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經濟改革需要正本清源

  在今年的「兩會」上,有關改革的話題始終是爭議最激烈的領域。但如果將這些內容一一拎出來看,實際上呈現出碎片化的傾向:各個部門都在談自己的改革方向和步驟,問題是最終要達成一個怎樣的目標,卻並不一致,也不清楚。這可能就是「兩會」後「頂層設計」問題再度引起熱議的原因。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2年會」上,經濟學家吳敬璉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我們到底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經濟體制?這個問題的背景是,儘管中國從2011年開始著手經濟轉型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投入太多,成本太高」。吳敬璉指出,原因還是推進改革不力的問題,中國仍然沿用了過去的方式來推進產業升級,即政府主導的發展方式。「十二五」規劃提出,為了加快改革,要有頂層設計。吳敬璉去年曾提出,大家都很熱心討論各種改革的頂層設計,比如金融頂層設計,財稅頂層設計,但有一個問題首先要解決,就是「頂頂層」的設計到底是一個什麼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呢,還是走向國家資本主義道路?

  國際上也對中國的這種變化表示關注。今年1月份的《經濟學人》雜誌中,有兩期都重點介紹了國家資本主義的崛起,而中國在其中佔據了大量篇幅。一部分西方觀點認為,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有發展動力的經濟體,越發越多的美國國債需要中國的慷慨,越陷越深的歐債泥潭冀望中國的援手,這說明西方傳統的自由資本主義已經走向窮途末路,而中國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正在成為世界的新潮流。在這種觀點「鼓舞」下,中國國內質疑市場化改革,要求國有經濟繼續加大火力的聲音漸起。更令人憂慮的是,這種思潮也給政治體制改革製造了阻力,道理很清楚,既然國家資本主義戰勝了自由資本主義,還要政治改革幹什麼?

  這種局面正是目前改革遇到的最大問題。實際上,主流人士還是看得清楚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中財辦副主任劉鶴對此表示,(金融危機時的)干預只是應對危機的短期做法,並不能用於概括和解釋3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全部實踐。對有些學者把中國經濟成功歸功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模式,劉鶴表示,「這種看法可能不太符合實際,也容易產生誤導。」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所和胡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遵義也強調,中國的確是要考慮一些嚴重的問題,深刻的問題,就是不要走向國家資本主義的道路,而應該更好地以市場發揮主導力量,減少一些國有壟斷。

  改革到現在,對中國接下來要走的路還有如此大的困惑,這的確是個問題。在我們看來,中國現在對經濟發展的方向必須要正本清源。如果「頂頂層」的問題不搞清楚,未來改革就沒有動力、沒有方向、形成不了合力。而缺乏最基本共識所造成的問題比比皆是:中央說要放開民間金融,但相關監管機構卻掐死了民間資本通向銀行體系的體制外道路;國務院一再要求部委出台新「36條」細則,但這些部委熱衷的卻是繼續將資源向國企集中,配合國資委「做強做大」,打著市場的旗號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之實。

  要改變這種各自為政的做法,就必須在更高層面明確提出,堅定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堅定政治體制改革的決心。在我們看來,目前中國仍然缺乏當年定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時的高調與共識。有關人士回憶,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市場經濟大辯論中,當時從國家最高領導人到主要官員,從學界到經濟界都做了認真的研討;相反,如今為國有壟斷、為政府特權辯護的聲音始終沒有消失過。我們認為,這是因為諸多關係--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壟斷與競爭的關係、法治與人治的關係沒有理清。

  中國是不是搞國家資本主義有待爭論,但要警惕國家資本主義興起則是確定無疑的。中國改革到現在開始放慢速度,但我們要大聲發問:中國到底需要搞什麼樣的市場經濟?在最基本的問題上,中國需要正本清源!作者系安邦諮詢研究員

推薦閱讀:

台灣當局真的如此幼稚?美國隨便一點風吹草動就讓他們情緒波動,這是事實還是大陸媒體刻意渲染的一種景象?
日本天皇此刻表達退位想法有何深意?
美國危機的本質在政治
蔡英文和洪秀柱兩個人當選後對陸態度會有什麼區別?
參選議員撼動香港政治現實

TAG:中國 | 經濟 | 政治 | 政治經濟 | 改革 | 經濟改革 | 正本清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