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華:我認識的武夷山大紅袍
筆者從1963年至1965年、1972年至1985年、1991年至1997年曾在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工作,負責並任所長,曾主持對武夷名叢(包括大紅袍)進行挖掘、整理和繁育工作,到如今仍在從事茶業工作,對眾說紛壇的大紅袍有過親切的經歷:
一、美麗的傳說很多、很多:
對於許多民間傳說,雖然無從查考證實,但當人們一提到大紅袍時,則難免就有一大串美麗的帶有神化的故事向人述說:
1、大紅袍茶樹生長在懸崖絕壁上,人莫能登,每年採茶時,寺僧以果為餌,馴猴子采之,所以有人稱之為「猴採茶」。
2、大紅袍茶樹高十丈,葉大如掌,生長峭壁上,風吹葉墜,寺僧拾製為茶,能治百病。
3、大紅袍茶樹為神仙所栽,寺僧每於元旦焚香虔誠禮拜,泡少許供佛前,茶能自顧,有竊之者立即腹痛,非棄之勿能愈,蓋以為神仙所栽,凡人不能品嘗也!
4、大紅袍茶樹受過皇封,御賜其名,當地縣令於每年春季皆親臨九龍窠,將身披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然後頂禮朝拜,在香煙繚繞中眾人齊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待紅袍揭下時茶樹果然發芽!茶芽紅艷如染。
5、勤婆婆的神茶: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有一位勤勞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災年間,有一天遇見一位病危的白髮老人……急忙扶著老人進屋,把自己當飯吃的野菜湯送到老人手裡……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一龍頭拐杖給老婆婆,又從口袋摸出二粒種子,交代用拐杖在地里挖個坑,種下種子蓋好土,澆些水……而後老人飄然騰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話,把種子種好,不久果真長出了茶樹,人們驚嘆為神仙所賜的神茶,後來卻被當官的知道,可因沒能採到、喝到神茶惱羞成怒,把茶樹連根剷除……老婆婆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著拐杖剛出門,就看見幾個男人正扛著一樹根走過來,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樹根上,誰知龍頭拐杖忽然變成了一片紅雲,載著那樹根在空中打了三個圈,冉冉飛去,飛進了九龍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長出了茶樹……以後茶樹發了,長成三株。這就是最早的的三株大紅袍的來歷。
6、御封貢茶,某朝某皇后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間尋找仙草秘方,途中遇一老漢跌倒樹下險遭猛虎之害,巧遇太子勇猛相求……二人彼此敘述原由,老漢為報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龍窠採下茶樹葉子用布包好飛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催馬直奔京城,將采來的茶葉煮湯給母后喝下,病情日見好轉,連喝幾天,母后病痊癒,皇帝大喜,連下二道聖旨:一是賜大紅袍一件,每年寒冬為茶樹禦寒,二是封老人為護樹將軍,世代襲職,每年採制進貢,自此武夷山就把這三株茶樹稱為大紅袍。
7、貢茶珍品,說某年有位秀才進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緣,便叫人把他抬回寺中,見他臉色蒼白,體瘦腹脹,就將九龍窠採制的茶葉用沸水沖泡給秀才喝,連喝幾碗,就覺得腹脹減退,如此幾天基本康復,秀才便拜別方丈說:「方丈見義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謝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狀元,並蒙皇帝恩準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見方丈道:「本官特地來報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說:「這不是什麼靈丹仙草,而是九龍窠的茶葉,狀元聽了,想這是救命的仙茶,一定要前往看看,於是方丈陪同前往九龍窠看那三株茶樹,狀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帶些回京進貢皇上,此時正值春茶開採季節,老方丈幫助狀元了卻心愿,帶領大小和尚採茶制茶,並用錫罐裝好茶葉由狀元帶回京城,此後狀元派人把天心寺廟整修一新。誰知狀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醫無效,狀元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后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人看營,年年採制,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這三株大紅袍就成為貢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紅袍的人從未間斷過。
二、從說紛壇話茶王
武夷岩茶歷史悠久,而大紅袍則是武夷岩茶中之姣姣者,傳說明末清初即有其名,1921年蔣叔南遊記中有提到武夷山數處有見,如天心岩九龍窠(即現在有摩崖石刻大紅袍三個字的一處,傳系1927年天心寺僧刻)、天游岩一處、珠濂洞一處(也有人叫水濂洞),但非常遺憾的是,這些遊記和調查都沒有交代清楚這幾處大紅袍更具體的地點、屬哪個寺廟茶莊、是否是同一種或同名不同種、茶樹特徵是否一樣以及品質如何。1941年林馥泉的武夷岩茶的產、制銷一文中也提到馬頭岩的磊石盤陀也有叫大紅袍的,而記錄大紅袍採制全過程的則是九龍窠那三株。1958年筆者在福建長樂一中時,看到該校美術老師陳禮調到武夷山寫生時畫的九龍窠大紅袍也是三株。1962年春中茶所從武夷山剪取大紅袍枝條帶回杭州扦插種植的也是九龍窠那三株大紅袍。1964年春,福建茶葉研究所謝慶梓等二人來武夷山時,也是由筆者陪同前往九龍窠剪取那三株大紅袍枝條帶回福安社口。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筆者主持武夷名叢的挖掘、整理、繁育推廣工作,對當時的岩茶產區天心大隊(在大隊長全程陪同下)逐村、逐戶進行調查,對有關國營場及有關前輩、茶人也是多方了解,其中對大紅袍茶樹沒有人提出天游岩、珠濂洞(或水濂洞)或馬頭岩的磊石、盤陀等處有此樹存在。從武夷山著名的五大名叢茶樹看,大紅袍、白雞冠、半天妖、鐵羅漢、水金龜各有其特點,茶樹產地最險要的要算是半天妖,生長在三花峰第三峰頂上,平時無人攀登,茶地面積約5平方米。水金龜茶樹是生長在大路旁,它是靠打官司而出名的。白雞冠茶樹本身特徵獨一無二,嫩葉淡黃色時間長達50天左右。鐵羅漢生長在鬼洞,樹高達3.3米,而名氣如此之大的大紅袍,它生長在九龍窠懸崖峭壁的半山腰也是合乎情理,更何況傳說中有人莫能登,馴猴採茶之說也。1927年,天心寺僧在茶樹旁刻了大紅袍三個字,當時在武夷山僅此茶樹刻有名字,這樣一來,更是樹大招風,難免有負面作用:傳有一達官貴人為了能得到大紅袍真品,曾在離大紅袍茶樹不遠處蓋了一座小木屋住人看守(小木屋前幾年失火被燒),以便在採制過程全程跟蹤監督,但最終還是未能得到真品,天心寺僧為了大紅袍名聲,又不使茶樹受損,因而後來有人傳出說真大紅袍已被寺僧用灶灰施肥燒死了,說是盡節了,相當牽強附會,有亦真亦幻之感,不論寺僧是否有意無意的誤導世人,都顯得欲蓋彌彰,筆者認為寺僧為保護大紅袍可謂用心良苦。不唯書、不唯上、只為實。許多傳言都無法證實除九龍窠半山腰的幾株大紅袍外,還有其他大紅袍存在。事實上,目前武夷茶區還未聽說有不同種的大紅袍出現。
從品質驗證大紅袍為茶王當之無愧。福建省茶葉研究所曾對武夷山眾多名叢進行品質篩選、鑒定,最後首推大紅袍。近幾年武夷茶區新開採的大紅袍茶葉品質大多反映出該茶種種質特徵優異,尤其在2005年春茶期間多雨天氣的情況下,各地種有大紅袍的茶農大多認可其品質。其中有一位專事製作閩南型烏龍茶的茶人,第一次採制完大紅袍就驚嘆其品質的優異。
從採制時間上看,據林馥泉1941年當時記載九龍窠大紅袍採制時間是5月17日,2005年的市茶葉研究所按小開面採摘的時間是5月11日,中開面為5月16日,高山茶區為5月18日,現在的大紅袍和60多年前的九龍窠大紅袍採制日期基本相似。
三、茶樹王國里罕見的威嚴和尊貴
(一)專人管護
九龍窠那幾株大紅袍,當人們在山腳下仰望時,真有點貌不驚人(實際上樹高達2米以上)然而人們卻不能輕易接近它,不知從哪個年代開始,常年有專人看守,有過寺僧、士兵、農戶,從未間斷過,這在國內外可算是個典型呀!早些年,筆者與看護大紅袍的人很熟,有一次陪同省茶葉研究所的人到九龍窠,客人要求上半山腰就近觀察一下大紅袍,不料被看護人婉拒,說要岩茶公司經理簽字的條子方可上去,最後因沒聯繫上只好在山腳下觀望而已。大家感嘆!對大紅袍經理真善於利用手中權力……保護!
(二)威嚴、尊貴、高不可攀
九龍窠半山腰那九株大紅袍幾十年來,武夷山茶人沒有想到要去剪枝繁育推廣它(1962年和1964年分別有中茶所和省茶葉研究所剪了穗帶回繁育外)。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大範圍整理武夷名叢時,也沒有人敢提出剪取大紅袍枝條進行扦插繁育(雖然年年都有採制大紅袍),不知是否對它熟視無睹,或沒在意它,還是怕麻煩,還是忽落了,也沒人敢偷,無人冒險……時至今日還說不清……
(三)專家關注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市政協科技組有委員提出如何保護大紅袍……後來杳無音訊。1995年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茶葉專業組於6月5日至9日,在武夷山市茶科所召開稀有茶樹品種資源研討會。研討會紀要如下:
1、會議審評了新品種材料結果
……
2、會議確定今後加速繁育,區試的26種新品種材料
……
3、會議提出了如何保護國寶大紅袍母樹的措施意見:
6月8日與會專家(在詹梓金組長帶領下)前往實地認真查看了6株大紅袍母樹的管理和茶樹長勢,而後專題研究並提出保護國寶大紅袍母樹的技術措施:
A:母樹是稀世之珍,名聞中外,其品質獨特。因年久樹齡老化,為保護國寶大紅袍,建議省、市政府撥專款進行改造、複壯,立碑文,介紹大紅袍歷史與保護條例,列入省級珍稀植物進行保護(當年省財政廳真的撥了八萬元專款作為保護大紅袍經費)。
B:在保護原有面貌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對梯壁、梯階與排洪,應進行維修、改善。
C:茶園土層淺、土壤板結、根系萎縮、枝條老化、長滿地衣苔蘚,茶園土質砂化嚴重,加上水土流失,造成有機質與多種微量元素缺乏。專家建議:茶園必須深翻,切斷部份老根促進新根生長,增施有機肥與微量元素並進行客土,加厚土層。括除地衣、苔蘚,剪除枯枝對母樹老枝分期台刈更新複壯,人工除蟲,改造後母樹以養樹為主,培養樹冠,複壯後方可採摘。
D:九龍窠住有大紅袍看護工人一家,因看護房年久失修,去年失火燒毀……建議重建……
E:通往九龍窠大紅袍景點的石路台階長久失修……建議重修道路、台階……
F:以上保護措施,應由市茶葉研究所提出詳細規劃、計劃、設計、技術措施,經費預算等上報市政府待批准後實施。
由於諸多原因,未能很好實施上述建議,如今大紅袍母樹仍在等待……
(四)大紅袍母樹產權、管理權備受關注
大紅袍母樹產權幾經交替,而其管理採制權從沒象現在這樣受重視,從寺廟、農場、市茶葉研究所……為此,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於1995年5月29日專門發了文件……為進一步加強大紅袍母樹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5月25日晚市政府第二次常務會議對此進行了專項研究。現將研究決定的事項通知如下:
1、大紅袍母樹是國有財產,由市政府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
2、市政府對市綜合農場以往保護和管理大紅袍母樹的工作予以充分的肯定。
3、目前大紅袍母樹生長老化,急需精心管理,而從1994年開始大紅袍母樹的採摘、製作已由市茶葉研究所承擔,市綜合農場只承擔看護工作,為避免對茶樹管理的脫節現象,使大紅袍母樹能繼續旺盛生長,市政府決定將大紅袍母樹委託市茶葉研究所進行全程的保護、管理、採摘和加工。
4、市茶葉研究所應本著對大紅袍這一國寶和對武夷山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抓緊派出技術人員,落實管護工作。市綜合農場應繼續配合做好交接和管理工作。
在此文件之前和之後,也都有著不同形式的磨擦和爭執,現代式的官司又使大紅袍的身價上升了許多!
四、大紅袍真實的和不可思議的故事
時至1995年,新植的大紅袍已開始有少量投采,新茶一出,福建銀芝集團就以每公斤3萬元價格向市茶葉研究所購買了1公斤純種大紅袍轉銷國內外,近年也有韓國客人直接或間接向武夷山購買純種大紅袍。
1921年蔣叔南遊記中記當年大紅袍每市斤價值64銀元,折大米4000斤。這在當時可謂比金貴。
1998年8月18日第五次岩茶節,20元母樹大紅袍首次舉行拍賣,以後時有拍賣,具體情況如下:
大紅袍拍賣記錄
年份
地點
20克母樹大紅袍拍賣成交價
競買人
1998.8.18
武夷山
15.68萬人民幣
海外投資(澳州)有限公司董事長 許榮茂
2002.11.25
廣州
18萬人民幣
廣州南海漁村
2004.12
香港
16.6萬港幣
蔣小紅
2005.4.13
上海
19.8萬人民幣
北京馬連道茶園茶城董事長 馬武
2005.4.17
武夷山
20.8萬人民幣
新加坡 陳漢民
真不可思議……就這幾株母樹大紅袍在短短几年間已有近百萬「家產」。每年又新增了多少遊客前來參觀朝拜?然而它的「居住」環境、「生活條件」究竟有了多大變化?人們也依然不可思議!
五、武夷山茶葉研究所首推小包裝大紅袍上市
上世紀八十年代,市場上已有各式各樣的小包裝茶葉在銷售(其中包括武夷山大紅袍),而大紅袍這一品種是由惠安縣一家茶莊生產,多以陳茶為主的拼配茶,主銷東南亞,而大紅袍的原產地武夷山卻沒有生產……
武夷山歷來有許多茶樹品種、名叢資源,能否科學利用這些資源則是武夷山茶人所必需認真考慮的。1985年上半年,武夷山茶葉研究所對此作了大膽的嘗試,決定生產大紅袍小包裝上市,首先確定了茶盒的大小(凈含量15克),然後把盒子的正面和背面的圖案構思告訴畫家(福建師大持啟輿教授)。不久,第一盒大紅袍盒子設計好了,正面以一片簡單的紅葉寓意大紅袍紅的特徵,而不是用綠葉紅鑲邊的寫真形式來表達,背面以大紅袍的真實場景配上傳說中的官員朝拜大紅袍這一畫面來體現大紅袍茶葉的貴重。
不久,大紅袍茶盒印刷好了。第一批茶葉原料也準備好了,連每盒單價都定好了,就等包裝好上市試銷了。但當時準備上市的不是一般品牌的茶葉,而是和神仙、皇帝、狀元等等傳說聯繫在一起的大紅袍,這武夷山第一盒包裝的大紅袍投放市場將會有什麼反映……該如何解釋,當時雖考慮了許許多多,但心中還是有壓力。正巧,時值全國烏龍茶學術研討會9月中旬在武夷山開會,省里來了很多茶葉界專家,其中有張天福、詹梓金、林心炯、庄任等等,在會議期間,筆者同市茶葉研究所葉以發同志帶著準備上市的小包裝大紅袍茶,分別向省里有關專家、教授談我自己的想法及應對辦法並徵求行家的意見,結果完全獲得他們的認可和讚許……不久,第一批小包裝大紅袍就出現在茶葉門市部商品柜上,事實證明了成功。當然也少不了許多議論。
從上市到1990年,市場上就有了雷同包裝的大紅袍。從1991年新茶開始時,大紅袍版面款式作了修改,凈含量由原來的15克改為20克,正面武夷茶五大紅袍改用陳櫞教授的題字(1990年10月,筆者為武夷岩茶到安農拜訪,請教陳教授,並敬請陳教授為武夷山大紅袍題字,從此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生產的大紅袍有了落款八三茶人陳櫞題的款式,以後又一次為武夷山市北斗岩茶研究所題了武夷岩茶大紅袍,落款九一茶人陳櫞題。
大紅袍小包裝從1985年首次面市至今已有廿年歷史了,茶葉市場有了很大變化,武夷岩茶又一次面臨考驗。這其中風風風雨雨、辛酸苦辣、是是非非任評說……
六、大紅袍發展簡歷(史)
1962年春,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從武夷山九窠剪了大紅袍枝條帶回杭州扦插繁育作為引種種在品種園內。(1992年夏秋之交,又從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名叢觀察園中剪取很多武夷名叢,單叢等夏梢帶回扦插,其中包括大紅袍,標明來自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編號***號85年11月17日種)。1964年春,福建省茶葉研究所培育室科研人員謝慶梓等二人帶著單位的介紹信,來武夷山要剪取九龍窠大紅袍枝條帶回福安扦插繁育,來者是我同學,一路陪同到縣政府辦公室,縣綜合農場辦理好手續,然後帶到九龍窠,經看護人驗證同意後,他們二個人就攀上大紅袍茶地剪穗,待剪好下來時我開口向同學要幾支扦插,沒想到被婉言拒絕,說實話,當時對大紅袍有興趣,但並不很在意,所以也不介意。
從1978年底到1982年,市茶葉研究所連續開展對武夷名叢進行挖掘、整理、繁育工作時,不知怎的也沒把繁育九龍窠大紅袍當成急事、大事來辦,總認為大紅袍茶樹已在那裡,有人看管,沒問題,加上平時經常宣傳大紅袍,使之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久而久之而敬而遠之。
1985年11月,值參加省茶葉研究所四十周年所慶之際(這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我一到所里,就私下裡向培育室主任黃修岩提出要求希望在回武夷山時帶幾株大紅袍茶苗回武夷山種,同學說:「你已不在市茶葉研究所工作了,管理方便嗎?」我說:「為了顧全大局,我會把它當作一件大事辦好的。」也許同學出於同情,「那好吧,等你坐車回去時,我會把茶苗送到車門口給你帶回。」當我約好回武夷山的時間後,第二天,黃修岩主任真的給我帶了五支正本大紅袍茶苗,包裝得很隱蔽,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把它種好!那時我如獲至寶,恨不得一步就到武夷山!最後於1985年11月17日完好地種在御茶園名叢觀察園中某坪某段某行。回想當年,不知當時為什麼只從省所引回五株大紅袍,而不多引些?很多很多年後才知道!這五株大紅袍是「秘密」的引回,所里領導不知道,這不近似於偷嗎?大紅袍的神秘又一次演繹著神秘的故事。
五株大紅袍小苗在御茶園裡茁壯成長著!它承擔著加速繁育的任務,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所育苗木已在岩內外種植。從此,純種正本大紅袍的面積年年在擴大,由於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比較穩定,能被大多數人認識,所以種質面積必將不推而廣(原來這五株大紅袍現處於留養時期,即休養生息,供觀賞)。
武夷山大紅袍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神秘的走出九龍窠,等了20多年後,繞了一個大彎,秘密的走回武夷山。平安定植在御茶園的名叢觀察園中(又20年了),而後又不動聲色的走進武夷茶區……如今,武夷山大紅袍已有相當規模的面積。前後歷經40餘年,回首往事,心裡感慨萬千……
七、真實的大紅袍
植株灌木型,樹冠半披張,樹高可達2米以上,主幹尚明顯,分枝較密,葉梢向上斜生長,葉長達10~11cm,一般在6~7cm;寬4~4.3cm,一般3cm左右,中葉型,近闊橢圓形,先端鈍略下垂、葉緣略向面、葉綠光亮,葉肉稍厚微隆質脆、葉齒淺尚明27~28對,葉脈7~9對,花型尚大,花徑3×3cm左右,萼5片、瓣6片,花絲稀疏稍長,高低不齊,二倍體,茶果中等。
嫩芽梢尚壯,深綠微紫,夏梢葉更顯帶紅毫尚顯,萌芽、開採期比肉桂品種遲,一般在5月10日左右(緩冬年份)。2005年中開面採在5月16日,高山區5月18日後(2004年5月11日開採)。
初制工藝方面,宜中開面3-4葉,萎凋適度,以頂二葉失去光澤為準,搖青以三紅七綠為界,過輕過重均不宜,香氣顯,紅邊適中即可殺青,烘焙足火均應保持原味為準,只要掌握得當,制優率比較高,在2005年春茶各品種品質對比中,大紅袍多有桂花香或棕葉香,種質特徵發揮明顯。這與1941年林馥泉所描述的大紅袍九泡尚有桂花香相似……
八、大紅袍與北斗
名叢北斗,原稱「北斗一號」,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於1984年2月19日從市茶場的竹窠新種的茶園中挖取11株北鬥茶植於御茶園第一坪某段某行,後來發現北斗有二種,園葉早芽一株、長葉遲芽10株。據說遲芽的比早芽的品質好。在市茶葉研究所名叢觀察園中北斗植株樹型比大紅袍大,分枝不如大紅袍密,葉片比大紅袍大而稀,萌芽開採期比大紅袍早七天左右,在品質的比較中更顯不同,在1987年到1996年十年間,市茶葉研究所連續對武夷名叢進行品質鑒定篩選,各產地所制北鬥茶一直未能進入前十名。從兩種茶樹植株形態特徵到毛茶品質來判斷,顯然不同種,即北斗不是大紅袍,當然以後若能用植物生物技術方法鑒定,定能拿出更具體數據證明不同種。
至於市場上的北鬥茶,商業手段較明顯,茶人不知對此現象有何覺察?否則被當作笑料流傳!
另市場上還流行有大紅袍一代、二代的說法,有些人甚至還說目前市場上賣的還不是一代、二代,而是三代、四代。大紅袍是用無性繁育的,這與福建省許多無性系茶樹品種一樣,親本的優點能遺傳而不變異,目前武夷山茶區所種植的大紅袍,據筆者所了解,其苗木都是直接或間接從市茶葉研究所引種的,從未聽說有變異或其他反常現象,而且發展純種大紅袍的時間並不長,又不是用種子播種繁育,根本不存在變異和代數之分,若說大紅袍有一代、二代之分,按此觀點推理,那麼肉桂、水仙、鐵觀音品種現在是第幾代?真不知這種「學術」觀點有何根據?如此弄不清事實,則混淆視聽,損害大紅袍的聲譽,損害茶農和消費者的利益。
九、加強對大紅袍的科學研究
大紅袍是武夷名叢中極具特徵的一個茶種,屬於遲芽種(目前尚未審報為品種),筆者認為,從目前情況看,只要選擇土質好的茶地,在武夷山茶區種植不存在風險。但要進一步對這一種質進行研究。對此,省農大詹梓金、孫威江兩位教授極為關注,也認為必須進行不同區域對比試驗,驗證在不同區域相似土質的情況下,大紅袍種質(品質)特徵差異程度,植株特徵變異以及產量、各種抗性,希望加大科研力度,摸清大紅袍特徵,尤其是初制工藝,然後漸進推廣之。
在茶葉生產中,對茶樹品種歷來提倡使用良種,而且要早中遲芽種合理搭配,即良種多樣化,在當前良種茶苗較多的情況下,不能困為大紅袍名聲大,品質特殊而大種特種,何況大紅袍也不能取代其他茶樹品種的特色,大紅袍也必須和其他良種合理搭配,以保證能最佳地發揮大紅袍的品質特徵,這樣才能保持大紅袍的聲譽,保持武夷岩茶的正常發展。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認識佛教》
※認識宗教 佛說篇(一百五)佛沒說過一個字(開示「佛心印」)
※人格測試:你認識真正的自己嗎?
※[乾貨]攝影照片後期先認識顏色 再說調色 著名攝影師惠繼清教您
※對福山的政治誤導要保持清醒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