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馬」家族

所謂「三馬」家族是指漠泥溝的馬占鰲家族、馬海宴家族和韓集陽窪山的馬千齡家族的政治勢力,他們是在清朝同治年間西北回民大起義後逐漸形成的。在清末西北回民大起義中,他們發動或參與了起義,後來在清政府的大兵鎮壓之中,選擇勝後投降道路,從清朝的叛逆者變成清朝的「忠臣」。以後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慈禧西逃、中日甲午戰爭、辛亥革命的洪流、清政府的覆亡、北洋政府和民國統治之中,他們巧妙應對、左右逢源、投機鑽營、迅速發展,形成控制青海、甘肅、寧夏,影響新疆、內蒙、陝西等西北地區的政治勢力。他們的政治勢力開始於清朝末年,消亡於解放前夕,前後達四五十年之久。

「三馬」家族中,先後湧現出一批在我國西北地區舉足輕重的人物。

馬千齡家族世居臨夏縣韓集陽窪山,主要人物有馬千齡、馬福壽、馬福祥、馬鴻賓、馬鴻逵、馬悙靖、馬悙靜等。

馬千齡出生於1826年,字松坪,號建成,回族,韓集陽窪山人,累世務農。千齡貿易於甘、青、蒙、藏地區,家境漸裕,在鄉間德高望重。晚清時,有陝西回民反清者稱「十八大營」,在同治年末為清軍所敗,退至河州,聚於大西鄉中川會(在黃河之南,今屬積石山大河家鄉),欲攻掠黃河北岸之宮亭(今屬青海省民和縣)。千齡聞其謀,恐事態擴大,累及鄉里,遂往見「十八大營」首領,說以主客異形、攻守導勢,勸其慎重,所謀遂息。又商於馬占鰲,令揚兵於野,促使「十八大營」出境,以此為鄉里所感。同治年間,參加回族起義,降清後被清廷授予藍翎都司之職。宣統二年(1910年)8月19日午時病歿,年八十五歲。後被封為建威將軍。

馬福壽字靜庵,千齡季子。民國初期曾任寧夏昭武軍統領,出兵援助西北,保衛三邊,人念其功。後任寧夏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代理寧夏省政府主席。1949年回臨夏居住,1956年病故,年九十多歲。

馬福祥字雲亭,千齡第四子,1976年生。幼時入清真寺學習阿文,稍長隨兄馬福祿習武,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曾以鄉試第二名中武舉。光緒二十一年,河湟回民起義爆發,清廷令甘肅各地回紳招兵買馬,「練士勇以資防衛」,馬福祥與兄福祿招募「安寧軍」,分步、騎兩營,福祥為騎兵營管帶,歸河州鎮節制,後董福祥將「安寧軍」編入「簡練軍」。光緒二十四年(1900年)六月,八國聯軍由天津向北京進犯,馬福祿、馬福祥奉命偕漢中鎮總兵姚旺趕赴黃村,配合義和團狙擊,在廊坊車站合圍八國聯軍,福祿、福祥「揮短兵闖入陣,喋血相搏」,敵不能支、乘火車而逃,此戰為「庚子之役第一惡戰」。七月初,八國聯軍以兩萬兵力進犯北京,馬福祿、馬福祥血戰正陽門,馬福祿陣亡後,由福祥統領部眾。光緒二十七年九月「辛丑條約」簽訂,馬福祥扈駕入京,次年以提督記名,不久補為副將,其後,被調任甘肅庄浪協鎮、陝甘督標中協、西寧鎮總兵兼阿爾泰軍使。

宣統元年(1909年),升允將部分甘軍改編為常備軍,共分馬步四標,馬福祥兼任步兵第二標標統,兼代新疆巴里坤鎮總兵。伊犁將軍長庚調任陝甘總督後,將常備軍改為邊防隊,馬福祥任西路邊防統領、新軍第二標標統。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武昌起義後,長庚與升允將甘肅各軍並為「甘肅東征軍」,奉令攻陝,並命馬福祥募回軍出擊,馬福祥託詞「服制未脫,是請終喪」,長庚命其留戌蘭州。民國元年,袁世凱任馬福祥為西寧鎮總兵,後又改為青海辦事大臣,接著委為寧夏鎮總兵,後改為寧夏護軍使,節制阿、烏、鄂三旗,授陸軍中將,給二等文虎章,並曾專理包(頭)綏(遠)軍務。在北洋政府黎元洪時期,馬福祥被授「勛四位」。馮國璋時被嘉「勛高金城」,授「勛三位」,加上將銜。徐世昌時授「勛二位」。直皖戰爭之後任綏遠都統。民國十三年十二月孫中山北上,馬福祥前往謁見,表示「熱誠歡迎孫中山領導」。民國十六年(1927年)相繼任邊防會辦、航空督辦、中央軍事委員會候補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蒙藏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民國十八年(1929年)出任青島市長,後又調任安徽省政府主席,旋即調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出席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馬福祥主張開發西北,加強民族團結,關心民眾疾苦,重視民族教育。調任寧夏鎮總兵後,曾在甘寧青及北平等地興辦學校80多所,禁種罌粟,刊印明以來各種漢文伊斯蘭著作二三十種。能文辭,稱「戎馬書生」,主要編著有《朔方道志》《蒙藏紀要》《蒙疆狀況》等。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8月,馬福祥自漢口赴北京途中病逝,終年五十六歲。

贊詠馬福祥詩

寧世忠

渤海陰風盪鬼幡,禁城羽檄隴頭傳。

京門喋血敵摧膽,劍上飛霜鞭指先。

禍首終歸那拉氏,健兒人羨伊斯蘭。

百年恨史傷心淚,說到英雄不汗顏。

馬鴻賓1884年出生,字子寅,馬福祿長子。馬鴻賓幼居家讀書習武,年長,隨叔父馬福祥于軍中,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任西寧鎮總兵衙門「戈什」(侍衛)頭目,後歷任寧夏鎮守使、國民政府寧夏省主席、甘肅省主席、八十一軍軍長、西北軍政長官署長官等職。1949年率部起義,後歷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第一、二屆全國國防委員會委員,甘肅省副省長、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等職。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馬鴻賓任西寧礦務隊隊官,得「活佛長官」之美稱。民國六年(1917年)3月,馬鴻賓率部截擊達爾六吉部於石咀山、賀蘭山一帶,因功被北京政府授予二等文憲章、二等嘉禾章、二等寶光嘉才章和四獅軍力。民國十六年春(1927年),被馮玉祥委任「甘邊剿匪司令」,秋季率部轉戰陝西,後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四方面軍二十四軍軍長,多次建議哲守之對敵「以大義勸之,少兵力迫之」,時人以「馬善人」稱之。民國二十年8月10日,馬鴻賓就任甘肅省政府主席。抗戰爆發初,馬鴻賓擔任第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兼八十一軍軍長和第八戰區副長官。1938年5月,他臨危受命,被任命為綏西防守總司令,率所部八十一軍主力之三十五師人馬,開赴五原縣城臨河鎮抗拒日偽大軍,親自布置對敵作戰方案,大捷。1940年夏,馬鴻賓奉命退守伊可昭盟,擔任黃河一線的防務。1945年10月,國民黨政府授予馬鴻賓「忠勤勳章」。1947年授雲麾勳章。

蘭州解放後,八十一軍就地起義,馬鴻賓受任寧夏副主席。1951年7月22日為抗美援朝捐獻1億元(舊幣合新幣1萬元)。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名為西北行政委員會,馬鴻賓被任命為副主席,1954年當選為第一屆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9月29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事務委員會成立,馬鴻賓被選為委員,同時,任命為國防委員會委員。甘肅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選舉馬鴻賓為甘肅省第一副省長。於1954、1955年兩次來臨夏視察,指示地方要重視水利、發展農業,晚年身患胃癌仍堅持工作。1960年病歿於蘭州,年七十七歲。

馬鴻逵出生於1894年,字少雲,乳名三元,馬福祥長子。幼時隨父過軍旅生活,年稍長,讀《四書》《五經》。辛亥革命時,在「昭武軍」中任教練官,後升任中營騎兵營營副。18歲入蘭州陸軍小學堂學習,民國三年(1914年)任總統府侍從武官,並遙任寧夏新軍司令。民國十五年(1926年)馮玉祥五原誓師,任命馬鴻逵為國民聯軍第四路軍司令兼第七師師長,不久又兼任西安警備司令。是年秋,奉命出兵援陝,受劉志丹(時任馬鴻逵部政治部主任)影響,配合北伐戰爭,傾向革命,援陝戰役取得勝利。民國十六年六月馮部國民軍改編為國民黨第二集團軍,馬鴻逵任第四軍總指揮兼第四軍軍長,翌年第四軍又縮編為第十七師。

民國十八年(1929年)5月,馬鴻逵隨韓復榘、石友三在洛陽聯合通電返馮擁蔣,蔣介石迅即複電嘉獎,將十七師擴編為討逆軍第十一軍,馬鴻逵任軍長兼六十四師師長、鄭州警備司令、河南省政府委員。民國十九年(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馬鴻逵攻佔山東泰安市,升任討逆軍第十五路軍總指揮兼徐州警備司令。後唐生智、石友三、韓復榘聯絡馬鴻逵共同倒蔣,馬鴻逵深感蔣介石勢大,倒蔣難以成功,遂向蔣告密,反蔣遂告失敗。馬鴻逵得蔣信任,奉令參加圍剿紅軍,所部十一軍被縮編為第三十一師,師部駐信陽。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因馬鴻逵「剿匪」不力,蔣介石令劉峙以優勢兵力包圍信陽,雙方嚴陣以待,大戰一觸即發。馬福祥聞迅抱病奔走漢口(時蔣介石在漢口)、信陽之間,為馬鴻逵說情,在漢口身染時疾,舊病複發,轉北平途中病逝,蔣介石派員慰問致祭,令劉峙撤軍。為「顧念西北宿將」,任命馬鴻逵為寧夏省政府主席兼第十五路軍總指揮,11月從信陽北上赴任,主寧後在第一次全省代表大會上,宣布清丈地畝、整理金融、建立保甲、「圍剿」紅軍為四大治寧方針,頒布《清丈地畝條例》《寧夏省各縣保甲人員服務規程》,開始在全省範圍內清查核實地畝,實行連環具結的保甲制度,防範紅軍。在寧夏銀行私印紙幣345萬元,強令百姓用手中舊幣折半兌換新幣。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孫殿英率八萬之眾西進,經寧夏時馬鴻逵、馬鴻賓與馬步芳結盟拒孫,戰況甚為激烈,蔣介石派轟炸機一架轟炸孫軍陣地,寧青軍士氣大振,孫部潰退河南。民國二十四年9月,馬鴻逵奉令截擊北上紅軍,並進呈《剿共意見書》。民國二十五年,馬鴻逵被授予陸軍中將銜,並再次進呈《剿共意見書》,在鹽池縣與紅軍激戰,紅二十五軍攻鹽池後連克定邊、安邊、豫旺,馬部潰退後,馬鴻逵令所部在同心、豫旺、韋州、金積、靈武等地與陝甘寧邊區接壤的地方構築「防共碉堡線」,被加授陸軍上將銜。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任第八戰區副司令兼第十七集團軍總司令,派第一、二騎兵旅參加綏西抗戰。是年,馬鴻逵派兵破獲日本人在阿拉善和額濟納兩旗的特務機關,沉重打擊了日冠對西北地區的窺伺與滲透活動。1940年夏,馬鴻逵部隊退守寧綏交界地區,扼守西北的北大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蔣介石授予馬鴻逵勝利勳章,並任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

馬鴻逵主守期間,注重創辦地方教育,遵父遺囑,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建成寧夏中阿學校。民國二十七年,在家鄉創辦以馬福祥字命名的「雲亭中學」(現縣中前身)、「雲亭小學」(現韓集小學前身),給成達師範第一屆留學埃及學生贊助白洋5000元,組織軍隊用兩年時間修成130多里、灌田200多萬畝的「雲亭渠」。

1949年蔣介石授予馬鴻逵一等雲麾勳章,馬鴻逵發布《告寧夏全省民眾書》反共總動員令,兩次出兵包頭與解放軍作戰,12月底,國民黨政府准其「回籍養病」。1949年8月,國民黨行政院任命馬鴻逵為甘肅省主席,10月10日,以「擅自撤兵」為由給「撤職查辦」處分,10月14日逃往台灣。1950年10月,馬鴻逵攜眷僑居美國洛杉磯市郊。1951年在美國記者招待會上,呼籲美國政府援助台灣。1970年1月14日病歿於美國洛杉磯,終年七十九歲。

馬悙靖字立青,馬鴻賓三子。少時隨父任所讀書,為人敦厚誠樸,稍長即入軍務,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任三十五師一零三旅二零五團團長,後任旅長、八十一軍參謀長。1938年5月,在日偽大軍從歸綏(今呼和浩特市)、包頭進犯的重要關頭,馬悙靖率八十一軍赴綏西抗戰,軍部駐臨河。面對陸空聯合、步炮聯合的三萬多機械化敵人,毫不畏懼,指揮部隊在烏布狼口、四喜堂、烏拉堖包和烏鎮一帶英勇阻擊來犯日偽軍,當敵軍的坦克、裝甲車、汽車在飛機、大炮的掩護及投擲毒氣彈的情況下,馬部仍能頑強抵抗,發揮舊式步槍的作用,與敵展開肉搏戰,給敵人以重創,有效阻止日偽軍西進,粉碎日本軍方侵佔寧夏和大西北的作戰計劃,並有力牽制華北日軍的力量。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八十一軍整編為八十一師,馬悙靖任師長。1947年任固(原)海(原)兵團司令,出兵隴東,在環縣與解放軍作戰,傷亡2000餘人,撤回寧夏。1948年八十一師擴編為八十一軍,馬悙靖繼任中將軍長,駐寧夏中衛。1949年8月蘭州解放,解放軍進軍寧夏,受綏遠董其武起義影響及聽從父親主張,於9月19日上午到石空渡口黃河中間的一個沙洲上和解放軍代表接觸後,進中寧城六十四軍軍部與曾思王軍長正式簽定《和平起義協議》,八十一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獨立第二軍。馬悙靖任軍長,在中衛縣城廣場舉行授旗命名大會。1951年3月,獨立第二軍整編為西北獨立第一師,馬悙靖調任寧夏軍區司令員。1954年甘、寧兩省軍區合併,調任甘肅省政協副主席。1961年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文革」中受到衝擊。1972年因患癌症在蘭州病逝。

馬悙靜生於1910年,曾用名馬敦靜,馬鴻逵次子。自幼隨父生活在寧夏,稍長入軍旅,在其父部下任職。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任一六八師第三旅少將旅長,民國三十年(1941年)任寧夏保安處中將處長,1944年任十一軍中將軍長,1945年任寧夏三青團幹事長。1947年11月解放軍出兵圍攻陝北軍事重鎮榆林,蔣介石電令馬鴻逵出兵援榆,馬悙靜任指揮官,出動十個步兵團、兩個騎兵團兵力以及特種兵等共兩萬五千多人,在袁大灘與解放軍展開激戰,解放軍主動後撤後率殘部退回寧夏。1948年馬悙靜代理寧夏省主席,1949年5月任寧夏兵團司令,進攻陝西咸陽、乾縣。蘭州解放後,馬悙靜退守寧夏中寧、金積、銀川,9月5日在吳忠召開軍事會議,制定死守寧夏的作戰計劃,部署防守。並與賀蘭山慣匪、時任銀北地區保安司令的郭永勝商議,向賀蘭山運送彈藥、物資,以備銀川失守後入賀蘭山打游擊。19日隨國民黨國防部代部長徐永昌逃往重慶,後與其父到台灣。

馬占鰲家族祖居陝西大荔,清初移居臨夏縣馬集鄉,後遷居漠泥溝何家村,清末降清後遷居大河家。主要人物有:馬占鰲、馬占奎、馬安良、馬國良、馬廷、馬廷賢、馬廷斌等。

馬占鰲字魁峰,又字鼎臣,回族,經名阿不都拉·阿則茲,自幼學習《古蘭經》,聰敏過人,年稍長,延請名師,苦心研求,同道名流,所嘆異。20歲時到西安大學西巷清真寺深造,穿衣回鄉,及年24歲,掌教本坊,後在大河家寺掌教開學,聲名漸振。

清同治元年(1862年)臘月,受陝西回民起義影響,馬占鰲號召河州回、東鄉、撒拉、保安各族群眾起義反清,被眾人推為主帥,自稱「都討」。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率眾猛攻河州城,其弟馬占奎陣亡,同年10月31日,攻入該城,殺死清軍守備郭升等。1865年3月攻陷安定縣城(今定西縣),9月28日攻陷鞏昌(今隴西縣),斬千總祁文卓,知府王錫齡畏罪自殺。1866年8月殲滅清軍游擊周勝兵勇2000餘人。歷時七年,起義軍活躍於河州、蘭州、洮州、岷州一帶,對清廷構成極大威脅,與陝西白彥虎、寧夏馬化龍、肅州馬文祿遙相呼應。同治九年(1871年)十一月清廷令左宗棠率70個大營3.5萬精銳清軍,由六名提督、十三名總兵分統,進軍河州,第一仗清軍會攻三甲集,後馬占鰲率眾據守太子寺(今廣河縣城),他廣築堡壘,深挖長壕,並派副帥馬海晏屯紮新路坡,嚴陣以待。他與馬海晏巧設計謀,選拔數百名神槍手作為敢死隊,於同治十一年正月初五(1872年2月14日)趁滴水成冰的寒夜秘密突出擔水運土,一夜之間在清軍核心陣地營壘中間小丘上築起一座冰城,黎明時清軍連連發起進攻,均遭失敗,提督傅先宗親自率軍進攻,當即被冰城的槍手射殺,起義軍乘勢追殺,清軍大敗。正月十一日(2月19日)夜,起義軍又發起猛攻,殲滅提督徐文秀及其全部,總兵鄭守南、李其祥、楊文林、劉篤志及副將盧才華、王福昌、參將吳明盛等26名將領均臨陣斃命,清兵屍橫遍野,提督楊世俊領殘部倒退30里,據守三甲集,這就是馬占鰲親自指揮的採用「黑虎掏心」戰術以少勝多的有名的太子寺戰役。

太子寺戰役取得重大勝利後,馬占鰲召集首領密議,力排眾議,達成共識,決定求撫。左宗棠也作了重大讓步和妥協,至六月底正式宣布收撫,將馬占鰲部改編為馬隊三旗,馬占鰲任督帶兼中軍管帶,歸河州鎮節制。此舉使河州人民終止戰亂之苦,得以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在左宗棠「以觀後效」的威逼下,馬占鰲降清年彎弓反射,捕殺一些不願被收撫的義軍首領,清廷給其六品軍功頂戴,賜號「勒爾津巴圖魯」,後解甲歸田仍做了阿訇。

光緒十二年(1986年)2月21日,馬占鰲病逝於大河家別墅,誥授建威將軍。

贊詠馬占鰲詩

吳廷富

積石山峽黃河涌,禹公遺迹天下聞。

少年壯志蘊不平,長安求學期致用。

同情貧民勸至親,高利契約盡燒焚。

聯絡漢人反清廷,義旗高舉聚萬民。

東鄉撒拉保安族,主帥素有名望人。

奪城肅貪風雷動,馳騁三州河洮岷。

清軍壓境不足畏,黑虎掏心得奇勝。

勝而求撫存遠見,免遭善後為圖存。

七十年間無戰亂,罕古城刀槍偃。

河州城鄉得喘息,醫治創傷務農桑。

斯人何嘗夢帝王,解甲歸田誦經忙。

一身交織功與過,功過難分數反降。

往事悠悠事歷歷,幾度夕陽付滄桑。

秉筆直書敘其事,留與世人任評量。

馬占奎1858年出生,字星宇,馬占鰲堂弟。自幼習武,膂力過人,清光緒乙酉(1885)中武科舉人,初授循化奇台堡守備,後歷任鎮標前營都司、督標後營游擊、城守營參將、馬營監游擊。因功賞戴花翎,二品頂戴,賜號「勝勇巴圖魯」。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時奉調進京守衛,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時,隨軍扈從慈禧、光緒帝西逃,沿途忠心護駕,兩宮返京,晉總兵加提督銜。宣統三年(1911年)在馬安良部任精銳營統領。辛亥革命爆發,隨馬安良率部赴陝西州、乾縣攻打革命軍,清帝退位,馬占奎撤回蘭州。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響應共和,在蘭州首倡裁軍。後授陸軍中將銜、二等文虎章、二等嘉禾章,任甘肅督標中軍副將,鎮守蘭州。民國八年(1919年)時局混亂,各派紛爭,馬占奎辭去軍職,往麥加朝覲,返回後潛心經學。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去世,終年82歲。民國三十年(1941年)立碑於臨夏西郊,現墓碑存於臨夏縣政協院內。

馬安良出生於1855年,原名七五,字翰如,經名阿不都里默直底,馬占鰲長子。馬安良少時習武,清同治十一年正月,其父率回族反清軍以著名的「太子寺戰役」大敗清軍後,遵父命,率其他首領子弟赴安定左宗棠大營請降,被左宗棠視為「大器」,賜名「安良」,時年17歲。馬占鰲部編入董福祥部,馬安良隨父轉戰關隴,西出陽關,在鎮壓西寧、循化、酒泉等地少數民族反清軍及收復新疆過程中,「執銳披堅」,每戰都打先鋒。光緒二十年(1886)父逝後承襲父職,不久升任督帶,統河州靖南馬隊三旗,駐防循化、貴德等地。光緒十四年鄭州黃河決口,馬安良捐銀1000兩助賑,經奏准在大河家自建「樂善好施」牌坊一座,立碑以記其事。還在大河家黃河南岸建修翻水車一輪,灌田80餘畝。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命董福祥甘軍入京護衛,增編馬安良馬隊十營。光緒二十一年,馬安良隸屬董福祥部下,協其鎮壓河湟事變,清廷授花翎副將總兵銜,穿黃馬褂,升任巴里坤鎮總兵。光緒二十六年(1900)8月,八國聯軍入侵京津,慈禧太后逃至西安,馬安良奉命護駕,「矢志不二」,得慈禧器重,贈黃馬褂,免跪拜禮,執刀騎馬護衛左右。是年12月3日,董福祥因故革職留任,其部眾裁減遣散,特准馬安良留馬隊三營回河州以「自衛」。馬安良回甘肅後任甘州提督,駐防蘭州,干預甘肅軍政,販運軍火、木材、茶葉、百貨等。宣統二年(1910年),清廷在全國擴編軍隊,飭令甘肅編練新軍,馬安良部被編為第一標,馬安良任標統。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席捲倉國,陝甘總督長庚命馬安良「援陝勤王」,馬安良乘機將原有之五大哨擴編為十六營,組成「精銳西軍」,自任「軍統」,攻陷長武,圍攻乾州。是年12月25日,清帝退位,馬安良退兵回蘭,將西軍部分交馬麒帶回河州,大部分駐河州尕營盤(西門營房)、大河家、大溝、黃泥灣、太子寺一帶,靜觀時變,保存實力。

民國元年,袁世凱任馬安良為甘肅提督,4月6日就職,改南河灘行營為帥府。11月蘭州成立國民黨甘肅省黨部,馬安良為總支部長。民國四年(1915年)8月袁世凱稱帝後,授馬安良「一等大綏嘉禾章、一等寶光嘉禾章、二等文虎章、陸軍上將、勛四位」。民國六年(1917年)孫中山護法運動進入高潮,7月,蔡大愚、趙子普、秦鍾岳等赴河州(今臨夏)商議西軍策應之事,未果,馬安良派營長韓有錄護送其出境。民國七年(1918)10月,北洋政府裁撤甘肅提督,改設布政使,馬安良繼任。民國九年(1920)在「甘人治甘」呼聲中,甘督張廣建離甘,邀馬安良去代理職務。馬安良接電赴蘭,行至東鄉鎖南壩,舊病複發,急返河州後去世,終年六十五歲。

馬國良馬占鰲次子,曾任國民軍暫編第二十七師副師長。

馬廷出生於1889年,字少翰,馬安良季子,人稱「三少君」。1903年中秀才,1909年選拔為貢生,歷任涼州鎮總兵、涼州鎮守使等職。民國十五年(1926年)任國民軍暫編二十七師師長。馮玉祥在南口與奉軍作戰時,馬廷與馬麒聯合奉系張作霖反馮,張作霖委任馬廷為甘肅省省長。民國十七年(1928年)馮玉祥電調馬廷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部顧問,後馬廷在馬麒支持下反撲國民軍,攻破涼州,又攻打永登,被國民軍孫連仲部擊敗,經青海、甘南逃往四川成都,經四川軍閥鄧錫侯部師長馬育之疏通,在南京面見蔣介石。民國十八年(1929)6月,蔣介石任命馬廷為第十五路軍總指揮,同年冬,調為總司令部上將參議。馮玉祥偵悉馬廷投靠蔣介石後,在鄭州車站將其誘捕,活埋於焦作。

馬廷賢字立湯,馬安良第四子,人稱「四少君」,原在馬廷襄所統領的西軍中任職,官至二十七師副師長。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河湟地區發生馬仲英兵變,6月,馬仲英將兵變改稱「西北邊防聯盟軍,自任「司令」,以馬廷賢為「副司令」,繼續同國民軍戰鬥。11月,在國民軍迫擊下,馬仲英、馬廷賢率7000餘人流竄外地。民國十八年四月,馬廷賢投靠蔣介石,被任命為「討逆軍」第十五路軍第一縱隊司令。次年四月,馬廷賢回到寧夏,策動已投降國民軍的舊部韓進祿旅3000餘人再次發動兵變,翻越六盤山,於5月6日攻破天水城,自稱「西北回民聯軍總司令」,收編一批土匪武裝,分駐天水、秦安、清水、甘谷、武山、西河等縣,後又進佔成縣、徽縣、武都、文縣、禮縣。

馬廷賢佔領隴南十四縣後,私自委任縣長,設立款局、糧台、兵站,大肆搜刮盤剝,人民苦不堪言。6月,甘肅地方實力派代表人物經過協商,同意馬廷賢「回漢聯合、甘人治甘」的號召,在天水成立「甘肅聯軍總司令部」,馬廷賢為總司令兼隴南路司令,到8月5日攻佔定西縣城。後受到馬麟部攻擊,孤軍奮戰,人員傷亡,被迫退出定西城,回到天水。民國二十年(1931)後,馬廷賢勢力被川軍擊敗,逐出隴南。兵敗後去北京避難,之後到天津定居十多年。1947年回到積石山劉集陶家村。

馬廷斌出生於1901年,字全欽,馬國良長子。少時讀「四書」「五經」,年稍長即在涼州西軍任職。直系軍閥曹輥任總統時,任命馬全欽為總統府侍從武官,在京供職。民國十五年(1926年)馮玉祥國民軍入甘,將西北軍改編為國民軍暫編二十七師,馬全欽任團長,駐防導河(今臨夏)。民國十七年(1928)馬仲英起事,馬步芳亦約馬全欽共同起事,馬全欽臨時改變主意,勸阻馬步芳,並攻打馬仲英部失利後返回大河家,撤毀四堡子兵器庫後前往蘭州。馬步芳主持青海軍政後對馬全欽言聽計從,信任有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孫殿英任西北屯墾督辦,「三馬」拒孫,兵力吃緊,寧夏馬鴻逵請馬全欽出任所部騎兵第二旅旅長,人稱「尕旅長」,擊敗孫殿英後因得不到重用,遂辭官回家,在大河家興辦教育。民國二十五年(1936)創辦「青海回族教育促進會循化分會附設臨夏地區私立魁峰小學」,從青海聘請教師任教。民國二十九年(1940)將魁峰小學遷入新址,學校原場院中又創辦魁峰女子小學。1943年創立「魁峰中學」。馬全欽還開辦三所完小、八所四年制初小。

1942年馬全欽應聘任朱紹良第八戰區高級參謀,1948年任國民黨中央立法委員。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馬步芳感到大勢已去,潰逃前命馬全欽燒毀渡船以阻止解放軍西進,馬全欽拒絕並攜全家至青海官亭暫避,與弟馬介欽收繳馬步芳一個團的軍械、物資向解放軍投誠,並派遣馬介欽、馬顯銳、孔憲章、陳奎、趙吉堂、馬光武等一行十三人為代表,帶其親筆信,前往臨夏面見王震將軍。經王震司令員推薦,馬全欽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高級參謀。為支援解放軍渡黃河西進青海,馬全欽捐獻牛皮袋80餘條,並和馬丕烈、馬輔臣、徐季直、水梓等組成「臨夏和平代表團」,隨軍赴西寧,與國民黨軍政人員座談,以求和平解放青海,並寫信給新疆騎五軍軍長馬呈祥,勸其和平起義。

建國後馬全欽任西北軍政委員會高級參謀,1952年調任西北行政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後任全國回民文化協會委員,1964年調任寧夏自治區參事室參事。「文革」中被遣送回家,1976年後恢複名譽,併當選為甘肅省政協委員,1981年病逝於蘭州,享年八十一歲。

馬海晏家族世居臨夏縣漠泥溝,後遷積石山縣藏,主要人物有:馬海晏、馬麒、馬麟、馬步青、馬步芳、馬繼援、馬步榮、馬步援、馬步康、馬仲英等。

馬海晏字德庵,又字清庵,回族,生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幼時學習打獵,稍長又兼營商業,主要從事藥材、木料的販運,善騎術,擅擊技,槍法尤精,一馬三射,彈不虛發。同治二年(1863年)馬占鰲取得河州回民反清鬥爭的領導權後,馬海晏任前鋒調集兵力圍攻河州城。奪取河州後,為擴大後清勢力,馬海晏率眾直撲蘭州,進而攻入循化廳,馬占鰲奪取牛站堡,河州成為甘肅南部回民鬥爭的中心。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左宗棠派傅宗憲、徐文秀為前鋒,率部進攻河州,從臨洮渡過洮河,佔領三甲集,直逼太子寺(今廣河縣城)。於是馬海晏率敢死隊員奮勇迎戰,馬占鰲採用「黑虎掏心」戰術初戰獲勝,清軍退守三甲集。太子寺戰役是左宗棠進入西北以來六年中最慘重的一次失敗,而馬海晏的勇敢和沉著也使他聲名大震。

太子寺大捷後,馬占鰲、馬海晏等乘勝降清,投降義軍改編為三旗馬隊,馬海晏為都標中營步隊管帶。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爆發了「河湟事變」,清廷派董福祥率部抵甘、令馬安良和馬海晏先行進兵,河州即告解圍。義和團運動時,馬海晏任旗官,投入抵禦八國聯軍的戰鬥,他率領騎兵設七處埋伏,把守正陽門左側,給於侵略軍以沉重打擊。京師發生危機後,慈禧挾光緒皇帝倉皇逃離北京,並傳旨飭諭董福祥率部保駕。馬海晏隨董福祥取道山西大同,在河北宣化府追上慈禧和光緒時病逝,被追認為記名總兵,其子馬麒接領舊部。

馬麒1869年出生,字閣臣,馬海晏長子。自幼習練騎射,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中武生後,隨父在馬隊營見習,後任哨官,屢立戰功,獲「六品軍功牌」。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時,隨父入京禦敵,血戰廊坊。兩宮西逃時隨駕扈從,後接領父親舊部任旗官,深得慈禧讚揚。光緒二十八年升任花翎頂戴副將銜循化營參將,回駐循化巴燕戎格(今青海化隆縣)廳扎巴鎮。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馬麒協助馬安良整編所部,招兵擴編稱「精銳西軍,馬麒任幫統,率部赴陝。11月9日,長庚急令西軍一部轉道攻寧,馬麒率所部馬步七營趕赴寧夏鎮壓起義軍,於11月24日攻破葉升堡,26日攻入陽和堡,27日解府城之圍,12月24日抵平羅,起義餘黨潰散。繼而趕赴陝西,與馬安良合圍乾州,久攻不下相持時,清帝退位,馬麒向升允提出停戰言和要求,甘肅通電承認共和,西軍撤回蘭州。

民國元年(1912年)2月,袁世凱任臨夏大總統,馬麒率西軍主力移駐河州、洮岷地區,與駐隴南的馬國良成犄角之勢,不久升任洮岷協副將,統轄岷州、洮州、階州、文縣、西周五營及成縣、西和、禮縣三縣,馬步兵達2390餘人。民國元年(1912年)7月17日夜馬麒密遣西軍官兵刺殺甘肅省臨時議會議長李鏡清於家中,為平息矛盾,遂賄賂甘肅都督趙惟熙,報請北洋政府批准,任西寧鎮總兵,後晉陞提督銜,人稱「馬提帥」。至青海後,馬麒整兵經武,將西寧各軍統編為西寧青海巡防馬步軍,簡稱「寧海軍」,自任總統。民國四年(1915)馬麒任甘邊寧海鎮守使兼蒙番宣慰使,軍政集於一身。正式任職後,馬麒不斷充實擴大寧海軍,除加強關卡「厘金」、金礦「課金」等地方稅收外,還加強鹽務壟斷經營,設立鹽卡,收取鹽稅和鹽務運銷,成為青海重要財稅來源。還組織人力大批販運羊毛、皮張,獲利頗豐。同年在玉樹設立寧海軍玉樹防務支隊司令部,馬麒任司令。民國五年(1916年)3月,北洋政府劃青海為特別行政區,馬麒提出「提倡實業,擴廣土產,殖邊實邊,就地措款,注重人才」等措施。民國八年(1919)馬麒通電反對英國侵略西康地區的西姆拉會議,致使北平政府未能簽字,為保衛西南邊疆作出了貢獻。民國十三年(1924)曹錕任大總統,封馬麒為「銳威將軍」。民國十五年八月,馬麒改任甘邊寧海護軍使,馮玉祥收編寧海軍為國民軍暫編二十六師,馬麒兼任師長。民國十八年(1929)馬麒任建設廳廳長。同年九月,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馮玉祥任命馬麒為青海省政府主席。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馬麒病故於西寧,終年六十二歲。

馬麟出生於1876年,字勛臣,馬海晏次子。幼時在清真寺念經,讀私塾,及長,隨父兄在軍營生活,參加庚子之役,奮勇抗擊八國聯軍,馬麒繼任父職後,馬麟任哨官、步營管帶。宣統三年(1911)八月,辛亥革命爆發後,作為先鋒率馬步六營馳赴寧夏,鎮壓起義,攻陷銀川、平羅、靈武等地,又轉赴陝西,攻乾州未克。清帝退位,馬麟率部撤回蘭州,響應共和,後被任命為寧夏洪廣營游擊(未到職)。民國四年(1915年)阿木去乎發生劫奪商旅事件,馬麟率寧海軍千餘騎兵鎮壓,造成流血慘案。民國五年,馬麟奉奉令平定呂光進心行的復辟之亂。民國七年奉馬麒之命,鎮壓拉卜愣阿莽倉部,致死傷2000多人。民國八年(1919)馬麟任玉樹支隊防務司令。民國十五年(1926)8月,寧海軍改編為國民軍暫編第二十六師,馬麟任副師長。民國十七年(1928)7月,馬麟護送朱綉、周希武、基蘭生等到蘭州與劉郁芬談判,中途造成「蓮花台事件」,周、朱死於非命。民國十八年任宣慰副使赴河州誘降馬仲英,未果返蘭。民國十九年(1930),馬麟任「甘肅剿匪總司令」,繼任「甘肅省保安司令」,組建甘肅騎兵第一師,任師長,大權在握。同年8月,馬麟派兵阻擊起兵犯關的馬廷賢部馬培清於定西口,激戰10餘日,馬培清敗退定西。民國二十年6月,馬麟代理青海省政府主席。8月,蘭州發生「雷馬事變」,馬麟從中調解,後赴麥加朝覲。民國三十年(1941)以「國民黨政府委員」名義退居藏,大興土木,修建「鳳林園」作寓公。民國三十四年(1945)1月26日病卒於家中,終年七十一歲。

馬步青出生於1901年,字子云,馬麒長子。十七歲在寧海軍擔任管帶、統領等職,但只擔職不管事。民國九年(1920)被馬福祥委任為第二路警備司令。馮玉祥國民軍進駐西北後,在其父二十六師中任騎兵團長,旋又升任六十五旅旅長。馬麟任青海省主席後,馬步青統領暫編騎一師,駐防蘭州、永登、古浪一帶,轄兩個騎兵旅、一個步兵旅。民國二十一年(1932)秋,防地擴展到武威、民勤、永昌、山丹等縣,師部移駐武威,後編為中央陸軍騎兵第五師。抗戰爆發後,騎五師擴編為騎五軍,明曰抗日,實則阻擊紅軍。抗戰初期,國民黨中央政府任命馬步青兼甘、新公路督辦,由騎五軍承擔修建甘、新公路任務,馬步青藉機把300萬(硬幣)築路費大部私吞,又得國民黨中央獎金20萬,在武威時大發橫財,聚斂財富無數,大興土木,十分豪華。

民國二十五年(1936)秋,馬步青奉命在南起臬蘭水埠河、東起寧夏中衛部署騎五軍堵截紅軍,紅軍衝過武威後又部署追擊,紅軍傷亡甚眾。民國三十一年(1942),蔣介石令騎五軍移駐青海,任命馬步青為柴達木屯墾督辦。隨後,國民黨陸軍總部又令騎五軍與馬繼援的八十二軍合編為四十集團軍,馬步青任副總司令。馬步芳以總司令身份一步步策劃使軍權易幟,由馬呈祥代理軍長,後馬步青被委任為蒙藏委員會委員,不滿回臨夏後修建公館,廣購珍玩。民國二十七年(1938)動工興建東公館,富麗堂皇,費時數載得以竣工。有莊園百座,修建蝴蝶樓,在臨夏創辦青雲中學及峽學12所,在八坊二社設女子小學一所。在武威投資興建火力發電廠、浴池、劇院、旅館各一處。在臨夏聘請技術人員勘測過曳湖塊、王家崖頭水力資源,為修建大夏河橋投資5000大洋。1949年8月初臨夏解放前夕舉家出逃,先往香港,後轉赴台灣,1977年2月9日病逝於台北。

馬步芳出生於1902年,字子香,經名胡賽尼,馬麒次子。少時入寺學經,民國四年隨父從戎,時年12歲。先後任甘邊寧海鎮守使署一等參謀、營長、團長、旅長、師長、軍長和國民黨軍第四十集團軍總司令、青海省政府主席、西北軍政長官、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等職,是民國時期西北軍政界的重要人物,處事自恃,多計謀。民國九年(1920)任騎兵營營長駐防巴燕戎時,就積極擴軍。民國十四年(1925)任寧海軍騎兵團團長。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軍孫連仲部進入西寧,馬步芳竭力鑽營,後又投靠蔣介石,掌握青海軍權,勢力迅速擴展。民國十九年(1930),蔣、閻,馮中原大戰爆發,孫連仲率部東下,馬步芳由化隆調往青海,任青海暫編第一師師長。民國二十年(1931)出兵甘肅河西,擊敗馬仲英,佔領甘州,用計誘殺守城殘部200餘人。同年8月,馬步芳任青海省政府委員。是年,成立青海蒙藏文化促進會,馬步芳設理事長,並設立蒙族小學10所。他還出任回教教育促進會會長,次年改為委員長制,並改稱「青海省回教促進會」,任委員長。馬步芳先後成立青海回民高小220所,初小350所,積極發展回民教育。民國二十三年,蔣介石升任馬步芳為新編第二軍軍長,並將所轄新編第九師改編為第一百師。民國二十四年(1935)6月,青海省政府成立保安處,馬步芳任處長,並著手編訓保安團隊,全省劃分為15個保安區,共編107個保安團,有團丁15萬餘人,、種舊式步槍5萬餘支,馬槍6000餘只。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8月,馬麟向蔣介石發電請病假,馬步芳密令譯電員在電文末加進「政務由馬步芳代理」一語被批准,乘馬麟赴麥加朝覲之機代理青海省政府主席,並就任「西化剿匪第二防區司令」。同年10月,馬步芳調其正規部隊及民團在河西對北上紅軍進行瘋狂堵擊,歷時7個多月,對被俘紅軍戰士進行殘酷迫害和奴役,僅在張掖就活埋西路紅軍被俘人員2600多人,槍殺675人,燒死56人,扒心、挑喉、割舌27人;在西寧活埋1800多人。紅軍九軍孫玉清軍長被俘後亦遭殺害。押解至西寧的400多名被俘女紅軍,隆強迫分給其部屬作妻妾、奴僕,部分倖存的西路軍前進劇團人員被編入「新劇團」,3000餘人被編為補充團,押送到循化、化降一帶做苦力,使西路軍在極端困難條件下遭受重大損失,但亦給馬步芳軍隊以沉重打擊。是年,新編第二軍改編為陸軍第八十二軍,馬步芳任軍長。抗日戰爭開始後,馬步芳派馬彪騎兵師赴抗日前線,山西運城、河南淮陽、皖北壽縣、風台等地重創日軍。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月,國民政府任命馬步芳為青海省政府主席,始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同年,馬步芳兼任國民黨青海省黨主任委員。是年冬,派喇平福至果洛強征草頭稅,激起康賽和唐幹部落反抗,擊斃駐軍10數人,喇平福被處死,又派騎兵第二旅兩個團前去鎮壓,屠殺藏民數千人,後又數次派兵鎮壓。

民國二十九年(1940),馬步芳兼任青海地方幹部訓練團團長。民國三十年(1941),馬步芳自任崑崙中學校長。民國二十九年至民國三十一年,馬步芳先後多次對玉樹、同仁、同德西部的藏族和哈薩克族牧民進行殘酷屠殺,搶劫財物,焚燒寺院,使廣大牧區人民遭受重大災難。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馬步芳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轄第八十二軍和騎五軍。同年二月費時一年之久,在西寧周家泉風景區佔據民宅、民田,修「馨廬」私邸一處。在青海多處設署私人公館和帳房,如西寧玉巷公館、周家泉公館、湟中縣上五庄和水峽公館、海宴三角城帳房和香庄帳戶、大同縣的鷂子溝帳房等。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馬步芳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1946年,馬步芳成立湟中實業公司,自任董事長。隨後又成立西北工礦公司、西北畜牧公司和湟中實業銀行等。第二年,馬步芳命令冶成榮由南京領取甘肅、青藏兩公路工程改善費10億元(法幣),在上海設立專作黃金交易的順豐公司。至此,馬步芳全面控制了青海工礦、貿易、商業、金融。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4月,馬步芳奉蔣介石之命,派其子馬繼援率領第八十二師開赴隴東參加反人民戰爭。是年,整編八十二師恢復八十二軍番號,又著手擴編新軍,從七月份開始陸續編成一九零師、二四八師、騎兵第十四旅、第三十五師、新編第一師,並派韓起功到臨夏等地大肆抓兵,先後抓兵1.3萬多名,新編成第一二九軍,還在臨夏霸佔水地2.2萬餘畝,臨夏人民慘遭勒索和摧殘。

民國三十八年(1949)5月18日,國民黨政府委任馬步芳代理西北軍政長官,7月27日,正式任命為西北軍政長官。馬步芳企圖固守蘭州,以保西寧,同中國人民解放軍對抗。8月24日,解放大軍逼近蘭州,馬步芳回西寧。8月26日,蘭州解放。27日,馬步芳逃往重慶,後去香港。同年10月,因馬步芳擅離職守,被國民政府行政院給以「撤職議處」處分。第二年,馬步芳去沙烏地阿拉伯,後定居埃及。曾出任國民黨政府駐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大使。1975年7月,病故於麥加。

馬繼援生於1919年,字少香,經名努海,馬步芳之子。自幼在其父精心培植下,少年得志,1936年未出中學門即委以青海省回教促進會警備司令部上校參謀之職。民國二十七年(1938)高中畢業後擔任軍官訓練團大隊長,翌年升任八十二軍獨立騎兵師第三旅上校旅長。民國三十年(1941年)又升任為八十二軍少校副軍長。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升任八十二軍軍長,翌年赴重慶中央訓練團黨政班和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第一期受訓,畢業後即兼任青海省政府委員。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兼任「三青團」青海支團幹事長。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八二軍改編為整編八二師,馬繼援出任師長。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率部赴隴東進行反共戰爭,第二年7月任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8月奉命率兵抵蘭州阻擊解放軍。蘭州戰役中馬繼援全軍潰敗退至西寧。9月1日青海解放前逃往香港,後去台灣,初任台灣國民黨偽國大代表、偽國防部辦公廳主任,後任偽國家安全局中將顧問、總統府資政等職,後居台北市。

馬步榮生於1912年,字子仁,馬麟長子。民國十八年(1929年)後任西寧寧海軍銀褐馬隊營長。民國二十二年(1933)至寧夏堵擊孫殿英。馬麟任青海省主席後,馬步榮任騎五軍副軍長但未就職。民國二十五年(1936)還鄉。民國三十四年(1945)與其弟馬步援分家居於居集。1949年8月臨夏解放,馬步榮認清形勢,歸向人民政府。1953年出資銀元1萬元支援抗美援朝戰爭。在皖北救災中,捐獻銀元500元。後遷居臨夏市,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臨夏回族自治州委員會委員。

馬步援生於1916年,馬麟次子。1937年在永登任國民黨騎一師師長,旋在騎五師步兵旅旅長馬呈祥處任副長官,因與馬呈祥不和,離職回家。1938年夏赴重慶國民黨軍事高教班受訓。1945年馬麟去世前回家。1949年8月臨夏解放前夕逃往國外,下落不明。

馬仲英生於1911年,馬海晏七弟馬海淵之子馬保之長子。17歲便在青海馬麒之寧海軍中任代理營長,因反對馮玉祥之國民軍入甘,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聯絡七人騎,從青海起事,持槍突入循化縣,劫取公款、槍支、破獄放囚,繼而在達里加雞窩灣伏擊國民軍門致中徵兵官兵13人,奪其武器、服裝,進入導河,招兵買馬,人員達數千人,取名「黑虎吸馮軍」,自稱司令(人稱尕司令),三圍導河未下,國民軍調集三個師兵力將其擊潰。民國十八年(1929年)馬仲英血洗湟源、永昌、民勤,殺害群眾萬餘人,之後進入寧夏。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介石任命馬仲英為三十六師師長。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馬仲英率部進入新疆,翌年6月7日率官兵280餘人去蘇聯,後卒於蘇聯。

馬步康馬海晏五弟馬海潮之孫,任青海馬步芳部旅長,駐防酒泉、永登等地。抗日戰爭期間,曾代馬彪任騎兵第八師師長。1949年任臨夏行政督察專員。解放之際,恐韓起功所部撒拉兵滋事,親自指揮全部撤退,然後離去,對地方安全有所幫助,為人稱道

推薦閱讀:

澳門賭王何鴻燊家族簡介
VLOOKUP函數家族大解密
中國十大富豪家族
《予》第九章——家族凝聚力

TAG: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