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詩話:近體詩格律概說(三)

第三章 近體詩的平仄格式舊體詩的音樂性,除了用韻之外,還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用字的平仄關係。一句詩,用字平仄相錯,一首詩,句子之間平仄相調,即有音調上的起伏。這借了漢語所獨有的「四聲」,而使詩在意義表達之外更增加了藝術的表達,所謂抑揚頓挫俱成情緒。現代詩也要藉助音調的變化來表現,特別是朗誦的時候,但主要依靠音高和拖拍。而舊體詩則是運用漢字本身的聲調,即平上去入的發聲差異,這是很不同的。漢語的發聲分為四聲,有平聲、上(讀作賞)聲、去聲和入聲。四聲描述一個字發聲的過程,平出平收中間不升不降,謂之平;平出略降然後高升,謂之上;高出而直下,謂之去;即出即收的短促之音,謂之入。平、上、去都有聲高過程變化的固定模式,至今保留;入聲主要取決於聲長(極短)而不是聲高變化,很不穩定,至今已經分化甚至消失,在東南地區及山西、內蒙的方言中還有所保留。平聲字平緩、舒展,稱為「平」;上、去、入聲字則多變化,即不平,所以統稱為「仄」。所謂平仄,就是平聲字與上去入聲字的對應。平聲字與仄聲字交替,則聲調錶現鏗鏘、豐富,更可以強化語義和情緒的變化。舊體詩中調整平仄的規則,謂之「調平仄」。這裡只談近體詩的調平仄,古體詩以及詞的調平仄都以近體詩為參照,以後分篇敘述。就詩的句子觀察,依照聲調錶現的需要,應該平聲字與仄聲字相間。一字一間則聲氣過促,三字一間則聲氣過緩,故合適的格式是兩字一間,即兩個平聲字與兩個仄聲字依次排列。由於奇數字組成的句子在調整句子之間的平仄時最方便,所以隨著詩人對聲調的愈加註意,最早如《詩經》的四字句的偶數字句就逐漸被疏離,而五言句和七言句的詩就逐漸成為常規。先說五言絕句的調平仄。依照兩字一間的原則,五言句子的平仄格式有四種,即平起兩種: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和仄起兩種: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一首五言絕句就是四種格式的搭配,比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其各句的平仄格式就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除第三句平平平仄仄實際變格為仄平平仄仄以外,其餘均為標準格式。按照四種句子平仄格式的不同搭配,五言絕句也有四種平仄格式,即仄起兩種: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可以記作「仄起不入韻」式,意思是起句起字為仄聲字,起句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可以記作「仄起入韻」式。其實,這一式只是上一式的變格,為了押韻,起句選擇了與結句相同的平仄格式。平起兩種: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可以記作「平起不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可以記作「平起入韻」式,也是上一式的變格。這裡需要說明近體詩調平仄的其他要求。一、近體詩要求押平聲韻,仄聲字不能落在偶句的末尾。二、近體詩都是兩句組成一聯,一聯中的前一句稱為「出句」,後一句稱為「對句」。要求對句與出句的平仄要相對,也就是對句相應位置的字,其聲調與出句相應位置的字相異,比如,出句第二字為仄聲字,則對句第二字必須為平聲字。這稱之為「對」。類推下來,除了第一句以外,出句的尾字必須是仄聲字,因為所有的對句尾字是韻腳,是平聲字。三、要求一聯中的出句必須與上一聯的對句平仄相同,這稱之為「粘」。當然,因為押韻的關係,尾字不可能一樣,所以有一定變化,從上面列出的四種格式中可以看出來。因為這些關係,所以五言絕句只有四種格式。實際寫出來的詩比這四種平仄格式的變化要多,都是它們的變格。變格是有規則的,歸納如下:一、平平平仄仄,常規變格只有仄平平仄仄一種。如上面例句「欲窮千里目」。二、仄仄仄平平,常規變格也只有平仄仄平平一種。三、仄仄平平仄,常規變格有,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四、平平仄仄平,常規變格只有平平平仄平一種。仄平仄仄平被稱為「孤平」,詩中大忌。五、平平平仄仄,特殊變格有平平仄平仄一種,此時,第一字不能用仄聲字。六、平平仄仄平,特殊變格有仄平平仄平,第三字應仄而平,是救孤平,屬於「拗救」。七、仄仄平平仄,特殊變格可以作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但這時候必須對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改用平聲字,即平平平仄平,或者仄平平仄平,屬於「拗救」的「對句救」,後一種更兼本句救孤平,是詩人顯示技巧喜歡採用的。以前常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並不準確,對照以上歸納可以知道。一般的掌握可以大概這樣記憶,同時再加上「平聲字宜兩相連」、「不著三字尾(連續三個平聲字或仄聲字)」。但是準確地掌握還是要熟記以上歸納的七點才好。五言律詩的調平仄,不過是把絕句的平仄格式再重複一遍。譬如: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其餘類推。依然是保持「對」與「粘」的關係。七絕和七律的調平仄,也只是在五絕和五律的基礎上,每一句前面增加兩個字,仄起句加兩個平聲字,平起句加兩個仄聲字。粘對的關係依然。只是應當注意變格時的變化,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是平平仄仄平增加兩個仄聲字而來的,一樣有避孤平的問題,第三字必須用平聲字,無論第一字是平聲字還是仄聲字;否則,就必須「救」,救的方法是,第五字用平聲字。平平仄仄平平仄,是仄仄平平仄加兩個平聲字而來的,特殊變格也可以作平平仄仄仄仄仄(其他變格依五言類推),第一字可平可仄,但是對句必須救,即第五字用平聲字;對句同時用孤平自救的方法與五言相同。還有一些調平仄的手法,不屬於必須遵守的規則,但也被一些詩人所採用,比如:一、「避上尾」。就是在律詩中,出句的結尾一字分別使用上聲、去聲和入聲字,避免同調的仄聲字。如果不能夠做到,也至少在相鄰的兩聯不使用同調的仄聲字作結尾。二、「平分陰陽,仄分上去入」。近體詩大致以兩個同聲調字相間隔,所以,相鄰的平聲字宜陰平與陽平有所分別,相鄰的仄聲字宜上去入有所區別。更能夠增加音韻的起伏和變化。三、「忌平頭」。依近體詩調平仄的規則,每句第一個字最寬鬆,多數情況可平可仄。但是需要注意避免所有句子均以平聲字開頭。四、「平聲字宜兩相連」。因為變格的緣故造成孤立的平聲字,雖然規則允許,但許多詩人都會仿照本句自救的方式處理,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一字用了仄聲字,第三字就用平聲字相救;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聲字,第五字就用平聲字相救。相似的,許多詩人也用同樣的方法處理仄聲字,本例第二種格式就變成平仄仄平平仄平。不能兩相兼顧的情況下,寧可使仄聲字孤立,不使平聲字孤立。需要注意,這些不是規則,而是一些習慣的做法。可以採用,也可以不採用。初學者就更不必模仿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唐代詩人的寫作中也出現一些失粘的例子,比如王維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大致可以把它看作是近體詩形成過程中的現象。不過,後人有意模仿此種格式就是一種趣味了,還給了一個「折腰體」的名字。後人選本,比如《唐詩三百首》將王維的這一首詩歸入「樂府」,似乎不承認其七絕的地位,也有一定道理,因為這種失粘的格式成為後代詞(長短句)的正格。李白《登金陵鳳凰台》首聯與頷聯、頷聯與頸聯均失粘,《唐詩三百首》仍將其歸入七律,因為是李白刻意模仿崔顥的《黃鶴樓》故意所為。李白這一種,也應該看作是趣味,而崔顥的,似乎看作是近體詩的演化更為合理。  附:網上討論蘇州人(2006-08-18 00:23:34):較輕快的詩以首句平起為好,較沉鬱的詩首句仄起可在語調上加重整首詩的沉鬱格調。無以為名(2006-08-21 14:22:54):高兄娓娓道來,實學詩者的福音。蘇州人兄關於平起或仄起的選擇,或也可算一家之言。古人有"側起"之說,如能聊備一格,更好。高松(2006-08-21 15:04:25):實在是有些詩友希望說一說,也正好看到許多初學者似乎對格律幾乎全不了解,所以才略作累贅的講解。如果能夠對學詩的朋友有一點幫助,就是所願了。  
推薦閱讀:

舊體詩、古體詩、近體詩及其他,作品
近體詩
【神州逸韻】芩鶴居士 ‖ 近體詩一組
《詩詞津梁》十二 近體詩的對仗

TAG:近體詩 | 格律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