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經濟主要特徵與未來發展趨勢
【內容提要】新世紀以來,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進入轉型期,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開始出現向實體經濟回歸動向,新興經濟體也面臨發展模式轉換問題,整個世界經濟增長重心「由西向東」轉移。未來全球經濟發展可能呈現五大趨勢:深入發展的全球化,產業結構低碳化,東西方兩大陣營均衡化,經濟格局多元化和全球治理一體化。
【關鍵詞】世界經濟 國際貿易 全球化 國際格局
一、當前世界經濟的主要特徵
新世紀以來,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世界經濟失衡不斷加劇,西方主要經濟體陷入高債務、高失業困境,新興市場國家成為世界經濟新引擎,全球經濟加速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
(一)全球經濟面臨轉型期。首先是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開始回歸實體經濟、調整福利制度。多年來,歐美國家在「重消費、輕生產」的經濟增長模式中,國內產業空洞化的狀況普遍存在,加上經濟全球化背景使其跨國公司在全球進行生產布局和「外包」加速發展,國內空心化狀況進一步加劇。「後工業化社會」的主要特徵是第三產業佔據其經濟主導地位,金融全球化進程也使其虛擬經濟蓬勃發展,製造業逐漸萎縮。本次金融危機使西方各國重新意識到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性,並開始把重歸實體經濟、推進「再工業化」戰略提上產業結構調整的議事日程。另外,高福利是西方國家多年來一直奉行的社會制度。它的確給西方經濟帶上不少光環,但高福利帶來的高勞動力成本,使這些國家在激烈的國際貿易競爭中削弱了競爭力,貿易逆差積聚。為刺激經濟增長,彌補貿易赤字,這些國家不得不增發國債以擴大財政支出。近年日益嚴重的主權債務危機的出現使得這一高福利制度難能為繼。在財政負擔的重壓下,西方國家不得不思考改革高福利制度。歐洲國家「去福利化」傾向開始顯現,個別國家開始提高退休年齡,減少養老金支出等。 其次是新興經濟體也面臨發展模式轉換問題。近年來,特別是金融危機這兩年來,新興經濟體體在世界經濟復甦過程中發揮了舉世矚目的作用。據IMF數據,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從過去的30%升至50%以上。儘管如此,新興經濟市場也面臨著經濟發展的諸多壓力,如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通脹壓力增大、出口下降、資本流動逆轉、銀行信貸緊縮、經濟增速下滑等。尤其是他們當中多為出口主導型國家,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減速與需求下降必然會給新興經濟體帶來不利影響,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也將給新興經濟體的外貿出口帶來嚴重影響。為此如何轉變經濟增長模式,變出口主導為內需主導,降低對外外貿依存度,開拓本國和發展中國家市場正在成為新興經濟體面臨的突出課題。第三是世界經濟增長重心「由西向東」轉移 。新世紀以來,新興國家的快速崛起衝擊著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力量架構,全球經濟與貿易重心正在「由西向東」發生轉移。21世紀頭十年,新興經濟體平均經濟增長率超過6%,金磚國家整體平均增長率超過8%,遠高於發達國家經濟2.6%的平均增長率,和4.1%左右的全球經濟平均增長率,是發展中國家中的佼佼者。[1]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2年4月17日報告顯示,2012年,整個發達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將從上年的1.6下降到1.5%左右,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仍可達到5.75%,[2] 由於經濟增長較快,金磚五國對發達國家的趕超效果明顯。根據IMF數據,金磚五國經濟總量佔全球經濟比重從2001年的17.71%上升到2009年的25.71%。[3] 全球財富分配向「東」轉移。多數新興市場貿易持續順差,使其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由此積累大量外匯儲備。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到2010年底,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達到6.48萬億美元,比危機前的2007年增加2.11萬億美元。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1年和2012年,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將增到7.45萬億美元和8.388萬億美元。[4] 這樣的結果,國際資本出現逆向流動,即發展中國家資本向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流動,這是史無前例的現象。新興經濟體群體性崛起將更加明顯,使國際力量重心由發達經濟向新興經濟加速轉移。
(二)西方經濟面臨重重困難。首先是主權債務危機波及西方世界。據全球政府債務鍾[5] 顯示, 截至2011年7月21日,全世界86個國家和地區的債務總和接近45萬億美元。與歷史不同,當前世界主要債務國多為發達國家。美國通過調高債務上限逃脫違約、「借新債還舊債」、自我「緩刑」,以致美主權信用被「降級」,英國《金融時報》指美國此舉為「自我毀滅」。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持續發酵,英、法主權信用備受質疑,德國今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長僅千分之一,難再「獨善其身」。日本的財政赤字也已達到本國GDP的兩倍以上。歐洲債務已被危機化,日本債務正內部化,美國債務將國際化。債務危機成為制約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本輪全球經濟危機已成為發達國家政府債務持續上升的「導火索」, 若不採取措施削減支出、提高稅收、改革勞動力市場、提高競爭力,西方債務困局將拖至2025年。IMF認為,發達國家債務高峰期尚未到來,最困難應在2011-2018年,若能削減政府開支達GDP的8.8%,2030年前才能恢復到60%以下。[6] 第二,是經濟「無就業」復甦。後危機時期,發達國家普遍面臨周期性與結構性失業難題。據經合組織統計,據經合組織網站4月11日消息,經合組織國家2012年2月份失業率為8.2%,大體維持在2011年1月以來的水平。2012年2月份經合組織國家失業人數為4500萬,比2008年2月多出1430萬。[7] 據估計,近中期發達國家的就業形勢很難明顯改觀,完全恢復到危機前水平需要3——5年時間。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悲觀預測,到2019年美國的失業率才能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發達國家「無就業」復甦現象將持續很長時間,由此導致經濟發展呈現低消費與低增長態勢。第三是資產重組與去槓桿化問題。金融危機使西方銀行資產和家庭財富嚴重縮水,修復資產負債表需要很長時間,無疑將影響私人消費與企業投資。所謂「槓桿化」,簡單來說,是指借債進行投資運營,以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特別是投資銀行,槓桿化的程度一般都很高。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這種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槓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據經合組織統計,房價與股市下跌,使美國家庭凈資產累計縮水14.2萬億美元,相當於當時美國國內生產總值規模(14.266萬億美元)。如此巨大的財富損失,將迫使居民改變儲蓄與消費行為。經合組織估計,修復資產負債表將使美國私人儲蓄率上升3個百分點,歐元區增加1.5個百分點,日本提高1個百分點。另外,與典型經濟周期不同,後危機時期美歐經濟復甦將深受去槓桿化影響,信貸市場疲軟仍將持續,成為抑制商業活動的重要因素。
(三)新興經濟體群體繼續崛起。首先新興經濟體經濟規模日趨增大。按IMF2012年04月17日公布的世界各國GDP最新排名統計,到2011年底,按國際匯率計算,中國為7.29萬億美元,位居第二;巴西為2.49萬億美元,位居第六;俄羅斯為1.85萬億美元,位居第九;印度為1.68萬億美元,位居第十一。「金磚五國」國土面積佔世界土地面積近30%,人口佔世界的42%。2011年五國的GDP約佔世界總量的20%以上。[8] 第二是新興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也逐日上升。按照IMF測算,發達國家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從1990年的88.6%下降到2010年的約30%,而金磚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卻從1990年的-0.6%上升到2010年的60%以上。[9] 第三,全球10大經濟體排列發生變化。新興大國將整體性量增位升,發達國家則量減位降。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到2015年「金磚四國」均將進入全球前10大經濟體,依次排列為美、中、日、德、法、俄、英、巴西、義大利和印度。全球著名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預測,到2030年世界前10大經濟體名次將重新洗牌,分別是中、美、印、日、巴西、俄、德、墨、法、英。第四,新興國家隊伍不斷壯大,提振新興和發展國家的整體力量,改變南北力量對比。「金磚五國」、「展望五國」、「鑽石十一國」 等名目繁多的排列組合,無不說明新興國家已遍佈於亞洲、非洲、南美洲、東歐及中東各個角落,形成了一個「新興國家群體」。這個群體屬於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興起與騰飛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四)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發展嚴重失衡,新興經濟體成為國際資本的凈流出國,美國則變成全球最大的資本凈流入國。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新興市場經常項目順差不斷增加。由於新興市場的國際貿易能力明顯增強,尤其是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使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積累起大量經常項目順差和外匯儲備,對外支付能力提高。據IMF估計,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經常項目順差由2000年的929億美元增至2008年的7031億美元,預計到2015年將增至7638億美元。其中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的經常項目順差將由2010年2732億美元增至2015年的7312億美元。二是新興市場外匯儲備逐年飆增。即使受危機衝擊,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依然由2008年的49614億美元增到2009年的55002億美元,中國佔43.6%,為23992億美元)。IMF估計,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將呈持續增長趨勢,2010-2011年分別增到61944億美元和67763億美元。鑒於國內金融市場不發達,其外匯儲備只能以購買國債等方式投資於美國等富裕國家。從發展態勢看,只要經濟全球化趨勢不被逆轉,新興市場經濟仍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後危機時代全球資本逆向流動趨勢不可能改變,尤其是美國等發達國家均面臨嚴重的主權債務問題,更需要新興市場資本流入,以解債台高築之困。三是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債務國。據美國財政部統計,截至2011年年7月28日,美國公共債務已經達到14.34萬億美元,與一年的GDP幾乎相等。這筆巨債中,聯邦政府直接負的債約9萬多億美元,佔60%,其餘6萬多億是政府機構(州)之間的債務。[10]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曾是世界上最大債權國,1970到1975年間,美國國外凈資產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1%。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對外投資速度的持續下降,美國轉而倚重來自國外的投資以支撐本土經濟的增長。1985年美國從凈債權國變為債務國,結束了自1914年以來作為凈債權國長達70年的歷史。而到2004年,美國的國外負資產則高達國內生產總值的22%,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美國國際經濟戰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克萊恩認為,如果美國不能改變現狀,到2024年,凈外債將高達GDP的135%。到那時,隨著外國投資者對美國失去信心,國內保護主義的壓力無法控制,重大的危機就會出現。[11]
二、影響未來全球經濟趨勢的重要因素
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尚未終結的背景下,世界經濟能否走出困境主要取決於西方國家制度改革能否取得階段性成果,主權債務危機能否得到有效控制,以及新技術革命能否有所突破。
(一)西方經濟制度和發展模式改革能否取得階段性成果。每次危機都會帶來制度的革新和改良,這次的國際金融危機與美歐主權債務困境也不例外,其根源都是經濟問題以及背後的制度與模式問題。資本主義制度、模式需要儘快改良和適應當前世界經濟的轉型,否則將面臨更深刻的危機與動蕩。金融危機期間,西方國家採取發債的方式拯救金融機構,實際是變相的「劫貧濟富」,即用納稅人的錢來補貼金融機構。美國家庭財富縮水的同時,少數富豪財富卻繼續增加,貧富差距仍在拉大。居高不下的失業和對未來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導致發達國家進入政局和社會衝突多發期。美國茶黨橫空出世,並以富人為眾矢之的;「佔領華爾街」抗議活動來勢洶洶,多點擴散,把經濟不公正問題提到舉世矚目的醒目位置。奧巴馬總統在今年的國情咨文中,不得不直面經濟不公正問題,承諾要改革稅制,讓富人承擔相應責任,建立公平的經濟體系。美國凱雷投資集團聯合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大衛·魯賓斯坦警告說:「我們現在還有3到4年的時間來改進我們的經濟模式,如果不儘快行動,我們會輸掉這場戰爭,我們的制度也會終結。」資本主義未來選擇怎樣的模式,如何改革現有的制度都值得人們去關注和思考。
(二)新科技革命及其產業化能否取得應有的突破。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危機往往孕育著新的科技革命。面對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各國正在進行搶佔科技制高點的競賽,全球將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代。美國提出,將研發的投入提高到GDP3%這一歷史最高水平,力圖在新能源、基礎科學、幹細胞研究和航天等領域取得突破;美國科技的主攻方向將包括節能環保、智慧地球等。歐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將投資1050億歐元發展綠色經濟,保持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英國從高新科技特別是生物製藥等方面,加強產業競爭的優勢。日本重點開發能源和環境技術。俄羅斯提出開發納米和核能技術。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各國都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發展,正在加快推進以綠色和低碳技術為標誌的能源革命。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全球汽車工業發展方向,生命科學還將是21世紀中顯著提高農業和人口健康水平,信息網路產業將向感測網和物聯網的方向升級,「智慧地球」簡單說來就是物聯網與互聯網的結合,是感測網在基礎設施和服務領域的廣泛應用。在這些領域中,突破關鍵技術並使之產業化將成為後危機時代發達國家產業振興以及促進新一輪產業轉移出現,帶動新的國際分工的新現象。此外,清潔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信息網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興未艾,各國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上,誰在新興戰略產業方面率先實現重大突破,誰就將在未來的國際競爭新格局中佔據主動。
(三)發達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能否得到控制。金融危機使發達國家政府債務攀升至二戰以來最高水平,處於不可持續狀態。巨額救市資金使西方政府債務猛增,成為後危機時代威脅經濟平穩發展的最大風險。歐洲債務危機從希臘和愛爾蘭,迅速蔓延到葡萄牙、西班牙等金豬國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愈演愈烈。一時還看不到制止危機擴散的跡象,不確定性正在摧殘市場並加速危機的蔓延。未來25年政府債務規模將在大多數發達經濟體和許多新興經濟體中增長到危險和不可持續的水平。雖然對於主要的經濟體來說,在經濟增長不出現任何大的、出乎意料的負面震蕩的情況下,危險區很可能還比較遠,大約會發生在今後10-25年時間內,但如果允許政府債務繼續增長,利率最終將上升,從而擠出生產性投資,降低經濟增長率。嚴重的經濟下滑有可能迅速推動政府債務水平上升到危險區間,並極大地增加爆發危機的可能性。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發達國家債務高峰期將在2011-2018年,2014年發達國家的政府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將超過100%,比危機前高35個百分點。到2023年,發達國家政府債務降到80%,2030年才能恢復到危機前水平,即回落到60%的警戒線以內。如果這個預期準確,那麼世界經濟將如拉美債務危機一樣將「失去20年」的高增長,甚至會倒退20年。但是經濟增長因素較多,情況複雜,未來一段時間,相關國家如果調整本國政策及在債務問題上加強合作,儘快擺脫「高債務」的困擾,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該國未來經濟的恢復和繁榮。
三、未來10年世界經濟發展趨勢
從未來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看,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會改變,低碳經濟將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要選擇,新興經濟體群體崛起趨勢仍將繼續,一個多元化世界經濟新格局即將誕生。
(一)深入發展的經濟全球化。金融危機使經濟全球化進入調整期,但必須清醒看到,經濟全球化的總趨勢並未改變,且在新的經濟環境下,這一趨勢還表現出了若干新特點:一是國家資本直接與私人壟斷資本相融合併在成為危機救援的重要手段。繼美國政府接管「兩房」和保險巨頭AIG之後,美國國會批准美國財政部以2900億美元為美洲等九大銀行注資參股;歐元區15國聯合救市計劃也包括以取得優先股的方式向銀行直接注資。這種救援行動說明,經濟全球化不僅把私人壟斷資本的利益聯繫在一起,也把西方發達國家資本的利益聯繫在一起;國家資本從救援到其他干預將成為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新現象。二是國家資本跨國化成為刺激經濟的新需要。在這次危機中,救援行動的另一特點是各國在普遍採取經濟刺激方案來紓緩本國危機的同時,還與他國聯合措施共同刺激經濟復甦。最為突出的事例是2009年4月2日,倫敦G20峰會各國領導人就全球經濟刺激達成1.1萬億美元刺激計劃的協議。三是全球經濟治理改革成為經濟全球化新的利益訴求。在改革金融貨幣體系方面,2009年,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一項金融監管改革方案;歐盟各成員國財長就金融監管框架達成一致;美歐金融監管改革計劃涉及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產品、消費者保護、危機應對以及國際監管合作等諸多領域。在國際金融組織治理結構改革方面,決定新建金融穩定委員會取代現有的金融穩定論壇機制,對全球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風險實施監控和預警。在全球政策協調和改革磋商方面,危機之後建立的G20會議成為世界各國對話、磋商與政策協調的機制性重要平台,在危機救援和今後在全球治理方面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二) 全球產業結構發展低碳化。低碳經濟作為新的發展模式,成為後危機時期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力。世界各國以此為中心的競爭趨於激烈。2009年2月,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簽署《復甦與再投資法案》,實施總額為7872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內容包括開發新能源、節能增效和應對氣候變暖等方面。其中,開發新能源為核心內容,與開發新能源相關的投資總額超過400億美元,按計劃,在未來幾年內,美國可再生能源的產量將翻一番;制定嚴格和實施的汽車排放標準,大力促進綠色建築等的開發,以及建設全新的智能電網;通過一系列節能環保措施,發展低碳經濟,在全球應對氣候變暖問題上掌控主導權。歐盟推進低碳經濟轉型,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歐盟國家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德國、英國等多個歐盟成員國先後出台本國經濟刺激計劃後,歐盟委員會為協調各國行動,最大限度發揮各國經濟刺激舉措的潛力,以形成規模效應,於2008年12月,推出總額為2000億歐元的(約合252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日本2009年4月公布總額為15.4萬億日元(154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其核心內容就是低碳革命。目標是到2020年太陽能利用達到世界第一;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規模達到世界最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實現普及環保汽車;推進低碳交通革命,發展世界最先進物流;成為資源大國,領導世界低碳再循環潮流。
(三)東西方兩大陣營均衡化。新興經濟體仍將作為世界經濟增長重要引擎發揮作用。儘管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但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仍強勁,在未來20年有望繼續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發展重要作用。這是因為:一是這些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遠未結束,其後發優勢依然存在;二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不僅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需求,還有雄厚的外匯儲備和國內儲蓄,研發支出顯著增長,高新技術產業逐步興起,在世界500強中所佔數目及市值日趨增加。三是經濟全球化進程未因金融危機而中斷,區域經濟一體化繼續深化,全球化與區域化將是其保持經濟強勁增長的外部動力;四是新興市場對大宗商品需求旺盛,使國際商品價格維持在理想價位,非洲、中東、獨聯體、拉美等資源出口國的國際收支盈餘,其國內財政狀況將進一步改善,發展環境相對寬鬆;五是南南合作因金融危機而強化,新興市場國家的領導層駕馭和管理危機的能力增強;六是經濟持續強勁發展,國內財富效應開始凸顯,使新興市場的中產消費群體迅速壯大。據世界銀行估計,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將有12億人口進入中產階層,相當於全球人口的15%。這樣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在世界經濟中所佔據份額逐步增大,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繼續上升。
而發達國家未來一段時間仍將遭受高債務嚴重困擾,居高不下的政府債務將長期存在。金融危機使發達國家政府債務攀升至二戰以來最高水平,處於不可持續狀態。巨額救市資金使西方政府債務猛增,成為後危機時代威脅經濟平穩發展的最大風險。歐洲債務危機從希臘和愛爾蘭,迅速蔓延到葡萄牙、西班牙等「金豬國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愈演愈烈。一時還看不到制止危機擴散的跡象,不確定性正在摧殘市場並加速危機的蔓延。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發達國家債務高峰期將在2011-2018年,2014年發達國家的政府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將超過100%,比危機前高35個百分點;到2023年,發達國家政府債務降到80%,2030年才能恢復到危機前水平,即回落到60%的警戒線以內。歷史上,拉美債務危機使其經濟「失去20年」,至今陰影仍揮之不去。前蘇東地區債務危機最終導致政治劇變,經濟倒退20年。當前西方國家主權債務危機也使「失去20年」的聲音不絕於耳。 新興經濟體的上升趨勢與西方經濟相對削弱必將導致東西方兩大陣營實力對比朝著均衡化的方向發展。
(四)經濟格局多元化。從板塊上看,世界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印度以及其他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的表現也都大大好於美歐發達國家。亞洲目前在全球貿易總額中佔三分之一。世界經濟重心主向亞洲轉移的趨勢十分明顯。亞洲在經濟上的崛起,已促使世界經濟格局重新分化,逐步形成了歐美亞三足鼎立的局面。美歐等先進工業國無不競相調整其對外經濟政策,將重心移向亞洲。目前,美國大力實施「重返亞洲」戰略,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已不是歐洲,而是亞洲。它與亞洲的貿易總額已佔美全球貿易總額的40%,在亞洲的直接投資更是高達近千億美元,遠遠超過西歐。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范龍佩則提出歐盟應當「向東看」,加強與亞洲國家的合作,促進經貿關係深入發展。李光耀在題為《世界經濟的中心是亞洲》一文中曾預測今後20年,中國和印度的年均經濟增長率會超過9%,其他東亞國家約為7.5%,到2030年,亞洲將佔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50%,回歸「世界第一」的位置。亞洲整體性崛起將改變以往世界經濟重心偏向歐美的傳統格局,21世紀能否真正成為亞洲世紀暫難斷言,但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亞洲經濟作為整體將持續發展,應是不爭的預期。從發展趨勢看,未來十餘年亞洲經濟將是世界經濟中增長最快的地區。據OECD預測,2007-2030年,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實際GDP將年均增長5.5%,明顯高於北美的2.1%歐洲的1.5%。根據IMF以名義GDP計算,2010-2015年亞洲、北美和歐盟的名義GDP將分別年均增長8.3%、4.6%和2.9%;GDP規模將分別達到233190.8億美元、216187.7億美元和194820.8億美元;到2015年,亞洲、北美和歐盟分別佔世界經濟的28.5%、26.4%和23.8%,而2009年分別為24.9%、28.4%和28.4%。如果不出意外,亞洲經濟規模將於2014年超過北美,成為全球最大的地區板塊經濟。[12]
從單個國家發展趨勢看,未來世界經濟增長中心將呈現多極化趨勢。歷史上,每次較大的國際經濟危機都會撼動世界經濟基礎,乃至導致舊體系瓦解,1945年即如此,本次金融危機也算是百年難見的大危機,它將使過去美國霸權單極世界不復存在,一個多極世界體系正在加速形成。此次金融危機已成為國際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變遷的催化劑,推動國際經濟關係生重心由大西洋兩岸向太平洋兩岸、由西方向東方、由歐洲向亞洲轉移。美國作為全球主要債務國的特徵仍在加深。它在全球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多重挑戰。而以「金磚四國」為首的新興經濟大國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等國不僅實力地位明顯上升,這一變化將逐漸改變世界經濟現有版圖和格局,未來20年,世界經濟形成美國、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多個經濟中心,一個多極化世界經濟格局將在這個時期基本形成。據世界銀行在2011年5月17日發表的《2011全球發展地平線——多極化:新的全球經濟》報告中預測,到2025年,六大新興經濟體——巴西、中國、印度、印尼、韓國和俄羅斯——將佔全球經濟增長總量的一半以上。到2020年,即便按市場匯率計算,世界經濟版圖都將是新興經濟與發達經濟平分秋色的格局。
(五)全球治理東西方一體化。金融危機為全球提供觀察國際經濟規則與秩序變遷的新視角,建章立制候選創造新契機。美國等發達國家意識到,應對全球化下的金融經濟危機,西方體系已力不從心,必須藉助東方力量。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經濟和發展問題上,有許多利益共同點,相互間的聯繫和對話日益加深,正在從過去「外圍」走向「中心」。尤其是二十國集團正處於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有效機制向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平台轉變,新興經濟體在全球金融監管改革、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等重大經濟、金融事務中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國際金融體系、讓渡部分話語權、尋求新興大國支持,成為發達國家應對危機的無奈但明智選擇。G20領導人峰會倉促上馬,並匆匆替代G8成為全球經濟合作主要平台,正是這一選擇的現實反映。G20機制化為重塑國際經濟新秩序提供巨大機遇,其對多極世界的形成影響深遠。G20機制化事實上等於向世界宣告,發達國家正為發展中國家揭去粘在其身上長達60多年的「配角」標籤,發達國家與新興國家在IMF、世界銀行等的地位將不可逆轉地向有利於新興國家轉移。這從去年世界銀行和IMF先後降低發達國家所佔份額,增加新興國家份額中可見一斑,以此相對削弱發達國家影響力,同時增加新興市場的話語權。在全球金融體系改革、全球失衡治理、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及應對氣候變化等重大議題上發揮建設性作用。G20機製成為商討全球經貿合作的主平台,標誌著中印等新興大國將在世界金融經濟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另外,作為地位、身份和影響力的象徵,G7長達30多年的「霸業」步入歷史終結期。可以預見,G20作為全球治理新平台將在未來世界經濟治理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注釋:
1. 世界銀行資料庫;IMF:WEODatabase,Oct.2010
2.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見http://www.imf.org/external/chinese/pubs/ft/weo/2012/update/01/pdf/0112c.pdf
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料庫
4.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World Economic Outlook, April.2011,P206.
5. 全球政府債務鍾是由《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在網上建立的一種實時數據顯示系統,根據系統顯示,實時可以知道全球各國的公債詳情,時鐘每數秒便會自動更新。
6. 《國際貨幣基金》http://www.imf.org/external/french/index.htm
7. 《經濟合作組織》http://www.oecd.org/document/15/0,3746,en_2649_33715_1873295_1_1_1_1,00.html
8. 《國際貨幣基金》2011年世界各國/地區GDP排名
9. 新興經濟體藍皮書《金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4月。見中國經濟網,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407/14269651854.shtml.
10. (美)財政部2011年7月28日 http://www.treasury.gov/Pages/default.aspx
11. (美)威廉.克萊恩(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債務國--美國》(The United States asaDebtorNation)
12. (美) 經合組織資料庫 http://masetto.sourceoecd.org/vl=20625349/cl=13/nw=1/rpsv/home.htm
推薦閱讀:
※如何辨析西方經濟倫理思想的真與謬
※2018年房價會下跌還是暴漲?
※美原油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交易機會在這裡
※世界三大灣區
※簡評《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