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宋教仁遇刺和袁世凱敗死

張永:宋教仁遇刺和袁世凱敗死發布時間:2013-03-21 15:01 作者:張永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點擊:2370次

  ——在新浪歷史頻道「紀念宋教仁逝世100年」學術沙龍的發言

  首先要感謝新浪歷史頻道,我覺得學術界和廣大公眾之間有很大的鴻溝,比如括宋教仁遇刺案,我幾年前發表了一篇考證文章,但嚴肅學術刊物上的文章往往在圖書館落滿了灰塵,沒有太大的影響。最近我看到沒有什麼堅實證據的說法在網上、媒體和報紙上到處流傳,影響非常大。這讓我感到遺憾,學術界的成果沒有真正對公眾產生影響,所以我非常期待新浪歷史頻道這樣一個非常有影響的媒體,能夠在學術界和公眾界間架起一座橋樑。

  一、刺宋案始末:袁世凱到底參與了多少?

  遲雲飛老師把大的背景已經講的很清楚了,我就不重複了。我講幾個具體的問題,考證一下宋教仁遇刺案的細節,探討一下大總統袁世凱和總理兼內務部長趙秉鈞到底有多大的關係,以及袁世凱這個人在整個政局當中起到的作用。

  刺宋的起因是1912年底到1913年初的國會選舉。最開始的時候,袁世凱並不認為國民黨一定能選舉獲勝,宋教仁表現出了傑出的組織才能,把國民黨的選舉組織得很好,選舉結果國民黨在參議院占絕對優勢、在眾議院也有微弱優勢,應該說不出意外的話他到北京任總理是沒有問題的。

  在選舉結果逐漸明朗的時候,宋教仁在南方長江流域發表了很多講演,對袁世凱政府提出了很尖銳的批評,認為政府外交無能、財政失策,「惡政府」、「不如民意之政府」等比較尖刻的詞都用上了。這就引起了袁世凱的警覺。宋教仁在北京的時候跟袁世凱、趙秉鈞的關係還是不錯的,所以他對宋教仁選舉獲勝之後翻臉批評產生了不滿。

  這時候,上海會黨頭目應夔丞提出了詆毀宋教仁的計劃。應夔丞本來和革命派陳其美關係密切,但辛亥革命革命勝利之後,革命派開始掌權,逐漸疏遠了會黨勢力。後來應夔丞通過內務部秘書洪述祖投靠了袁世凱和趙秉鈞。1913年2月2日應夔丞給趙秉鈞發電報,提出購買宋教仁在日本訴訟案材料的抹黑計劃,收到電報後袁世凱、趙秉鈞比較重視。

  袁世凱發現了打擊政敵的武器,應夔丞投靠北京的中間人洪述祖發現賺錢的良機,所以抓的很緊,反覆催促,2月8日洪信提到「日內宋案有無覓處,中央對此頗注意也」, 2月11日又催「宋件到手即來索款勿遲」, 2月22日說的更加詳細「請款總要物件到後、國會成立之時,不宜太早太遲,為數不可過卅萬」。到3月6日,洪述祖對於應夔丞遲遲不能兌現諾言而只知要錢已經不滿,在信中責備道:「此刻原件無有,連抄件亦未到,殊難啟齒」。

  到了3月份的時候,材料還沒有弄到,應夔丞急了,在3月13日主動提出了刺殺宋教仁的計劃。當日應夔丞給洪述祖的信提出:「欲為釜底抽薪法,若不去宋,非特生出無窮是非,恐大局必為擾亂」。 在洪述祖還不可能收到此信的時候,應夔丞3月14日已急不可待地又發出電報:「梁山匪魁頃又四處擾亂,危險實甚,已發緊急命令,設法剿捕」。這說明他在沒有得到北京同意的情況下已經開始僱人殺宋教仁了。到了在3月18號,洪述祖給應夔丞打了一個電報「寒電(即14日電)應即照辦,倘空言,益為忌者笑」,19日又電「事速進行」, 於是3月20日發生了震動政壇宋教仁遇刺案。21日應夔丞打電報給洪述祖,報告刺宋成功:「匪魁已滅,我軍無一傷亡」。後來出現了一些新的說法,但缺乏硬的證據,多是一些史家難以採信的很軟的報紙報道和間接回憶,卻在網上流傳的非常廣,我覺得很奇怪,其實你稍微判斷一下,一系列電報鐵證如山,是替袁世凱賣命的洪述祖和應夔丞謀劃實施了刺殺宋教仁。

  真正有疑問的是:袁世凱和趙秉鈞到底有多大的參與?關於這個問題的材料很少,比較重要的有兩條。一個就是趙秉鈞正在開國務會議,突然間秘書跑進來說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這個時候趙秉鈞非常驚慌,所以我的感覺是事先趙秉鈞並不知情,如果知情的話,他不至於精神崩潰,以至於當著各部總長說出「人若說我打死宋教仁,豈不是我賣友,哪能算人」這樣對自己不利的話來。

  還有一條材料是關於袁世凱的,北京警察總監王治馨在宋教仁追悼會上的講話透露出一點消息,他說事情發生之後,袁世凱和趙秉鈞都有嫌疑,後來他們兩個見面談,袁世凱告訴趙秉鈞,說洪述祖曾對袁世凱說,「總統行政諸多掣肘,皆由反對黨政見不同,何不收拾一二人以警其餘」,袁的回答是,「反對者既為政黨,則非一二人,故如此辦法實屬不合雲」。所以我認為,在3月14號到18號之間,洪述祖應該向袁世凱試探過,但是他到底試探到什麼程度就不好說了,袁世凱到底是怎樣回答的也很難說,這種事情不可能有什麼手令,只要一個眼色就足夠了,所以這個問題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只能存疑。

  不過我認為,在當時的政局中,袁世凱最擔心的並不是宋教仁,而是國會當中多達400人的國民黨國會議員,這是對袁世凱威脅最大的。如果刺殺宋教仁引起國會四百個議員憤怒的話,這其實是最危險的,因為國會掌握著選舉總統、制訂憲法的大權,弄不好可以把袁世凱從總統寶座上掀下去。而所謂責任內閣其實威脅並不大,比如說後來進步黨熊希齡、梁啟超在1913年下半年成立了內閣,但是地方上實際由軍人控制,根本不聽他們的,內閣發了很多條例,根本沒人執行,落下「條例內閣」的外號,最後到1914年初連政府工資都發不出來,只好辭職下台。所以雖然宋教仁批評袁世凱內政外交都不行,但當時國家內部分裂,地方稅收不上繳中央,中央政府靠借外債度日,對外當然也沒什麼力量,宋教仁即使當了內閣總理,也很難解決這些問題,弄不好象其他總理一樣,幾個月就得下台,很難動搖袁世凱的地位,所以袁世凱沒有什麼必要去冒險刺殺宋教仁。

  二、袁世凱個人局限致中國喪失建設良機

  我覺得宋教仁在民初有些過於理想主義了,以為推翻清朝就可以直接實行憲政民主。孫中山的看法就和他不同,在1912年8月決定北上支持袁世凱的時候,孫中山給宋教仁寫了一封信,這封信公開發表在國民黨的機關報《民立報》上。

  孫中山認為,民初的中國還不具備實行民主政治的條件,所以不要去爭權,這樣越搞越亂,對國家沒有好處,「若只從政治方面下藥,必至日弄日紛,每況愈下而已」。首先應該發展經濟,把經濟搞上去以後,過多少年政治才能活起來,「必先從根本入手,發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國勢不搖,而政治乃能活動。」孫中山看法倒和鄧小平的「發展是硬道理」、先經濟、後政治比較接近,所以孫中山宣布退出政界,要去修十萬里鐵路。早在1906年的《革命方略》里,孫中山就說革命之後不能直接實行民主憲政,而是要軍政、訓政、憲政三步走,先經過軍政、訓政的過渡期,然後條件成熟了再實行憲政。但是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沒有忠於他的軍隊,沒法自己去實行軍政、訓政,所以他寄希望於袁世凱,因為袁世凱有最強大的軍隊,可以震懾各省軍閥。當時很多人都對袁世凱寄予很大的希望,包括梁啟超和孫中山。

  一個專制太深的國家如何轉變成民主憲政國家,我同意孫中山和梁啟超的看法,認為它中間需要一定的過渡期。後來二戰以後的東亞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韓國、我國台灣地區都經過了一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而這個時期政治上要通過專制來保障穩定,過渡期完成以後,社會足夠富裕、足夠文明了,人民受教育足夠了,這個時候才能實行真正的民主憲政。梁啟超把這個時期的制度叫做開明專制,當然在這個開明專制的過渡期並不是政治上完全停滯的,開明和專制應該有一個此消彼漲的過程,它的初期民眾素質不高,可能是專制多而開明少,越到後來,應該是開明越多專制越少,到最後完全消滅專制,真正實行民主憲政。

  在民初的時候,袁世凱不僅被很多人認為是能夠在開明專制過渡期領導中國的最佳人選,甚至是唯一人選。因為辛亥革命以後,中國只有名義的統一,實際上已經是軍閥割據了,蒙古、西藏的分裂不談,各省也都由軍人控制,各自為政,稅收不上繳中央政府。在清朝倒台以前,這些軍人是革命軍,清朝一旦倒台,他們就成為軍閥了,他們參加反清革命的主要動力是仇恨滿人的民族激情,他們對民主憲政並不認可,也沒有服從法律的意識,他們對所謂國會、省議會、責任內閣都極端蔑視和仇恨,他們唯一畏懼和服從的人物就是袁世凱,因為袁世凱擁有一支比他們強大得多的軍隊。

  袁世凱確實是那個特殊時代一身系天下安危的人物,我認為袁世凱在1915年之前沒有犯太大的錯誤,所以孫中山1913年因宋教仁遇刺發動二次革命的時候,並沒有多少人支持,很快就失敗了。袁世凱的北洋軍打過長江,國家分裂趨勢被遏止了,從1914到1915年,袁世凱獨攬大權,大大加強了國家統一,地方開始把稅收上繳中央,中國財政開始不借外債。

  這個時候應該是非常好的機會,如果袁世凱一心一意領導中國建設發展,中國可能就會避免很多動亂,甚至可能提前五十年實現現代化,當時歐洲一次大戰,對中國工業發展也很有利。但是非常可惜,袁世凱確實有他思想的局限和人格的局限,他在能夠統一國家搞建設的時候,一心想著當皇帝,謀取自己的私利,因而失去了很多人的信任,二次革命中堅決支持袁世凱的梁啟超、蔡鍔發動護國戰爭,暴力反抗,甚至袁世凱的親信大將段祺瑞、馮國璋等都不再支持他。這也說明袁世凱不僅有思想和性格上的局限,還有政治才能的局限,他沒有認清支持和反對力量的對比,結果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我常常懷疑是否袁世凱在1915年身體變差、或者袁世凱家族男人活不過60歲的迷信,導致袁世凱失去了冷靜的頭腦。1916年袁世凱稱帝失敗、身敗名裂而死之後,北洋派失去了公認的領袖,分裂成不同派系,中國短期內沒有能夠重新統一國家的軍事力量,需要徹底重新洗牌,然後就開始打了幾十年仗,國家失去了發展建設的機會。袁世凱自己是一個悲劇人物,中國也進入了悲劇的軍閥混戰時代。假如沒有宋教仁遇刺這個案件的話,孫中山不會走極端發動二次革命,國會和內閣雖然無法改變袁世凱的主導地位,但是還是會形成一定的制約,袁世凱也不會走極端復辟帝制,民初的政局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應夔丞和洪述祖這兩個小人物鹵莽策劃的這個暴力事件徹底顛覆了整個政局,使不同的勢力各趨極端,最終形成徹底災難性的軍閥混戰結果,這裡充分體現了歷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複雜關係。
來源: 作者賜稿 | 責任編輯:邵梓捷

推薦閱讀:

走近袁世凱(一)
七政四餘傳習錄之袁世凱
袁世凱獨寵他的女兒,連最愛姨太太都不敢動手打她!
一代梟雄袁世凱死後留下多少遺產?子女們坐吃山空結局很慘
為什麼袁世凱沒有像曾國藩、李鴻章一樣忠於滿清朝廷?

TAG:袁世凱 | 宋教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