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國家安全(下)
三.軍工產業乃國家安全之本
根據我們的估算,2009年中國的實際GDP大致相當於中國的「潛在產量」。前邊已經指出,2009年中國的凈出口占當年中國總產出(GDP)和總需求的約3.8%,即便從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角度看,今後中國也不應當再維持這樣高的凈出口。一個合理的數量界限應當是,今後中國的凈出口(外貿順差)占本國GDP的比例通常都不要超過2%。
由於凈出口佔中國總需求的比率降低了兩個百分點多,要使中國不至於出現嚴重的總需求不足,中國國內其它方面的需求占生產潛力的比率就必須相應地提高兩個百分點多。而適當地對軍事工業投資這一項,就足以為中國多提供占生產潛力兩個百分點多的需求。
前邊列舉的事實已經說明,儘管目前中國經濟增長強勁,很快就會變為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但是軍事實力仍然弱小,實際上仍然沒有擺脫鴉片戰爭爆發前夕所處的那種「經濟大而軍事弱」的被動挨打地位。為了避免鴉片戰爭及其以後的那段歷史重演,中國今後應當在逐步達到總產出世界第一的同時,逐步建立起世界第一的軍事實力。
而要擁有世界第一流的軍事和戰爭實力,就必須擁有世界上第一流的軍事工業。這是由軍事工業的特殊性質決定的。擁有最先進、最強大軍事工業的國家,從來都不會向別國提供最先進、最有制勝能力的軍事工業產品,因為這樣向別國提供最好的武器可能會妨礙本國在未來的武裝衝突中取勝。這一事實本身就決定了,像中國這樣的世界第一等大國要擁有世界第一流的軍事實力,就只能自己生產所有最先進、最有制勝能力的武器,建立起世界上最先進而強大的軍事工業。
鴉片戰爭及其以後的一百年中,中國之所以不斷受到外敵的侵略和欺凌,首要的原因就是當時中國軍事工業的落後導致了中國軍隊裝備的落後。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產出大,有大量貿易順差,但是沒有大企業,軍工特別落後,優勢產業限於勞動密集型產品。這樣不僅在國際貿易中逐漸落到了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的被剝削地位,而且在國際關係中落到了隨時有可能因為軍事技術落後而挨打的狼狽境地。
在英國的「產業革命」前,人類大部分的主要技術成就都開始於亞洲。中國更是一個富於技術上的創造力的國家,曾經作出過許多重要的技術發明,在產業革命前的很長時期中都在許多生產領域保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就是在現代的軍事技術上,中國也曾經是世界上的領先者。近現代的軍事技術以使用火藥為基礎,而火藥不僅是中國人發明的,而且也最先由中國人應用于軍事。有資料認為,直到中國明朝初期,中國製造的使用火藥的武器仍然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但是,由於中國的明清兩朝都曾經在上百年中長期沒有面臨大的戰爭和戰爭威脅,武備逐漸鬆弛;而當時的歐洲卻正好處於各國之間經常發生爭霸戰爭的狀態,歐洲列強為了奪取戰爭的勝利而大力發展火炮和戰船的製造,使中國的武器製造逐漸變得落後。到明末中國就開始從西歐大批進口火炮供本國軍隊使用,表明中國在武器製造方面已經明顯落後。而到了清代的鴉片戰爭之後,連一向高傲自大的滿清官員們也承認西歐國家「船堅炮利」,在軍事裝備上具有明顯的優勢。
中國二百年前的變弱變貧,開始於中國在軍事工業(當時為造炮造船)上的落後。西方國家在現代科學技術上的先進,首先體現在其軍事工業的先進和軍事裝備的優勢上。中國軍隊相對於西方軍隊的軍事裝備劣勢,導致中國軍隊在近二百年來與先進工業國的軍事衝突中總是處於被動迎戰甚至挨打的地位。西方的軍事工業不僅造成了西方國家的軍事優勢,而且西方的軍事工業生產在技術上有明顯的溢出效應,軍事工業的技術研究與開發成了帶動西方國家技術進步的重要源泉。從幫助瓦特改進和完善蒸汽機到20世紀研製電子計算機、引進互聯網,西方的軍事工業和軍事需要都起過關鍵的作用。
而中國在滿清覆亡之前,一直沒有給予現代軍事工業的建設以足夠的重視。甲午戰爭之前的1890年,中國現代製造業僅佔GDP的0.1%,加上現代運輸業和商業也僅佔GDP的0.5%,武器嚴重依賴進口。1890年中國鐵路的營業里程只有10公里,日本卻已經達到2349公里。腐敗的滿清統治者挪用購置海軍戰艦的經費去修建頤和園,將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用於少數上層人物奢侈的生活享受,卻不肯投入足夠的財力去建設強大的現代軍隊,更不肯將足夠的資金用於發展本國的現代軍事工業。在這樣腐敗落後的經濟結構下,中國在甲午中日之戰中慘敗是不奇怪的。
甲午戰爭之前幾年滿清政府「有錢蓋房子,沒錢買兵艦」,結果甲午戰爭慘敗後向日本賠款幾億兩白銀,在經濟上也吃了大虧。而今日的中國似乎忘記了這段慘痛的教訓,又是將巨額的資金耗費在建造豪華的房屋上,卻不肯向軍事工業投入足夠的資金。這種做法使人不能不擔心中國在重蹈甲午戰爭前的覆轍。我們如果不改變這種「有錢蓋房子,沒錢造武器」的行為方式,中國早晚還會吃大虧,而且還是在經濟上也吃大虧。
以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推論,中國現在正在成長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到世界最大,中國應當擁有世界最強的軍隊,以徹底改變二百年來一直被動挨打的局面。這樣的軍隊應當擁有世界上最好的裝備,這種裝備只能來自中國自己的研製和生產。我們應當在中國經濟發展為世界第一的過程中,以幾十年不懈的努力來為中國建成一個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裝備研製和生產體系。必須恢復毛澤東時代的追求:「外國有的我們要有,外國沒有的我們也要有」。
世界歷史已經證明,這樣世界最強的軍事工業體系不僅為保衛國家不受外國欺凌所必需,而且軍事工業生產在技術上的溢出效應最終將有利於中國經濟的增長。為此,今後我們最緊要的任務之一,就是重建獨立自主的完整的軍事工業體系,逐步形成一個先進的、獨立自主的、完整的軍事工業體系,將中國的軍事工業發展為世界最強的軍事裝備研製和軍工產品生產的系統。
當然,要想將中國的軍工產業發展到美國那樣的水平,首先就得給中國的軍工產業提供足夠的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使中國的軍工產業有象美國軍工產業那樣多的固定資產。按2009年的名義GDP估算,目前美國的總產出還為中國總產出的3倍,而國防開支則佔美國GDP的約4%,而且有估算說,在美國那樣的經濟中,需要用4元的「物質資本」每年才能生產出1元的GDP。據此推算,要使中國的軍工產業達到美國軍工產業現在的生產水平,中國的軍工產業應當擁有的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就得相當於中國目前每年GDP的50%。考慮到軍工產業的資本—產出比應當高於美國平均的資本-產出比,上述比率還應當有所提高,比如從50%提高到60%左右。
中國即使真要在軍事工業上追上美國,也絕非短期內所可以達到。沒有幾十年時間,中國的軍事工業不可能趕上美國。如果我們要在20年後軍事工業趕上美國,那時中國的軍工產業應當擁有的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就得相當於中國目前每年GDP的約1.1倍,這是因為按美國經濟通常每年增長3%的增長速度算,美國的軍工產業20年後的生產能力應當是現在的1.8倍。如果估計中國今後20年的經濟以一個較低的年增長7%的速度增長,則中國每年大約要將GDP的2.5%投資于軍工產業,才能使20年後的中國軍工產業具有與當時的美國軍工產業一樣多的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當然,如果中國今後2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高於7%,則達到上述目標的軍工產業投資佔GDP的比重就可以相應降低。
盡人皆知,對於軍事工業的製造水平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投資的固定資產的數額,而是掌握的技術的先進程度。而要獲得這些先進的技術,我們就必須投入資金進行研究和開發。這樣,要使中國的軍工產業趕上美國,我們可能需要投入比上邊所說更多的資金。但是,這樣在軍工產業上多投入的占每年中國潛在產出2%以上的資金,卻正好可以彌補凈出口占潛在產出比重下降兩個百分點所造成的總需求不足缺口。
顯然,在需要投入這樣多的資金的軍工產業發展面前,為沒有產業可以投資以造成足夠的總需求而發愁簡直是可笑的。光是使中國的軍工產業趕上美國所需要作的投資,就足以抵補中國凈出口占潛在產出比重的下降而有餘。
在30年前的毛澤東時代,中國曾經建立了一個獨立自主的完整的軍事工業體系。但是在30年前的大變動中,軍事工業的發展幾乎被完全放棄。當時放棄發展軍事工業的理由是中國缺乏建設資金。而現在的形勢卻是,我們已經告別了那個整天為缺少「建設資金」而發愁的時代。我們已經知道,「建設資金」就是投資的資金,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可以籌集到足夠的投資資金而沒有使用這個資金的地方——投資需求。總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缺乏的現實已經在逼迫我們不得不將發展軍事工業作為創造需求的地方。為了創造足夠的總需求,我們應當大規模向軍事工業投資。這也是保證中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的最可靠的途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