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明「山貓」吃「太公」

對於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的人來說,在市場繁榮,物產豐富的當下,仍有許多獨特的美味存在於兒時的記憶之中。本版的4篇小文,讓你可有同感?

風俗

張錦芸(教師)

我的故鄉是粵西山區,交通不便。小時候,我們這些山裡的孩子,假日必須放牛,順便摘野果或者摸魚,多見樹木少見人鄰,無從了解外面的世界。

深山之中,除了樹多,就是無數的墳墓了。反而那些墳墓,讓我童年的春天充滿了快樂。

當時掃墓是很傳統的,一定要具備三牲(家禽、家畜、魚)、酒、發糕(取「發財」的意頭)、鴨蛋等,還有餅乾、糖果、水果等。甚至,很多有錢的大戶人家還買整隻燒豬來拜山,他們帶著鍋碗瓢盆米面肉菜在山頭做飯菜,叫「吃太公」,即野炊。

鄉間掃墓有個習俗,就是墳主拜完山後要把糖果糕點分給圍觀的小孩子或者乞兒。那些香甜的糖果,美味的糕點,對我們這些一年到頭只見紅薯野果的山裡孩子,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而那些大戶人家拜山之後還燒肉煮魚的,那陣陣香味,鑽進鼻孔,讓人饞涎欲滴。

春分開始,就已經陸陸續續有人來掃墓了。於是,放牛打柴之餘,等候墳主拜完山後分給我們東西吃是最開心的事情了。很容易知道拜山到了尾聲,墳主要燒鞭炮的。從燒鞭炮的時間還可以知道掃墓者的供品是否豐富,響得久的,慢點去都有得分,響得短促的,遲去分完就沒有了,所以要飛跑過去。

一般來說,周日來拜山的人特別多,我們山裡各所小學的孩子都守候在各個山頭,帶著一個小籮筐,討了一個又一個,自己吃飽了就帶回家給爸爸媽媽吃。因為年年討,哪個墳主的窮與富,大家都已經記熟了。記得有一次,一個大戶人家掃墓,那天恰好很少人掃墓,我們村的孩子幾乎都聚集在那兒,眼巴巴地等著。一個善良的老者吩咐兒子把發糕、糖果、鴨蛋分完了,還有大半數的孩子沒有分到東西,又把那個燒全豬和白切雞一塊塊地斬了,分給人手一份。第一次吃到那又香又脆又醇味的燒乳豬,我們開心極了。那老者回去時車子經過村子的時候,我們都從家裡拿出幾個大紅薯送給他。

更好吃的是那些掃墓者野炊時分給我們的飯菜。一般來說,在山上「吃太公」的大戶人家,大家族幾十口男男女女浩浩蕩蕩地來了。拜完祖先,燒過鞭炮後,女人們就七手八腳地忙開了:安灶架鍋,洗米、切菜、斬肉,我們也會幫著撿柴,爐火紅紅,炊煙裊裊,大人歡小孩笑,整個山頭都熱鬧起來了。不用多久,山頭就香氣四溢。

開飯了,我們這些「山貓子」(掃墓時等待別人施捨的人,一般是小孩子)也有得吃,我們不會帶碗筷去,就摘了大張的芭蕉葉洗乾淨,弄成一個斗形的容器,隨便折兩根樹枝為筷。分到的有飯和肉,就狼吞虎咽地吃起來。記憶中,這些討來的飯菜特別好吃。主要是因為家裡吃的太差了吧;另外是人家給的不是很多,吃得嘴饞饞的。

看見山外的人帶著那麼多東西進山掃墓,我就湧出想去山外邊看看的念頭。三年級時,老師說作文好的同學可以到縣城參加作文大賽,我就努力看書、寫日記,老師終於派我去參賽。到了縣城,外面的世界看得我眼花繚亂。從此以後,我就更加努力學習,更加愛閱讀……最後,我「跳農門」成功,到外邊求學並工作,終於離開了大山。

現在,每年我回山裡掃墓的時候,「山貓子」一個也見不到了。

推薦閱讀:

杏花清明染春深----------培養孩子雋永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與墓葬風水
龍岩有哪些關於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就是中國的感恩節

TAG:清明 | 山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