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選好師父,我們具備弟子相嗎?師父說:「信為欲依,欲為勤依」,首先要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具足信念,自然生起「我想做」的發心,而這個發自內心的誓願力就是精進的根本。我們信了多少,信幾分成就幾分。如果你皈依了師父,不按照師父教授的去學修,你反而去跟著其他的法師學修,豈不是很荒謬嗎?我們真是根性羸劣啊。 還記得在上課的時候,禪興法師說,我們的根器太差了,我們現在學廣論學不好,是因為我們的道前基礎的基礎不好,所以要我們學習《弟子規》、《論語》《了凡四訓》等等,禪興法師說,不要著急,基礎沒有打好,是修不上去的,連人都不會做,怎麼做聖人,做佛呢。 宗大師在廣論中詳細闡述了「除三過依六想」,具備弟子相不能做三器:覆器、漏器、污器。「覆器」由於器口朝下而無法盛物,其過失在於「不入」。指弟子聽法之時,心不在焉,雖然人在道場中聽法,但想的卻是與法不相干之事,腦子中充滿了諸如工作、家庭、朋友等等事情,這樣,上師的教言無法進入心中,更不用說「納法入心」停留在心中了。「漏器」由於器身破漏,即使東西放進去了,也無法盛住,其過失在於「不住」。意指雖然人在法會中,也聽了上師所講的法,然而,並沒有用心聽,如俗語所說: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所以,法雖聽到,卻記不住,更不用說留在心裡了。「穢器」過失在於「不凈」。假如盛物的器皿本身就是髒的,我們無論往器皿里倒進什麼東西,水,牛奶,果汁,甚至甘露,都將無法飲用。同理,假如聽法者聽法時發心不清凈,比如,聽法不是為了對治自己的貪嗔痴,而是為了好為人師,為了將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知識,等等,那麼,由於聽法者心已被污染,他將不能獲得法的功德,所聽之法不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聽法還要有六種意樂心:於己當病者想;於教法當良藥想;於殷重修作療病想;於師作良醫想;於正法理起久住想;於如來所住善士想。 第三、不要怕吃苦。 要做定課、要早起、寫不出觀功念恩日記、要出坡、被人誤解、有各種戒律,我們從凡夫轉為修行人的體會就是苦——沒有理解苦。早起晚睡是苦;原來都是我全對別人錯,現在對誰都要觀功,觀不起來是苦;身心煩躁是苦;聽聞廣論不懂是苦;遇到業障現前是苦;持戒也認為是苦。總而言之,苦無外乎來自於色身或來自於內心的。我們在生死輪迴中,無數次因為貪嗔痴而經受很多痛苦,為謀生計、為博取名利經受很多痛苦,而很少為了覺悟、為了修行、為了認識自心來受苦。所以在學修中,不管感受的是色身疼痛,還是其他的苦、煩惱,和我們在生死輪迴中所受的苦相比都太小、太少了!在世間做成一件事都要吃很多苦,何況是要修行,要超凡入聖、轉迷成悟,那不吃苦是做不到的。真正吃過苦頭的師兄也有體會:苦中有樂,苦後有甜,戰勝了自己、超越了自己就是樂、就是甜,增加對自己的認識也是樂。修行最大的苦,恐怕還是面對自我。面對自我的很多時候我們不願接受自己的弱點、缺點,不願意接受那個自私自利的我,那個醜陋不堪的我,我們還是想掩護自己、包庇自己。所以在修行中,要有勇氣讓那個醜陋的「我」呈現出來,能反省、能面對自己的缺點。  不僅僅是佛法的修行,就是很多世間法的修習,都離不開反省。《論語》里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什麼我們在生活中總有煩惱呢?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總是以用各種觀念評價他人,用自己的煩惱來分別他人,而很少用靜觀的心來反省自己。 我們如果能夠以佛法的標準,以聖賢或者祖師大德的標準冷靜、客觀地反省自己,就會發現自己身上那個我執,那個自私,那個分別心,正是這些東西是使我們受苦、輪迴的因。無始劫以來輪迴生死,我們的習氣,我執,自我保護,根扎得太深了,很難拔出。只有在這裡毫不留情地和自己決裂,才有可能進步,才有可能脫胎換骨。 第四、更需要堅持。 學佛、成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一日、不是百日、不是千日、不是萬日,而是生生世世。我們要有恆心,去堅持;我們要有勇氣,去堅持;我們要有決心,去堅持;我們要有信心,去堅持。這樣,我們才能在學佛的路上走得穩走得久。佛法從開始修行到最後成就,並不是短時間內就能修成。修行佛法雖然需要長時間,但只要持之以恆,必能成就,而那種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修行方式一定不會有任何結果。不要急著盲修瞎練,聽師父的話,師父怎麼說,我們怎麼做,一步一個腳印,自然就能得到無上菩提的佛果。否則,欲速則不達,說不定還會走火入魔道,非常危險。
推薦閱讀:

【學佛答問】如何做才會萬緣放下,一心念佛?
何謂「三輪體空」? ——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二)第112集
寂靜法師:佛菩薩名號的功德--學佛網
念善居士:阿彌陀佛安排我與家人見面啦--學佛網
邁好學佛修行的第一步——法音學習班心得分享

TAG: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