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步入教育孩子的歧途(2)
只看分數,重智輕德
不少家長錯誤地認為,智育是孩子成才的唯一通道。為了孩子能考高分,他們不捨得讓孩子做一點家務。在學校,他們怕孩子累著,不讓孩子擔任班幹部,不準孩子參加公益勞動,他們甚至對孩子說:「只要你學習好,什麼都可以不讓你做。」他們除了花重金請老師補課,還給孩子請了生活保姆。孩子考了高分,父母眉開眼笑,給予各種獎勵;孩子考了低分,便會受到各種懲罰。家長太在乎孩子的分數,讓分數牽著鼻子走,並且片面地認為,分數是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
省實驗小學一位學生的家長麗潔,她的孩子剛上一年級。第一學期期終考試,她就緊張得不得了。她說:「你都不知道,我愁得不得了。我兒子不知道學習,只知道玩,這次考試考得一點兒也不好,語文考了89分,數學考了93分。」我說;「只知道玩,還能考這麼好,你兒子是天才啊。」「你還說他是天才,他一點兒都不知道用功,一回家就玩。」
「這個成績你還嫌不好,你還想怎樣?他才多大啊?孩子天性就很淘氣,如果整天就知道學習,你會不會擔心他出了問題或有什麼毛病?」「你不知道,他在班裡連前20名都排不上。」「兒子考出怎樣的成績,你才高興?」「起碼是班裡前三名吧。」「那你在單位里工作能排第幾名?或者,在同行中,你的業績能排在第幾名?」她一聽我這樣問她,自己都不好意思地笑了。
筆者採訪了20位小學生家長,其中18位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把分數看得特別重要。他們只知道一味地讓孩子學習,唯恐自己的孩子比別的孩子學得少、考得分數低。
如果孩子哪次沒有考好,家長就對孩子惡語相加或者給孩子臉色看,這樣做的結果,一是傷及孩子的自尊;二是讓孩子越來越不自信;三是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患有焦慮症或強迫症。比如孩子數學沒有考滿分,只考了90多分,大多情況下不是因為孩子不會,而是因為粗心。這些家長不是幫助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而是覺得問題很嚴重,一味地給孩子增加額外的學習任務,讓孩子幾乎沒有玩的時間。
還有一些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學得比別的孩子好,利用寒暑假時間,讓孩子提前學下學期的課程。給孩子大補、惡補新知識,總擔心孩子在喘口氣的瞬間,別的孩子就會跑到前頭。家長這種過分爭強好勝的心理,不僅剝奪了孩子玩的權利,還會造成孩子疲勞學習、效率低下,甚至對學習失去興趣,產生厭學情緒。更有甚者,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和家長對著干。越是對著干,家長越是覺得這樣的孩子不可救藥。一旦孩子在老師和家長的眼裡成了不可救藥的孩子,孩子就會對自己、對老師、對家長失去信心。
前面講到的李星,她有一次數學考試不及格,還有一次暑假作業幾乎沒做。她媽媽雖然心裡也很惱火,卻沒有表現出來,而是和顏悅色地幫助女兒找原因:為什麼沒有考好?是不是不喜歡數學?原來問題出現的原因是數學老師給學生布置了很多作業,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孩子因此而厭學!媽媽向老師反映了這個情況,徵求老師的意見,看看能不能少布置一些作業,或者已經會做的可以不做或少做。而且,她還請求老師:「能不能在我女兒進步的時候,給她一點小小的鼓勵。」
老師採納了她的建議,李星的數學成績提高得很快。對孩子的關注和合理的干涉,雖然是很有必要的,但也不能讓自己和孩子完全跟著老師的指揮棒走,成為分數的奴隸。
家長過分在乎分數的現象固然與我國現行的升學、就業制度有關,但也和家長的認識有關。許多家長沒有意識到孩子之所以能考高分,除了智力因素以外,還有許多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品質、性格、毅力、勞動觀念、人際關係、社會常識等。假如缺乏這些非智力因素,只知死啃書本,整天在作業圈裡打轉,即使孩子能考高分,也很難讓他成為高素質的人才。
推薦閱讀:
※孩子需要怎樣的父親
※一個好父親勝過100個好校長,做好這30點,孩子將大有出息!
※怎麼讓孩子學會給予和分享?
※孩子離家出走的心理分析 培訓 其它培訓
※送給孩子一句讚揚 還父母一生精彩 - Qzone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