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體悟

二水居士 我在這幾年裡,通過跟金老師學習太極拳,金老師雖然是很隨意的教,我也很隨意的學,幾年下來,我發現,金老師其實是有一整套完整的教學體系的,他能夠讓一個完全不懂太極拳,或者對太極拳誤解至深的人,經過幾年的學習,能夠對太極拳有一個完整的全面的認識,慢慢讓我們走向太極拳狀態。我對這一套教學體系,有個簡單的歸納和整理。這幾年,我來新加坡,每次都是將這一體系,帶有嘗試性的教學,讓大家對這套體系有所認識。這套教學體系,其實就是怎樣調控身心的這樣一整套方法。今天,我想將以往每次都在大家身上嘗試過的一些基本功訓練法,整理一下,使得大家對這套體系,從理論上能夠有進一步的認識。第一步基本功:我們要在自己的身體內去「尋找太極陰陽球」。 太極,本身就是一個陰陽平衡體,是有形與無形兩部分所組成的一個陰陽平衡體。既然我們練的拳,而今叫做太極拳,那麼,我們怎樣在自己的身體中去尋找這樣一個陰陽平衡體呢?或者說,我們怎麼樣用太極的理論去指揮我們的身體、去調控我們的身體,去達到那種太極狀態呢?這就是我們這一組基本功所要訓練的要求。我們把這一組基本功訓練,稱之為「尋找太極陰陽球」。 跟畫圖一樣,想要畫好一個球體,我們先從「找點」開始。我們首先在自己的身體里去找到一點。1、找點:我們要找的究竟是哪一個點呢?我們在前移後盪的時候,中軸在兩腳的前腳掌到後腳跟之間移動,最後,我們要將自己的中軸,停在一點上。這一點,就是湧泉,是兩腳湧泉連線的中心點。古代中醫書有解釋湧泉兩字,說「勁如泉涌」。當我們的中軸找到這一點之後,就像是地下的礦泉水,被踏開了泉眼,這礦泉水就會往上噴射出來。那麼湧泉究竟在哪裡呢? 很多受西方教育的人,喜歡問:湧泉究竟在哪裡?在腳底的前後左右各幾厘米處?其實,中醫的概念,是模糊概念。湧泉其實不是固定在很精確的幾厘米與幾裡面的坐標點上,中醫只講這湧泉大致在哪一個位置。另外,其實每一個人的湧泉位置,也不是絕對相同的。 我們主張,用自己的身體的前移後盪,來自己尋找自己身上的湧泉。身體平行步站立後,意念將自己象衣服一樣的掛起,這樣才能將腳踝骨松靈下來。這時,保證身軀完整的前提下,整體的向前倒,整體的向後倒,不要曲膝,也不要彎腰,像是一根竹杆子一樣的,前移後盪,這時,我們的大腦就能調控自己的中軸,在兩隻腳底的「前腳掌」、「後腳跟」之間漸漸的前後移動。你會發現,中軸在前腳掌或後腳跟時,都會有前沖後跌的恐懼感。經過一個階段的前移後盪,你會發現,當你將中軸停在「前腳掌」、「後腳跟」之間的某一點時,你會發現,你心中一靜,坦蕩蕩的,如一樁心事落地的感覺。這一點,就是湧泉。一隻腳掌,去掉腳趾,或者說腳趾的根處,就是我們說的「前腳掌」。靠近腳踝骨的地方,叫做「後腳跟」,或者叫做「腳踵」。前移後盪時,我的中軸到了「前腳掌」、「後腳跟」之間這段區域的前三分之一的位置時,大致就是湧泉了。之所以說是大致,其實因人而異的,隨著每個人練功的深入,譬如腰豎直了,與腰彎的還沒豎直的人,找到的位置是不同的。隨著練功的深入,這位置越來越精確的。 找到湧泉之後,其實,我們人的重量,就寄在了兩腳湧泉連線的中心點上了,這一點,就是我們人體的重量落地的重心。我們一直在前移後盪訓練,這個基本功訓練其中的一個要求,就是為了找到兩腳湧泉連線的中心點。當我們找到了這一點,你會覺得自己是最不用力,人原本由腰椎骨所承受的重量,一旦我們找到了這一點後,我們全身的重量,就只承受在這一點上了。像是泥工砌磚頭一樣,每一塊磚都疊的很平整,都是沿著一條垂直的平準線來疊放的,那麼,整個牆體的重量,就只承受在最下面的這一塊磚頭上。如果,這牆體砌的彎彎扭扭的,那麼,所有的彎曲處,就會承受上面幾塊磚頭的重量。人體也一樣的。只有當中軸下垂線找到了這一點,身軀的重量,就只承受在這一點上,人就感覺到輕鬆自在。如果彎腰腆肚的,那麼腰椎的彎曲處就會承受上身的重量。(學員插話:老師,找到這一點,就是百會、會陰與湧泉是一條線了,是嗎?)是的。找到了這一點之後,我們就會自然能找到這一條線了。就是」囟門「、」會陰「與」兩湧泉連線的中心點「,這三點的連線,就是我們要找的第一條線。好了,接下來我們就要來找線了。2、找線: 第一條線,是由百會開始,到會陰,到兩湧泉連線的中心點。平常,我不太喜歡說「百會」。為什麼不太喜歡說百會呢?你自己不妨做個實驗。你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百會這一點上,只要你注意上三十秒鐘,你會發現你的頭會發眩的,很不舒服。你只要注意三十秒,就會不舒服的。很多練氣功的,我們能聽到很多「走火入魔」的例子,中國有什麼法輪功啊,或者其他類似的功法,這些練功者,甚至可以去自焚,按照師父的某種指令,去做超越於自己意志力的事,聽起來很莫名其妙的,很不可思議,其實都是與「意守百會」有關的。 百會被過於注意了,用意念一直想著這裡,人會處於一種幻覺狀態,很有多幻想,所謂的「氣功態」。天天這樣意守著百會,他們甚至會有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論,他們說,你不用去辛苦的鍛煉什麼功法的,只要你意守百會,默默的在心裡念想著,老師會「給你功」的。你們即使在新加坡,我在嘉興,你們只要每天意守著百會,天門開了,像是手機、無線電的接收天線一樣,只要你們心誠,與老師調到了一個頻率上了,好了,你們不用這麼辛苦的練功了,我會給你們發功的。他們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這種似是而非的概念上的。他們認為,你們在鍛煉的這些功法,是俗世間的功法,而且是最低級的功法,「師父給的」,才是最高級的功法。菩提灌頂,也屬於這一類的高級功法。還有一些凌空勁的大師,也說需要接收師父的信息的。我認為這些都是很邪的功法,卻也能滿足人性貪婪、速成、不勞而獲的一面。人倘若長時間的處在意守百會的狀態,會逐漸變得神志恍惚,睡覺也睡不好,白天像是在做夢,晚上做夢時,又像是時時在接收師父的信息,像是醒著一樣,處於這樣一種狀態,這種所謂的「氣功態」,其實就是走火入魔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人的腦子就失去了「理性」。人一旦失去理性,價值觀念就被顛覆了,人也就無法去判斷是非對錯了。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唯師父馬首是瞻,師父說的全是對的,師父即便沒說,你會去揣摩師父的的想法,甚至會通過各種手段,去與師父保持心靈的溝通。師父說,你的軀殼只是臭皮囊,好了,學員就開始六親不認了。這樣一下,我們說被洗腦了。 我喜歡講囟門。囟門在百會前一些,是小孩子頭顱骨的吻合處。或者,感覺囟門也不舒服,沒關係的,不要太認真,太執著。我們換一種辦法,意念想像著,自己像是一件衣服一樣,在後腦勺上端,像是一個衣架的掛鉤,將自己懸掛起來。我以前還說過,想像著自己胸前有一個大冬瓜,冬瓜的藤,像是掛在後腦勺上,將冬瓜懸空掛起來。只要不去意守百會,不管你們以後跟什麼老師,或者去學其他什麼功法,倘若有老師要求你們意守百會,我建議你們:馬上走人。離的遠遠的,千萬不要跟這些大師有任何瓜葛。一旦有了瓜葛,很麻煩的。真的會很麻煩的。 好了,這就是我們要找的第一條線。是囟門-會陰-兩湧泉連線的中心點。這一條,你們會發現,是半條經過身軀,半條在兩腳下,不經過身軀的。或者說是半條有形,半條無形的組成的。我為什麼不只說有形的上半段呢,而是要將下半段無形的也一起講呢?我目的是要大家著意於兩腳下這看不見無形的這半段。太極拳,始終離不開這有形與無形的組合。如果我們只是著意於看得見的上半段,那麼在拳架中,就只會動手動腳,而失去了空間的移動了。倘若我們在拳架中,著意於看不見的下半段了,那麼,每一招每一式,我們都會要求這根中軸是整體的前移後盪,而且會帶著這整個空間一起鼓盪起來,像是人置身於游泳池裡一樣,整潭的水,就會鼓盪起來。這就是所謂的「無根樹」。 第二條線,我們可以在川字步里去理解。前手的食指根節,前肩里根,前胯里根,前腳湧泉,這些點形成的是一條曲線。後肩里根與後胯里根,一直下垂到後腳踵,這是第三條線。這三條線,就構成了漢字「川」字的三條線了。「找線」訓練,其實是用我們的大腦,在自己的身軀中,去尋找這三條線,通過這種「尋找」,使得我們的身軀更加的便於接受自己大腦的調控。我們在調控這三條線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求將這三條線,這個「川」字三筆筆畫的間距,盡量的拉寬。將三條線的間距拉寬,就會使得身軀前面的空間變得更大。而拉寬三條線的過程中,其實就是開肩、開胯的過程。 開肩、開胯的過程,其實是胸腹肌肉、肌腱舒展開來,而不是縮小。平時拳架任何姿勢,倘若用手去摸摸肩窩處,胸大肌是鬆柔的,就對了,倘若胸大肌是鼓起來的,緊的,硬的,就錯了。肌肉硬的、緊張的,肌肉與肌肉之間的空間其實被縮小了,那麼氣血就不通暢了。肌肉一旦舒展,經絡就暢通了,氣血就暢通了。其實這些天,我們在練的一些基本功,其實都是在找這三條線。第三個,我們要找面。點、線、面,我們在川字步的前提下,來找面。3、找面:第一個面,我們用意念想像著,在兩肩處,套上一個呼啦圈。背部通過兩肩,再與兩手相拱,外面套著一個呼啦圈,意念想像著,不能讓這個呼啦圈掉下來,意思是,肩要開開來,像是一個氣球充氣一樣,將呼啦圈脹住了,這幾乎是一個有形的圈。第二,我們要在腰上,也套上一個呼啦圈。腰上這個圈,是一半有形的,夾脊扒開來,命門稍稍外凸了,我們說拔背,拔背其中的一個要領,就是在命門處左右上下都有對拔的意思,這個時候,腰上就能套著一個呼啦圈了。就像中國的京戲裡,有身份的人出來,不管是男的女的,腰上套著一個圈,這叫「玉帶」。(學員問:命門上下怎麼拔呢?)上下的要求,後腦勺有象衣架掛起來的意思,尾閭稍稍收斂一些,斂臀了。京戲裡,有身份的人一出場,腰上有根玉帶,氣宇軒昂的。這玉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的,只是有身份的人出場,也會有的。老百姓就沒有了。這個圈,只是腰背上這半個有形的,胸腹前的,是無形的。第三,我們用意念,在膝蓋上也套一個呼啦圈,只是靠腿側,幾乎是無形的一個圈。兩腿內像是有個氣球,在不斷的充氣,這樣才能把這個呼啦圈固定著的感覺。好了,剛才川字步里的三條線,而今分別在肩、胯、膝上,用意念再套上了三個圈,我們還要盡量的讓身軀放鬆下來,舒展開來,不能縮,不能緊。這樣,我們對自己身形的調控,就已經有了實實在在的空間感了。點、線、面,好了,我們可以找球了。4、找球:剛才在川字步的三條線上,套上了三個圈,好了,我們再用意念想像著,用頭頂開始到後背、後腰,再用腳底向胸前,套一個大圈,好像整個人被套在了一個大圈裡。這樣,我們的軀體,就構成了有形與無形所構成的有機體了。身軀有形的三個部分,與無形的三塊空間所組成的一個陰陽球體。身軀有形的有哪上三部分呢?軀體的雙手,這雙手與肩之間,像是用兩根鞋帶系著,可以斷開,又可以連接。像是以前城門上的弔橋一樣,容許自己人出去,而不容許敵人進來。身軀的兩腳,通過胯,可以支撐起軀體來。 手與腳與軀體,武術上稱作是三大節。腳為根節,像是樹根。軀幹,是中節。手呢是梢節。是樹梢。一個是樹根,一個是樹的軀幹,一個是樹梢。相對於這三大節而言,人兩腳下的這塊空間,包括屁股後面的一小部分,這是第一塊空間。兩手下面一直到胸腹前,也是一大塊空間,這時第二塊空間。兩眼睛向後看,視線彷彿由後腦勺再向前看的,沿著兩耳朵尖,再向前,包含臉部的這塊空間。好了,身軀的三大節,構成了身軀的有形部分,與身軀有形部分相關聯的三塊空間,又構成了身軀的無形部分。這是身軀外在的陰陽概念了。剛才我們說過,人的軀體肢體百骸,與臟腑系統,是身體另一層面的陰陽了。好了,我們調控身心,就先要在自己身體上去尋找這樣一個陰陽球體。當我們在大腦的指控下,逐漸的由點而線,由線而面,由面而球的去尋找這個太極陰陽球的過程中,我們的身體就會形成一個完整的間架結構,這個間架結構,就會均勻的來承擔自身的重量,甚至能夠承載來自對手的重量和衝擊力。整個人就會象是一個沖滿氣的氣球一樣,兩腳與地面之間,會有若即若離的感覺,所謂如履薄冰。這樣,肌肉和骨架都會處在最為放鬆的狀態了,人體內的經絡就會最大限度的通暢。第二步基本功:運動的層次。 既然我們在自己的身體中,找到了「太極陰陽球」,那麼我們就該開始用大腦去靈活的調控這一球體了。為了便於大腦對這一「太極陰陽球」的調控,我們不妨先將運動分作一些層次,來單獨訓練。首先,我們先將這個球進行充氣。剛才在講到鬆柔的概念時,我們說鬆柔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由不松走向鬆柔,這樣一個過程。我們用球體來譬喻,我們假設,一個氣球,在沒有充氣時,這氣球攤在地上,這樣的狀態,我們不能叫它鬆柔,而是一種「懈」。如果我們把這個氣球,氣充的狠飽滿,像是實心球一樣了,那麼這個球就過於硬了。這樣的球體狀態,肯定也不能叫做鬆柔。倘若我們先把這個球體,將氣先充足,然後再適當的放掉一些氣,這樣的球體,用手去按它,也能按得進去,但是越用力按,越會覺得來自球體的反彈和轉化。這樣的球體,就可以稱作是「鬆柔」。 我們來回過頭講身體的這個太極陰陽球。同樣的道理,我們將自身的這個太極陰陽球,由小變大,再由大適當的變小一些,身體的太極陰陽球,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其實就是將身體走向「鬆柔」的過程。這一充氣過程,體現在基本功中,我們稱之為「內動」。我們的基本功訓練中,就有一個純粹訓練內動的基本功。1、內動:兩腳採用孫式無極式的姿勢,兩腳跟並在一起,腳尖成90度角,兩手平舉齊肩,兩拇指、兩食指並作一處,膝蓋稍稍彎曲,肘也稍稍的彎曲,腰背盡量的向後靠直,這時,從兩跟開始,由內開之意、無內開之形,兩腿也由內而外的開,肩胯打開,胸腹也一一掏空,最後兩手臂內側肌肉也有內開的意思。這樣的訓練方法,其實是訓練身體內側肌肉或者胸腹部帶動臟腑系統的運動。這一基本功,不單能將手足內側肌肉運動起來,還能通過胸腹的內動來帶動臟腑的運動,像是對臟腑起著按摩作用。這種內動訓練,會增強臟腑系統的功能,臟腑系統機能強大了,發源於臟腑系統的無能的能量,也就充沛。我平時訓練的最多的動作,就是這一動作。再隨意一些,兩腳在川字步的前提下,也可以一樣的內動訓練,這就是「抽靠貼」的訓練法了。2、腳踝骨的運動:平時,腳踝骨因為幾乎要承受人整個身體的重量,因為人的整個重量,就是通過腳踝骨與腳底板之間的緩衝,才與地面接觸的,所以,腳踝骨幾乎承受了人體的整個重量,所以,這個部位,最不容易放鬆了。倘若腳踝骨不能放鬆,你們不妨觀察一下,人身體受外力被跌倒,其實就是腳踝骨與腳底板之間沒有放鬆,身體所受的外力,作用在腳踝骨處,因為腳踝骨與腳底板之間相連處沒有放鬆,無法釋解這些外力,最後,腳底就離地了。腳踝骨越緊張,身上所受的外力,就直接對抗腳底與地面的摩擦力,人就越會被跌出。腳踝骨其實充當著腳底板與小腿脛骨之間的緩衝功能,它具有一種緩衝功能的。如果腳踝骨松靈了,腳踝骨與腳底板之間的緩衝功能發揮的功能就大了,這種情況下,身體所受的外力,一旦傳導到小腿脛骨之後,就被腳踝骨與腳底板之間給緩衝了,這樣,腳底板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足以抗衡業已緩衝了的外力,這樣,人就變得很穩了。 一般,來自對方人體的外力,其實其發揮作用的勢能是有距離的,這個距離,也就只有幾寸,腳踝骨與腳底板之間的緩衝功能一旦發揮,人體中軸就能向後移動幾寸,外力一旦超越了幾寸的距離,其勢能就如強弩之末,或者我身軀迎上幾寸,也能封閉對手勢能的釋放,對手會感覺到壓迫,外力也自然失去了作用。所以說,腳踝骨的運動,其實是很重要的。 拳論說,一動無有不動。這「一動無有不動」,其中有一個概念,就是講腳踝骨的運動。只有腳踝骨處運動了,才能帶動全身身軀的整個運動。(學員提問:老師,腳踝骨運動時,是否大力一來,就會有一個緩衝的概念?)是的,腳踝骨能松靈了,能自如的運動了,對方大力推來,到了腳底,就會被腳踝骨與腳底板之間的緩衝功能所釋解了。這就是一種緩衝功能。腳踝骨的緩衝功能,其實還不單只是前後。(學員用英文解釋緩衝字意)這種緩衝,不單是前後緩衝,左右也有緩衝功能。談到這裡,我們不妨來談談人的「重心」的變化。由於腳踝骨的前後左右的運動,使得人的重心,在兩腳之間,前後左右,有一個圓形的緩衝空間。一般的人,只是兩腳作為兩個支撐點,支撐著身軀,而當腳踝骨松靈之後,腳踝骨在前後左右都能有緩衝了,人維持重心的範圍就會變得大一些。人重心所維繫的這個區域,我們把它叫做「際緣」。人的重心,在這個際緣範圍內,是穩定的,一旦超出際緣的範圍,就會失去平衡。所以說,人維繫重心的這個際緣,它的範圍大,平衡功能相對就好。你的這個際緣範圍大了,你就有資格將別人的重心,逼迫到他的際緣邊沿,那麼對方就會失去平衡,或被跌出。 所以說,腳踝骨松靈了,腳踝骨與腳底板之間的緩衝了大了,人維繫重心的際緣的範圍,也就大了,你重心的穩定性,肯定比別人好。(學員提問:這是不是有不倒翁的概念?)有不倒翁的概念,但是,不倒翁呢,中軸是有傾斜的,只是依賴下半身絕對的重量和底盤的弧形結構,才得以維持平衡。而人際緣變大,得以維繫重心平衡時,人的中軸是不能傾斜的。人像是一把椅子放置在一個雲台上,下面的雲台可以左右前後自由的運轉,而椅子還是穩定的,不能象不倒翁一樣的搖晃。人的中軸線,在際緣的範圍內,前後左右的能夠自由的活動。 有一些人,確實以學做不倒翁來維持平衡,遇到頂牛,腰背後向彎曲了,兩腳還死死支撐著地面。想當然的以為是柔腰百折了,還自以為柔化的很好,幅度很大,其實這樣會練壞身體的。這種頂牛的人,很多人練得腰、膝都是傷疼。所以,我平時不願意把太極拳的穩定性,用不倒翁來譬喻。 我說的際緣,不妨用意念想像一下:自己的頭頸上掛著一根很長的毛筆,毛筆的端毫,似乎能觸碰到地面,當人定步前後左右的虛實變化時,毛筆的端毫,就在地面上畫出了重心所維繫的際緣了。這個範圍,就是你目前重心穩定的範圍。或者說,像是拍電影的攝影師,攝影師是坐在一把椅子上的,手上、肩上扛著一架攝像機,椅子下面呢,裝著輪子,這輪子呢,是在軌道上運行的。只是太極拳中要求這軌道既可以前後向的運行,也可以左右向的運行。這樣才能保證攝影機的平穩。這把椅子在前後左右向運行的範圍越大,這際緣就大了。如果這椅子一旦超出了軌道,那就超出了際緣,就會人仰馬翻。 平時在這一基本功訓練時,腳踝骨由後向前或由前向後,加上前後之間的湧泉,一隻腳可以虛擬的分作前後中三塊。左右向,也可以左右左右或右左右左,每隻腳分作兩部分。這樣一來,兩隻腳似乎可以虛擬的分割成十二塊了。這需要一點想像力的,是虛擬的。這對理解兩腳之間的8字循環圈,很有好處的。腳底8字圈,說到底就是兩腳重心在十二塊腳底的區域里,均勻的受力變化。或者說,像是由十二隻小腳,組成了兩隻大腳。這麼說,是要有一些想像力的,新加坡每戶人家家裡,常常可以見到壁虎。就像是壁虎的腳掌上,每隻腳上還有很多小的吸盤,這些吸盤能夠均勻的附吸在牆上。人的兩隻腳倘若能像這種吸盤一樣,重心就穩定了。接下來我們來講中軸。3、中軸的平整移動:中軸的概念,常常容易被誤解。剛才我們講到一個重心的概念。其實重心的概念與中軸是有區別的。中國古人,其實沒有重心的概念的。重心是西方物理學的概念。譬如以一扇門為例子,門的重心應該是整扇門中間的那一中心線與地面接觸點上。而中軸就不同。門的門軸就不同,這軸線,可以裝在門的左邊,也可以裝在門的右邊。或者乾脆象旋轉門一樣,門軸是在中心線上。門軸在中心線上,這中軸就與重心合一了。門軸在左右向時,就與門的重心是兩個概念了。 太極拳要求,中軸可以前後左右平整的運動,目的是練到兩腳虛實分明。中軸由前向後平整移動時,前腳膝蓋盡量定位不動,胯打開,前腳完全變虛,像是擺樣子擺在那裡,這時,即便前腳下這塊地面凹陷了,前腳還不會跌下去。中軸由後向前,或由左向右、由右向左等,都是一樣的,終歸要將一腳平整的移到完全「虛」了,而且還要象是擺著樣子一樣。兩腳虛實不清,陰陽不分,也就雙重了。上面說的腳踝骨運動,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為了保證中軸平整的移動。4、胯不動轉腰: 接下來,我們可以講最後一個運動的層次:胯不動轉腰。能夠保證中軸前後左右的平整移動之後,身體就可以漸漸的分作上下兩半,就像一個球體一樣,上下兩半球像是瓶蓋與瓶子一樣,上半運動時,下半不動。相對來看,上下兩半球就成反向運動了。就身體而言,腰以上是一部分,胯以下是另一部分。人體在左右向轉動時,其實是轉動腰以上的這半個球體,胯以下的半個球體,盡量的固定住。就像是古時候的磨盤(學生問:是磨豆腐的磨盤?)是的,就像是磨豆腐的磨盤,上面有一個石盤,下面也是一個石盤,兩個盤重疊著,轉動上面這個石盤時,下面的石盤是不動的。剛才講到門軸,我們也可以說,門隨著門軸在左右轉動時,門框要固定住。 這樣的運動方式,一方面能夠保證穩定性,更重要的是,雙手隨著腰左右向的運轉後,與下盤胯以下相對固定後,與胯以下的雙腳構成了反向的作用力。就像是槓桿原理中,動力臂、作用臂與支點這三者關係一樣。太極拳左右向的運動方式,都要注意腰胯的分離。老一輩把這種胯不動轉腰,有稱之為「扭脊」的。好了,太極拳的運動形式,簡單的可分成以上這些層次。接下來我們來探討人體在運動中所要注意的一些規矩與法度。什麼地方該動,什麼地方不該動,什麼地方先動,什麼地方後動,運動到什麼位置,什麼程度等。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運動的規矩與法度。第三步基本功:規矩與法度上面運動的層次里,內動、腳踝骨的運動、中軸的平整移動、胯不動轉腰等,落實在拳架中,有時候幾個層次的運動是一種組合,而且,由於人體是由三大有形的部位與三個無形的空間所組成的陰陽球,落實到某個具體的拳架,常常會出現顧此失彼或力不從心的現象,我們會發現,我們的身軀,其實未必能聽從自己大腦的調控。身形、手腳一旦不聽從自己大腦的調控,其實就是「妄動」。 所以,太極拳要求不能「妄動」,當然,純粹從活動活動手腳,只是為了達到簡單的運動軀體的效果,那也無所謂妄動不妄動的,倘若想要通過太極拳達到最有效的健身效果,甚至說想進一步了解太極拳的技擊含義或深層的文化內涵,那麼就必須懂得身軀各部位在運動過程中的的規矩和法度。動必有方。因為太極拳作為一種武術形式,還講究「以小搏大」,小力勝大力,小力發揮最大的功能,在這一概念上,那麼我們就得研究運動的規矩,運動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法則。這裡會涉及幾個概念。1、定位:譬如軀體某些部位的「定位」。(叫某學員上來,在他身上試驗右手小臂某定位點的變化,類似抱虎歸山時右手反抱的動作),我們想要把你反抱起來,倘若手臂上沒有定位點,那就是兩人在較力了。我力氣比你大,就能把你抱起來,我力氣小,就抱你不動。你看哦,我要右手大拇指這一位置上,盡量不動,相對的定位了,中軸帶動右手小臂上的小軸的一個運動形式,你看,不需要很大力氣,就能把你連根拔起了。因為有了這個部位的相對定位,身形這根大中軸帶動小臂小中軸,這時候,所花的力氣是最小的,但是所能發揮的作用卻是最大的。拇指某個點定位了,肘部其實也有點是定位的,目的是保證小臂的小軸線,能夠承接來自身軀大軸線運行的勁力。(由學員來試驗另一動作。類似兩手挑槍式)你看,這一動作時,你看我的兩肘,也有定位的意思,這樣,我只要輕輕的一轉,是胯不動轉腰吧,胯不動,其實也是一種定位,肘部也有相對的定位,這像是槓桿原理中的「支點」,有了這個定位點,就能使得小力發揮出大作用來。每一拳勢中,其實每一招式,我們都應該去注意某一個定位點。這個「定位點」是因拳勢而異的,不同招式、不同拳勢,每個定位點是有變化的。明天開始,我們會講解拳架,在我們這套拳架中,拳架變化的每招每式,每一個動作,都有技擊含義,因此每一動作的變化,都要注意某個定位點。這個定位的點,並不是絕對的不能動,而是相對的不動。(學員問:不是一點都不動?)不是一點都不動!相對身軀其他部位而言的,類似於槓桿原理中的這個支點。因為人體是活動著的槓桿。有關定位問題,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我們詳細的與大家手把手的來探討。今天只是簡單的涉及這個概念吧。2、主、被動:第二是「主、被動」的概念。太極拳論說,一動無有不動,這種說法並不是指人身體每一位置都一起在運動。不是這個概念。身軀各部位在「一動無有不動」時,其實是有先後節拍、先後次序的。哪裡先動,哪裡後動?哪裡跟?哪裡隨?剛才我在示範這個動作的時候,左手指與右手肘內側像是有鉚釘,左手是主動的,右手其實是被動的跟著。另外,譬如身軀整體平整向前時,這是中軸的平整移動。在身軀平整的向前平移時,因為兩手掌接觸到對手的身軀,這時,兩手掌就不能妄動,身軀是主動的,手是被動的。四正勁的掤勁,身軀整體的由後向前,這是主動的,而兩手是被動跟著向前的。金老師說,身軀的中軸像是毛筆的筆管,而兩手像是毛筆的端毫。他怕我們聽不懂,乾脆說,身軀中的中軸像是拖把,拖地板的拖把,兩手就成了拖把上的布條了。這說的就是主被動的概念。金老師還說,以前紡織廠里的軸動皮帶的聯動裝置,兩個軸,只能一個主動,一個被動的。倘若兩個軸一起運動,皮帶就會綳斷。拳架中,每一招式,我們都會詳細的來講解這種主被動關係。這裡只簡單的了解一下這個概念。(學員提醒:老師,我們借用的場地,還只剩下五到十分鐘)哦,好的。3、腰胯分離:第三個,我們還是要強調腰與胯。很多書,在描述太極拳運動過程中,都是腰胯不分的。「腰胯帶動」、「腰胯轉動」等,這些都是腰胯不分。其實,太極拳在運動中,只要涉及左右向的運動形式,腰與胯需要明確區分的。剛才在運動的層次中,我們已經談到,胯,在太極拳的運動中,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帶動中軸的平整移動。前後左右,或者四個斜角方向,這八方,胯在這八方的運動,目的是要保證中軸向這八個方向的平整移動。倘若只是這八個方向的平整運動,太極拳就會顯得像是木偶一般,這樣以來,太極拳就會顯得不靈便。那麼,當胯運轉到這八方的某一方時,這時,胯不妨先休息下,讓腰來發揮功能了。這樣,胯相對定位後,腰還可以左右向的運行。這樣,就補充了拳勢在各個反向的運動角度。同時,也便於上下身軀之間,串成一個大的槓桿,槓桿原理中,動力臂的延長。胯的作用是中軸的平整移動,腰的作用是槓桿原理中,力臂的變化。 太極拳中,還有一些基本的規矩和法度,譬如勁路的方向與勁路運行軌跡、前手與身軀之間構成的角度以及角度變化等等,以後有機會在講解拳架時再加以探討。 太極拳技擊原理,不外乎簡單的力學原理和心理學因數。譬如槓桿原理,我們先人其實很早就在運用這個概念了。西方最早發現這個原理的,是阿基米德吧。公元前 200 多年,就已經發現了槓桿原理。阿基米德有句名言,說:只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把地球撬起來。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這個原理,告訴我們,小力勝大力的關鍵,就在於力臂的變化。中國古代的桿秤,也就是運用了這個原理。我們拳架中,肢體之間,其實很多都是要符合槓桿原理的,只是身軀的結構比較複雜,不是簡單的幾個點和幾個力臂,我對身體解剖和繪圖能力較差,否則我可以將拳架中的槓桿原理,一一畫出來,這樣就更加直觀一些。拳里,另一因數,是心理學原理。太極拳之所以有時候會讓人覺得很神奇,也是由於這個心理學因數。太極拳是一門調控身心的學問,首先調控的是自己的身心,當自己的身心能夠被調控之後,就能夠去影響對方的身心。譬如駕小車的,看到大車逼向你車身時,就會有恐懼感,距離越近,越怕。太極拳也一樣的。有時候,人還沒有碰著,就會有恐懼心理,這種怕,就是一種心理學因素了。太極拳之所以能夠通過調整自己的身心來達到調控對手的內心的效果,原因就在於自身身心調整到了最佳狀態,就會給對手產生一種壓迫感。調控自身,然後再通過自身,來調控別人。老一輩有人說,太極拳是一門控人的藝術,一門控制人的藝術。這「控人」,其實就是調控。從這一概念上說,太極拳就不會有好勝鬥狠之心了。而是通過自身的修為,來達到影響你周邊人的,這樣一門藝術。而且能夠改善周邊這群人的身體狀況。現在,我對太極拳的理解,就是這一層含義:太極拳不是為了爭強好勝,也不是誰是誰非,而是通過手把手的感觸,使得周邊的拳友能夠融洽相處,使得周邊的拳友身心愉悅,進而達到改善周邊拳友身心狀況,這樣一門藝術。當我們放下了輸贏觀念,當我們能夠與周邊的拳友,全身心的去享受太極拳的時候,這樣,你的太極拳的造詣就會提高到一個層面。太極拳,就是這樣一門學問,能夠讓我們進入到太極狀態,讓我們充分去享受太極拳的,讓我們進階到一種「太極式」的生活狀態的。

二水居士太極會心錄

聆聽金仁霖師講拳,談到「輕靈」,引用「柔克齋太極傳心錄. 語錄」:「太極輕靈,如荷葉承露,有傾即瀉。」一說,二水茅塞頓開。二水以為此句較之「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其境界不作同日語。此般境界的論述,大凡與葉大密師高超的中醫醫術密不可分。李時珍「瀕湖脈學」有云:「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如珠之應指,漉漉如欲脫。」「替替然」、「漉漉如」等句比之於太極拳的「聽勁」,何其生動!徐靈胎「洄溪脈學」更是將這一理論發揮得淋漓盡致:「滑脈應指替替然,往來之勢流利圓活,如盤中走珠,如荷葉承露。」葉師將原本喻諸脈學的「荷葉承露」,用以描述太極拳的「流利圓活」,何等靈機!就脈象的借喻,足以闡發太極拳的「聽勁」,概之「輕靈」,尚嫌不及。「荷葉」一說,二水以為應與佛道切切相關。浮邱祖云:「玄中之靜,作如是觀……靜之入路,玄之奧區。蓮花出水,亭亭承露。團圓一珠,凝於花跗。碎而破之,成無數珠。露之初零,點滴顆珠。豈知剖碎,滴滴成珠。荷華初著,含而不舒。荷葉拋散,不沾而須。唯不沾故,靈著成珠。靜之妙相,玄之要樞。言難罕譬,略泄天機。」此章闡發玄中虛靜之旨,以「蓮花出水,亭亭承露」為喻,層層剖析,理得以窮矣。葉師修密經年,自然對「玄中之靜」深有感悟,借「蓮花承露」以宣太極拳「輕靈」妙相,「有傾即瀉」,瀉畢復原,不離虛靜,不住虛靜,分合無礙,妙無以加哉!

動靜這隻雞

龍龍從二水學拳年余,開始領悟聽勁。二水舉」形」、」勢」、」機」、」寂」四種情形,以古拳譜概析之,並一一喂摸,使其聽而能懂。形則動而敗勢,當對或化之,對則以梢相牽,彼當自跌;化則以根相吞,彼自落空。勢則動態已俱,先機得泄,當順勢而作為之,或蓋或吞,當順其勢之矢與量而為。去勢則蓋,失勢則成形,當以形之法則應對。機則動靜未明,其動念始起於心,其念之於身則勢起矣。察機之動念,替替然於薩那間,梢節沾起,中節相隨,如靈貓俘鼠,敷之其失動念。動念既失,茫茫然一片空白,動靜由己矣。寂則陰陽了無分明,如貓打盹,不可造次,當如魚誘,使之讒,引其動念。所謂一掤則松空,五心相會,待其機勢形發,伺機而動矣。幾番觸摸,龍龍皆能心領神會,獨於」動靜未明,動念始起」的機,了無感覺。或過之或不及,碰壁連連。曰:師父,形是土雞,土雞雖靈巧,黃鼠狼能捕雞,勢是黃鼠狼,黃鼠狼再精明,我龍龍也能捕獲,寂是死雞,不抓也罷了。這隻動靜之雞,比黃鼠狼還狡猾,我抓不著……聽者嘩然。

體悟四平勢

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云:」故擇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勢,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微妙莫測。。。。。」二水發現三十二勢中有三處四平勢。其一謂中四平,其二謂高四平,其三為井攔四平。料想戚繼光此般大家,選此三十二勢,慎之又慎,絕不會有贅疣之作。「中四平勢實推固,硬攻進快腿難來,雙手逼他單手,短打以熟為乖。」,重在下盤的穩固和中軸的防守。雙手的變化,意在以中軸為牽引源頭,所謂丹田上手。此式類似體用結合的三體式。更想武當楊式葉家拳中的整勁訓練(整勁訓練概源自三體式對練)。此式,不但全身完整一氣,內外也自合成一家。何其重要!「高四平身法活變,左右短出入如飛,逼敵人手足無措,恁我便腳踢拳錘。」,在圖勢中,雖只與中四平變換了一個方向,左右手腳相換,實際上的差異在於身法的調整。中四平重在下丹田的訓練,高四平重在上丹田的訓練。由中四平的前後腳的撐改為高四平的肩胯里根的開。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矣!此式類似葉家拳中的中定勁訓練。悟透中定,才能領悟十三勢要義。理固明矣。「井攔四平直進,剪臁踢膝當頭,滾穿劈靠抹一鉤,鐵將軍也難走。」此式重在四平式的進退變化。類似於披身靠、僻身捶、進步搬攔錘的各種過度勁路。這些勁路的舒展運用,全賴中四平與高四平的基本訓練。經過悉心體悟,四平式不但攻守皆備,而且在不同的階段自有不同的體用。戚將軍不誆人矣!

燒火棒

能悟透燒火棒與劍的分別,就知道該如何使劍了。二水習拳前,練劍五年,天天使的就是燒火棒。習拳後,竟將先前的幾路劍法全然忘卻。如今,偶然一劍在手,旁人反倒覺得二水劍氣逼人。究其因,二水雖忘卻了套路,卻在拳中悟透了陰陽。一劍之中,龍骨為中。所謂「用中」者,概指劍之龍骨者也。劍把為君,龍骨為臣,劍刃為兵。所謂君君臣臣者也。握劍時手背朝上者,為陽劍,主攻,攻中寓守意;手背向下者為陰劍,主守,守中寓攻意。陰陽之中,復有老少中之分別;攻守之時,也宜分明老辣鮮嫩之時宜;劍勢之中,當體悟劍身上中下三節之妙用。如是,一劍在手,矯若游龍,與燒火棒判若雲泥矣!攻中寓守、守中寓攻,此為捷用!

前手和後手

有說太極拳要注意後手,後手打前手云云,這種說法只是為了讓初學者理解」上下相隨,左右相連」的簡單意思。不作擴大化解釋。其實太極拳本不是用來打人的,即便講招拆招,也無所謂前後手,因為前後手各有勁別變化,都可以致用的。知道了」上下相隨,左右相連」,前手就是後手,後手也就是前手了。如提手上勢,葉家拳中,有靠、提、分、采、捩、撇身掌、撅(采、截、切)的勁別。楊氏中就只有撇身掌、撅(采、截、切),撇身掌是前手(右),如果不知後肩、胯(左)的後扯,撇身掌就無所謂」撇身」了。采、截、切是一氣呵成的,采是後手,截、切是前手,同時構成了」撇身掌」中的」掌」。前後手配合在拳勢中的細微動作,類似拿法,叫撅,往往又是楊氏的精華所在。人說」楊氏的手法,孫氏的內功」,可見手的變化在楊氏中很多。真的說不清哪是前手,哪是後手。後扯肩胯時,要注意兩手的合勁,如此方能采、截、切一氣。後胯咬實,通過前胯上旋,方能實中求虛,前腳三點一線,方能虛中有實。如此,拳勢自然從地心而上。手揮琵琶則不同,在葉式中有:撅(采、靠)、提、劈、切,楊氏也一樣。撅為右采左靠,借勢一沈,復螺絲旋般由右向左提起,左手順勢做刀狀下劈後轉切,無後扯「撇身」勢。「螺絲旋」中細細打量,方能體悟如何才能「手揮琵琶」。拳論云:「接骨逗榫,細心揣摩」。說的就是此處的榫頭問題。「上下相隨,左右相連」的真實含義,並非為隨而隨,為連而連。隨則露勢,連則敗形。也只是為了做好全身上下左右前後「節節貫穿」、「完整一氣」而已。「全身一氣」不是「全身一體」,千萬注意。孫祿堂云:「丹田、上下、內外,如同一氣旋轉之意」「逆運先天真一之氣,此氣名之曰太極。」全身「完整一氣」了,「逆運」之意存乎一心,所謂「先在心,後在身」、「形於四肢」。可見,太極拳是不用「手」打人的。即便是形於手了,全身何處不是手呢?!教學法,只是一種方便門,其實「門」只是為了進出方便,不是菩薩,更非佛主。佛本無相。應物隨緣,顯山露水,也只是一種「方便」。見人是人,聞香識花即可,無須「疑神疑鬼」。初學者切切。

太極拳的「榫頭」

將太極拳譬之為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那麼,我們必須扎紮實實的作好地基的施工。將太極拳譬之為一輛高級轎車,那麼我們必須注重車身中基礎的動力系統和傳動系統。將太極拳譬之為中國古典的木結構房子,那麼我們必須架構好梁與柱。萬丈高樓平地起。太極拳也必須從基本的架子盤起。正象古人造房子,我們在盤架子時,身上幾大節(有說三大節、九大節或十二節等,其實有關節之出均可節節拔松分開,腳趾手指之處何其重要!)便是柱與梁。古人不用鐵釘,樑柱之間的連接,全憑榫頭。入榫與否,關係著結構的牢固。顯而易見,在太極拳盤架時,身上幾大節的連接也全憑「榫頭」的作用。這些「榫頭」是否「入榫」關係著勁路是否到位,也自然關聯我們的太極大廈能否「高聳入雲」!榫頭有大有小。樑柱之間便是大榫。這些大榫一旦脫榫,房屋頃刻間倒塌。其它小榫一旦脫榫,房屋結構也會不完整。在太極拳盤架中,大榫倘若不「入榫」,身形散亂,上下無法相隨,左右不能相連。身體也自然無法完整一氣。身形散亂,意氣如何呼之欲出呢?倘若小榫頭沒有入榫,勁路不暢通,意氣也無法敷布四周。一己之中,四大榫頭,關聯房屋的架構。這四大榫頭,一有「脫榫」或「鬆動」,太極的房屋便會倒塌。那便是兩肩、兩胯的里根。四大榫的「入榫」與否,可以通過「喂勁」來檢驗。胯里根入榫的標準是「松腰落胯」。腰宜松塌,胯便找著了固有位置。胯一旦「入榫」,感覺上有遊子回家的意味。無須擰動膝蓋,中軸自會靈動。進退得便。「喂勁」的方法是,在盤架時任何的進退開步動作中,一人用力按住後,看能否進退自如。同時,胯一旦入榫了,腰才能進入松的狀態。丹田氣才能不鼓而盈。意氣才能不動而動,靈機才得以自由的瀰漫開來。肩里根入榫的標準是「開肩沈肘」。肩開了,肩與胸大肌之間的肌腱才能真正進入松的狀態。胸腔才得以了無掛礙。別人要什麼,才能給他什麼。佛說:「無掛礙故無恐怖」。一席空衣者,才能兩袖清風。檢驗肩里根是否入榫,其實很簡單,自己任何一個動作里,開肩後,用另一隻手摸摸肩與胸大肌之間的肌腱,看看是否做到了象一灘泥,摸不到肌肉也摸不到骨架,能夠將你摸的那隻手陷於期間不肯自拔時,肩里根真正的入榫了。

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纏絲勁與化勁-中國太極拳網
與初學者談如何練好太極拳
太極拳的「松靜」「虛靜」和「空靜」-吳文翰 曾乃梁 梅墨生
陳式太極拳的本質要領

TAG:練習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