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給孫子留下一人,完全能對付朱棣,為何朱允炆棄而不用?

正好目前正在讀明史,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個人觀點。

題主說太祖朱元璋給朱允文留了一個人說的應該是長興候耿炳文吧。如果說他能擋住燕王就對耿炳文太看重了。朱元璋大家都知道,對開國的功臣的方式只能用殘酷來形容。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這個問題也很深因為偏離主題這裡不在提。而每一個能留下的人,都必然有他能活下來的深刻原因。比如湯和,朱元璋造反是他引薦。朱元璋是小兵的時候他是千戶但一直對朱元璋尊重有加,更是甘願跟在小兵朱元璋的後面任憑調遣。這樣的人一直都是朱元璋的心腹,朱元璋不會殺。還有徐達,也是朱元璋的發小不僅是心腹還戰功卓著。這樣的人朱元璋也不會殺。還有的就是耿炳文這樣的了。耿炳文之所以被封長興候,是因為他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對峙的時候,駐守長興十年,抵禦張士誠的進攻,城池固若金湯一直沒被攻破,極大牽制了張士誠的力量。他是一個善守之人,但是能力比徐達常遇春等人相差很遠。正是因為他能力低,威脅小才能活命。不然朱元璋怎麼會留他。再說,不是沒用耿炳文。而是燕王從小跟隨徐達等在軍中深得真傳,耿炳文完全不是對手。

首先燕王親自帶兵輕鬆攻破耿炳文部署的第一道城防雄縣。耿炳文所謂的互相支持互為照應的防線,被燕王用閃電戰打了一個時間差輕鬆解決。後來的滿清正是用燕王同樣的戰術對明軍各個擊破,讓明軍痛失整個遼東的。可見,明朝的人並沒有學會燕王的戰術。至此燕王得以繼續南下進攻,在真定地區和耿炳文決戰。當時耿炳文帶了三十萬大軍,燕王更是親任先鋒,率領幾千騎兵攻擊耿炳文軍的側翼和後背。結果就是耿炳文幾十萬大軍幾乎一觸即潰。更有有一個插曲是,燕王大將朱能率領幾十人追趕耿炳文的幾萬殘軍。耿炳文一看,也太窩囊了,幾萬人被幾十人追。於是命令停止撤退,列陣與朱能打一場。結果,朱能毫不猶豫,直接率領幾十人發動進攻。耿炳文的部隊本是驚弓之鳥,那裡能抵擋。就這樣被朱能創造了奇蹟,居然衝垮了耿炳文的幾萬大軍,被俘的有三千人。耿炳文再不敢戰,退守真定。所以說,不是沒用耿炳文,實在是耿炳文不堪一擊。說耿炳文能攔住燕王,是痴人說夢對歷史不負責任。耿炳文不行,後來換了李景隆更是一隻豬。本來燕王以中國的一域對抗朱允文全國之力是不會贏的。但是朱允文也是豬,身邊的謀士更是虛偽的豬,一個又一個錯誤把燕王送上帝位。正是朱允文本人的愚蠢和身邊謀士的愚蠢加上任命的將領的愚蠢葬送了朱允文的帝業。也難怪,物以類聚,愚蠢的人怎麼可能看到別人的愚蠢。

其實即使他們愚蠢,燕王也還是不能直搗龍庭的。燕王最後能贏,也是朱允文失了民心。為什麼朱允文失了民心,我來看事實。歷朝歷代削番都有過。但是哪怕是漢武帝削番也講究方式方法。比如你確實有罪了,比如你死了推恩。但是朱允文就不。剛一登基,就大規模削番。第一個就是燕王的同母兄弟周王,貶為庶民發配雲南。然後是代王,貶為庶民發配蜀地。三是岷王,貶為庶民。第四個是湘王朱柏,這個最震撼人心全家在王宮自焚而死,第五是齊王,貶為庶民。不是說不該削番只是朱允文做的太過。漢景帝時,雖也削番但那些藩王和景帝只是遠親了。對他的親弟弟梁王不僅不削還在加強。也正是梁王抵擋藩王的長期進攻,才給周亞夫時間去解決周邊,迎接最後的決戰。後來梁王更是派刺客,殺了一大批大臣。朝堂沸騰,後來梁王還是自己病死的。景帝始終沒動梁王一根手指頭。朱允文尼,他抓的殺的,雖不是兄弟但都是親叔叔。而且是在短期內,搞掉了那麼多。平民面對威脅,也會有拚死之心,何況是身經百戰的藩王手中並不是沒有資本。大清的孝庄太后曾說過,削什麼藩。我就給他耗著,耗到他死。只要他沒造反,我就不逼他。他一死,藩王就解決了一半了。所以說於情於理朱允文做的都不合適。太過激動,激則生變。於人情上說,親叔叔並沒有太大錯就連續幹掉五個。讓人心裡難以接受。這五個只是建文帝的開始,當然他沒有機會去幹掉第六個。因為第六個是目標是燕王。燕王與前五個王爺不同,他是邊疆鎮守的王爺他有比前五個人多得多的軍隊,而且還是身經百戰的。建文帝不是沒防燕王,甚至派兵圍了燕王府,眼看燕王就要結束。也怪派去的將領和建文帝等一樣蠢到家了,被人騙進府中殺了。燕王也發表了自己的造反的怒氣,對被派去包圍燕王府的張昺,謝貴說;連平常老百姓也講究兄弟宗族的情誼,我身為天子的叔叔,卻還有擔心自己的性命,朝廷這樣對我,天下的事就沒有什麼不能幹的了。

後來建文帝增兵給李景隆讓他進攻北平。燕王兵少不得以想去拉寧王。最重要的是拉寧王手下的朵顏三衛。結果是燕王已去,寧王就接待了。這說明各藩王一定是不和建文帝一心的,如果一心看到燕王就應該立即抓起來送給建文帝才是。這是建文帝失了人心。後來燕王收買朵顏三衛,脅迫寧王一起靖難。一舉打敗李景隆對北平的進攻,並接連打敗李景隆開始南下。在野戰上,建文帝的人沒一個是燕王的對手。但是燕王真要打到南京就遇到了問題了。每個城池都很難打,特別是在濟南被打的大敗了一次。照這樣打城池,只怕燕王到死也近不了南京。後來聽說南京空虛,燕王親帶騎兵,放棄沿途城池不管,直奔南京。歷經險阻終於到達南京城下。燕王到達南京,曾和慶成郡主說,我這次起兵,只是為父皇報仇,誅滅奸臣,如果不答應我的要求,我攻破城池之日。希望諸位兄弟姐妹馬上搬家,去父親的陵墓暫住,我怕驚嚇到各位。燕王最後到達南京金川門,守門的是谷王朱橞。他見燕王大兵一到,當即開門迎接。而朱允文至此退出歷史舞台。燕王造反成功。

很多人同情朱允文,同情方孝孺等人。說燕王不正義,方孝孺正義等。其實戰爭有什麼正義不正義的。對老百姓來說,誰當皇帝都要交稅。朱允文和方孝孺採取極端方式削藩,激起兵變,又沒能力控制全局。才是最大的罪過,一場兵禍不知道又枉死了多少人。這都是朱允文等人的私心造成的。他們敗的一點都不冤枉。最可惡,本來是削藩的。偏偏關鍵時刻你又用了同是藩王的谷王守城,不敗何待。對谷王來說,誰當皇帝人都是王爺。建文帝當,還可能被幹掉。迎接燕王,還有大功一件。在感情上肯定是兄弟之間更能溝通。所以說,中國總是書生誤國。要學漢景帝漢武帝,也要有人家的本事才行。夸夸其談,實際沒有能力。害天下蒼生遭受兵禍。方孝孺更是過分了。

自己是敗軍之人,沒什麼能耐。唯一的能耐就是拉著自己的十族親友一起死。後來的書生為了虛名,還不停誇讚其志。真是中國做學問的人的悲哀。做學問就好好做學問,但求務實不要求虛才是國家之福。

推薦閱讀:

易學·風水故事13 朱元璋選陵墓風水
不高興:朱元璋為何大罵孟子
勤政的君王 --朱元璋
華夏文明經蒙元統治幾近消亡,卻因朱元璋強勢翻盤
朱元璋和陳友諒兩人死後墓地情況對比看:再一次感受何謂成王敗寇

TAG:朱元璋 | 對付 | 朱允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