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圓滿心性休息導引》

《大圓滿心性休息導引》即主要依此理致以說如來藏之見地及觀修。依見地立名,故名為《大中觀叢書》。原書曾在港台兩地出版,名為《寧瑪派叢書》及《大中觀系列》,出版多年,反應甚佳。今又經修訂或增訂,以期所介紹之法門更能容易理解。與本叢書配合者,尚有《傳統文化典籍導讀》二十種,及筆者通俗著作,如《生與死的禪法》等書,若能於此留心,更讀本叢書,則當對傳統佛家之見修能通盤理解。佛家傳統文化,無論漢傳或藏傳,均可稱為中國之國學,希望本叢書之出版,能在此範圍內,令我國傳統文化能為現代學人所重視。 編輯推薦《大圓滿心性休息導引》是大中觀叢書之一。 作者簡介談錫永,筆名王亭之。廣東南海人。童年隨長輩習東密,十二歲入道家西派之門,旋即對佛典產生濃厚興趣,至二十八歲時學習藏地密宗,於三十八歲時得寧瑪派金剛阿閣梨位。1986年由香港移居夏威夷,1993年移居加拿大。早期佛學著述收錄於張曼濤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近期著作多發表於《內明》雜誌,並結集為《大中觀論集》。主編《傳統文化典籍導瀆叢書》《寧瑪派叢書》及《大中觀系列》。近年發起成立「北美漢藏佛學研究協會」,與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合辦漢藏佛學研究中心,並編輯出版《漢藏佛學研究叢書》及《漢藏佛學》年刊。 目錄總序(談錫永)導論一、本論作者二、關於本論三、本論結構四、結頌迴向正文大圓滿心性休息譯者敬禮論主敬禮甲一外共因乘修習——八金剛處乙一思維暇滿難得丙一思維暇滿差別丙二思維惡險處丙三思維難得人身丙四思維人差別丙五思維空耗無益丙六思維緣起丙七思維恆時生死丙八思維歡喜讚歎乙二思維壽命無常丙一思維諸蘊以觀無常丙二思維天主以觀無常丙三思維情器有滅而觀無常丙四思維聖者而觀無常丙五思維死時不定而觀無常丙六思維諸有為法而觀無常丙七思維猛厲死緣而觀無常丙八思維一己獨行而觀無常丙九思維古今有情而觀無常丙十思維無靠而觀無常丙十一思維不定死緣而觀無常丙十二思維猛利願心而觀無常乙三思維輪迴苦丙一總發厭離輪迴心丙二思維六道苦丁一思維地獄苦戊一思維八熱地獄苦戊二思維孤獨地獄苦戊三思維近邊地獄苦戊四思維八寒地獄苦丁二思維餓鬼苦丁三思維旁生苦丁四思維人苦戊一思維生苦戊二思維老苦戊三思維病苦戊四思維死苦戊五思維怨憎會等四苦丁五思維阿修羅苦丁六思維天人苦丙三思維今日如何乙四思維業力因果丙一思維不善業^丁一思維身三不善業丁二思維語四不善業丁三思維意三不善業丁四思維不善業果丙二思維善業果丙三破邪立正丁一破誹謗業果者丁二立正業果乙五思維依止善知識丙一觀察善知識相丁一觀察共相丁二觀察不共相丙二讚頌及依止丁一讚頌丁二依止丙三修行瑜伽丁一常修瑜伽丁二事業瑜伽丁三施身瑜伽乙六皈依丙一皈依差別丙二皈依修習丙三皈依功德乙七修四無量心丙一思維功德丙二四無量心修法丁一修舍無量心丁二修慈無量心丁三修悲無量心丁四修喜無量心丙三修習次第及所得果乙八發菩提心丙一發心功德丙二菩提心修習丁一前行戊一頂禮…… 序言如來藏(tathagatagarbha)思想為佛家最究竟見,千餘年來漢傳佛教之禪宗、華嚴、天台、凈土、律、密諸宗;藏傳佛教之寧瑪(rNyingmapa)、薩迦(Saskyapa)、噶舉(bKa』brgyudpa)、覺囊(Jonangpa)諸派,無不依如來藏思想而建立。依見地立名,則統名之為大中觀(dBumachenpo);依觀修立名,則統名之為瑜伽行中觀(rNal』byorspyodpa』idbuma)。然而如來藏學說則久成隱秘,以其關係及甚深秘密緣起之故。此緣起分為四重(業因、相依、相對、相礙),於其相礙緣起又分四重相礙(外、內、密、密密),觀修者依此作重重「抉擇」(ngespa),且依此於觀修中得重重「決定」(ngesshes),是即成「道次第」(1amrim)。『今本叢書,即主要依此理致以說如來藏之見地及觀修。依見地立名,故名為《大中觀叢書》。原書曾在港台兩地出版,名為《寧瑪派叢書》及《大中觀系列》,出版多年,反應甚佳。今又經修訂或增訂,以期所介紹之法門更能容易理解。與本叢書配合者,尚有《傳統文化典籍導讀》二十種,及筆者通俗著作,如《生與死的禪法》等書,若能於此留心,更讀本叢書,則當對傳統佛家之見修能通盤理解。佛家傳統文化,無論漢傳或藏傳,均可稱為中國之國學,希望本叢書之出版,能在此範圍內,令我國傳統文化能為現代學人所重視。 文摘【釋】本段先說皈依差別,次說皈依對象之差別。皈依差別者,依發心不同分為小士、中士、大士。小士唯畏惡趣果,是故不識積聚善資糧,但求樂果,是故但得人天福報,佛說此為人天乘。其皈依對象為天王天帝等諸神。中土知輪迴苦,厭惡欲有、色有、無色有,然但求自身寂樂,是故但得聲聞、緣覺果。皈依對象為佛法僧三寶。大士既知輪迴苦,然亦不忍他苦,自畏寂樂,於是發菩提心,自利利他,是故得人菩薩道,以至圓成佛道。其皈依對象視依因、依果二種皈依境而有差別。前者皈依三寶,後者皈依上師三寶。——前者稱為共因乘,後者稱為不共果金剛乘。聲聞四向四果者,預流向,指初入見道,得無漏清凈智慧眼之階位;預流果,指斷盡三界見惑,預入聖道法流之階位。一來向,已斷盡欲界九品修惑之前六品者;一來果,如前者證量,唯已得果,故一度生天,再來人間即可得涅粱。不還向,將斷除後三品修惑,且將證不還果之階位;不還果,已證果位,不再於欲界受生之階位。阿羅漢向,已證得不還果之聖者,趣向於阿羅漢果。阿羅漢果,指已斷盡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惑、修惑,永人涅架,不受後有之聖者。修止為止心於一境,無論內心外境皆為境界。修觀則為於定中觀察此境界,如是證空性。然二者修習非有先後,須止觀同時,且不側重於止,復不側重於觀,是為止觀雙運。故《金剛經》三句義,實即止觀雙運教導。如云:「如來說第一波羅蜜」,此即是止,行者心識止於第一波羅蜜境界;復言:「即非第一波羅蜜」,此即是觀。於止心於境時,同時觀察此境界之本質、相狀與功能,當觀察本質時知其性空,於觀察相用時則知其幻有,如是即「是名為第一波羅蜜」。此即止觀雙運修習。此修習依根器而有次第。上根無能所、無分別,當下直證諸法一如,故無善惡、是非種種分別見,一切法於其顯現時即當下消融於法界空性,故如水面作畫,隨作隨散。如是為上根雙運。中根則須先修生圓雙運,生起光明,於是善惡等境始能於光明中消融,顯現如虛空止觀雙運境。如是為中根雙運。二者比較,上根心境直證雙遣,中根則須修習光明,而光明則仍是作意。下根修習,先須修除障等法令心寂息,然後逐步由止人觀而令勝觀生起,後行雙運,如是令心境於顯現中解脫。修習次第中作意甚多,故仍須漸修令離作意。下來即細說中根、下根修法。菩薩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皈依之時差別者,下士僅隨意樂皈依,二種中士僅皈依一世,大士則直至菩提永久皈依。皈依境差別者,依因皈依,僅得成佛之因;依果皈依,許心即是佛,故但能令心剎那不受污染,即可成辦佛果。前者雖亦依親教師,唯不若金剛乘上師之導引重要,故前者唯皈依三寶,後者則以上師為三寶自性,故皈依上師、佛、法、僧。佛者,化身佛相好莊嚴,為一般皈依對象。或說佛有三身,即法身、報身、化身。或有四.身,即法身、報身、應身、化身。密乘說佛有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法者,指凈教法,為佛所教,而無紀錄。已紀錄結集者,則分為經續二類。
推薦閱讀:

《竅訣金鑰》簡釋(一)(介紹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的功德,上師開示時推薦大家看的)
【知力計劃】為什麼你總是感到疲勞?腦科學+冥想=最有效的休息方法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九
肺癌晚期除化療外有什麼積極治療的方案?
颱風天大家怎麼過?

TAG:休息 | 大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