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錯過的時代:15年的「海軍假日」,7艘史詩級戰艦

新的格局必然帶來新的摩擦,因此在一戰剛結束沒幾年,列強就開始了新一輪的海軍軍備競賽,這場巨艦大炮競賽的主角就是英美日法意。

【軍武次位面】作者:三無青年

自新大陸發現以來,隨之而來的就是列強們的勢力劃分和海上爭鋒,幾個世紀的海上廝殺是武器發展最好的催化劑,而戰列艦就是這一終極產物。作為次時代海權的象徵,誰擁有更強的戰列艦,誰就將掌控海洋。而1922年到1936年就是戰列艦歷史上著名的「海軍假日」,在這15年間有7艘公認的最強戰列艦,被稱為戰艦7巨頭,今天筆者就來和大家聊聊這7艘傳奇戰艦。

▲現代戰列艦的開端——無畏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海上格局被重新洗牌,德國海軍力量徹底被消滅,英國逐漸喪失了把持2個半世紀的海上霸權。美國憑藉強大的工業實力後來居上,日本獲利頗多,野心不斷膨脹,妄圖控制整個太平洋。新的格局必然帶來新的摩擦,因此在一戰剛結束沒幾年,列強就開始了新一輪的海軍軍備競賽,這場巨艦大炮競賽的主角就是英美日法意。但是剛剛經歷了一戰戰火的洗禮,高昂的軍備競賽使得各國都無力負擔。為了通過和平的手段限制各方無限制的造艦競賽,同時也為了讓自身的國民經濟獲得喘息的機會,五大海軍強國於1922年在華盛頓簽署了旨在限制各國主力艦的《華盛頓海軍條約》。條約規定英美日法意五個國家的海軍噸位比例為10:10:6: 3.5: 3.5,戰列艦噸位不得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406mm)(1英寸=25.4mm),同時對巡洋艦火炮口徑,航空母艦的噸位也做出規定。

▲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的各國海軍噸位

▲依阿華級的16英寸主炮

▲16英寸炮彈

《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後,世界各國海軍的建設就進入了停滯期, 從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時代(Navy Holiday)。各國的大型戰列艦建造計劃都被終止或取消,代之以對已有的戰列艦的進行更新和改造。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列艦共有7艘,全部搭載16英寸左右主炮,分別是美國的科羅拉多級(3艘,科羅拉多號、西弗吉尼亞號、馬里蘭號)、日本的長門級(2艘,長門號、陸奧號)、英國的納爾遜級(2艘,納爾遜號、羅德尼號),被海軍人士稱為"海軍假日七巨頭"。

長門級戰列艦

▲長門號

華盛頓會議期間,美國和日本的矛盾極為突出,日本極力爭取獲得相當於美英70%的海軍噸位,但最終迫於美英聯合的壓力,最終只獲得了6的比例。既然數量上處於劣勢,日本只得的質量上下功夫,而2條長門級戰列艦就是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首艦長門號1917年開工,1918年下水,1920年完工,1936年現代化改裝完工,標準排水量39130噸。二號艦陸奧號1918年開工,1920年下水,1921年完工,1936年現代化改裝完工,標準排水量39050噸。火力方面長門級戰列艦搭載有8門4座雙聯裝410毫米/45倍主炮,20門140毫米口徑副炮(改裝後18門)。防護方面,側舷裝甲帶(最大)305毫米,炮塔正面356毫米(改裝後457毫米),炮塔頂部127毫米(改裝後250毫米),裝甲甲板75毫米(改裝後甲板75~127毫米),司令塔336毫米。最大航速26.4節。長門級戰列艦的火力和機動在7巨頭中都屬於上乘,410mm口徑的主炮是當時最大的艦炮,26.4節的最大航速也高於美國的科羅拉多級和英國納爾遜級,只是防護方面弱於後兩者,總體性能在戰艦7巨頭中排名靠前。

首艦「長門」號服役後多作為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直到大和號戰列艦服役。從1920年開始服役,到1941年「大和」號建成,20年期間,長門級戰列艦是日本海軍最強大的戰列艦。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長門號都鮮有作為,最大一次作戰行動就是1944年10月的萊特灣海戰中被編入栗田健男指揮的戰列艦編隊,在10月24日的錫布沿海戰鬥中被美軍艦載機擊傷。萊特灣海戰後長門號返回本土,駐紮在橫須賀港,直到戰爭結束都沒有參加作戰行動,期間不斷收到美軍轟炸,到日本投降時「長門」號為可移動狀態且日本唯一倖存的戰列艦。1945年10月長門號戰列艦被美軍接收,作為戰爭賠償移交給美國。1946年3月18日前往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成為 「十字路口行動」(美軍的 原子彈爆炸試驗)的靶艦而沉沒。

▲被炸傷的長門號

▲陸奧號

二號艦陸奧號自從1921年服役後一直被稱為國民最熟悉戰艦,華盛頓海軍會議期間陸奧號正在建造,美英都主張取消陸奧號的建造,但日本慌稱「陸奧號」是已完成的軍艦,不在此限。雙方為此展開了長達3個星期的爭論,日本提出陸奧號的建造資金中有一部分來自小學生的捐款,如果將其廢棄則無法向國民交代。

最終在船廠工人24小時三班倒的趕工中,陸奧號在最後一個星期內完工交付。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陸奧號得以殘存到戰爭後期。太平洋戰爭中,陸奧號參加了1942年6月5日的中途島海戰,但對戰局沒有貢獻。第一航空艦隊覆滅後後回到吳港。1943年6月8日12點10分左右,由於船員違反煙火禁令,導致停泊在廣島灣柱島泊地的陸奧號三號炮塔附近突然發生爆炸,重達360噸的三號炮塔飛到與艦橋相同的高度上,艦體瞬間折為兩截,前段向右舷翻轉,幾乎立即沉沒。

科羅拉多級戰列艦

科羅拉多級戰列艦標準排水量32500噸,8門4座雙聯裝406mm口徑的主炮,最大航速21節,舷側裝甲340mm,炮塔正面460mm,側方250mm,後方228mm,司令塔406mm。科羅拉多級是美國標準化戰列艦的產物,所謂標準化就是共通基本設計以減省開發建造時間,共通航速以達成運用方式一致。可以說是在保持可接受的質量下徹底追求數量優勢的概念,因此美國在建造科羅拉多級時並不刻意追求性能的優勢,所以在7巨頭中三艘科羅拉多級的性能並不突出。火力方面弱於裝備8門410mm的長門級和裝備9門406mm的納爾遜級,21節的航速墊底,裝甲方面也處於中等水平,總體性能在7大佬中排名靠後。但是憑藉強大的工業實力,美國並不在意性能上這點差距,與日本追求性能上的稍微優勢的小家子氣不同,美國憑藉巨大的數量優勢完全可以無視數量上的這點差距,太平洋戰爭中美國海軍瘋狂的下餃子就說明了這一點。

▲科羅拉多號

首艦科羅拉多號1919年5月開工,1921年3月下水,1923年竣工服役後,曾經在1923年訪問歐洲,之後,1924年科羅拉多號加入太平洋艦隊。在太平洋艦隊的科羅拉多號也曾數次回到東岸參加在加勒比海的演習。在這段時間曾到訪過薩摩亞,澳洲,紐西蘭等地。1941年1月27日,科羅拉多號將母港從西岸移到夏威夷的珍珠港。科羅拉多號1941年6月25日啟航到西岸西雅圖PugetSound海軍船塢進行維修,在那裡一直到1942年3月,所以避開了日本海軍對珍珠港的襲擊。在航母主宰的太平洋戰爭中科羅拉多號鮮有作者為,大都承擔炸島和防空任務。先後於1943年參加吉爾伯特群島戰役,在戰役中對塔拉瓦島進行炮擊,1944年在對馬紹爾群島的兩棲作戰中,對誇賈林、埃尼威托克等重要據點進行了炮擊,1944年6月14日科羅拉多號開始參加支援對馬里亞納群島中的塞班島、關島和提尼安島的登陸戰役。7月24日,當科羅拉多號在執行炮擊提尼安島任務時,遭到陸上炮台猛烈的還擊並中彈受傷,但並無大礙。1944年11月20日到達萊特灣為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掩護。從1945年3月到5月,為沖繩島戰役登陸作戰提供火炮支援。1945年8月參與炮擊日本本土作戰。戰爭結束後科羅拉多號參加了日本本土佔領部隊,曾護送登陸部隊佔領東京的厚木機場。1945年9月20日離開東京灣,返回舊金山。10月27日,科羅拉多號到西雅圖參加海軍節的慶典。之後,曾在美國西海岸和珍珠港間運載士兵返回美國。1947年科羅拉多號退役,1959年被售出解體。

▲馬里蘭號

二號艦馬里蘭號1917年4月開工,1920年3月下水,1921年7月服役。1923年加入太平洋艦隊,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時被炸沉於珍珠港內,隨後被打撈修復。馬里蘭號參加了1943年底在吉爾伯特群島登陸戰、1944年初馬紹爾群島的兩棲作戰,在1944年5月的塞班島登陸戰役馬里蘭號得到了「好鬥的馬里蘭」的綽號。1944年10月,馬里蘭號參與了收復菲律賓的戰役,在萊特灣海戰中的蘇里高海峽夜戰中,馬里蘭號和其它5艘戰列艦和8艘巡洋艦藉助雷達殲滅了從南路進攻萊特灣的日本艦隊。在1945年3月開始的沖繩島登陸戰中,馬里蘭號參與登陸前的火力準備並在戰役期間一直擔負火力支援任務。1946年4月,馬里蘭號解除現役,1947年4月退役。

▲馬里蘭號的16英寸主炮

▲西弗吉尼亞號

三號艦西弗吉尼亞號於1920年4月開工,1921年7月下水,1923年12月開始服役。1940年西弗吉尼亞號隨太平洋艦隊移師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西弗吉尼亞號左弦共中了7條18英寸的魚雷和數顆炸彈,幸好其水密性較好以及指揮官及時打開了右側的注水閥,使西弗吉尼亞號坐沉海底,避免像俄克拉何馬號一樣傾覆,隨後被打撈出水後修復。1944年參與收復菲律賓的作戰,1945年在沖繩戰役中被神風自殺飛機擊中所幸受傷並不嚴重,日本投降後駛入東京灣參加運送士兵回國的任務,西弗吉尼亞號1947年1月轉入預備役。在1959年3月報廢。

納爾遜級戰列艦

在華盛頓海軍會議中,面對強勢崛起的美日兩國,老牌海上霸主英國不得不放棄海軍的雙強標準(既英國海軍總噸位要超過排名第二和第三海軍的總和)被迫接受和美國相同的海軍噸位。為了在新一代的巨艦大炮對抗中獲得優勢,在納爾遜級的建造中英國大膽採用各種突破性的新設計,包含高初速輕彈重概念,全主炮前方配置,高平兩用副炮,氧氣魚雷,最新型輕量化主機等等。十分難過的是,大多數都在後來證明是蛋疼設計,除了老字號值得信賴的裝甲防護之外,納爾遜基本上可以說是缺陷兵器。其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三座三聯406mm主炮炮塔全部前置的設計,為了在有限的噸位上獲得最大的火力和防護,其不得不犧牲航速,最高航速只23節,舷側主裝甲帶為356mm,炮塔正面裝甲406mm。在7巨頭戰艦中,納爾遜級裝甲最強,火力中等,航速中等,總體性能屬於中流水平。但在二戰中不列顛處於危難之時,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卻勞苦功高,二號艦羅德尼號更是直接參与了擊沉德國頭號戰艦俾斯麥號的戰鬥。

▲納爾遜號

首艦納爾遜號1925年9月3日下水,1927年完工服役。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納爾遜號在本土艦隊服役,1941年3月,納爾遜號與參與了支援登陸突襲挪威納爾維克附近德軍設施的行動。同年,納爾遜號被調往地中海,支援和掩護運補馬爾他的護航隊。1942年11月,參加了在法屬北非登陸的「火炬」行動。1943年7月,納爾遜號參加了在西西里登陸的行動,擔任火力支援,9月,參加掩護在義大利南部薩勒諾的登陸行動,1943年9月29日,代表盟軍的艾森豪威爾將軍和代表義大利的巴多格里奧元帥在納爾遜號上籤署了義大利投降的協定。1944年,納爾遜號又參加了規模空前的諾曼底登陸戰役。其後納爾遜號被調往印度洋參加對日本作戰,1945年8月到9月,納爾遜號參加了日軍在馬來半島及印度尼西亞群島的受降行動。1945年戰爭結束後,納爾遜號戰列艦退出現役。1947年出售解體。

▲羅德尼號

二號艦羅德尼號1925年11月7日下水,1927完工服役,與納爾遜號在二戰中奔波無為相比,羅德尼號可謂是大名鼎鼎,其最著名的一次戰鬥就是1941年5月27日對俾斯麥號的圍剿。在戰鬥中羅德尼號與喬治五世號混合雙打,成為打擊俾斯麥號最大的火力輸出。戰鬥中,「羅德尼」號對「俾斯麥」號發射了380多發炮彈,16英寸主炮大的威力完全壓制了俾斯麥號的15英寸主炮。

▲羅德尼號的16英寸炮彈

正是由於「羅德尼」號的攻擊,導致「俾斯麥」號在最後一戰中失去了還擊能力,主炮炮塔被擊毀,甚至一發炮彈導致其兩個炮塔失去作戰能力,為皇家海軍擊沉「俾斯麥」號做出巨大貢獻。消滅「俾斯麥」號不久,「羅德尼」號也前往地中海,同「納爾遜」號一起擔任前往馬爾他的護航隊的護航任務,參加了「長矛」,「台柱」兩次大規模護航作戰。1942年底到1944年中,又與「納爾遜」號一起參加了北非登陸、西西里登陸,炮擊卡拉布里亞,支援盟軍登陸義大利本土,以及諾曼底登陸。1945年戰爭結束後,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先後退出現役,「羅德尼」號在1945年轉入預備役,1946年除籍,1948年2月被出售解體。

遼寧號航空母艦合金拼裝版模型¥75購買
推薦閱讀:

《溫州一家人》:一家平凡人的史詩
傳奇史詩!我用一百元泡了兩個妞!
影向標 | 有人說這是普通人的精神史詩, 有人說是社會新聞
《軒轅大帝》定檔4.1 打造華夏文明史詩
史詩│十二星座圖

TAG:中國 | 海軍 | 錯過 | 時代 | 史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