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如何走向全球一流灣區?丨焦點眾議
中國下一輛「開往春天的地鐵」將從哪裡出發?其中引人注目的一輛就發車於粵港澳大灣區。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的要求。
目前,世界上有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概念一經提出,就被稱為全球第四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由廣東9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及港澳兩個特區組成,總面積5.65萬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末,粵港澳大灣區區內總人口6765萬,GDP約為1.3萬億美元,區內進出口貿易額達1.5萬億美元。大灣區亦擁有世界級的海空港群,機場年旅客輸送量接近1.4億人次,港口集裝箱輸送量接近7200萬標箱。
既然有了不錯的基礎,那麼在通往全球一流灣區的路上,粵港澳大灣區還有哪些事情要做呢?
王緝憲:大灣區以行政主導型體制的廣東牽頭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王緝憲
大灣區是個OPP(Obligatory passage point ,強制通行點)。粵港澳大灣區不是有清晰邊界和政策內容的「帽子」,而是取代了「大珠三角」的一個「說法」。以字面解讀,粵港澳三個平級行政單元構造一個灣區,並以行政主導型體制的廣東牽頭。這不同於珠三角(不含港澳)前面加個「大」字,因為「大珠三角」這個說法沒有明確的主導主體和行動者。更重要的是,這次是以政府工作報告的形式出現和確認,體現國家層面的戰略考慮。
鄭永年:灣區可以建設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典範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
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政策創新把灣區建設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典範。
首先,政府及壟斷行業應該向市場讓渡空間,政府加快實施投資負面清單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動包括金融、證券、信託、保險、租賃和基金管理機構等許可牌照發放在內的改革措施。
其次是法制環境的供給。建議通過地方立法設立改革保護條例,保護改革者的嘗試,區分改革試錯與個人責任之間的關係,從而建立新型政商關係。
而在社會層面,就是要加強社會事業供給,包括加強養老、教育和醫療社會組織建設,幫助年輕人減輕「上有老、下有小」的負累,使年輕人能夠預見未來的美好而甩開膀子大膽創新創業。
最後是要以發展服務業為主,加強製造業技術升級。一方面從香港和澳門有選擇地引進服務業,加快灣區服務業發展;另一方面發揮香港和澳門在灣區企業「走出去」的門戶作用,為灣區企業構建國際化分工網路服務。
因此,要以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合作為著力點,發揮粵港澳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的特殊作用,積極打造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樞紐和支撐平台。深入挖掘粵港澳灣區的經濟產業、航空海運、國際網路人脈等資源,加強與東南亞、南亞國家的縱向分工與橫向合作,成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我的建議是在粵港澳之間建立一個共同的勞務市場、房地產市場,享受同樣的社保政策,這樣港澳居民可以到珠三角找工作,購買社保、購買房子。這樣既可以解決二三線城市房子過剩問題,又可以解決香港澳門就業問題。
洪為民:「粵港澳大灣區」絕對有機會爭做世界第一的灣區品牌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常務理事洪為民
香港的法律、金融及市場體制健全,給予國際投資者信心,加上貨幣自由流通,是進行融資的好地方。融資又恰恰是科技創新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香港的設計、品牌市場化、國際化也有很大的優勢,能夠和國際接軌。如果以香港、廣州和深圳的大學基礎科研,香港、深圳的融資,香港的品牌和設計,加上深圳的應用科技和創新,廣州、東莞、惠州的高端製造業,香港的國際貿易配套和市場化,以及大灣區的空運和海運能力,這簡直是一條全球獨一無二的完整產業鏈。
在粵港合作上,從深港出發,是一個很好的組合。雖然香港和深圳在很多方面仍存在著一些差異(如人口結構、產業結構、社會體制),兩地的優劣恰巧互補,可以發展成雙子城市關係(twin-cityhood)。硬體上,兩地應加強協調一些基礎建設的規劃,以機場發展為例,香港機場與深圳機場若能有效連接並作適當分工,相信雙方中短期內都沒有興建新跑道的必要。軟體上,香港雖然在若干領域上(如法治建設、信息流通、國際聯繫)領先深圳,但當香港被批評創新力不足的時候,深圳則被評為國家最具創新能力的城市之一。香港是外商高度信賴的國際都會,深圳則充分掌握內地市場,故港深絕對有條件合力構建中外資金雙向流動的最佳通道。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即使在今天就已經比紐約市和舊金山灣區高,將來如果建立起「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專業服務中心、「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智造中心、「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中心等品牌,絕對有機會爭做世界第一的灣區品牌。
任澤平:灣區經濟要著眼創新金融與特色金融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
積極發展灣區經濟,未來著眼三大方向。
第一,發展創新金融與特色金融。充分利用香港在全球金融中的重要地位,結合廣東省創業投資和私募融資優勢,對接珠三角現代製造業,打造中國創新金融和科技金融中心。
第二,基於互聯網產業的多元化,打造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新業態。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在現代服務業和先進位造業領域的引領和外溢作用,孵化一批媲美BAT的基於互聯網的新產業和新企業,以區域融合推動產業的特色化、多元化。
第三,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形成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基礎設施體系,依託珠港澳大橋,形成輻射國內外的綜合交通體系。
何歡:粵港澳大灣區一個重點任務就在於灣區內城市群的協調發展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何歡
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其中一個重點任務就在於粵港澳灣區內城市群的協調發展。城市群協調發展,需要城市群內不同城市之間協調合作,進而提升整個城市群的競爭力。同時,城市群的協調合作也能夠抑制各城市之間的惡性競爭,強化不同規模、不同產業導向的城市之間的配合,進而促進區域的經濟發展。環珠江灣區的建設,將要求廣州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明確自身的區域功能定位。
接下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廣州應該明確自身的功能定位,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從以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為主轉變為以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為主。進而根據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對城市進行新的功能規劃和布局,在整體規劃布局之後再進行都市更新。
梁振英:香港與大灣區城巿的合作不可以由政府主導一切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
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確實給香港帶來很大的機遇。香港與大灣區城巿的合作要真正發揮作用,就不可以由政府主導一切,一定要社會各界一起參與,包括工商界、金融界、專業界、香港與外國企業家等。
田夫:開放包容、互利共贏才是灣區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
深圳市委常委、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管委會主任田夫
粵港澳大灣區將會聯動發展,形成區域中每一個城市錯位發展、協調共進的局面。前海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中,提出政策創新的共享、產業功能的互補、交通網路的互聯、基礎設施的互通,以及要素的自由流動、人才的自由流動和資源的高效配置,這樣市場才能深度融合,形成一個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發展局面。這個可能才是灣區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
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只有15平方公里,加上蛇口一起也才28.2平方公里,是一個非常濃縮的精華的核心引擎。啟動大前海灣區的發展規劃,將會使蛇口、前海、寶安中心區以及大鏟灣區形成一個新的大前海灣聯動發展區域,協調發展、聯動發展的灣區經濟格局將會初步形成。
馬化騰:粵港澳地區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發動機」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
打造粵港澳世界級科技灣區作為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發展、深化「一帶一路」倡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戰略決策,使粵港澳地區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發動機」,推動粵港澳地區早日成為創新要素高度聚集、科技產業高度發展、創新生態高度成熟,具有全球要素資源配置能力和影響力的世界級科技灣區。
打造粵港澳世界級科技灣區要建立粵港澳科技灣區常態化合作機制,共同制定粵港澳三地科技創新政策;發揮香港「超級聯絡人」角色,為科技產業創新牽線搭橋;堅持不懈引進高端人才,建設全球創新人才「棲息地」;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產業,為創新創業提供資金支持;發揮強企引領作用,促進香港經濟轉型升級、保持國際競爭力。
宋小庄:粵港澳大灣區確有先行的優勢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宋小庄
長三角經濟帶迴旋餘地比粵港澳大灣區更大,但要與杭州灣的灣區相結合,才能形成。從規模來看,將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也許會被長三角和杭州灣區所形成的「滬杭甬大灣區」所超越,該灣區包括上海、杭州、寧波、蘇州、舟山、無錫、嘉興、紹興、南通等城市,還可以包含南京、鎮江、揚州、湖州等城市,腹地更為廣闊。但其形成,可能要比粵港澳大灣區的形成稍晚。京津環渤經濟帶也有可能形成大灣區。在一國之內,不同地區之間形成差別性、輔助性的發展,將會形成發展的動力,而不是阻力。粵港澳大灣區確有先行的優勢。
推薦閱讀:
※第6位港澳辦主任追憶第3位主任的知遇之恩
※如何辦理港澳旅遊通行證?
※三分鐘搞掂港澳簽證 廣東已有逾百萬人次辦理
※廣東明年申請赴港澳定居分數線確定 共分四類
※6月12日起北京港澳簽注自助一體機3分鐘辦結(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