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古裝戰爭片吹過哪些牛? 從歪曲史實到誇大戰績
21世紀以來,韓國電影除了製造商業價值之外,開始更加關注於國家與民族的歷史,藉此來為觀眾們創造一場「喚醒」記憶的夢幻之旅,由此也拉開了韓國電影中「發明歷史」的序幕。隨著韓國創造歷史在國際上引起批評,以及半島問題日漸複雜化,韓國電影中對於歷史的闡釋方法也隨之而變。
本文所選的包括《鳴梁海戰》在內的五部影片,雖不能概括韓國歷史題材作品的全貌,但卻可以從中看到講述模式的演變過程。
《黃山伐》(2003)
開睜眼胡說之先河
《黃山伐》是韓國古裝喜劇片的開先河之作,但似乎也由這部片子起,國人漸漸看到了韓國電影中的民族主義情緒。為了順應民氣,韓國導演自然少不了將本國作用誇張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如果想看懂這背後的思想動因,讀者可以翻看一下盧武鉉時代的半島局勢。
影片開頭便點出了整個故事的大背景,即新羅因受高句麗與百濟的侵擾,向大唐乞師求救。這個故事的發生於公元659年,翌年三月,高宗便派遣大將蘇定方救援百濟。因在此前的655年,大唐已派兵救過新羅,故而片中所提分割百濟領土一事即於朝鮮的《三國史記》中也不見記載。平滅百濟之役可謂是解除高句麗威脅的重要一步,因百濟位於朝鮮半島的西南部,唐軍易於渡海直達,在此設州置縣便可將其作為唐軍的後勤據點。
半島三國全盛時期區域圖
平定百濟之戰,主要還是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的功勞,13萬唐軍於白江登陸後,屢戰屢勝,迅速與新羅軍於百濟王城泗沘(現韓國扶余郡)會合,由此迫降了百濟軍。影片中所謂決定戰役勝負的「黃山之役」,實質上對於整個戰局意義影響頗小。電影中雖將金庾信刻畫為智將,但在歷史上金庾信四戰皆敗,只是靠著兵力十倍於百濟,且主將階伯戰死,這才勉強取勝。如果金庾信真有決定性作用,事迹也不會不見於兩《唐書》的《東夷傳》中。
在影片結尾處,金庾信怒斥蘇定方言而無信的一幕,只是取悅韓國民氣的笑話罷了。據《三國史記》記載,唐平定百濟之後,蘇定方傳達唐高宗的旨意,願賜予百濟一塊地為金庾信食邑時,金回答道:「大將軍以天兵來副寡君之望,雪小國之讎。寡君及一國臣民,喜抃之不暇,而吾等獨受賜以自利,其如義何?」這裡老練政治家所具有的謙遜之態,被導演為了博觀眾一笑而變成了魯莽的憤怒,金庾信的形象也被實質性的矮化。這正應了那句話,「腦殘粉勝過高級黑」。
《神機箭》(2008)
發明歷史、賊喊捉賊
關於《神機箭》中武器發明權的指證,過去已經有許多相關文章,這裡便不再贅述,但諸多文章中關於所謂當時「中朝友好」的論述卻不完全合乎事實。許多人看齣電影中的明軍清一色女真人的裝束,但卻並不知道為什麼要用這一方式來顯示1440年代明軍的「蠻橫」。俗話說「賊喊捉賊」,想搞明白這個問題還要從中朝邊境形成談起。
現在人們一提中朝兩國的邊境,往往會直接聯想到鴨綠江,由此認為在明代,兩國也以此江為界。其實不然,在明朝前期,女真人的建州左衛便建立在現朝鮮國咸鏡道境內,其治所便是今天的會寧。公元1433年,指揮使猛哥帖木兒戰死後,建州左衛勢力驟衰,由此使李氏朝鮮得到了北進的時機,於1449年正式將鴨綠江以南的領土收入囊中,由此形成了今日以鴨綠江、圖門江為界的格局。此時蒙古勢力強大,明朝為防朝鮮倒向蒙古,故而沒有對朝鮮進行任何干涉。
建州左衛當年的治所會寧
朝鮮在蠶食女真故地時,也在拉攏女真首領。建州女真的首領董山、凡察等便在公元1442年的年底,在朝鮮的安排下向其朝貢。明朝於1449年遭遇「土木之變」後,朝鮮更是加大了招撫女真的力度。明朝在元氣恢復後,向朝鮮問責時,只因「土木之變」對明王朝聲望影響過大,這一警告也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朝鮮之所以停止對遼東地區女真的拉攏,主要原因還是朝鮮國內發生了「首陽大君篡位事件」。如果不熟悉這次政變,可以看看以此為藍本編劇的電影《觀相》。由於朝鮮陷於內亂之中,無暇顧及女真,女真人日漸強大,甚至將朝鮮兩次滅國。為了掩飾這段歷史,韓國導演將勾結女真之事轉嫁到明朝身上,而自己則化身成為受害者。
還好這部電影中的武器太過誇張,讓人覺得故事毫無可信性而言,否則現在人極易為媒體塑造的歷史觀念也真有可能為其所誤導。
《平壤城》(2011)
貶低恩人幾近自黑
公元666年,大唐在徹底征服百濟、打敗日本使高句麗徹底孤立後,新羅隨同唐軍再次征討高句麗,這便是《平壤城》的歷史背景。這部影片將這場持續到公元668年的戰役壓縮為戰爭的最後一個月,對於一部喜劇電影而言,這種藝術化的處理並無不可,但這裡則為了貶損唐軍而把歷史變的面目全非。
不論是朝鮮的史書《三國實錄》還是我國的《資治通鑒》、新舊《唐書》,關於這次戰爭起因的記載都是源自高句麗內亂。公元666年,高句麗重臣蓋蘇文去世,其位雖由其長子泉男生接任,但泉氏家族立刻陷入了內鬥之中。這場鬥爭的結果便是泉男生出逃,並派其子入唐求救,蓋蘇文的弟弟也全城投降了新羅。唐高宗便以救援泉男生為名,再次征討高句麗。電影中將大唐這次師出有名的征伐變成了與新羅一起瓜分高句麗領土,而泉氏家族之爭也由權力鬥爭變成了家族成員中,「親唐」與「反唐」間的理念之爭。關於大唐與新羅聯合征討高句麗一事,不論《通鑒》或是新舊《唐書》的《東夷傳》皆未載此事,事件僅見於朝鮮的《三國實錄》之中。但按《三國實錄》中的記載,新羅在這次持續三年的戰爭中,開始僅僅是提供軍糧,在戰局明朗時方加入戰鬥,史上或有聯軍之事,但也可能正如電影中所表現的一樣,新羅軍僅僅是等著摘桃子。
唐太宗、唐高宗征高句麗過程圖
電影中為了體現新羅人的「機智」,在結尾時,新羅以壓倒性的兵力與唐朝反目,逼使其放棄所佔領的高句麗朝鮮部分的情節,這也只能是「韓氏妄想症」的再次發作罷了。「唐羅戰爭」直到公元675年時才全面爆發。新羅雖然一直在蠶食百濟與高句麗舊地,但還不至於膽大到敢與盛唐全面翻臉的地步。至於為什麼後來唐朝放棄朝鮮半島,岑仲勉先生認為,除了當時其餘外敵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後勤,外加契丹與奚人日漸強大,使唐無法顧及朝鮮。
新羅僅僅是在地緣紛爭撿了個便宜,而非其國君真有超凡的才識,當然也更不會得利於對於盛唐的恐嚇。朝鮮半島雖一直受半島國家所具有的地緣政治影響,不停地遊走於大國之間,但就本人看到的韓國歷史劇而言,只有電視劇《明成皇后》對此有所反映,其餘都有意無意忽略地緣政治這一極為現實的主題。安定所帶來的自大,以及對於現實地緣政治的漠視,《黃山伐》與《平壤城》算是這類心態的典型代表。
《最終兵器:弓》(2011)
大事不虛,小事不真,九真存一假
這部以1636年「丙子戰爭」為背景的影片,其中的歷史錯誤在網上已經被許多人指了出來,這裡不作詳述。然而許多人最大的問題便是高估了當時朝鮮人的反清意志。熟悉歷史的朋友大多數知道這是李氏朝鮮第二次被後金滅國(第一次發生在1627年),兩次時隔不足十年,如果該國真有血恥的想法,也不會在1636年時僅僅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便再次王京失陷,國王外逃,這裡本人要對這段歷史的前因後果稍微點一下。
前文已經提到,朝鮮對大明的領土一直小動作不斷,甚至在「萬曆朝鮮戰爭」(公元1592—1598年)之後也未使朝鮮徹底效忠大明王朝。1619年決定後金與明朝遼東格局的「薩爾滸之戰」時,朝鮮執政的光海君不僅沒有努力報答明朝的復國之恩,更是派人賄賂明朝官員,以此來抵制出兵。最後雖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派出13000人參戰,但這軍隊卻以左右兩路全部被殲,中路元帥姜弘立投降而全軍覆滅。在此之後親明的「西人黨」發動政變廢除了光海君,朝鮮仁祖繼位。看似朝鮮會開始全力協助大明對抗後金政權,但朝鮮的特有的貴族鬥爭則將當時富有邊防經驗李適逼反,最後李氏全家被殺。李適之亂牽連甚廣,使得不少朝鮮的武將受到誅連。影片開頭的一幕的背景便是如此,但那裡則將此事稱為肅清「光海君」的餘黨,這一手法則掩蓋了事件的本質。那些受牽連的武將,為了自保不少人便投奔了後金,這也造成了朝鮮的人才外流,這些人中不少人參加了第一次後金對朝鮮的征伐。
皇太極第二次征朝鮮作戰經過圖
第一次「胡亂」雖以後金打敗朝鮮告終,但只會內鬥而無任何邊防韜略的「西人黨」則在此後繼續執行親明政策,但又沒任何防範準備,最終導致了後金的再次入侵。「丙子戰爭」朝鮮付出的代價極為慘重,每年要向清朝交納價值近60萬兩白銀的「歲幣」。而朝鮮王朝每次所謂的「復明計劃」,都緣自清朝對其歲幣的減少,似乎他們要創造一個對國內的假相,即是通過國王的強硬手段方使天朝上國對其懷柔。
正是基於歷史上曾經記載過的「北伐計劃」,以及朝鮮私家文書中使用崇禎年號的事實,影片之中才創造了一個韓國版的「藍波」,似乎讓觀眾們相信,當時的李氏朝鮮也有翻盤的機會,並且自己可以成為新的正朔。近代史上也有類似的例子,這即是大清在保衛朝鮮獨立的「甲午戰爭」失敗後,當時的朝鮮人樂災樂禍的將此稱為朝鮮的獨立,而不知真正的災難由此開始。
《鳴梁海戰》(2014)
誇大戰績,暫且觀望
《鳴梁海戰》與《最終兵器:弓》都為金韓民導演,故而在述途歷史事件的方法上也如出一轍。在大的歷史背景下,都大體遵照了實際發生的事情,然而在人物方面則誇大其作用,這也使得韓國歷史電影已經跳出了早期單純的對於歷史的扭曲,轉而用一種更為讓人接受的方法將故事展現給觀眾。
網上關於「鳴梁海戰」意義與戰果的介紹隨便一搜但可以找到,對於歷史錯誤的指證也有許多文章,對於武器方面的論述不是本人的強項,且這方面的分析已經有了許多,但諸多評論則忽視史料學的基本要素,即是對於諸國國史的查閱。在檢索《李朝實錄》後,可以肯定的講,這次戰役的細節並不見載於《李朝實錄》中,直到1796年(清嘉慶元年)中,朝鮮聖祖才在對臣子的訓話中提及「鳴梁海戰」。《明實錄》中沒有提及這次海戰,即使到了1598年,朝鮮南部海域的制海權仍然掌控中在日軍手中,甚至可能造成中國方面的倭患。由此可見,就在當時的實情而言,「鳴梁海戰」起到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記,故在當時中朝兩方的官修史書中都末曾記載。日軍之所以沒有第二次攻下朝鮮首都漢陽,原因則是明軍取得的「稷山大捷」,這次戰役使得日軍主將加藤清正幾乎為明軍擊斃。對於保衛漢陽而言,朝鮮水軍所謂的阻擊也並末起到多大作用。
電影《鳴梁》中作為來島通總旗艦的「日本丸」
導演為了增加戲劇性,在電影中將「閑山島之戰」與「鳴梁之戰」合二為一,自然影片中的來島通總身上也有九鬼嘉隆的影子。玩過《太閣立志傳》或《信長之野望》的大多知道,日本戰國時代被稱為「海賊王」的便是九鬼嘉隆,來島通總雖是出身自同為「海賊大名」的村上家族,但僅僅是這一家族的分家,遠遠配不上「海賊王」這個名頭。兩場海戰即然合二為一,自然在「閑山島海戰」中被擊傷的鐵甲船「日本丸」也出現在「鳴梁」的戰場上,這才有那一小時精彩的海戰戲。來島通總因其是唯一一位戰死於朝鮮正面戰場大名,故而電影加重了他的戲份,實際上他僅僅是1萬4000石的小大名(最大兵額420人),且不是豐臣政權內部的核心成員,其地位當然也不似影片中那麼重要。
說這部片子是「抗日神劇」倒也沒有大錯,但這裡故事又較諸多神劇有可信性,很大程度上便是緣於片中對於日軍的刻畫。李舜臣並不是單有「主角光環」在身的「戰神」,他的勝利更多的緣自入侵者內部的矛盾,這使得他的勝利更有藝術上的真實。在整個「萬曆朝鮮之役」中,作為將領而言,李舜臣不參與朝中黨爭,並多次以少勝多,使其不愧「名將」這一稱號。但因為韓國最近幾年民族主義的抬頭,與其相關的影視作品中多次貶低明朝援軍,這才使得國人對此相當反感。《鳴梁》中在開篇的介紹中沒有隱瞞明軍的功業,假若在《露梁海戰》中正視明軍的話,相信國人對李的看法將會有所改觀。
結語:韓國歷史題材電影在自我形象抒寫的過程中,由於難以避開宗主國這一因素,故而對其描寫也從早期的單純醜化,再到現在這類可以讓人部分接受的隱瞞部分事實。國人在嘲笑之餘,則也應該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當一個長期受壓抑的民族經過五十年的努力終於擁有了超越其任何一朝的國際地位時,自然會為了掩飾民族的自卑感,從而出現民族自大意識的膨脹。作為兄長之國,對於弟弟的各種狂言,大可置之一笑,這才是大國國民的胸懷。
推薦閱讀:
※三國演義99處與史實不符上
※巴都仁波切:第十六世噶瑪巴的史實
※馬忠文:丁未政潮後梁鼎芬參劾奕劻、袁世凱史實考訂
※解析李過日記,探索闖王李自成殉難通城史實真相
※蔣介石日記中未被揭露的釣魚島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