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局勢談」之五:俄羅斯的經濟前景

「俄-烏局勢談」之五:俄羅斯的經濟前景雷電波爾卡2006年,俄羅斯聯合飛機製造集團(OAK,英文縮寫UAC)成立。據說該集團的目標是把俄羅斯所有飛機設計和製造單位整合在一起,建立一個「在國內沒有競爭的集團」。令人驚愕的政策。好一個沒有競爭的企業!常識是:沒有競爭的企業是死企業。2008年,俄羅斯聯合航空發動機製造集團(ODK)成立。路數與OAK一樣。俄羅斯社會、經濟在轉型到十幾年的時候,居然逆世界潮流和經濟鐵律而動,不但對自己過去幾十年航空工業表面輝煌、實則垂死的慘痛教訓視而不見,更沒有借鑒捷克、波蘭、匈牙利等較為成功的轉型經驗,反而搞起了寡頭經濟,這是很令人意外和費解的做法,這步必將鑄成大錯,而且代價很大。2007年6月20日,俄羅斯成立新的國營「俄羅斯工業技術公司」,負責武器出口事宜。新公司將兼并現有的「俄羅斯國防產品出口公司」,原公司總裁切梅佐夫出任新公司負責人。俄國防部發言人說,整合後的俄羅斯工業技術公司地位堪比天然氣巨頭「俄氣」。「在收益方面,新公司還沒有達到"俄氣』的規模,但在政治和經濟影響上,兩者可以媲美。」聽這口氣不難品出:成立寡頭,絕非經濟轉型之初出資人暫時缺位的「無奈之舉」或遏制經濟下滑的「權宜之計」,而完全是他們神往已久卻一朝實現的終極理想!這不但是他們認知的終點,也到了他們價值觀的頂層。也就是說,他們舉辦瓜分民脂民膏盛宴的入場券已經印好,只有手持請柬的貴賓才能入場,盡情享受的時刻馬上開始!俄羅斯寡頭的前世與今生2013年7月,著名旅俄學者孫越老師在視頻訪談節目中說:「我在俄國住了快二十年了,(在經濟轉型方面)覺得在一個沒有民主保證的過程中,推行這種改革是非常可怕的,俄國恰恰走過了與東歐國家不同的路,它不同於波蘭,不同於捷克,更不同於匈牙利」。孫越說:「葉利欽時代,他的秘書專門跟我講過,他是怎麼策劃這場經濟改革的:1998年俄國發生了第一場重大的經濟危機,葉利欽把當時的俄國七大寡頭召到克里姆林宮,告訴他們:明天盧布開始貶值,今晚你們就連夜想辦法吧,第二天果然推行了盧布貶值,很多老百姓就家破人亡了,但他為了保住自己的寡頭經濟:這是他政權維持的體系和力量,要給他輸血,所以俄國22年的改革中形成了解體以後的寡頭經濟。」「現在俄羅斯八大國有部門裡邊,所有領導人基本上都成了新一代的寡頭,舊的寡頭很多人都逐漸被蒸發掉了」。對這一過程的描述,孫越老師有一個形象的說法:「蘇聯是一個在原始森林裡龐大的被淘汰的生物,它死而不僵,這些寡頭們是被特批允許趴在巨大的蘇聯殭屍上,吃他們最後的腐肉,一直把蘇聯吃成了一個骨架。」這一比喻非常精準!「蘇聯傳統的重工業生產已經徹底沒有了,因為他們全部經過了兩代到三代的寡頭淘汰,徹底摧毀了前蘇聯的重工業生產,同時又不可能發展俄羅斯原來比較虧欠的輕工業,只能大量進口,現在俄羅斯的民生的供應90%以上的輕工產品全部是進口的:有些是從中國,有些是從歐盟。」金雁、秦暉在專著《十年滄桑》中,也引用亞夫林斯基的觀點:「俄國建立的不是自由市場經濟體制,而是"半犯罪特性的寡頭統治』,這種體制在原蘇聯時期就已基本形成。在蘇共垮台後,它只不過改換了門庭,就象蛇蛻皮一樣。」「在原蘇聯時期就已基本形成」,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即便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的六、七十年代,各行業利益集團與最高權力層之間的關係,用史學家沈志華先生的話說叫「高度板結化」:「我不動你,你也別想動我,大家在政治局都有人」。這個「龐大生物」是怎麼來的?當然是充滿血腥和罪惡積累起來的,這一點已毋庸置疑。那麼,把成本強加給國民但把利潤攫取走的「大中型國企」,在改換門庭時,當然會向蛇蛻皮一樣形成寡頭。這個原理或奧秘已經在前貼里說清楚了:「產權全民所有的本質是成本全民所有,收益管理人拿走。」還是那句話:俄羅斯的第一個扣子就系錯了。秦暉在《十年滄桑》中指出:「俄羅斯拿出來"分』的大都是一些虧損或瀕臨破產的包袱企業,這與捷克的做法也相反」。同時據調查,「大中國企以出售給外資的方式私有化的比例,愛沙尼亞為60%,匈牙利40%,捷克5%,波蘭3%,俄羅斯為0%」;而出售給「管理者和職工」即所謂「自己人」的比例,捷克與蒙古為0%,愛沙尼亞為12%,匈牙利為2%,立陶宛為5%,波蘭為14%,俄羅斯則高達55%。可見,俄羅斯私有化的基本做法根本不是什麼證券私有化,而是「自己人購買」。「由於這是一種"內部人交易』,外資與民間(包括民間基金會)不能競爭,再加上抵押價低於拍賣價,因而這種做法等於"半賣半送』,成為寡頭們佔有國有資本的捷徑。」最大的幾家寡頭都是以此崛起的。如1995年12月,別列佐夫斯基的「羅卡瓦斯」銀行與斯摩林斯基的「首都儲蓄銀行」購買了「西伯利亞石油公司」51%控股權,波塔寧的「奧涅克西姆」銀行以1.7億美元之價獲得了西方商人估價為40億美元的「諾里爾斯克鎳業公司」89%的股權,全俄儲量最大的「辛丹卡」石油控股公司51%的股權也落入他的手裡,其他如霍多爾夫斯基的「梅納捷普」銀行控股「尤卡斯」石油公司78%的股權,古辛斯基的「橋」銀行控制國家聯合通訊體系「通訊投資-俄羅斯電視網」25%股權,斯摩林斯基的「首都儲蓄銀行」收購國家農工銀行52%的股份等等,也是這種背景下成交的。 第一步錯了以後,第二步、第三步,步步錯,步步鬧心!從「七寡頭」到「八大金剛」: 罪加一等的寡頭前面已說過的觀點:作為蘇聯遺產最大的繼承人,俄羅斯手裡的每一件東西都不是「凈資產」,反而都背有沉重的負債。假如克里姆林宮至今還沒想明白,如何把這些資產「洗白」,重蹈蘇聯覆轍的概率就極大。因為一旦讓這種「非法性」繼續運轉起來,任何懦夫和司機都左右不了這部列車,它會按自己的邏輯軌道運行下去。從葉利欽時代的「七寡頭」到普京系的「八大金剛」,前者不是暴斃就是入獄,要不就遠走高飛、銷聲匿跡。普京以打擊寡頭的名義再一次讓自己的幫派自肥,以打擊寡頭的名義形成新的寡頭:有「普京的影子」之稱的謝欽,「是當今俄羅斯除普京和梅德韋傑夫之外的三號人物」。是清算霍多爾科夫斯基的急先鋒,後者獲得的是「竊取國家財產、欺詐、惡意違背法院裁決及偷逃稅款等四項罪名」。霍多爾科夫斯基入獄後,謝欽高調地走到前台,他受普京之命出任俄羅斯石油公司董事局主席,成為被普京親手扶植的俄羅斯石油寡頭。謝欽不僅動用270億美元買下「尤科斯」的全部股權,還於2004年主持了「尤科斯」石油公司最大的子公司國有化過程。謝欽自己還創辦了「貝加爾財務集團公司」,用這家公司主持了「尤科斯」最大的子公司拍賣會,用學者孫越的話說「謝欽以國有化之名,行私有化之實。」上一代寡頭把俄羅斯吃成了一個骨架,新一代寡頭不但把前者吃進去的全部暴捶出來,還對這一堆骨架完成了敲骨吸髓。寡頭中的奇葩:軍工、航空與釀酒普京總統辦公廳主任、沉默寡言的伊萬諾夫也是職業「克格勃」出身;1994年與普京相識,是普京最信任的聖彼得堡幫成員之一。被稱為「聖彼得堡強人」;克里姆林宮「帶肩章的大主教」。2002年6月,在伊萬諾夫的精心策劃之下,俄羅斯最大的軍工出口企業——「金剛石-安泰」組建成功,這個軍工集團整合了近43家軍事工業綜合體,伊萬諾夫多次當選這家軍工集團的董事局主席。伊萬諾夫之所以親自上馬重組俄羅斯最大的軍工企業,「是因為他派去的兩名得力幹將都被對手僱傭的職業殺手幹掉了」。所以伊萬諾夫只能親自上馬,捍衛利益集團,這與他後來被調任俄羅斯航空公司董事局主席的目的完全一致。伊萬諾夫重組軍工、航空與釀酒企業,目的都是為了捍衛「聖彼得堡幫」的利益不受侵犯。伊萬諾夫不但組建了俄羅斯另一個規模較大的武器出口公司——「俄羅斯國防工業公司」。 還在2000年5月,「聯合全俄甜酒和伏特加酒生產企業,共同組建獨立的俄羅斯酒精工業公司。這也是伊萬諾夫的一大創舉。」連酒都要染指,那點出息!這就是寡頭認知的極限:凡用戶量最大的產業,一定要卡住、攥緊!一個是武器,一個是喝酒,俄羅斯人啊····到底是「私有化」還是「盜竊化」?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謬誤:俄羅斯軍工行業「私有化」造成的危害很嚴重;問題1是:私有制帶來的危害有「全民所有制」的危害大嗎?這個問題前貼已經分析論證過了,不再贅述;問題2:俄羅斯這麼干能算「私有化」嗎?這是市場經濟和憲政體系下的「私有化」概念嗎?這是徹頭徹尾的「盜竊化」、「搶奪化」好不好!英、法、意、西、瑞典、德等國,很多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尤其在國防工業和公用事業領域),都有在「國有化」和「私有化」兩種產權結構中相互切換的發展過程,在幾十年的切換過程中,企業發展戰略不變,核心班子不變,主營業務不受影響、技術進步不受影響,股東權益和職工利益不受影響,品牌形象更是毫髮無損。相反,大多數企業競爭力反而更強。當企業面臨市場競爭困境時,在不損傷市場競爭主體的情況下,政府適當伸出援手,回購股份或注資,完成一定程度的國有化;當企業渡過困境,可以獨立競爭時,國有股份適時退出,完成私有化,將企業完全交給市場。整個過程是透明的,賬面是清楚的,是經得起質疑和查證的。基礎其實是全體國民腦殘化你們說的都對。什麼資本匱乏,體制僵化,歷史包袱沉重,企業競爭力不強,生產工藝落後,設備老化等等等等,都對!是的,這些因素有的是現象,有的也算根源,每個人都看到了。但就是解決不了問題!其實最難辦的原因是:國民已經普遍「腦殘化」了。打個比方:不是長不出來莊稼,而是地不行了!具體表現是普通民眾連基本的、常識性的概念和觀點,都存在著巨大的謬誤,而且普遍表現出思維質量和認知水平的低下。僅舉一例:「收歸國有」的「收」是什麼意思?蘇俄的「收」是「沒收」,歐美的「收」是「收購」,前者是活搶,後者是用錢去交換。這能一樣嗎?一個「私」字,摧毀了幾代人的智商和認知。一聽說打擊寡頭,屁民都嗷嗷叫好,簡直象「重慶唱紅打黑」的俄羅斯翻版。再一次證明了「得傻逼者得天下」不滅真理。正如在上一貼中所說,信息來源的一半是空的,事實狀態的一半是假的,思維方式和論證方法一半是錯的,長此以往幾十年,以至於全民從上到下,腦殘居多,就這麼說吧,滿大街都是「獨眼龍」和「半腦子」:因為只看到了客觀信息的一半,腦子另一半也鈣化了。俄羅斯走向自殺的絞架 壟斷寡頭是一頭「三棲怪獸」,它對經濟的危害還不止是搞死其他企業那麼簡單,而是破壞其他企業生存的環境,假如其他企業是魚,這頭「三棲怪獸」就會入場,或者把水抽干或者把水攔截,導致其他魚類無法生存;假如其他企業是「陸地動物」, 這頭「三棲怪獸」還會再次入場,不是圈佔就是設卡;不是挖溝就是築牆,把原本是「陸地動物」的其他企業堵在一個逼仄的衚衕里,要不引來大水,把其他企業圍困一個孤島上,沒有例外。假如其他企業是飛行動物,這頭「三棲怪獸」依然有辦法:它只需控制你棲息的枝頭即可,這一步就能決定你能飛多遠、飛多久。很顯然,俄羅斯已經站在了自殺的絞架上,一旦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將會越來越緊,它會按照自己的邏輯運行,誰也無法阻擋:你越依賴它,它力量越大,體量也越來越大,同時繩索就越來越緊,自然需要億萬屁民去扛這個大傢伙,寡頭的意志象癌細胞擴散一樣進入到經濟體系的方方面面,破壞公平、公正。一旦進入這個循環,誰也無能為力。必將面臨著又一次社會秩序的瓦解與重構。尿不在一壺的噩夢還會出現可以斷言,俄羅斯軍工生產和出口領域的兩大寡頭,與旗下的製造商以及這些企業與國外投資者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前貼里說過,尿不在一壺的現象還將廣泛存在。兩兩之間大打出手甚至再鬧出人命的事,還將繼續。專家眼裡的俄羅斯經濟遠景俄羅斯問題專家陸南泉2014年1月發表題為「俄羅斯經濟再陷困境:今年GDP增長下調至2.2%」的文章。文中稱:「俄羅斯經濟「三化」特徵十分明顯,在相當一個時期,俄羅斯經濟都難以擺脫主要依賴能源等原材料部門的局面。」文章說,受全球經濟經濟仍處於低迷狀態影響,「2013年1-9月,歐洲與俄近鄰的國家減少了從俄進口石油、金屬、機器設備及運輸工具。由於2012年俄農業歉收,對農產品與農業原料的出口,在1-6月也減少了3.8%。」 同時,「受全球液化天然氣產能快速增加和頁岩氣革命等因素的影響,國際市場油氣價格下降。據國際能源署2013年11月的報告,1-9月石油均價為107.7美元/桶,比去年同期下降7.2%。另據俄經濟發展部的數據,俄天然氣價格1-9月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9%。其他原材料價格也同樣下降,1-9月鋁、銅、鎳價格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7.6%、7.3%與13.1%。」「2013年第一季度俄天然氣出口量同比下降60%,出口收入同比減少58%,石油出口量出口下降雖僅為0.38%,但由於油價下降,石油出口收入同比減少54.5%。」「受上述因素影響,2013年1-9月俄外貿總額同比負增長0.5%,出口負增長1.4%,順差負增長9.1%,減少了33億美元。」從國內因素來看,2013年俄經濟再度陷入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投資銳減,「投資大幅度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對外經濟形勢惡化與勞動成本提高,導致企業利潤下降。2013年1-6月全俄企業利潤減少了17.9%,其中交通運輸業減少30.5%,冶金部門減少44.1%,機器製造業減少31.5%,煤炭部門虧損119億盧布。另外,1-9月工業生產僅增長0.1%充分說明實體經濟也嚴重不振。」文章援引2013年11月俄經濟發展部長阿列克謝·馬柳卡耶夫的觀點:「大約在2025年前,俄經濟增長大約不會超過2.5%—3%,2026年起的後5年還要低一些,這種低迷將持續到2030年。」這還是半年前的預測,克里米亞問題出現後,俄羅斯經濟部長阿列克謝·馬柳卡耶夫表示第一季度共有大約630億美元資金(俄自己公布的數據)流出俄羅斯,按照經過調整之後的數據計算,俄羅斯2014年第一季度GDP增幅僅為0.5%。文章指出:二十多年來,俄羅斯在經濟發展進程中「三化」十分明顯:「經濟原材料化;出口原材料化;投資原材料化,俄羅斯投資相當部分用於採掘工業。」「三化」的結果是使得俄羅斯工業中能源和原材料部門的比重日益提高,1990年,「工業中能源和原材料工業比重為33.5%,製造業比重為66.5%;2011年能源原材料比重已增至66.4%。」經過20多年的轉型,俄羅斯粗放經濟增長方式並未發生實質性變化。普京在「我們的經濟任務」一文中說:「俄羅斯的勞動生產率也就是發達國家的1/3或1/4。」俄學者對經濟效率的評價更低,學者拉季科夫認為:「俄羅斯的能源效率是日本的1/18,各經濟領域的勞動生產率是先進國家的1/4到1/20。農業出產率則比遍地石頭且缺少陽光的芬蘭還要低一半。」看!虛報數據的毛病又犯了不是?2013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俄羅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第一副所長德米特里·索羅金的文章,題目是「俄羅斯工業面臨升級改造難題」。文章稱:「如今俄羅斯機械製造企業中使用的技術設備服役超過25年,而整體來看所有經濟實體部門的技術設備中,有80%的服役時間已經達到16—35年,這使俄羅斯不能生產出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從來不是僅靠「技術設備」生產出來的,假如如此簡單,那更換最好的設備不就行了?事實恐怕絕非如此吧。作者稱:「俄羅斯的機床和鍛造設備生產與1991年時比並沒有什麼提高,這使得破損的設備無法更新換代」。「科技產品佔領世界市場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一旦停頓下來就意味著很難再跟上國際競爭。除此以外,在軍工產品的生產上也是同樣的道理,一旦落後就很難或者完全不可能再跟上其發展步伐」。與上一個問題基本一致,可持續落後的道路,絕不止在設備的更新換代上。為了應對這些問題,2012年底,俄羅斯政府通過了《2020年前工業發展規劃》。作者指出:「落實這一計劃仍存在很大的困難。」作者建議:「俄羅斯可以借鑒中國的經驗,高經濟積累使得經濟快速發展,實現重點工業部門的技術改造。但這樣的發展模式只應用於特定的時間段和環境,現在俄羅斯能否效仿中國的做法提高積累、降低消費,這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多的還是一個政治問題。」 哈哈,笑死人,這兩人真有趣,相互看不懂對方,都有著雙重的誤讀,真是「你不懂我的焦慮、你不知我的憂傷」。在這方面效仿中國肯定是不靠譜的,因為俄羅斯目前不具備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低人權優勢」。俗話說: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店了。俄羅斯果真有那麼多「全民免費」嗎?國內普遍以為俄羅斯有著諸多的免費福利,為此,旅俄學者孫越老師在視頻節目中說:「房子問題,醫療問題,養老問題,在俄羅斯今天是最大的問題!每年一月俄羅斯都要舉行遊行,遊行是現在俄羅斯退休職工有一個習慣:只有通過遊行抗議的方式才能給自己爭得每年一百塊錢上漲的退休金,現在他們的退休金是每個月一個人大概是九千到一萬盧布,摺合人民幣兩千塊錢(這還是去年的匯率,今年盧布貶值厲害,現在1萬盧布約等於1800人民幣),但是俄羅斯的物價指數比起北京來,我認為要高八到十個百分點。」第二:「目前俄國知識分子,比如大學裡的教師月收入不超過1500美元,但房子的價格,莫斯科的房價按照北京大概同等路段來推算,比北京要高20%到25%,這是他的房價。」第三,「醫療表面上是大眾福利,是可以不要錢,我們去俄羅斯考察,凡是簡單的治療包括化驗,這都可以是免費的,但所有的治療都是要收費的,而且都不是老百姓可以承受的,一次看病就要幾百上千美元這是沒問題的。當然,現在唯一免費的也是我們很多朋友願意在那使用的,就是救護車是免費的,所以我們經常使用他的免費救護車。」重新看這一段訪談,確實耐人尋味,作為長期研究俄羅斯問題且在那裡生活了將近20年的學者,孫越老師給出的這段真切的描述,顯然是絕大多數中國人所不知道的。有那麼幾年的時間,國人對俄羅斯產生了很多誤讀,簡單說:偏左一些的人不大願意多講俄羅斯的一些民主化進程,反而每到俄羅斯「對抗西方」時,就嗷嗷叫好,並沒觀察到俄羅斯近幾年又向集權體制反覆的思潮;而偏右一些的人,卻太過樂觀俄羅斯的民主進程和表面形式,忽略了俄羅斯繼承下濃厚、悠久的專制體制的慣性,還真以為把狼奶吐乾淨了;而無論左右,在主張自身福利的時候,又經常拿俄羅斯在福利保障方面的做法說事,過分誇大了俄羅斯免費醫療、免費用能等福利制度背後的真實狀況,言外之意是:只要實現了「民主化」,這些惠及全民的福利即可唾手可得;對其之所以如此慷慨的表面現象背後,缺乏經濟學意義上最基本的質疑精神:那麼多免費福利是從哪裡來的?石油天然氣會是俄羅斯的武器嗎?顯然不是,那是資源的詛咒,是開滿繁花的陷阱。蘇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是沒有吃過這個虧:表面看躺在黑金之上享受了二十多年的繁榮,其實一步步滑入了陷阱。石油的詛咒還不算準確,歸根結底還是專制的詛咒,並不是有石油就會依賴石油,現在沙特和阿聯酋都在轉型。根本原因是再也沒有發展的動力和機制,專制集權已經摧毀了一切創造力,只能靠開挖資源。2014年03月24日歐洲理事會做出決定,要求成員國在今年10月前敲定2030年「氣候與能源」目標。計劃實現碳排放比1990年水平減少40%。歐盟原先的「20-20-20」目標正趨於實現:即相對於1990年,到2020年實現減排20%和可再生能源比例達到20%的目標,目前,歐盟已經接近實現減排20%的目標。只差後一個指標。也就是說,未來20年,歐盟在不影響社會發展的前提下,對石化能源的需求都將是持續下降的趨勢。同時要求大幅度提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重。歐洲統計局2014年3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歐盟28個國家最終能源消耗中,可再生能源所佔比重達到14.1%,而2004年這個數字還僅為8.3%。成員國中比重最大的國家是瑞典,已達到51%,排名第二的拉脫維亞為35.8%,排名第三的芬蘭為34.3%。所佔比重最小的國家分別是馬爾他(1.4%)、盧森堡(3.1%)、英國(4.2%)和荷蘭(4.5%)。截至2012年,已經有3個歐盟成員國達到了2020年的目標,其中愛沙尼亞已經在2011年達到了25%的目標,保加利亞和瑞典在2012年達到目標。2004-2012年,所有歐盟成員國可再生能源佔總能源消耗的比重均出現了增長,增長比例最大的是義大利,從5.7%增至13.5%;第二是希臘,從7.2%增至15.1%;第三是丹麥,從14.5%增至26%;第四是奧地利,從22.7%增至32.1%;第五是瑞典,從38.7%增至51%。德國波茨坦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表示,歐盟如果在設定2030年目標上扮演主導角色,幾乎沒有額外成本。一方面是政策的刺激,另一方面是新技術的大量應用迅速拉低使用成本,在未來15-20年,新一代能源生產與應用技術將會成熟,再過15-2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只要普遍達到40%以上,第四次工業革命(或稱第三次)預測的局面即到來:每棟建築甚至每個家庭都是獨立的能源生產商:實現能源民主化和個人資本主義。在此基礎上,氫及電動汽車將迅速普及,其他內燃動力能源向生物能源和電推進邁進。這一深刻變化使土地及其蘊藏的化石能源失去戰略意義和價值,傳統的「精英能源」讓位於「個人能源」:未來的能源是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無處不在、取之不竭。俄羅斯不怕制裁嗎?早在2008年9月,普京就放出話來:歐洲需要俄羅斯所擁有的許多資源,石油,天然氣,金屬,化肥,森林資源,「如果沒有這些資源,我們的夥伴將簡直沒法生存,或者將非常困難」。讓人哭笑不得!這就是典型的「獨眼龍」和「半腦子」的思維;就好像說:我們都不吃飯,讓那些種糧食的都破產!或者是我們都不種糧食,讓那些吃飯的人都餓死!我總覺著這個邏輯好像哪兒不對呢?首先得搞清楚自己與外部的聯繫。拋開宏觀經濟和國家政治層面的影響,僅在航空工業領域與烏克蘭有關的項目:安-70是世界上唯一成功使用槳扇發動機的運輸機,俄羅斯還指望用它做軍用運輸機;安148/158客機也在烏克蘭;安-124還有一定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俄與烏克蘭就重新啟動安124項目醞釀了多年。航空發動機方面, 烏克蘭的「進步」和「西奇航空發動機」一直是俄羅斯重要供貨方。俄羅斯的米-8MT、米-17、米-24、米-26、米-28、卡-27、卡-52、卡-60等直升機都要向烏克蘭購買發動機。還有雅克-130和安-124的發動機。2014年05月16日《中國青年報》刊文:烏克蘭「西奇發動機」公司出口到俄羅斯的直升機發動機,佔據俄羅斯直升機發動機總需求的70%。俄專家評估,如果用俄產發動機替代「西奇發動機」的產品,「需要3~4年的過渡時間和數十億盧布的資金投入,且短期內難以找到可替代的供應商,這必然造成俄羅斯直升機的產量大幅下降。」烏克蘭專家估計:「中止與俄軍事技術合作將給烏克蘭每年帶來6億美元的損失,但相比較而言,俄方的損失更大。」俄羅斯的MC-21還指望和烏克蘭的「伊夫琴科-進步」設計局合作;伊爾-96是計劃中的下一代空中加油機和預警機平台,問題是沒合適的發動機可以選擇。伊爾-96MT選用的是美國普惠的PW2037發動機;以前的伊爾-78系列加油機再過6年全部到達使用壽命。而生產線還在烏茲別克的塔什干。多年來要轉向俄羅斯生產,一直落實不了;伊爾76MD也是如此,升級計劃包括換裝航電系統和發動機,以及深度改進型的伊爾-476都需要在烏茲別克進行。當然,離開俄羅斯的市場,烏克蘭軍工企業肯定也會很麻煩,這點毋庸置疑。因為那是最大的用戶,問題是俄羅斯離開烏克蘭,那些發動機又該怎麼辦呢?烏克蘭國防工業總裁傑列新科稱:「中止對俄軍售雖然會給烏克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但相對於武裝敵人,這樣做顯然更為明智」。總之,失去烏克蘭的支持,俄羅斯的整個航空工業至少在5年之內也處於一個比較艱難的停滯狀態。俄羅斯航空界的國際合作情況:目前國際投資者在俄羅斯航空企業內的持股比例:圖波列夫:26.7%,航星:35%,米里:41.28%,羅斯托夫直升機聯合公司:32%,彼爾姆發動機公司:13%,沃羅捏什:23%。2005年,EADS(現空客集團)購買了伊爾庫特科學生產聯合體10%的股份,作為戰略合作夥伴,同意開放一部分A350的開發計劃,每年為伊爾庫特提供上億美元的合同;2005年,卡莫夫與羅·羅公司在直升機發動機和設備維修方面展開合作;2007年,波音與俄羅斯OAK(俄羅斯聯合飛機製造集團)簽署長效合作協議;2007年,法國賽峰集團擴大在俄羅斯的業務,在俄成立發動機和起落架設計中心;2008年,蘇霍伊所屬阿穆爾共青城航空生產聯合體成為波音公司正式供應商;2009年,波音與俄羅斯鈦合金製造商成立了「烏拉爾-波音製造廠」(UBM),波音占股69%,為波音787配套生產鈦合金半成品,同時可為空客配套,波音預計在未來30年該合資企業的產值高達270億美元。就算下一步沒有明確的制裁,或者不會波及到這麼具體的領域和這麼小的項目,但面對如此嚴峻的投資與合作環境,國際投資者與合作方重新考量與俄的合作,顯然是個順理成章的邏輯。世界500強里的9:9對比研究無論怎麼樣在宏觀領域、理論層面折騰那些空洞的觀點或概念,終究要落實在具體的微觀領域:企業的質量、數量、競爭力、潛力;要進行經濟實力的對比,需要有可比性。在世界500強的框架和標準之下進行對比研究,應該最具說服力:2013年度,俄羅斯在世界500強入圍企業數量中只有9家,遠遜於韓國(20家)、瑞士(18家)、加拿大(16家)、荷蘭(14家),也低於義大利(12家)、西班牙(12家);與巴西和澳大利亞的數量一樣。具體名單:第21位: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能源營業額:153527.8第46位: 盧克石油公司(LUKOIL) 能源營業額:116335.0第99位: 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 OIL)能源營業額:79610.3第228位: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SBERBANK) 金融營業額: 44835.5第308位:俄羅斯西斯特瑪公司(SISTEMA)煉油 電信營業額: 35442.3第358位:俄羅斯秋明英國石油控股公司(TNK-BP) 能源 營業額: 31741.0第409位:謝韋爾鋼鐵公司(SEVERSTAL) 冶金 營業額: 22392.7第445位:蘇古特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 Surgutneftegas) 能源 營業額: 26265.4第454位:耶弗拉茲集團(EVRAZ GROUP)金屬營業額:20380.0單位:百萬美元9家石油、天然氣、礦產資源、銀行的企業營業額總計為:5302億美元。清一色的寡頭。與之相比,第1位的荷蘭皇家殼牌的營業額已達4817億美元;美國沃爾瑪一家是4691億美元。我想說的關鍵問題在如下(括弧里的是營業額,單位:百萬美元):在美國也找9家企業,不用找大的,五大防務合同商:第95位的波音(81698.0) 、第216位的洛克希德·馬丁(47182.0)、第361位的通用動力(31513.0) 第465位的諾斯洛普·格魯曼(25218.0)第479位的雷神(24414.0 );從排序看,與俄羅斯的9家企業基本上是相對應的,沒有「以大欺小」的不公平;儘管號稱五大,其實是美國經濟的第二梯隊而已。美國基礎工業領域的三大擎天柱:第24位的通用電氣(146874.0)、第154位的聯合技術(59783.0) 、第287位的霍尼韋爾國際(37665.0) 。上述8家合計4539億美元。隨便加上位於第136名的老牌工程機械企業卡特彼勒(65875.0 )。9家企業營業額合計:5197億美元;與俄羅斯9家企業的5302億美元相差無幾,但質量差別就太大了。還有一點:上述9家美國企業平均年齡超過100歲;一方面反映出上述企業的持續變革能力,同時反映出美國企業生存環境之良好,思想變現通道之暢通,思想產業鏈之完善。換一個行業: 上榜的美國IT類企業也是9家:由大到小依次是:蘋果、惠普、IBM、微軟、戴爾、英特爾、谷歌、思科、甲骨文。合計7003億美元;是俄羅斯9家企業的1.32倍;這一領域的差別就不太好評價了。換一個角度:俄羅斯排名第一的「俄氣」年營業額是1535億美元,美國兩家日用消費品企業,排名第89位的寶潔(851億美元)和第132位的強生(672億美元)相加,合計1524億美元;相當於「俄氣」的99.3%。再換一個角度:通用、福特、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商合計:3283億美元;約等於俄羅斯9家企業總和的62%;以上出現的美國企業只有23家,入榜的企業還有137家。與德國對比:去除德國的33家能源、金融、電信、公共服務、貿易類企業後,也是9家工業企業:第9位的大眾(247613.3)、第23位的戴姆勒-賓士(146886.3)、第53位的西門子(108988.5);三家領頭羊非常整齊:合計5033億美元,與俄羅斯9家企業相差不大。而含金量對比則一目了然。第65位的巴斯夫(101176.8) 、第68位的寶馬(98759.5)、第131位的博世(67423.0)、第155位的蒂森·克虜伯(59483.7) 、第194位的拜耳集團(51096.7)、第250位的大陸集團(42070.2);上述六家合計又是4196億美元;德國9家工業企業營業額合計9229億美元,是俄羅斯9家企業的1.75倍。與法國對比:同樣去除33家能源、金融、電信、公共服務、貿易類企業後,也是9家工業企業:第121位的標緻(71255.2)、聖戈班集團(55515.0)、雷諾(53037.2)、施耐德電氣(30773.7) 、米其林(27596.8)、阿爾斯通(26090.6) 、阿爾卡特-朗迅(21186.1)、 賽峰集團(20300.0)、泰雷斯集團(17904.6)。上述9家合計3232億美元;約等於俄羅斯9家企業的61%;俄羅斯的經濟實力與法國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兒!在俄羅斯曾引以為傲的軍工領域,根本沒有「賽峰」和「泰雷斯」這樣的企業。前者是全球第四大航空發動機企業,後者是全球最大的防務電子商。法國與德國相比,在汽車領域相差不大,金屬、機械和化工領域弱於德國,但在航空航天、電子、電信設備領域則強於德國。與荷蘭對比:由於空客集團屬於「歐盟企業」,註冊地在荷蘭,所以在500強榜單里,排名第114位的空客集團「屬於」荷蘭。年725億美元的營業額含金量極高,空客不但是全球航空航天工業的領袖,更是歐盟新技術開發的強勁引擎。加上飛利浦、利安德巴塞爾工業公司、喜力控股、阿克蘇諾貝爾等工業類企業,這5家的營業額也超過2000億美元。英、意、西、瑞典就不詳細說了。事實上按照人均和效率來看,全球真正的十大工業強國是瑞士、瑞典、荷蘭、比利時、奧地利、芬蘭、挪威、以色列、丹麥、捷克。因此,所謂「大國崛起」根本就是一個偽問題,倒也不是小國崛起:況且人家小國都崛起多少年了,真正的問題是:人的崛起而不是權力的崛起,與所謂「大」「小」一毛錢關係都沒有:既不是「大人」的崛起也不是「小人」的崛起。而是人的崛起。從上述數據對比看,俄羅斯的經濟結構仍然厚顏無恥,基本屬於「靠天吃飯+靠權吃飯」,它與沙特、阿聯酋的「靠天吃飯」還有著本質的區別,充滿了罪惡,毫無前景可言。上述數據對比與前面帖子中,對蘇聯軍工體系乃至整個工業結構的分析結論是相吻合的;也與引用專家學者的結論基本一致。俄羅斯整個工業鏈條仍然支離破碎,屬於一地雞毛。與巴西、南非、墨西哥、土耳其競爭都極為困難。深刻反應出思想產業鏈被扭曲和斷裂後的嚴重後果:不僅喪失了工業能力,而是整個經濟體系喪失了創造功能。把斷裂的思想產業鏈補齊了,才有可能重生。還要強調一遍:這個債很長,慢慢還。最大的諷刺是,多少年、多少人都頑固地、不可救藥的認可「蘇聯工業化」的「成就和輝煌」,現在,它已經到了喪失工業能力的地步!而很多人卻把反思的著眼點落在「蘇聯解體」這一事件上,它僅僅是結果怎麼能是原因呢?總之,無論是宏觀層面的分析和預測,還是微觀層面的數據對比,結論只有一個:彎道超車車翻了,跨越發展扯蛋了,原地休息養好傷,一瘸一拐退回去;退回到最早走錯的那一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200年前,重新配置和架構工業發展的真正的要素,否則沒有出路。走俄國人的路,走不通,這就是結論。

俄羅斯聯合飛機製造集團(OAK,英文縮寫UAC)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俄羅斯交易所(MICEX-RTS)的股價走勢數據來源:UAC官網五年來美國軍工及航空航天股走勢:


推薦閱讀:

俄羅斯鑽探到地獄入口?傳出尖叫哀號聲
普京稱若美國制裁俄羅斯將放棄使用美元不償還貸款
俄羅斯的說客——克格勃普京中東間諜戰之二
浮光掠影俄羅斯(四)馬戲與芭蕾
俄羅斯女人到底有多美:看男人們反應就明白(組圖)

TAG:經濟 | 俄羅斯 | 前景 | 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