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希特勒是怎樣煉成的

2012-07-20 07:21:13歸檔在歷史思辨|瀏覽 1414 次|評論 4 條希特勒及納粹的出現,很多人將其歸咎於希特勒個人的品行。然而,事實上,我們知道:人是歷史的產物,任何個人的作用,其在歷史上作用的最終原因,還是要在歷史本身去找——所謂「時勢造英雄」是也。說到希特勒的崛起,我們不能不說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無疑是歐洲歷史上「昨日」和「今日」的分界線。「昨日」是一個安全可靠、溫馨幸福、繁榮發達、充滿信心和樂觀精神的世界,「今日」則是一個滿目瘡痍、頹敗不堪、精神備受創傷、充滿動亂和絕望情緒的悲觀的世界。在這動蕩不安、尋求不到歸宿的「價值真空」時代,各種強有力的極端思想必然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最為極端的法西斯思想,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那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究竟給德國帶來了什麼呢?在經濟上,德國在戰時實行了國民經濟軍事化,所有的工廠都生產有戰爭相關的產品,即民轉軍,而在戰後,應該立即實行軍轉民,由於軍事生產與民用生產所需工藝幾設備不同,所以需要大量的轉產資金,而這是極困難的,與蘇聯滅亡後的情形類似;資金也嚴重不足:凡爾塞和約規定德國戰敗賠償900億金馬克,並且立即索賠,使得有限的財政資金不能用于軍轉民,而是被拿走,許多死傷者家屬得不到賠償與撫恤,轉業軍人得不到工作,人民生活極度困苦;工廠無法轉產,就對生產線封存,也就是說戰爭動員能力依然存在,恢復生產也就意味著恢復軍事生產,只有戰爭需要才能恢復生產,所以戰爭政策就有了現實的經濟要求,在1925年德國經濟稍有恢復,到1929年華爾街崩盤後,再次經濟崩潰,德國的災難遠比美國嚴重,在十幾年的失業壓迫下,人民變得絕望、兇狠,一根救命稻草也要撈,恢復和發展經濟的唯一方法就是恢復軍事生產,人民由於極度痛苦已經不害怕戰爭了,儘管戰爭只過去十多年。其經濟上的困境,或許可以從通貨膨脹上看出來:當時德國通貨膨脹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天文數字,一個雞蛋價錢高達40億馬克,一根鞋帶比從前擁有兩千雙鞋的豪華商店還貴,修一扇打碎的玻璃窗比以往買整幢房子還要貴,一本書的價錢比從前有幾百台機器的印刷廠還要高,從前幾家工廠的價錢甚至還不如現在一輛手推車貴……,馬克不斷貶值,到1923年11月,一美元竟能兌40億馬克,而後就數以兆計,馬克完全崩潰。高通脹必然帶來「高投機」,一些人在各類黑市大發橫財,買下城堡和農莊、輪船和汽車,買下整個街道、整座工廠和礦山。結果,造就了一小批洋洋得意的暴發戶和成千上萬的憤怒的赤貧者,大多數人的終身積蓄化為烏有,社會道德空前敗壞。「凡是會識字和能寫字的人都做起買賣來,搞投機倒把和想法賺錢,而且心中都感覺到:他們大家都在互相欺騙,同時又被一隻為了使國家擺脫自己的負債和義務而蓄意製造這種混亂局面的隱蔽黑手所欺騙。我自信對歷史比較熟悉,但據我所知,歷史上從未出現過與此類似的瘋狂時代,通貨膨脹的比例會如此之大,一切價值都變了,不僅在物質方面是如此;國家的法令規定遭到嘲笑;沒有一種道德規範受到尊重,柏林成了世界的罪惡淵藪。」這時,全體德國人民對此感到忍無可忍,迫切需要秩序、安定、法律、道德,「誰經歷過那些象世界末日似的可怕歲月,都會有這種感覺:當時必然會有一種反衝、一種令人恐怖的反動--儘管他對此十分厭惡和憤恨。」「整個民族都在暗中憎恨這個共和國。這倒不是因為共和國壓制了那种放縱的自由,而是恰恰相反,共和國把自由放得太寬了。」為了復仇,「整個一代人都不會忘記和原諒德意志共和國時期的那些歲月,他們寧願重新招回那些大肆屠殺的與經濟崩潰相對應的,是德國國家地位的一落千丈。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必須支付巨額戰爭賠款,將從前侵佔的法國、波蘭、丹麥、比利時等國的領土歸還原主,當德國無力支付賠款時法國便強佔魯爾工業區相抵,德國軍備還受到嚴格限制,陸軍只能有不超過十萬的志願兵,不許有飛機的坦克,不許建造潛水艇和萬噸以上的艦隻。世界各地的遊人都趕到德國搶購,來自異國的窮人在德國卻過起了帝王般的生活。所有這些,都強烈地刺傷了素來自負的德國人的自尊心,在廣大群眾中、尤其是軍人中激發起強烈的復仇心理和極端排外的民族主義思潮。人們自然又將這種民族屈辱歸罪於共和國的軟弱無能,轉而企盼能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或個人來報仇雪恥,復興民族。顯然,「凡爾賽條約以及國民議會接受這一條約的恥辱、德國以前的敵國提出的新要求、軟弱而又不斷變動的政府,很不受愛戴的新成立的共和國、議會代表的愚蠢無能和缺乏經驗、德國權力和威望的衰落,尤其是日益惡化的經濟狀況,都提供了許多可以用來鞭打「這個體制」的有用的鞭子,而這些鞭子也一直被利用著。」最成功地利用這鞭子的,便是希特勒法西斯納粹。最終,希特勒手執鋼鞭在萬眾歡呼聲中將共和國「這個體制」撻為齏粉。1920年2月末,希特勒在慕尼黑宣布將德意志工人黨改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簡稱「納粹」。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正是利用災難進行煽動的一流高手: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希特勒組織了數千名宣傳員和大批學生深入城市和農村,到最基層進行大肆宣傳。在1932年的選舉中納彩的宣傳活動也達到了高潮,他們在大小城市張貼了100萬張彩色招貼畫,散發800萬本小冊子和1200萬份黨報特刊,一天之內在各地舉行3000次大會。而且在選舉中充分利用了當時的先進科技,電影、唱片、高音喇叭和宣傳車。希特勒還租了一架飛機在全國各地奔波講演,有時一天講演竟達49次。整個德國都被納粹黨攪動了。被危機推入絕境的下層民眾,感到終於看到了希望,紛紛湧向納粹黨。在攻擊政府的同時,他們還有破有立地公布了該黨頗具吸引力的「二十五條綱領」。綱領雖有二十五條之多,但精神實質只有兩點:激烈地反對壟斷資本與強烈的民族主義。在經濟方面,它提出「取締不勞而獲的收入,打碎利息奴役制」,「取締和沒收一切靠戰爭發財的非法所得」,「要求對所有(到目前為止)已經組合起來的企業(托拉斯)實行國有化」,「要求制定一項為了公益而無代價地沒收土地的法令,要求廢除地租,要求制止一切土地投機倒把」,「要求對賣國賊、高利貸者、投機商處以死刑」。在政治方面,主張極端民族主義,提出「要求一切德意志人在民族自決權的基礎上聯合成為一個大德意志帝國」,要求廢除凡爾賽和約和聖.日爾曼和約」,「要求得到領土和土地(殖民地)來養活我國人民和遷移我國過剩的人口」。由此自然發展為種族主義和極權統治,「只有本民族同志才能成為公民。不分職業如何,凡是具有日爾曼血統的人才能成為本民族同志」,尤其要反對猶太人;第二十五點明確「要求建立帝國強大的中央集權,中央政治國會及其一切機構擁有絕對權威」。這一點後來又發展成為以領袖獨裁為核心內容的「領袖原則」。通過這一系列利用災難,煽動民意的舉措,1930年選舉,納粹席位大幅上升,從12個突然升至107個,成了議會中不可忽視的大黨。1932年4月總統大選中希特勒得票達到36·8%。然而,儘管取得可觀勝利,贏得了議會大黨地位,卻並未獲得組建政府必要的多數。始終有不少選民對希特勒和納粹黨心懷疑懼。其間,魏瑪政府曾一度針對胡作非為、到處製造暴力事件的衝鋒隊下禁令,可在時局最為混亂和動蕩不安的1932年,為了安撫希特勒,竟撤消了禁令。褐衫暴徒脅迫了許多選民,但製造的街頭恐怖也招致許多選民反感。同年11月選舉,作為對衝鋒隊恐怖活動的反應,有200萬選民拋棄了納粹,使之失去4%的選票。想通過獲得議會多數席位順利上台的希特勒再次落入低谷。希特勒最終也沒能通過選舉贏得多數席位,卻在1932年8月急不可耐地公開宣布要立即上台了。這無異於是宣布奪權。事實上,希特勒並非如某些人所說,是通過選舉上台的,更不是什麼「一點沒搞鬼,一點沒舞弊,完全規規矩矩……」。納粹在1930年選舉中席位大幅上升成為大黨後,希特勒野心膨脹,極力向軍隊滲透,納粹黨徒很快打入各軍種,破壞了民主社會通行的不得在軍隊進行黨派活動的原則。受蠱惑的部分國防軍官在軍隊宣傳納粹思想,聯絡、勸誘其他軍官,要他們在納粹黨武裝起事時不向起事者開火。幾名軍官被捕後,希特勒作為證人出庭,誓言上台後將對以議會民主取代帝制的1918年11月革命進行血腥報復。向軍隊滲透事件本身就證明所謂希特勒是完全規規矩矩、按民主程序當上德國統治者之說站不住腳,而納粹長期縱容衝鋒隊對民主社會的秩序進行挑釁、破壞,暴力恫嚇和脅迫選民,更使此說靠不住。最終使希特勒如願以償掌握政權的,是政府的錯誤策略以及政界、軍界、經濟界中舊勢力頭面人物跟希特勒之間進行的一系列交易。年邁昏聵的興登堡認為如果不讓希特勒當總理,他將離開聯合政府,任何人組閣都將難以控制他和他可以積聚起來的破壞性力量,興登堡等人的盤算是:給希特勒當總理的甜頭,但內閣成員中納粹是少數,這就把希特勒約束住了。而政府內外的舊勢力代表則有著跟希特勒相似的政治目標:建立一個民族主義的右翼獨裁政權以取代議會民主制,重新走擴軍備戰、對外擴張的強權道路。他們看中希特勒的強硬立場和在民眾中的蠱惑力,是他們在希特勒在1932年11月選舉失利的情況下協助他當上了總理。在這樣對方歷史條件下,就是希特勒不出現,也會有東特勒,南特勒出現——這就彷彿一缸露天汽油:點燃它的除了火柴外,其它什麼煤球、電光、石頭撞擊……都行。所以,避免歷史災難的根本,在於徹底消除這些災難產生的土壤。
推薦閱讀:

他放走了希特勒
大獨裁者希特勒
希特勒的兩個手段
此大國被希特勒用21天就打至投降, 現在發展神速, 依然是世界強國
希特勒的德國夢

TAG:希特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