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攝影中的細節取捨

對於每一個攝影愛好者來說,最令人沮喪的可能就是發現自己拍得的照片和 當時現場的感覺完全是兩回事。在風光攝影里,對於這種情況的發生往往出自兩 方面。一方面,我們在現場的感覺是根據我們視野所及的全面。而照片所顯示的 卻只是畫框里的一部分。要用局部來達成整體所能帶來的效果是很不實際的。從 一個角度來看,這正是風光和紀實攝影之間的差距。在紀實攝影里的記錄下來「故 事」一般都是現場的一個局部。但是在風光攝影里,景物對我們帶來的衝動往往 是現場的全部。在下一篇,我會談到畫框在一張照片里所能發揮的功能和它的局 限。在這裡,我先討論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肉眼觀察和相機鏡頭之間的差距。

佳能 EOS 20D 相機,EF28-135mm f/3.5-5.6 IS鏡頭。「時間」的運用帶來了這張和實際景物相去很遠的照片。在這裡,光線勾出了有意義的「細節」,淡化了在畫面里的其他景物。儘管說肉眼看出去是一片開闊的視野,我們的注意力可以集中在一景一物 上。這種選擇性的觀察能力卻不是照相機所具有的。攝影鏡頭和感光材料的精 進使得我們對於照片裡面的一草一木都能一一識別。這種缺乏提綱挈領的能力 可能是肉眼觀察和攝影紀錄之間最大的區分。在一張照片里,所有的細節都一視 同仁地在畫面上顯現出來。如果攝影者在拍攝前忽視了對於細節的取捨,所產 生的往往就是一個零亂的畫面。更進一步來說,如果說攝影者在景物中看到一 些關係和連接,除非他能去蕪存菁地突出在一張照片里,觀眾是很難得到相同 的聯想。像李白 「獨坐敬亭山」 里的描繪,「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在眾鳥的群體和帶有失落感的孤雲之間的對比下,作者和敬亭山的連接可以讓所有 的讀者忘卻這樣一個場面里其他的細節。突出局部,強調有寓意的細節,可以使得不同的局部之間有相得益彰的效果,也能 「以小見大」地表現出景物所能帶來的寓意,給一些司空見慣的景物帶來新的認 識,令人有「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的體會。而在另一方面來說,任何一張照片,不論拍得怎麼全面,絕無法代表事物的 整體。這就是為什麼薩考斯基說;「一旦離開了攝影室,一個攝影者只能記錄他 眼前實在的事物。他只有憑著他的直覺去找尋一些有意義的細節。在他的作品 里,他無法敘述整體,只能從他的取捨把作品變成有概括性的象徵「。這也就是 說,一張照片所表達的只是一個側面。在畫面上,我們必須對拍攝的素材作選擇 性的取捨,從而簡單化(但也突出)它的含義。有些攝影者喜歡把這樣的處理解釋 為「做減法」。盡量地避免不必要而說不定會引起節外生枝解釋的素材。

在這個問題上,我的老師的看法是,?「當你在按下快門以前,先問一下眼前的景色是什麼吸引了你拍攝的動機?然後把這 部分強調在畫面上」。但是這是說來簡單做起來卻是有相當難度的。首先,當我們被 眼前的景色所吸引時,帶來的是一種感覺,而是很難說出一個具體來的。在這方面,我 們就必須回到前面所談的「看戲和看角」這個區別上。它需要時間,也需要經歷。只 有我們在現場逐磨、考慮、通過取景器里的觀察,甚至拍攝幾張以後,也許才能把 那種感覺變成了畫面里具體的取捨。這也就是為什麼我總覺得「打一槍換一個陣地」 的拍攝,是很難有理想的效果的。一旦我們能夠回答「眼前的景色是什麼吸引了你拍攝的動機?」這個問題 以後,如何突出局部有時候就需要看光線和構圖的運用了。光線是「時間」這個 因素的運用,而構圖卻有賴於下面我們所要談到的兩部分了。雖然說在一般攝影者的觀念里,廣角鏡頭在畫面里收羅了更多的景物。在這裡,只有前景的花叢和遠處的雪山形成了一個對比。突出了景色里這兩部分的「細節」。

佳能 EOS 1相機,EF20-35mm f/2.8L鏡頭。廣角鏡頭突出了前景的老樹,而比較低的拍攝角使得畫面里著剩下了遠處的山壁與小樹來和老樹桿形成一個對比,顯示出幽谷里的生命。

佳能 EOS 1V相機,EF20-35mm f/2.8L鏡頭。在美國火山口國家公園裡,塌陷下沉的火山口成為一個碧藍的湖泊。在它的四周有許多錯枝盤結的枯樹, 似乎說出了生命的掙扎。這是我在這張照片里想表達的。除了它和湖泊的環境以外,其他「細節」都從這 個畫面里去除了。

佳能 EOS 1相機,EF20-35mm f/2.8L鏡頭。夕陽下的湖畔,色彩動人。但是在整體上卻沒有一個搶眼的主題。利用廣角鏡頭,老樹根和平靜的遠景建立起一個強烈的對比。淡化了畫面里其他的「細節」。
推薦閱讀:

女人該如何來取捨?
取捨不慎,必入歧途
高級的人生,懂得取捨
格局——八字取捨,沒有框架不成局,九成的人都是看不準的!
餐飲―市場定位的取捨哲學

TAG:攝影 | 細節 | 取捨 | 風光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