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蘇軾)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到了東坡之手,徹底擺脫小家碧玉低眉淺唱,成為英雄豪傑激昂高歌。

  蘇軾(1037-1101),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字子瞻,號東坡,是歷史上千年一遇的奇才。詩、書、詞、文章皆成為有宋一代最傑出的大家。詞稱「詞苑蘇辛」,為豪放派代表;書稱「蘇黃米蔡」,為書家宋四家之首;文列唐宋八大家;詩亦為宋詩之傑,可謂多才多藝。然而,蘇軾亦有天才的缺陷---眼中無物,為我獨尊。王安石為相,主持變法更新,蘇軾反王安石。等待王安石變法失敗,司馬光上台,蘇軾又反司馬光。總之,誰也不如他。蘇軾二十歲高中進士,少年得志,孤傲的性格使其仕途坎坷。他的一首《洗兒詩》,對理解蘇軾有很好的幫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為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一句話,把所有的名公巨卿全罵了。

  蘇軾生於窮苦讀書人之家,人生的苦難多艱,蘇軾早年已體會頗深。從《和子由澠池懷舊》詩,可見端倪。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1055年,蘇洵(1009-1066)攜子瞻、子由(1139-1112)兄弟,赴京趕考,路過陝西二陵。當時風雪之夜,馬死人困,蘇洵父子三人騎驢至河南澠池,投宿寺廟之中,得老僧奉賢接待。兄弟倆曾題詩壁上。五年過去,三蘇俱高中得官。蘇轍送蘇軾赴任途中,想起舊事,作詩憶之。蘇軾途經舊地,眼見殘垣斷壁,人去廟敗,禁不住感慨萬千,和詩子由。老僧奉賢往生成塔,舊日題壁破殘無痕,往事山路崎嶇之景,早成追憶。人生寄於天地間,猶如踏雪飛鴻,一縱既逝了無痕。跡無秩,飄無蹤。當年赴京求功名,功成名就骨肉分。鴻飛不計東西,人跡又慮南北?

  蘇軾的一生不得志,與王安石(1021-1086)其人和王安石變法有直接聯繫。當年仁宗皇帝(1022-1063)看到蘇軾、蘇轍兩兄弟的策論,有為子孫覓得兩宰相的私論。但後來的結果卻大相徑庭。蘇軾因反對新法,罔議朝廷而下獄,成為著名的「烏台詩案」,用當今說法,既被中紀委「雙歸」。王安石變法是宋王朝乃至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由變法引起的新黨、舊黨之爭,黨爭之長,經過神宗、哲宗、徽宗乃至北宋亡後的南宋高宗,長達60多年;黨爭之烈,徽宗命蔡京刻有「元祐奸黨」之碑,將反對新法的司馬光、蘇軾等人列為奸黨,以儆後人。起因是北宋王朝由開國至神宗,已有百年,百年以來,因為失掉北方幽燕三十六州屏障,始終處於北方游牧民政權威脅之下,長年積弱。神宗年十九繼位,血氣方剛,勵精圖治,希望迅速改變現狀。王安石的立論頗得神宗賞識,故先成立一規劃部門,任命王安石主其政,王安石進而升副相、直至宰相,主持全方位變革。王的改革主要通過稅收的方法增大國庫收入,一切以貨幣為準,全民徵收財產稅,以稅養兵,進而富國強兵。以今人眼光來看很有先進性,但依當時的社會條件,個人財產卻難以量化,且青苗法中,官辦壟斷貸款,利息奇高,故增加許多衝突。富人財產多,當然反對多納稅。而蘇軾所持反對理由就是朝廷不應與民爭利,收買人心為上。支持變法的新黨與反對變法的舊黨各執一詞,相互攻擊。新黨有皇帝支持,舊黨有太后做主。神宗死後,哲宗年幼,高太后當政。新法盡廢。等到哲宗掌權,又復新法。黨爭使國家分裂,大大加重傷害了國家元氣。哲宗死後,其弟徽宗繼位,又是選非其人。綱紀已亂,無可補救,以至金人乘虛,鐵馬南來,北宋消亡。

  蘇軾深深捲入其中,有著一肚子「不合時宜」,廟堂不容,只能請求外放。當其知密州時,正處於人生的頂點上,其豪邁的性格由其詞章表露無疑。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詞作於1075年,作者外放的第四年。蘇軾三年杭州通判任滿,轉任密州太守。蘇軾此時年僅三十八,竟以老夫自許,時人不知作何心態。身當壯年,而壯志不伸,聊借詞章,以敘其志。作詞如此,作人也如此。外放的貶官,毫無灰心之意,盡情蕭灑,猶如少年。牽黃狗,架蒼鷹,錦帽貂裘,千騎相擁,席捲平岡!得意啊!全城的人相隨,親見他們的太守父母官,效發當年仲謀孫郎。孫仲謀當年獵虎,座騎為虎所傷,仍能以雙戟將虎擊殺,勇氣非凡。

  詞的上闕寫景,下闕抒情。酒酣之際,豪情也至,雙鬢微霜,前途仍長。書詞至此,老態全無。接下引馮唐持漢節赦雲中太守魏尚的故事。魏尚防守雲中,抗抵匈奴,立有大功。但璧有微瑕,一次,多冒戰功,報多了六顆首級,被漢文帝下獄治罪。馮唐為之爭辯,魏尚得以復職。此時的蘇軾,多希望有馮唐再世,自己被朝廷重用,直抵西北邊陲,與胡人西夏作戰。

  此詞一掃詞專用來描寫風花雪夜的風格,而大開新意。作者本人非常得意。蘇軾在致友人信中提到:「雖無柳七郎(柳永)風味,亦自是一家」,並要當地壯士齊唱,甚為壯觀。

  密州太守任上,是蘇軾首任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其豪放的詞風也於此時展露出來。上面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本篇開頭的這首《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及下面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均作於此時。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標誌著詞的形式進入一個嶄新的領域--豪放派的誕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化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曉軒窗,正梳妝。相對無語,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應為《江城子·密州出獵》的姊妹篇。不但詞牌相同,而且韻腳相同。一喜一悲。喜者,自身出任地方首長,悲者,愛妻早亡,沒有等到此天。悲從此來,夢中懷之,流於筆端。直抒對亡妻的無限思念之情,千百年來,為人傳誦。文學的東西往往經不住歷史學的推敲,上篇中,豪氣上時,只是「鬢微霜,又何妨」,一轉眼,悲情來間,卻是「塵滿面,鬢如霜」,變化何其快哉。蘇軾原配死於京城,移葬家鄉,蘇軾在墓地廣植松樹,故有年年腸斷松岡之語。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作於1082年,作者「烏台詩案」已了結,大難不死,外放黃州團練副使。這次冤獄,是蘇軾人生的轉折點。豪情仍在,但是暮氣亦至。此詞上片由波瀾壯闊的長江起興,由不朽之江山過渡到不朽之英雄,由物及人。觸景生情。景源自然,情生人心,自然過渡。聯想雄姿英發之周郎,觸及華髮早生之自身,悲情人生,自然而出。蘇軾不是自身不努力,二十幾歲,既名滿天下;亦不是生不逢時,仁宗、神宗兩朝聖上,深愛其才。又值西北邊陲烽火不斷,用人之際,然蘇軾終不得重用,命乎?《宋史·蘇軾傳》評為如蘇軾稍鈍鋒芒,既使不發達,也不會有牢獄災,如果那樣,世上也不會有蘇軾了。

  赤壁之戰,發生在208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爭。爭戰的曹操,以幾千青州兵起家,歷二十幾年,統一北方。其用兵彷彿孫臏、吳起再世,打遍天下無敵手。當此時鞭指江南,劉備奔竄,荊州受降,孫權觀望,唯有周瑜(175-210),力主反抗。以己水軍之長,克彼陸軍之短。且用黃蓋奇謀,火燒戰船,導致曹操敗亡。周瑜雖為武將,卻風流儒雅,有「曲有誤,周郎顧」的美談。蘇軾的詞里,以「羽扇綸巾」來表周瑜,以「小喬初嫁」作為英雄背景,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而笑談之間,奇計已出,勝敗已瞭然心中,更顯出周郎似神似仙,使後人遙不可及。蘇軾之前,已有多人登臨赤壁而詩興大發,留下不朽的詩篇。如李白有「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杜牧有「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無疑,周郎作為戰爭的眾英雄中心,已與大江同壽,日月同輝。蘇軾聯想自身,青春不再,華髮早生,能不有「人生如夢」之嘆!

  蘇軾借游假赤壁,而生真豪情。得其恩師歐陽修真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蘇軾也不想以假亂真,點明「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題詞之後,蘇軾意猶未盡,又有《前赤壁賦》、《後赤壁賦》雄文留世,與詞異趣。通過客人與蘇子對話,客人先是闡述曹氏父子,鞍馬之間,橫槊賦詩,而今安在的傷感,蘇子對之反詰,摹寫心中矛盾世界,有物我兩相不朽之嘆。

  蘇軾的詩餘之作-詞,為後人留下開山之作。蘇軾的詩,又是好生了得。他留有兩千餘首的詩作,數量超過李杜,可謂高產。人的天賦真是不可思議。後人面對音樂天才莫扎特在如此短暫的生命里,創作如此眾多的經典作品,往往大興感嘆,我們面對蘇軾時,又何嘗不是呢?

  蘇軾的詩,無疑是宋詩中的一面旗幟。宋詩融入了唐詩的精髓,又加上自身的理性。蘇軾繼承了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風格,其中原因,蘇軾本身亦是畫家。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婁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這是為僧人惠崇《春江晚景》畫的題詩。景色由近及遠。近處竹綠桃紅,遠景蕩漾春波,群鴨戲於水上。近景蒿蘆初露,遠水河豚欲出,好一幅圖畫。河豚有劇毒,但因其味鮮美,故有「拚死吃河豚」之說。東坡蘇軾很會享受生活啊。

  《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灧情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首題詩,融入了作者許多個人情感。蘇軾曾知杭州。於1090年任上,興修水利,疏通河道,清除西湖淤泥,利用所清淤泥,於湖上建堤,堤上插柳植桃,間連拱橋,號為蘇堤。春風過時,一路桃紅柳綠,長橋卧波,湖光粼粼,山色空濛,成為西湖名景。

  蘇軾為性情中人,琴棋書畫,聲色犬馬,無所不好,追求生活之美。曾有「故將紅粉換追風」的風流故事,以致鬧出人命。這又涉及蘇軾父子與王安石關於生活本質之爭。王安石對生活要求極低,常蓬首垢衣,粗茶淡飯,被蘇洵指為「凡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音特)」(蘇洵《辯奸論》)。這種生活儉繁之爭也在當代出現。既毛時代的清官酷吏與鄧時代的貪官污吏之爭。清心寡欲與貪心逐利之爭,世之永恆主題。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此詩作於由黃州貶汝州任團練副使途中。蘇軾經九江,游廬山,題於西林寺。詩的最後兩句,與其說是游山,更像是處世。蘇軾一生,儒、釋、道通雜,三教九流往來其間。其寺院題詩,往往借題發揮,流露內心感懷。蘇軾深陷黨爭之中,不可自拔,頗似詩中所示。

  《食荔支二首其二》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黃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辭長做嶺南人。

  蘇軾晚年,新黨當政。蘇被一貶再貶,越貶越遠。1095年,作此詩於惠州貶所。因其「不辭長做嶺南人」,大概又觸動某些人的神經,兩年後,貶到更南的瓊州(今海南島)。多年後才遇赦,遇赦不久,死於北上途中。

  蘇軾的史論,《留侯論》中,古今豪傑「人情有所不能忍者」的論述,《范增論》中,「增不去,項羽不亡」的結論,無不是真知灼見,蘇軾本身能用其一,免災足矣,然終不然。

  人情豁達是蘇軾生活的本錢,不和時宜是蘇軾生活的本能。本錢使其隨遇而安,自享其樂。本能使其孤芳自賞,飄然塵世。當本錢與本能相撞時,所發出的光亮,構成了蘇軾詩詞文賦的豪放。


推薦閱讀:

國學日課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出新意法度之中,寄妙理豪放之外——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古詩文欣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明月幾時有:中秋最佳賞月十大勝地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TAG:蘇軾 | 明月幾時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