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住過多少個皇帝?
紫禁城裡有9999間房。紫禁城裡住過多少個皇帝?史料明明白白地記載著:紫禁城歷經明清兩代24個皇帝。可惜還是忽略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李自成。李自成雖屬草頭王,卻確實在紫禁城裡住過。明崇禎皇帝的龍床餘溫尚存,李闖王就一屁股坐上去,發號施令,改朝換代。當然,李自成只在紫禁城裡做了42天皇帝. 自從紫禁城改稱為故宮的那一天起,它就是一座屬於亡靈的城池。在此居住過的明清兩代24個皇帝,僅僅是虛擬的主人,陳列於歷史的花名冊上;而那一代又一代的嬪妃、太監乃至頂禮朝拜的文武百官,都已陸續化作了風中的幻影,甚至連一根羽毛都未留下。好大的一陣風喲,刮過紅牆、琉璃瓦、有石獸守望的翹檐,刮過無知的樹木和泛黃的紙張,把記憶里的龍飛鳳舞、鶯歌燕語席捲而去。每當夜幕低垂,這偌大的城池便形同曲終人散的露天劇場,顯得格外幽靜。時光啊時光,青山遮不住,依舊東流去,我們所能觸摸到的不過是一具空洞的蟬殼。 參觀故宮博物院,我的腦海里總縈繞著一曲不知在哪兒聽過的輓歌。旋律很熟悉,卻叫不出名字。是出自貝多芬之手還是出自柴可夫斯基之手?是該叫作命運交響曲還是悲愴交響曲?也許,兼而有之吧。以至周圍都莫名地沾染上一份憑弔的氣息,園圃里的花蒼白得像是紙做的。是的,我確實是在參加皇帝們的集體追悼會,畢竟,是紫禁城送走了中國漫長封建時期的最後一個皇帝。 1924年10月24日,仍然盤踞深宮的清廢帝溥儀終被馮玉祥將軍驅逐,當紫禁城的大門在其身後緩緩關閉,他恐怕也意識到:列祖列宗的陰魂已很難死灰復燃,一部陳舊的史書合攏了!也就是在那一瞬間,帝制的餘威被徹底根除。從此以後,平民百姓只要買一張門票,就可以遊覽脫下了龍袍的紫禁城,大步流星地直闖昔日帝王的寢宮。 逛故宮,其實是在翻舊書,翻中國的陳年老賬。不時能讀到御筆的眉批。在當年,這可都算是金口玉言,左右著國人的命運。紫禁城,一部浸透了血淚、唾沫、脂粉、硝煙乃至銅臭的線裝書,通篇都在闡釋著權力的定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一度作為龍宮受到膜拜——龍床、龍椅、龍袍、龍靴包括大清帝國所張揚的龍旗……大大地包裝了皇帝的「龍顏」,他們索性以龍的化身自居。龍子龍孫也一樣繼承著祖輩的威信,而這一切全是因一根權杖作怪。紫禁城啊紫禁城,堪稱權力的迷宮,每一位皇帝都相當於那個時代的大魔術師,把政治的遊戲玩弄得花樣百出。他們累嗎?他們真正地知道自己是誰嗎? 然而,魔術總有破產的時候。被一個農民李自成逼迫在景山上吊自殺的明崇禎皇帝,和後來的清廢帝溥儀肯定是有同感的,那就是一種玩砸了的感覺。古訓說得好: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這隻黑匣子被打開之後,歷史就曝光,不可一世的皇帝們再也沒有隱私,也就無法保持永遠的神秘感。根據其遺留下來的諸多道具譬如床凳桌椅,甚至取暖用的火盆,登堂入室的你我可以輕易臆想出皇帝們的日常生活,並且訝異地發現:他們原本也是肉體凡胎,也有七情六慾,絕對不是吸風飲露的神仙。所有的等級觀念都是人為的。 故宮令我百讀不厭。有一次逛得晚了,已到了閉館的時間,驀然回頭,才察覺遊客皆已散盡,陪伴著我的是一座暮色四合的空城。冷清的宮殿,太監們住過的低矮廂房,還有那口淹死過珍妃的古井,頓時顯得無比虛幻。而正是在這一瞬間,我目睹了紫禁城最真實的一面:寂寞、冷酷,並且壓抑……我渾身打了個激靈。真擔心會在兩側紅牆構成的狹長甬道,跟某個皇帝的陰魂撞個滿懷。我是一溜小跑著出來的,被自己腳步的迴音嚇著了。我體會到了逃亡的心情,這是否也是崇禎和溥儀的心情呢?說實話,我對他們甚至不無同情:當皇帝也挺不容易的,他們給別人製造了恐怖,自身也或許生活在同樣的恐怖之中?故宮的九千九百九十九間房,沒有一間是屬於我的。我並不羨慕。就我個人而言,寧願在鄉野搭一座茅草棚,也不願意住在紫禁城裡。況且皇帝的龍床再尊貴,能比今天的席夢思更舒服嗎?當然,皇帝不一定會這麼想,別的人也不一定同意我的看法。這僅僅是我一個人在紫禁城裡的囈語。一個人的紫禁城。 還有一次,在原皇城的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觀摩張藝謀排演的歌劇《圖蘭朵》。那是夜間,太廟燈火通明,彷彿恢復了昔日的榮耀。把一個有關中國公主的傳奇,選擇這樣的地點表演,確實是匠心獨運。綠樹參天的庭院擠滿了觀眾,並且不乏金髮碧眼的洋人。當主題歌《今夜無人入睡》響起,我下意識地把視線投向一牆之隔的紫禁城,不知那些昏睡百年的皇帝,是否會被徹夜的歌聲驚醒?精心搭建的仿古風格舞台,描金綉鳳的絲綢戲裝,還有一張張濃妝艷抹的面孔,在探照燈的掩映下如同太虛幻境。閉目傾聽,我簡直懷疑是亡靈們在歌唱。那些皇帝的亡靈,公主的亡靈,太監和宮女的亡靈,是否會乘著夜色捲土重來?
老北京由三重城牆連環而成,紫禁城又稱宮城是最核心的一座,周圍3公里。在其外還有皇城,周圍約9公里,以及京城,周圍約23公里。北京城是很典型的「中國盒子」:大盒子套著小盒子,以及更小的盒子。層層遞進,層層揭秘。難怪紫禁城被稱為「大內」呢。假如再把紫禁城掰開來,就能看見皇氣逼人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所謂的「朝廷」,皇帝辦公、開會、接見大臣或使節以及舉辦各種慶典儀式的地方。在朝廷後面,是王與後的寢宮,藏匿著一代又一代天子們的私生活。在當時,這屬於絕對隱私了!因為神秘的緣故,反而能勾起後人無窮的想像力。有一段時間,電視熒屏上「清宮戲」譬如《還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訪記》、《雍正王朝》等盛行即是證明。還是林語堂說得好:「……通過兩個寬大的庭院和端門、午門。這道門標誌著紫禁城的起始點。紫禁城如同伊甸園裡的蘋果,充滿了聖潔和神秘色彩,禁錮起來的是誘惑和完美。」皇帝在紫禁城裡進行著「暗箱操作」,統治著普天之下的臣民和率土之濱的版圖。他的胳膊伸得可真夠長的。 走一圈你會發現:紫禁城頗像一座放大了的地主大院,深藏不露,壁壘森嚴。「宮殿都被高高的帶有槍眼的望塔的粉色城牆緊緊地圍在紫禁城內。它酷似一個設防的城池,厚重的城牆上是有著大約三、四十英尺高、五十英尺寬基礎的塔樓。」林語堂語 太監是僕人,宮女是奴婢,頂盔披甲的御林軍不過是狐假虎威的家丁。紫禁城裡有廚房御膳、會議室、倉庫、圖書館文華殿後面的文淵閣、祠堂、後花園以及男僕女婢的集體宿舍,三大殿更帶有多功能廳的意味。深居簡出的皇帝,就像一條結繭的蠶,並不比契訶夫筆下的「套中人」高明到哪裡。他把自己裝在一個錦衣玉食的套子里了。擁有絕對自由的人,反而顯得不如流浪漢自由。他一生中的大多數時光,都消耗在高牆之下。有什麼可羨慕的呢? 紫禁城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大興土木,終於完成了這眾城之城。中國宮殿不同於西方宮殿。「中國宮殿不像一個平行封閉的軍隊列陣,卻像展開的、分別進行的隊陣……北京的宮殿遵循了一家之內分屋別室的觀點,就是在不同的庭院建起不同的建築物,由長長的石道和遮蔭走廊相連結。它被人分成不同的生活空間,最後它們又都貫通集中在行禮大廳的開闊空間,突出強調的是梯形大理石台階、圍欄,和它們之間的景色。」林語堂語 這一座城池頗能體現封建家長制的理念,是天字第一號的大四合院。前朝後廷,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是皇帝的兩面性。我估計所有的皇帝都具備這雙重性格。
自從末代皇帝被逐出之後,紫禁城就形同一架停擺的座鐘,它僵硬的指針永遠指向昨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都想翻翻這本厚重的老皇曆。 皇帝雖然不存在了,改為博物院的紫禁城,在我眼中,仍然顯得陰森森的。莫非我的前世是一隻驚弓之鳥?
穿著耐克牌旅遊鞋在紫禁城散步。我最難忘的並不是三大殿包括俗稱為金鑾殿的太和殿,也不是乾清官、坤寧宮呀什麼的,而是後花園的一口枯井。它應該算紫禁城諸多水井裡最不起眼的,光禿禿的,而其他水井大都有漢白玉石欄杆圍繞,並且覆蓋著遮雨的小亭子。然而它的名氣卻是最大的——珍妃井。一位優秀的女性的葬身之地。 戊戌變法失敗,光緒皇帝被軟禁在中南海瀛台,他的「小蜜」珍妃則被關押於紫禁城景祺閣後面的院子,從此天各一方。因為跟其他嬪妃不同,珍妃實際上已成為光緒皇帝政治上的女秘書,這是一種新角色。難怪慈禧太后要把珍妃當作勢不兩立的政敵來看待,欲置之於死地而後快。珍妃被打入冷宮兩年之後,準備去西安逃難的慈禧命人將其推入安順門內的水井淹死。據說慈禧尋找的是這樣的借口:「洋人就要進城了,兵荒馬亂,在這裡萬一受到污辱,丟了皇帝的體面,對不起祖宗。」我估計珍妃死前最大的願望,是能夠看杳無音訊的光緒皇帝一眼。可惜她這最後的願望也未能得到滿足。珍妃井,掩埋著無窮的遺憾。 聽導遊講解: 珍妃的姐姐瑾妃,曾在此井北面的廂房裡,布置了一個小靈堂命名為「懷遠堂」,供奉慘死的妹妹的牌位。姐妹情深。 慈禧太后害死了珍妃,似乎挺解恨的。她恐怕預料不到:這不僅給未來的故宮博物院增加了一個令人懷念的風景點,而且她的殘暴,只能使九泉之下的珍妃顯得更為冰清玉潔。珍妃,19世紀末中國的黛安娜王妃,在安魂曲的旋律中若隱若現。她慘遭不測,卻贏得了人民的尊敬。 辛亥革命後,1913年,珍妃的遺骸被移置西陵崇陵的崇妃園寢,並追謚恪順。但我覺得,應該追封她為女烈士。有人曾問我:北京除了出過大刀王五之外,是否也出過類似秋瑾的女俠?我覺得珍妃正是這樣一位,只不過她不帶刀罷了。在中國近代史上,珍妃是一位堪與秋瑾旗鼓相當的女性人物。她們以不同的方式做出動搖腐朽的封建統治的努力,並且同樣為自己的理想而獻身。南有秋瑾,北有珍妃。連婦女都如此覺醒了,勇於反抗暴政,可見大清帝國的末日快到了。紫禁城的光環該被摘去了。 紫禁城的前朝後廷、三宮六院乃至亭台樓閣,據說都是嚴格遵循星相而陳列的,每一幢建築物皆吻合了其所代表的星座在天空中所處的位置,因而能彼此呼應。這說法真夠玄妙的。照此一說,紫禁城裡的9999間房,不就象徵著9999顆星辰嗎?星羅棋布,能數得清嗎?能數的過來嗎? 幹嘛不湊個整數呢?或許,在群星之上,就是黃袍加身的萬歲爺了。他是惟一的太陽。 看來古代的皇帝除了擅長管理百姓之外,還是天文愛好者:按照燦爛的星空的圖案構築起大地上的城池。紫禁城堪稱是對天堂的模仿,或者說,是一座平面設計的通天塔(巴比塔)。 巴比塔最終還是倒了(比西湖的雷峰塔的倒掉要早得多)。紫禁城沒有倒,卻失去了它的主人。皇帝的權威業已倒台了。 紫禁城的建築風格,依然保留著君主制的痕迹。貫穿南北的中軸線上的御道,是皇帝專用的,官員和奴僕只能在兩側通行。正如天安門、午門等中央大門一般只會為皇帝開啟,其他人等由側翼(如西華門、東華門)進出宮廷。遇到殿堂的台基,御道常常由精雕細刻的石板構成坡度,方便給皇帝抬轎子;而兩旁的漢白玉台階,是提供給步行者的。保和殿後面御道上鑲嵌的那塊巨大石雕,原重239噸,相當於壓在紫禁城心頭上的一方鎮紙。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將明朝的舊紋飾(九條青龍出沒於雲海間)磨去,改刻雲龍紋圖案,這塊巨石經重新鏤刻後仍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此乃我國現存的最大一塊石雕,卻一度被皇帝們踩在腳下,換在別處早就被樹立為豐碑了。皇帝就是這麼牛氣:能使曠古的碑材像受馴後的貓狗般蜷縮於足下。那麼他同樣也能以鱗次櫛比的建築來影射繁星。紫禁城,一幅平鋪的星相圖:北斗、獵戶、獅子、大熊、天蠍呀什麼的……
當千門萬戶次第開,就能體會到非同尋常的縱深感與神秘感,彷彿進入了時光隧道(步皇帝之後塵),進入了九曲迴環的星空。星辰啊星辰,大珠小珠落玉盤。在紫禁城裡很容易迷路。時間與空間給人造成了雙重的眩暈。這是大地上最著名的一座迷宮,因為設計者的思路也同樣地不可理喻。 擅長以小說描繪迷宮的博爾赫斯,寫過一篇《皇宮的寓言》:「……皇帝帶著詩人參觀宮殿。他們一路走去,先經過西南一大片台階,台階像一個幾近無邊的露天劇場的梯級,向下通往一個樂園或者花園,園中的金屬鏡子和錯綜複雜的刺柏圍籬顯現出迷宮的跡像……現實和幻想交織在一起,或者,更確切地說,現實是幻想的表像之一。好象世上除了花園、流水、亭台樓閣和光輝燦爛的形態,便沒有別的可能了……」我猜測博爾赫斯對迷宮(一個彷彿被施了魔法的地方)的想像可能是受了紫禁城的啟發,雖然他遠在拉丁美洲。可以肯定,他描寫的是一位中國的皇帝。因為文中除了提及天井、沙漏、寶塔之外,還有這樣的語句:「每一件精美的瓷器和瓷器上的每一個圖案,每一個暮色和晨曦,以及遠古以來在裡面居住的各色凡人、神靈和真龍的每一個光輝時代的每一個禍福時刻。」 在那篇小說里,皇帝消失的無影無蹤,皇帝對詩人怒吼:你搶走了我的宮殿! 在現實中恰恰相反:消失了的是皇帝本人,只留下了空洞的殿堂,就像被施了魔法。 皇帝並沒有被搶走,而是被趕走的。 在太和殿前的寬闊露台,擺放著一架大理石日晷,一隻大理石嘉量以及一對銅鑄的鶴與龜象徵長命百歲,足以證明皇帝對星辰、日照、時間乃至生死的興趣。 皇帝根據星相營造了自己的家、自己的莊園和迷宮。而他本人也先於其他事物在其中迷失。太陽的比喻帶有欺騙性。再顯赫的皇帝,終究不過是一顆流星。 每次我跨進故宮的門檻,頓時被華貴的氣象和繁複的色彩刺激得微微眯縫起眼睛。紅牆內的一切,都彷彿是發光體,屈尊降臨在人間。 每次參觀紫禁城,我都神情恍惚,像一個姍姍來遲的夢遊者。夢遊者是不帶地圖的。 三大殿門前,皆擺設有一對半人多高的鎏金銅缸。第一次看見,我便下意識地猜測其用處:是純粹作為裝飾,還是飼養金魚或蓮花之類?再這麼聯想下去就沒邊了。我甚至將其想像成浴缸,但自己立刻就否定了:皇帝與后妃再無所顧忌,也不至於在露天的庭院里洗澡呀!畢竟,這鎏金鍍銀的大銅缸稱不上溫泉水滑的華清池。
後來向行家打聽,才了解到這是預備救火之用,相當於現代的消防水龍頭。稱作吉祥缸,又叫「門海」即「門前有海」之意。儲水防火,一旦冬天氣溫過低,還加設缸蓋,蓋中有燒炭的夾層鐵抽屜,以貯火融冰。考慮得可真周到!整個紫禁城共有吉祥缸308口。即使這樣,也防不勝防,先後遭受嚴重火災20多次,有的是雷擊電閃造成的,有的則是燈燭香火引起的。看來天堂照樣會失火,天子即使有龍袍加身,也無法避禍。 除了吉祥缸之外,紫禁城可用於滅火的水源還有水井近80口包括珍妃井,還有御河金水河,還有護城河筒子河。護城河為什麼名為筒子河?很讓人費解。天子腳下有那麼多御用文人,難道就不能為之取一個更高雅點的名字嗎?北京人習慣把那種用於集體宿舍的老式多層樓稱作筒子樓。筒子河使我聯想到筒子樓。 史料明明白白地記載著:紫禁城歷經明清兩代24個皇帝。可惜還是忽略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李自成。李自成雖屬草頭王,卻確實在紫禁城裡住過,有一種翻身農奴當家作主的感覺。明崇禎皇帝的龍床餘溫尚存,李闖王就一屁股坐上去,發號施令,改朝換代。不知陳圓圓是否曾在乾清宮為闖王表演過霓裳羽衣曲一種古老的脫衣舞?草莽英雄登堂入室、坐上金鑾殿的感受,恐怕比皇帝微服私訪去逛民間的窯子還要刺激:這身份怎麼一下子就變了?恍若夢境。當然,李自成只在紫禁城裡做了42天皇帝,只在龍床上睡了42個夜晚,在這段時間裡,敲梆值夜的更夫不再是太監,而是一群揭竿而起的青年農民陳勝、吳廣的後裔。 可見紫禁城的主人,並不僅是24位。李自成,一顆從紫禁城上空划過的流星。他曾經在皇帝的莊園里跑馬圈地改元大順稱帝而治。他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也可以說,大明王朝自永樂十八年1420年構築了紫禁城,等於是提前修建好了自己的墳墓,終有一天,它會葬送在一位扛慣了鋤頭的農民手裡。正是在那一天1644年3月19日,闖王進京的日子,草鞋戰勝了龍靴,鋤頭戰勝了王杖。這是紫禁城歷史裡不應該被忽略的一頁。 撫摸紫禁城,等於是在撫摸歷史。假如你從冰涼的雕欄玉砌上觸探到歷史的體溫,也必然會留下自己或清晰或模糊的指紋。 落日樓頭,何時能把傷痕撫平、欄干拍遍?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紫禁城,皇帝們的營盤。如今已是一座最著名的空城。每逢夜暮四合,它便孤獨地咀嚼著往事,以影子為食……
|
推薦閱讀:
※這裡曾是佛堂,坐落在故宮旁邊,之前還住過中國最後一個太監
※《華夏掠影》雪後故宮
※皇帝們用什麼樣的文房寫字?—台北故宮藏品
※北京太廟: 德國當代藝術展欣賞 測試普通人的審美和智商
※故宮內的靈異事件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