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泰山的歷史 - 藍郁兒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引用:泰山學者李繼生的文章泰山位於廣袤的華北大平原之上,巍峨峻拔,雄偉壯麗。至夏商時,這裡仍乞候溫暖,草木蕃莽茂,湖川遍布。特別是泰山一帶,四瀆環圍,物華天寶,是中央之大山。《淮南子 地形訓》:"部央之美者有岱嶽,以生五穀桑麻,魚鹽出焉」。正因這得天獨厚的地現環境,使泰山地區成為東夷人繁衍生息的中心,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故昔賢有「山莫大於泰山,史亦莫古於泰山」之論。在舊石器時代,泰山周圍居住四五十萬年之前的「沂源猿人」和五萬年前的「新泰智人」;新石器時期孕育了三皇五帝,誕生了以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為代表的東夷族系列文化。春秋戰國時, 行陰陽五行之說,給泰山塗上了濃重的神秘色彩,使其成為大山崇拜、東方崇拜、太陽崇拜、天地崇拜、生命崇拜;道德崇拜的結晶體。所以,王獻唐言:「往古先民,生聚於斯,萬代諸皇,建業於斯……木本水源,血統所出,泰山巍然,同族仰鏡」、「泰山一帶為中華原始民族之策源地」。中華文明的韋源雖是我元論,但最早迎來文明曙光的是泰山地區的東夷人,這是當代史學家一再論述及古資料所多次證實的:遠古人最崇拜的中央之大山--泰山,是中華原始民族和遠古帝王活動的中心;而那座自漢武帝之後困惑世人2000餘年神秘大山--崑崙虛,已順現成章的破譯為泰山。遠古人所有發明創及其史跡在泰山周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和龍山文化遺址中均一一得到了證實;當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進入父系社會時,與之同期的中原仰韶文化尚處於母系氏族社會;以泰山為中心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呈放射形向全國輻射,中原、江南乃至遼東半島的同類文化遺存均蘊含著很多東夷文化的基因。毫無疑問,華夏源於泰山腳下,華夏文明誕生在泰山地區。國學大師章太炎、郭沫若、王國維及學者呂思勉、楊向奎、蒙文通等,均在專著中論:華夏族源於東方,後遷中原;泰山地區是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吳金鼎、王獻唐、張學海、何幼琦、景以恩則分別在《山東人與山東》、《炎黃氏族文化考》、《東土古國探索》、《海經新探》、《華夏血緣族團源於東方新探》中作了精僻的分析。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俞偉超、石興邦、高廣仁、邵望平;鄭笑梅及古文字專家唐蘭、李學勤等,也從大量考古發掘中進一步論述泰山文化的傑出貢獻。最近著名東方學家季羨林先生為《岱宗學刊》題詞:「欲弘揚中華文化,必先弘揚泰山文化。」
一、泰山是《山海經》中的崑崙虛,是東夷人的神山蘇秉琦粉為:「泰山是個大文物,是東方部落原始文化的神山。」華夏民族神祗觀念起源於對大自然的依賴與崇拜,周朝太史伯陽云:「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夫國必山川,山崩川竭,邙國之徵也,」因而被「四瀆」環圍的中央之大山成了國家興亡的象徵,特別是陰陽五行學說的盛行,泰山成為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的神靈之府、吉祥之地、紫氣之源、萬物發育之所,衍生了影響整個中華在大地的原始神祗。早在五十年代台灣學者蘇雪林女士便在《崑崙之謎》中指出:崑崙即泰山。繼而,何幼琦在《海經新探》破譯:崑崙虛就是泰山山脈;環繞其山的河川湖海之地望唯與泰山相合。他認為《海經》所展示的是4000多年前山東中部氏族部落分布圖,傳就中的軒轅、祝融、共工、大風、防風、三苗等18個部落的活動範圍都在泰山地區,徐顯之、何新也分別在《山海經探源》及《諸神的起源》中將崑崙釋為泰山。因此,昆崙山上所居住的群神及其派生出來或嬗變而來的後來者便都是泰山的原生神祗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便都是泰山的原生神祗了。其中最著名反映原始時人創世主盤古、人類始祖伏羲女媧及西王母、泰山神、太陽神、碧霞元君和后土娘娘等,至今在泰山上仍有其傳說的蹤跡。盤古是 就中開天闢地的英雄,在混沌中居住了一萬八千年才創造了世界。混沌在《海經.西山經中「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後人又帝江演義為黃帝。混沌孕育了盤古,盤古又化生了萬物,這恰恰與東嶽泰山之神「發育萬物」的權力完全一致,據任 《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廣為流傳盤古死後仰天東向,頭化為東嶽。泰山當然成為盤古的化身。《山海.海內東經》:「雷澤中有雷神。」《太平御覽》引《詩含神霧》:「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春秋世譜》:「華胥生男子為伏羲,女子為女媧。」唐李冗《獨異志》又演義成宇宙初開時,兄妹倆在昆崙山結為夫妻,繁衍。這是典型的母系社會族內血緣群婚的反映。後來道家把伏羲與太昊揉為一體,晉陞為天神青帝,所以道書《洞淵集》言:「太昊為青帝。治東嶽,主萬物發生,蓋即《周官》五行之帝之一。」青帝屬性為木,乃春神,實為輔佐東嶽大帝之天神,隋文帝天皇十五年(595年),東巡泰山專祀青帝,後人在祭壇外建青帝觀,在山頂建青帝營,宋真宗封泰山時加封青帝為「廣生帝君」,並撰書《廣生帝君之贊碑》頌之。晉張華《博物志》:「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帝之孫也。主召人魂,東方萬物之始,故知人生命之長短。」《五嶽形圖》:「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泰山赫赫神威遂使歷代帝王頂禮膜拜,黎民百姓望而生畏。《山海經》言西母:「其狀如人, 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泰山王母池歷史悠久,古稱群玉庵,又名瑤池。《水經注》記:「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上。」魏曹植有「東過王母訪廬」之句,李白則「朝飲王母池,暮投天門關。」據《漢武帝內傳》載,帝登封泰山時,西王母冒著泄露天機風險把《五嶽真形圖》賜與他,帝如獲至寶,帶回京都秘藏於柏梁台。《酉陽雜俎》:「齊郡函忽化為白鳥飛去。」如今泰山北麓的濟南郊有玉函山,陡險峻拔,絕壁環圍,酷似《山海經·西次三經》中所描述的王母使者三青鳥所居的三危山,又與《海內北經》所記「崑崙虛北」相吻合。其山巔有宋代所建泰山行宮,今遺址猶存。東晉時,西王母被道教理論家葛洪又奉為「盤古真人與太玄聖母通氣結精而生」的女神領袖。這與泰山女皇碧霞元君又有了淵源系。宋代李諤在《瑤池記》中說:「黃帝建岱嶽觀,遣七玉女就是其中修道成仙者之一,後來又被天神敕封為「天仙玉女碧霞護世弘濟真人」,永鎮泰山,庇佑眾生。其主要職責便是主管生育繁衍,這既是女媧的化身,也是西母的嬗變。至遲,自唐宋開始伏羲女媧和西王母的神威逐漸被泰山老母所替代。迷信的影澳到了清代更是盛況空前:統古今天下神祗首東嶽,東嶽祀事之盛首碧霞元君……京師以南,河淮以北,男婦日千萬人,奉牲牢幣喃喃泥首階下。」抗日戰爭前夕,泰山上下共有200多處寺廟;那時全國有2000多個縣,幾乎每個縣都有元君廟或泰山行宮,僅北京就有五處。所以自古泰山被視為神山,泰安稱神州。《山海經·海內經》言:祝融生共工,共工生后土,為炎帝之裔。炎帝即神農氏,是光芒四射的太陽神。《白虎通義》:「炎帝者,太陽也。」所經,神農氏的圖騰是三足鳥,也叫金烏鳥。太陽是生命之源,泰山是東方叫代表,也是太陽的代身,這才賦予孕育萬物的功能。特別泰山極頂的旭日東升,更胡引發遠古人的遐想,故而又把泰山成是天地相交,陰陽更替的地方。所以,道書又說炎帝是豐都大帝,主宰幽冥地府。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稱:「豐都北陰大帝,居神次之第七位,,是炎帝大庭氏,諱慶甲,為天下鬼神之宗。」於是後人在泰山扇子崖建太陽廟,祀太陽神;在登山盤道之始建豐都廟,祀豐都大帝。《禮記·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巳,其帝黃帝,其神后土。」《楚辭·招魂》釋后土為專治「魂兮歸來」的幽都。后土不僅承襲了炎帝的神權基因,而且與泰山神「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又是一致的。因此,歷代帝王登封泰山之後,必于山下社首、嵩里或梁父、云云等小山丘上禪地祗。社首就是大地之首,傳說由后土娘娘在此掌陰陽生育,尢物之美者,王獻堂說:「泰山一帶,既為中華原始民族之祖國,當時游牧漁獵,散處四方,其遠徙他地卒於異域者,身後或歸葬故土,沿為後世返葬之俗,其不歸櫬者,則招魂使往依之。」當今昆崙山橫跨2500多公里,南接喜拉馬雅山,北連塔里木盆地,是一座海拔5000米至7000米的世界屋脊,東方之大山為何移到西域去?中華始神祗何以跑到遙遠的荒僻地帶去誕生、成長?因此,自漢之後所有研究《山海經》的學者們無不對昆崙山地望產生懷疑,環圍這座大山的七條河流及三大海之地望更是風馬牛不相及。一座崑崙虛為什麼造成兩千多年的歷史誤會?筆才認為其因有三:一是在原始時代至奴隸1社會祿期,東夷人居於泰沂山區,把東西兩座大山分別稱為西大山、東大山。或西泰山、東泰山,西崑崙、東崑崙,大崑崙、小崑崙,由於遠古帝王及其的後裔的西進,便將大崑崙之名帶到西方,東崑崙即移到東海,《水經注·河水》言「東海方丈,亦有崑崙之稱」;二是漢武帝所致,《史記·大宛列傳》記曰:「而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闐。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丘」;三是天子所言,駟馬難追,封建文人只可望洋興嘆,不可犯上作亂。其實司馬遷當時大為不解:「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惡睹《禹本紀》所謖崑崙者乎?」綜上所述,可作推,泰山就是昆崙山,是中華五千年的神山,我們從泰山神話中可窺睹遠古歷史的影子。石興邦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的邏輯概括》中論述:「我們東方型的社會經歷了圖騰崇拜--祖宗崇拜而到國家產生,一直是宗教與宗法制度在社會機制的運行上起作用。西方是神的人化,而東方則是人神化,地上的人藉助天上的神力來統治萬民。」當私有制產生之後,在整個國家形成過程中,王權與神權的結合是社會形態結構,對王權與神權的起源、發展和演變的探討與研究,將對揭示中國的早期神權政治對文明社會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
二、泰山地區是遠古帝王活動的中心,是中華文明的搖籃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說:「自上古以來,帝王之都皆在東方。太昊之虛在陳,大庭氏之庫在,黃帝邑於涿鹿之阿,少昊與顓頊之虛在魯衛,帝嚳在亳。」所謂遠古帝王就是經三皇五帝為代表的崇拜太陽神的原始時代氏族部落首領,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宣稱:我研讀了《春秋》《國語》,它們對《五帝德》、《帝系姓》的闡發都很明了,只是人們不曾考求,「其所表見皆不虛」。隨著史學發展和考古資料的新發現,證實司馬遷的論是正確的。根據《尚書》》、《春秋》、《左傳》、《國語》等先秦古籍記載,那時僅在泰山周圍就有100多個較著名的方國、邦國,都是三皇五帝的原始部落及其後裔發展而成的,到春秋戰國時大都被齊、楚、魯所滅或吞併。三皇的代表是伏羲、太昊的神農氏,伏羲,華胥之子,是東人的部落首領,華夏始祖,鳥族,圖騰為龍,風姓。伏羲女媧在漢畫像石中是:人首蛇身交尾。龍與蛇在甲骨文中形近,證明龍即蛇。據古本《淮南子·地形訓》、《楚辭·天河》:華即日,太陽也。太昊便是駐陽神的代表,雷澤之成紀,」古生於魯西南,今考實生於泰山南麓泗水和新泰交界的華村水庫及華胥山和賀庄水庫一帶。華村水庫周圍有東西南北四個華村,其東毗領著華胥山,即今之黃山寨;其東南便是賀庄水庫,即古雷澤處,又名服澤。華胥山一帶原有華胥國,漢置華縣,因山而名。這一帶便是原始華族的的聚居區,不為華族的發祥地,正與當今考古研究新志晨相共鳴。伏羲氏一直活動在汶泗流域的沂蒙山區。王獻堂在《火黃氏族文化考》中言:「伏羲發源祖地,證以現存地名、山澤名,殆即今之泗水一帶。」後來,沿汶泗水挺進中原,都於陳,葬於陳,稱太昊陵。但今鄒城市西微山湖東岸有太昊廟和墓,更為可信。其後裔曾在泗水流域建風姓部落,首領風後,傳黃帝曾向他問道,聘為三公。其故城遺址在今泗水城北故縣村。《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載,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均是太昊之裔。任國,即虞、夏時的有仍國,故城址在今濟寧市任城區南「亢父之險」北口,是東夷族西進中原的必經之路;宿地在今平宿城鎮,後撾今江蘇宿遷縣;須句居天汶河三角洲,今東平老湖鎮須昌;顓臾,故址在今平邑東固城村及顓臾村。神炎帝,又名大庭氏,也是太陽神的代表,在魯城內。《帝王世紀》:「神農母少典妃,游華陽。」姜姓,初都於東後曲阜。王獻堂依《伏羲廟殘碑》考證:「少典奉祀伏羲,知為伏羲族裔。」神農氏原為華族的分支,後在蒙山一帶建立了夏族。「夏」在金文中是一人托日,是承襲華族的術陽族。《說文》:夏,中國之有也,引伸之意為大也。這又證明與東夷巨人同族。西至春秋時的焦國、甲父在金鄉縣西南;盧地在長清縣歸德鎮盧城窪。神農氏時的夙沙部落在今膠縣建諸侯國,以煮海水生鹽,稱發明者夙沙翟子為鹽宗;斧燧氏部落與神農交過戰,後來成為西周、春秋時建在汶陽田上的遂國。史言:神農始居姜水,故以為姓,姜水即洋水,今臨朐、壽光縣境內彌河古謖洋水。舊言姜水在今陝西岐山,應是西遷後之地名。我以為岐山即今之泗河上源的岐山莊一帶,屬平邑境,與華胥山毗鄰,神農氏承襲伏羲之居地。《國語》:「昔少典氏娶於有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生於曲阜壽丘,圖騰為龍,姬姓,居於汶泗流域。《山海經·海外西經》:軒轅氏「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周本紀·正義》:「黃帝自窮桑登位,後徙曲阜。」黃帝先於涿鹿戰勝蚩尤,又在阪泉擊敗神農,建立黃帝王朝。《詩·魯頌》:「奄有龜蒙。」奄即磊龜,在曲阜舊城東;龜蒙是龜山與蒙山的合稱。龜山在今新市谷里之南,是黃帝的根據地;他是以龜山而名的龜族之帝,圖騰龍就是龜蛇的融合。所以,大汶口人中址分崇尚具有靈性的神龜之甲,至商周青銅器仍有龜族 之徽。軒轅即天黿的轉音,所以齊人以天黿為天主,奉為八神之首。這裡既是華族的發祥地,也是龍的誕生地,至今在新泰境內汶河上游仍有龜山、鰲山、龍山、九龍山、龍遷、龍溪、龍泉、卧龍、龍華、龍興、青龍、龍池、龍邑、老龍窩、龍女廟、龍鳳庄等古地名。從鰲山到龍遷,在壽陵。陝西黃帝陵為衣冠冢。《山東通志》又云:黃帝陵在棗莊。炎黃兩大部落在泰山地區融合後西進中原,逐漸又與本地土著部落和北方部族相融合,成為聯盟首領。當年黃帝部落盟中的滕城村;黃帝之臣鄧伯溫曾被封於鄧國,故址在今汶上縣運河以北、汶水之南一帶。少昊,東夷族的英雄,圖騰為鳥,贏姓,都於曲阜,今少昊陵仍存。《史記·五帝本紀》:「少昊青陽氏降居江水。」《屍子·仁意》:「少昊金天氏,邑於窮桑。」青陽氏即黃帝之子玄囂,江水即古瀆之一的沂水;窮桑在魯北泗水之陽,是黃帝氏族的發祥地,是當時泰山周圍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先秦時,沂沐流域的郯、莒皆其後裔;淄河中下游的爽鳩、季則是少昊至虞、夏時的聯盟部落,其酋長曾任司寇;少昊後裔贏姓西遷秦人和趙人的祖先;萊夷一部西遷陝西,成為周人和發祥地;少昊時的古國炎帝裔祝融氏,西達中原在今河南新鄭建都,其裔斟尋在今濰坊坊了東北建都,唐蘭說:「大汶口文化就是少昊文化,這個文化遷續了兩千來年,地域以山東大汶口、曲阜、兗州一帶為中心,啟蒙布古代黃河下游的南岸之間,約有十幾萬平方公里,曲阜是少昊國的故都。」《路史·蚩尤傳》:「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蚩尤是東夷族的英雄黎族軍事首領,源於彌河,都於營丘。他先與神農作戰,後被黃帝擒殺,奉為齊地八神之一兵主。史書言:蚩尤被殺於青丘,葬於壽北,而戶脾葬巨野重聚,身體異處。但《讀史方輿紀要·東平州》及《封禪書·索隱》引《皇覽》均言:「炎帝在曲阜,蚩尤葬汶上。」黃帝之孫顓頊,生於汶泗之濱,都於曲阜,後為高陽部落酋長,徙於帝丘,死後葬於此。《路史·高陽記》:「帝立於窮桑,有窮桑這號,」他是西遷中原的東夷族領袖,融合仰韶文化時期的羌戎族,成為部落盟的軍事首領。舜及陳、楚都是他的後。其合基前的長子是成國國君,歷經五帝時期及夏商,後周所滅,故址在新泰柴城村一帶;另子窮蟬,封於姑幕城,都址在今泗水縣城東南辛庄。泰山周圍的先秦古國:龜蒙一帶的祝融、滕州的小邾、曲阜東南的邾、禹城的曹城、汶陽鎮東北的、滕州南的薛、台兒庄西的逼陽等,也是他的後裔。帝嚳,少昊之孫,生於曲阜,都於亳,是高辛部落酋長,葬濮陽頓丘。堯,生於菏澤定陶,都平陽,又徙都於唐,號陶唐氏。《竹書紀年》及《左傳·哀公六年》孔子引《夏書》均言:陶唐居冀。冀即汶泗流域和河濟問古充州地區,今考,堯之初居,實為萁 名甚古的肥城陶山,或因陶唐氏部落而得名;堯都實為新春遊一帶,新春遊古稱東平陽。而定陶及山西臨汾的西陽則是其逐漸西遷後的地名,堯葬於菏澤城東北成陽,有堯城堯陵,歷代奉祀。今泗水且北境有堯山,山陽有堯陵,清嘉慶間淅泰知縣朱鍾在《游租徠記》中有考證。《禮記》:「周武王封帝堯之後於祝。」故址一說即夾谷,在新泰谷里;又言在今歷城區西北玉符河入黃河口處。《路史》:堯炎子「丹朱庶弟九,其封於留者為留。」故址在今微山湖西岸高樓東南。大舜,有虞氏,自稱黃帝九世孫,東夷人。根據《五帝本紀》所載:他一直活動於黃河下游和汶泗流域。《孟子·離婁》:「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清代焦循《孟子正義》引《溫故錄》:「孟子亦據舜生而言東也,由此推知歷山、雷澤、河濱,與夫負夏、壽丘、頓丘之皆在東土,斑斑可考。」諸馮故址平邑西北諸馮村(今名鳳凰庄),與泗水境內的舜之高祖窮蟬國故址、歷山、舜帝廟、姚虛相鄰;負夏在兗州縣城周圍。《墨子·南賢中》:古者堯舉舜於「服澤之陽」。據王獻唐考:服澤即雷澤。舜子季僖封地緡國故址,在金鄉縣城東北;堯時洪水後,舜賜姓董者封於故址今定陶縣城附近,湯滅其後又在此建 國。歷下學者徐北文近考:舜之後裔姓氏在山東境內就有陳、田、車、陸、孫、姚、袁、敬、司徒、虞等30多個。北宋曾鞏任齊州知州時考定:今千佛山是舜之歷山。他在趵突泉畔特建濼堂和歷山堂,並作《齊州二堂記》:「耕稼陶淦皆舜之初。宜時同,其地不宜相遠。」舜南巡至湖南崩,葬九嶷山。南宋王應麟《困學記聞》言:「舜死葬近莒之紀城。」何幼琦據《大荒南經》中的「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句推:舜葬沂水之東。正與葬或之紀城及莒南有古地名板泉相呼應說較可信。大汶口文化就是以汶泗流域為中心,向四主拓展,這秘歷經近500年的黃帝氏族朝以此為根據地相印證,黃帝與蚩尤大戰約發生於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期末,自此漸漸進入古國時代,黃帝登帝位就是部落障礙肋的盟主,這就意味著軍事民主制的結束的文明史的誕生。國家誕生的主要標誌是宗主國對眾多方國實施統治及都城的出現:「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者曰邑。」大汶口遺址就是中國最早的古國雛型,泰山學者蘇遷光認為:可能是介於太昊與少昊之間的斧燧氏部聯盟的都城遺址。黃帝時建「萬為治」,商周「三千諸侯大會」、「千七百七十三諸侯」。《荀子·議兵》:「古者湯以薄、武王以鎬,皆百里之地也。」由此可知,五帝及上古三代時諸侯國很小,他們不可有遠征千萬里,是其後裔代代相傳,前仆的繼,才西達黃土高原,南進長江流域,北上遼東半島,故而好多東方地名、族名、國名也因東夷的遷徙而多次被「克隆」到他處。由於三皇五帝的歷史積澱,泰山既是東方的代表,也是中華民族大團結、大聯合、大統一的象徵,使它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歷代帝王狂熱追求的封禪大典:「封」即到泰山下能代表之母的社首、梁父等小山丘上築壇祭地。司馬遷認為:封禪是一種古老的禮儀制度,帝王功高德顯,天下大治方行封禪。《封禪書》引《管子》:「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管促所能記者:自無懷氏至周成王有12家,「皆受命然後得封禪」。這又從另一個方面證明遠古帝王的氏族落均成於泰山周圍,從帝和舜曾多次 狩、登封泰山及游「赤水」之事更加證明了這一點。《墨子》、《韓非子》均言:「黃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五帝本紀》:黃帝「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尚書·舜典》:「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五年一巡狩,九後四朝。」《莊子·天地》曾說黃帝「游乎赤水之,登乎崑崙之丘」。昆即泰山,赤水當在泰山聯合會 近。筆者據《少內西經》所記赤水「出(崑崙)東南隅」、「西南流注南海」而觀地望,當為今之汶河。 又據《屍子》:「赤縣州者,實為崑崙之虛,其東則有滷水、島山、左右蓬萊。」赤縣即是泰山腳下的今泰安境。再據《漢唐地理書抄》輯《河圖括地象》:「崑崙東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中有五嶽地圖,帝王居之。」神州即是泰山之陽的汶泗流域;五嶽地圖即源於泰山的五嶽真形圖。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泰安州官向朝廷奏請升府之,開章即言「泰安古稱神州」。神州即是縣,赤縣即赤水之縣,故赤水應在泰安境之內,這又是學者認為舊時的會稽即今之蒙山。《尚書·堯典》:天子巡狩岱宗「柴,望秩山川」。「柴望」是巡狩、封禪儀典中的主要內容,即燔柴祭天,望祀山川,今稱橫貫新泰境內的汶河上游叫柴汶;新邑及漲柴縣之故址 ,都是因「柴於上帝」而名,又讓人看到了遠古帝王的影子。由於泰山是遠古帝王活動心和祭天告地的地方,所以在其周圍陸續發現了獨立成長而又相互承襲的東夷族系列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及相當於夏的岳石文化。其中在大汶口和龍山文化遺址均發現了部落方國的大型原始都城遺址。豐富而翔實的考古資料證明,傳疑中的「英雄時代」確實存在:伏羲與神農相當於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北 文化;黃帝與少昊相當於父系氏族社會和階級社初期和大汶口文化;堯舜禹遇相當於奴隸制社會時期和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張學海在《東土古在國探索》中言:「我認為大汶口中期,分布在泰沂山脈與膠東山地的山前平地山間盆地、河谷平地和沿海河口地帶的四、五十個遺址群,大體上反映了大汶口文人部落、氏族的分布狀況。」鄭笑梅在《東方文明的歷史進程》中指出:大汶口人攜帶自己先進的生產傑出貢獻……遠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古代東方已經進入小國林立的時代。」石興邦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的邏輯概括》中論斷:「融合到中原部落的第一支文化力量是東方各族部落、夷人系統的居民,大汶口文化後期即開始,一直到龍山文化後期和夏代初期……長江中下游及東南半壁以百越先民為主的氏族部落集團, 在歷史長河中涵 夏文化共同 的。」當今論證古代的起源和文明社會的形成有多種要素,但主要取決於農業的發和私有制的產生以及城池、軍旅、宗教、文字、冶金的出現等,而這些要素都相繼續生在三皇五帝時期,又恰恰在眾多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得到了證實。從整體而言,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明顯高於其他地區的同類文化,東夷人最早迎來華夏文明的曙光,並陸續傳播到中地區,滲透到夏、商、周三代。
三、泰山文化是夏、商、周三代文的基礎東夷為了開發新領地,從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岳石文化時期,「把海岱文化的基因帶往中原。促進了中原文化和繁榮和髮菜。這些基因作為遺傳因素流到了夏文化、商文化裡頭。」在整個龍山文化時期,以會夏族不主體,團結中原各族,融合西戎北狄,共同創造三代文明。自八十年代以來,在河南許多地言發現了眾多的墓葬與本地迥然不同,隨葬品均為在 口文化時期的曲型器物,所謂夏代「二里頭(河南偃師縣)文化人西撾的蹤跡,是東夷華夏文化的延續和發揚。俞偉超在《龍山文化與良渚文化衰變的奧秘》中說:「據現有發現,在黃河中下游地段,大合是到岳石文化後期,這捉文化方從魯西南一帶由西向東地有明顯進步,而至商代後期,商人又曾遠征山東昌濰地區,加快了那一帶重新發展文明的步伐。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則要遲到西周至春秋時期,才由另一些吳越等族重新發展起了具有相當高度的文明……如果四千多年前不發生這次大洪水,我國最初的王朝也許而且應該是由東夷建立的。1、禹夏。《大戴禮·帝系》:「鯀娶於有莘氏之子。」《集韻》、《韻會》:「有莘女生禹,名女志,一名修巳。」有莘即高辛部落帝嚳之後裔,與夏聯姻。甲骨文、金文之「龍鳳」皆從辛,金文「禹」又為龜蛇相交形,證明原來就是一個族團。《五帝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故華夏、華夷本為一家。禹母居萊邑,即今之萊蕪。禹當生於泰山腳下,建都於今臨沂東北古城地一帶。《世本》:「禹居陽城。」在今沂南縣。大禹治水及考察就是在泰山地區。禹亡後葬會稽山,即今蒙山。商湯曾言:禹「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證明禹一直在活動在泰山周圍。嚴文明在《黃河流域文明和發祥與發展》中說:「夏的四至就是大禹治水疆域。」泰山東北麓有龍洞山,又名禹登山,傳大禹治水功成後登此山以觀。《左傳·昭公七年》:「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羽山在今郯城東部,是夏族 的勢力範圍,並受到夏、商、周三代帝王的祭祀。《國語》稱禹之父為「崇伯鯀」。《連山易》說:「鯀封於崇國」;禹為「崇禹」。崇,崇山峻岭;崧,高大峻極。江之前以崇為崧,高大貌,非指專山。但在東方,「崇」即指泰山。《詩·大雅》:「崧高維岳,峻於天。」顯然是頌泰山。後來因堯舜禹時的洪水,迫使東夷人西遷,將崇與崧移植到中原;崇成了崇山;崧與嵩相通,便成為嵩山。今泗水縣城東城子頂村一帶有夏代崇故址,再北為堯前庄、堯山;與之相鄰的新泰境內有禹村、夏家莊、禺山、雨山、魚山、雷山等;泗水上源有大崇義、小崇義之村名;在泰山麓有汶河支流,稱禹汶。再結合《淮南子》有「禹生於石 」之句,進一步證明:「崇」即泰山,禹當生於斯而建業於斯。孔子曾言:諾研究夏之禮要到杞國。杞為夏侯,至直春秋國時,東夏侯之國即在今新泰境。董楚平在《國語防風氏 證》中認為:「從新石器時代到東周時期,山東與江南海陸暢通,文化關係密切。」少昊後裔防風的一支部族,在「禹殺防風」之前就來到了漢水中游,1976年至1978年在湖北房縣七里河發掘的龍山期遺址中有拔牙風俗存,這是東夷人傳統習俗和繼承,董氏還認為:禹殺防風的地點」也應該在山東泰山附近」。《 竹書紀年》載,禹子啟即位於夏邑。春秋時臨沂北有」隔邑」,又稱「啟陽」或「開陽」,即禹之邑,啟之都也。《沂州府志》言:「臨沂古有康王即禹之孫太康或少康。「春秋時,在蒼山縣內有曾,傳為少康之子於子曲烈的封地。原東夷族有窮國之國君后羿,在夏初奪太康政權,後被其相臣寒浞所殺,並奪妻自立為王,封長子澆於過(今掖縣西北)、封次子於戈(今濰坊寒亭)。夏時的方國居於今山東境內的還有:寒浞居地寒(濰坊東北);少康平定寒浞後置牟婁國(一說萊蕪,又言諸城西南);禹之後觀國(莘縣觀城鎮西)曾起兵叛夏而受征伐。;另外,泰山周圍的卞明(今平邑境內)肥子(肥城北)、鬲(德州市南部)、鄣(東平章城集)、譚(章丘城子崖)及夏王相被殺之地斟灌(壽光縣城東北)等,都是夏時的方國。2、殷商。商之祖為契,是帝嚳次妃簡狄所生,少昊之裔。其居地蕃(滕縣一帶),先都於亳,後遷於殷,與夏禹同時被封於商地,曾助大禹治水。亳與殷均處在泰山文化核心區之內。夏初,商和活動中心在泗水及兗豫平原東南,古為沼澤、湖泊,,契之六代孫冥曾在此排水辟農田,故《國語》:「冥勤其官而水死。」太康失國,后羿奪其政公期間,契之孫相土便依託泰山,在汶河兩岸今溝村至滿庄鎮一帶建東都。《魏書·羊滌傳》:博縣有商王村。橋溝至北宋時仍被石介稱為「商王城」;滿庄西北有淳于村,兩地均有龍山文化至商周時的遺址。《國語》有「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之句,自契至湯,與夏並行發展,歷經400多年的奮鬥,終於建立商王朝,商之初,封少康之後於杞。王恩田先生根據新泰出土的2順及淳于戈、印等認為:杞分兩國,商杞新泰,周杞在雍丘(河南杞縣),後遷緣陵(昌樂、安丘之間)。有的學者認為:緣陵也在今新泰境內。1958年在新泰城區內出土了「叔父癸」商鼎,是史書未載的叔國故址。商時,在泰山地區還有眾多的方國,如長勺、爻、紀、奄、 、於陵、諸、菟裘、蜀、微、黎、薄姑、嬴等。長久居地在今萊蕪見馬鄉杓山,被周公東征時所滅,西周,春秋時為魯邑,魯庄公十年(前684年)著名的「長勺之戰」就發生在這裡;爻在沂蒙山區,南代易經大師劉子衡即言《易》為東夷人的傑作,組成八卦的「爻」應應與此地有關;紀國,甲骨文為已,在今日照市石臼所南,後遷壽光城南紀王城;奄在曲阜城東;邿國,原史料記為在今濟寧南郊唐口鎮寺固堆,1995年在長清縣五峰山鎮黃崖村仙人強發現商周邿國貴族墓地,墓中腰坑、殉犬均為商人葬禮習俗,邿之故地應在此一帶無疑;於陵在鄒平東南小臨池村東北;諸在諸城西南濰河南岸;城址在莒縣北東莞鎮章長城之陽大沈間庄一帶;菟裘在新泰市樓德鎮西;蜀即祝融後裔,在泰安市南郊,另在四川成都;微在東平新城區西;黎在鄆城城西;薄姑在博興縣城東南;嬴在萊蕪市西北嬴汶中游城子縣村。3、西周。周的始祖是后稷,叫棄,為帝嚳正妃姜源所生,姬隆。周武王登基後,追思王,封神農之後於焦國,封黃帝之後於祝國,堯之後於薊,舜之後於陳,禹之後於杞。與此同時,還給滅商的功臣謀士封官進爵:把師尚父封營丘,國號為齊;把弟弟周公旦封曲阜,國號為魯。這時,在泰山周圍還有陽、州、戎、夷、成、極 茅、郜、郭、根牟、曹、聊等國。周莊王十二年(前685年)齊桓公登基,齊、魯、晉成為強國,齊桓公為爭霸於下,首先從古濟水東岸至泰山山區始建長城,以防晉魯,所以《史記》引《管子》:「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後來楚國漸強,後世又沿泰沂山區分水嶺繼續向東修築千里巨防,直達東海。這就是著名的中國長城之最--齊長城,是一部硝煙滾滾的古代戰爭史。周僖王址三(前679年),齊桓公開始稱霸;周惠王十年(前667年),周天子賜齊桓公為伯,即諸侯國的首領,使齊國一直在中國歷史上稱霸幾百年,西周的期,各諸侯國爭鬥不息,周天子勢力漸衰,章魯崛起於東方,泰山地區又成了華夏大地的政治方化中心,誕生了影澳中國兩千多年的一代文聖孔子、兵聖孫子、醫聖扁鵲、諸子百家、黃老道術、五行之說等,豐富了泰山文化的內涵。《詩經》:「泰山岩岩,魯邦所瞻。」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聖山,是中國原始神祗的誕生地,是遠古帝王活動的中心,是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原生地。它為中華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弘揚與光大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1987年被聯合國教拉文組織列為中國第一批世界遺產,並給予劉度評價:「泰山是世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融為一體的典範,為世界遺產做出了貢獻,開創世界綜評合遺產之先河。」當代地理學家謝疑高認為:「泰山地區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是華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徵和縮影,並對全民族有深厚的影響。」美學楊辛頌曰:「高而可登,雄而可親。松石為骨,清泉為心。呼吸宇宙,吐納風雲。海天之懷,華夏之魂。」所以,泰山是國家之柱廠,民族之脊樑,華夏之靈魂,萬民之希望,是炎黃子孫的根,是當之無愧的中華國山。
推薦閱讀:
※6歷史疑案—韓信被殺的原因是什麼
※美國摔跤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你知道薛明與葉群是怎麼結梁子的嗎?
※歷史揭秘:誰是寫「檢討書」最多的皇帝
※論馬士英與史可法:貪官和清官的區別究竟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