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孩子哭鬧時講道理|孩子哭鬧|講道理|溝通
掌握教養大原則,各種狀況都能從容應對
澤爸認為親子教育,可從四個面向談起:情緒、溝通、教養與關係,每個面向都有基本原則可遵循。
情緒
關於情緒,我們不只要面對孩子的情緒,更要顧及大人的情緒。
孩子當然可以哭鬧
每個人都有生氣、難過等負面情緒的時候,大人或許知道用運動、消遣、抱怨等方式宣洩,但孩子不知道要如何表達,也不知道該如何發泄,當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就只會哭鬧。所以我們要把孩子哭鬧的行為視為常態,而非抱怨「怎麼又在哭了!」有了這個認知和心態,不管面臨任何情境,都可以採用正面的心態去處理孩子的哭鬧與失控。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只有發泄情緒的方式,會不會影響到他人而已。
孩子當然可以哭鬧。但更重要的是教導孩子,如何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正確的宣洩情緒。當孩子哭鬧打媽媽時,請跟孩子說:「你打媽媽,媽媽好痛喔。不可以打我,不然你捶枕頭好啦!」 當孩子在大庭廣眾下大哭大叫,請跟孩子說:「你這樣大叫會讓別人不舒服,走,我陪你去沒有人的地方哭。」
不要在孩子哭鬧時講道理
當負面情緒掌控行為時,只會讓人感覺煩躁與激動,此時的我們,耳朵是關起來的,聽不進任何道理。然而,當我們對著正在哭鬧的孩子講道理時,若孩子的反應是不想聽、沒在聽或頂嘴,只會讓我們更加生氣而已,所以,何必白費唇舌呢?不要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講道理,當下只要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就好。
依照澤爸的經驗,當孩子哭鬧時,我們可以對孩子說一句神奇咒語:「我陪你哭完。」來安撫孩子的情緒。這句神奇咒語有兩個意涵:「同理」與「陪伴」。父母同理孩子可以有負面情緒想要宣洩, 而且讓孩子知道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媽媽會一直陪伴著你。當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理解,與願意陪伴自己時,很快就可以從哭鬧中平復情緒。
「換手」「離開」與「沉默」,面對孩子的哭鬧
除了孩子的情緒,父母的情緒也不能忽略。當我們用負面情緒面對孩子,只會被情緒綁架行為與言語。當你怒氣沖沖、一觸即發的時刻,很有可能言行失控,不管是打罵、威脅或羞辱孩子,往往會造成孩子身心上的傷害,更加破壞了親子關係。
大人的價值,在於比孩子更懂得情緒管理。
當我們自知正處於暴怒狀態,面對孩子哭鬧時,可以「換手」「離開」與「沉默」。「換手」,就是請另一半或他人處理孩子的狀況。「離開」,意即遠離是非之地,等情緒平復之後再回來繼續溝通。「沉默」,則是當沒有人可以換手或當下無法離開孩子時,至少可以選擇沉默,不要隨著孩子的哭鬧起舞,請自行調節呼吸與情緒,等冷靜下來再做反應。
溝通
一味要求孩子聽從父母是「命令」,然後再用大道理包裝是「說服」。不管是命令還是說服,都是溝通的單行道。當親子之間的溝通只有單向時,孩子一開始或許會嘗試強烈表達不滿或頑強抵抗,假使依然無效,就會私下偷偷來或是不想再與爸媽溝通了。
雙向溝通,才能避免孩子陽奉陰違
只有雙向溝通,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
父母必須向孩子說明我們希望他這麼做的原因,再傾聽孩子的想法,一起討論如何可以達成雙方都同意的雙贏決定。有來有往, 暢行無阻,才是所謂的雙向溝通。
單純傾聽,不加任何評論與建議
很多父母才聽孩子說了一句話,便立刻打斷並加以反駁:「我懂你的意思,但爸爸要跟你說的是??」或是當孩子講了一句不好聽的話,我們立刻嚴厲糾正:「講話怎麼這麼難聽,以後不可以??」 即使我們是為了孩子好,但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心中產生「爸媽都不懂我,反正講了他們也聽不懂」的念頭。久而久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裂縫就會越來越大,親子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疏離。
傾聽,就是不加任何評論與建議。
訴苦與抱怨,其實也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當孩子跟你訴苦學校發生的事情,抱怨同學不友善,或是老師對他不好??都只是在發泄。父母只要傾聽就好,不一定要給予批評或建議,才算盡到父母的責任。有時候,讓孩子感覺我們跟他是同一國的,孩子才會願意滔滔不絕的讓我們知道更多,父母也能更了解孩子,進而達到親子溝通的目的。至於教導與糾正,就請等孩子講完之後再說吧。
真誠回應孩子,拉攏孩子的心
孩子在跟我們講話的時候,若我們一邊打計算機或滑手機,一邊隨口應答:「嗯,嗯。」其實孩子都知道,我們並沒有認真在聽他講話或回應他。
父母現在不回應孩子,孩子以後就不會響應我們呀!
放下手上的事物,真心地看著孩子、響應孩子,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在認真傾聽你說話,並且確實接收到你的想法」,父母與孩子的心,才會相連在一起永不分離。
教養
當孩子表現出負面行為,父母當然要教導,但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本文摘自《轉念:從命令式吼叫道親密陪伴》作者魏瑋志 由天地出版社授權選載
推薦閱讀:
※胎教好的孩子不愛哭鬧
※孩子哭鬧不想上學,眾多過來人這個總結真夠貼切!
※女子坐樓頂哭鬧著要輕生 痛斥已婚「無恥」男 聲稱酒後被脫衣
※【深度長文】如何預防或解決兩歲孩子的暴脾氣